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之解题技巧[上下学期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之解题技巧[上下学期通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2-15 16: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之解题技巧
宿州二中 陈恒广
教学过程:
一、 导语:2007年的安徽省高考语文考纲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既是高考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表述,暗示了它对考生解答这类题目提出的要求之高。这令很多考生望现代文阅读而生畏。预先生成的畏惧心理,会直接影响到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答题思路的畅达。所以,良好自信的心态对高考现代文阅读很重要。现代文阅读中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美文。如果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阅读,会让你在高考中先胜一筹。 (板书:欣赏美文)
二、过程:
阅读高考文学作品,如果能从理清文章思路开始,就是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这堂课我们试着先通过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梳理,来把握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 (板书:理顺思路)
我们已经发给大家两篇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课前让大家先做了第一篇,顺便看第二篇。
不知道大家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带上你那欣赏的眼光,发现它的美了吗?这篇散文的确是美文,唯美的景和赞美、眷恋、怅惘的情交织在一起,让人不得不为之赞叹!
现在我们一起来先理顺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寻找文章主旨。
1.行文思路: (与学生一起活动,老师提示,学生回答。)
(文章由这幅“水墨小品”写起,作者用“忘情”一词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对它的赞美之情。)
(接着,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绘这幅图景:首先画面的主体是水牛,它的背景是烟雨,水牛的情态是静态的,在雨中伫立的。)
(第二段,画面的主体变成了轻盈的白鹭,它的背景依然是烟雨,而白鹭是动态的,且与水牛一起构成了和谐美好的动人场景。)
(面对这个场景,设计师、诗人、画家的感受……)
(第四段开始一句"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成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文章由对美丽图景的描绘转入到对画面背后一种传统文明的思考。)
(幻灯片一)
看见“水墨小品”,忘情——
……烟雨中的水牛
……轻盈的白鹭 和谐
由此联想——
……时装设计师 T台秀
……诗人 灵感
……画家 水墨画
转入思考——
……古老农耕的伟大
……有人渴望它的改变
……我怕它转眼消失
2.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幻灯片二)
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呢?
抓住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和体现行文变化的词语。)
抓住文章中的重要的语句。(议论抒情句、过渡句、概括句等。)
可以对段落进行必要的概括。(比如第一段写静态的老牛,第二段写动态的白鹭及与水牛的和谐共处。)
3.透过清晰的行文思路,能够勾勒出作者的情感线索。
情感线索: (幻灯片三)
忘情——赞美——眷恋——惆怅
既然两条线索凸显,文章主旨也就清晰浮现。
4.主旨:
作者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烟雨蒙蒙中,水牛和白鹭的和谐共处,农人的恬淡自然,像遗落在人间的最后一幅农耕美景图。他向人们传递的不正是对这种农耕生活的热爱,对农耕文明的眷恋吗?而对这一即将逝去的美景的担忧和无奈的惆怅才是作者心头最沉重的东西。
通过理清文章思路,让我们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就像给文章画了一幅简略图。有了这幅简略图,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就可以化繁为简,并且能规范答题的方向。
前面是做个铺垫,这堂课的重点还在于解决文章后面的题目上。
三、解答题目。(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把握答题方向)
(板书:解答题目)
1.明确考点,仔细审题,找准位置,认真做答。(每做一个题目,都要回到原文,确定语境,去寻找它答题的依据。)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干分析:本题看似三个问题,实际上要从四个方面去回答:A景物描写的各自特点;B修辞手法;C作用;D举例说明。
解题:第一问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指写景的角度,写景的角度主要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描写,也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来描写。分析:抓住关键词句,从中看出第一幅景的静态效果,第二幅景的动态效果。在烟雨中的牛和在烟雨中的白鹭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
修辞手法一问,问题明确。考纲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应该熟记。不同的修辞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比喻使表达对象更生动形象,拟人会使物更具人格化,使文章更有感染力。结合具体语境,这一问题是不难回答的。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幻灯片六)
易错点:一要答出所用手法(是什么?),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怎么样?),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为什么?)。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
题干分析:题干的前部分说“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实际上提示我们这三种人的感受与前面内容的关系。而后部分“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中”要求我们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解题:前两段是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在欣赏这幅图画的美,而第三段写的是这三种人对这幅画的不同感受,不正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这幅图画的所蕴涵的美吗?从结构上看,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议论抒情段,而议论抒情的基础,也正是文章的前三段的铺垫,所以,第三段也是在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幻灯片七)
易错点:考生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往往理解不透。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
题干分析: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方面要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另一方面要能从中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结合文中主旨考虑。
解题:它指代的是“这个场景”,而这个场景是古老的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因而它代表的也就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对待这种农耕文明,有的要抛弃它,有的要保留它,现代人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作者在文中前三部分赞美了传统的农耕生活的美好,农耕文明的伟大。对即将消失的古老的农耕文明,作者是无比眷恋的。——“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同时作者意识到它最终会消亡,“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因而这句话实际上反映出作者对农耕文明的态度。
答案:①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幻灯片八)
易错点:考生不会分点说明,回答层次不清。
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技巧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分析:出题者把本文最大的写作技法放在最后一大题考查,足见对其之重视。题干的前半部分指出“烟雨”与画面主体的关系,后半部分问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它要求考生既要分析出实的一面,又要分析出内藏的虚的一面,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
解题:烟雨给人迷蒙的感觉,同时也是作者情思迷茫的表现。因为有了烟雨,而使整个图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全文着眼)。正是在烟雨朦胧之中,才让作者见到了牛与鹭的和谐之美,才发现了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在第二部分)。而对于即将逝去的农耕文明,作者的心情不正如这纷纷的烟雨一样吗,充满了迷茫的情思。(在第四部分)。
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幻灯片九)
易错点:不能着眼全文,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通过以上题目的分析解答,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我们可以总结如下规律:
四、总结答题的一般规律:
1.抓住根本,重点阅读
所谓的“根本”就是要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把文章粗略的阅读一遍,就匆匆忙忙的作后面的问题,这种没有消化的文章做起来就难了,费时费力效果差,真正要做好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首先必须把文章吃透,这就是我所说的“抓住根本”。这在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解决的办法。品读题目,浏览每段首句,推敲结尾,也不失为迅速抓住文章根本的好方法。
2.理清题干 ,揣摩意图
理清题干就是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要求中获取命题人
的意图,确定答题的方向,答案可能存在的有效信息段,作
答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审题。
命题人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悄悄地暗示我们答题的方向,方式
方法,可惜同学们忽略这一点,没有抓住题干里种种的暗示,
造成失分。
一个题目无非是从这么几个方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更多的是要求将内容分层概括或分项回答,“为什么”是强调由果来推导因,而 “怎么样”则要求我们在回答的时候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3.回归语境,瞻前顾后
任何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 ( http: / / www. / Article / Index.asp" \t "_blank ),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特殊的意义。语境包括大语境和小语境,大语境包括写作 ( http: / / www. / xuanxiu / xzxd / Index.html" \t "_blank )背景、作者经历;小语境包括上下文,包括命题者的设问。而后面问题的回答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语境正是答案的依托点。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这就是“瞻前顾后”。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dsw / Index.html )文学作品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考生在作答时往往存在的不足有:一是脱离文本,全运用自己的话,主观性就会浓郁;二是照抄原文,不加改动,表述生硬不自然;三是语言不加以组织,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惟其如此,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dsw / Index.html )散文 ( http: / / www. / xuanxiu / xdswxd / Index.html )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出示幻灯片十:
展示幻灯,总结答题的一般规律
1.抓住根本,重点阅读
2.理清题干,揣摩意图
3.回归语境,瞻前顾后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学生课堂做第二个阅读理解。
附:
八、运用我们总结的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答题规律,快速阅读《归来》,完成后面的习题。
(幻灯片十一)
简介作者: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作家、才女,革命青年,有过对理想的追逐和不得实现的苦闷。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恋人高君宇是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石评梅为此伤心不已,最终泪尽而逝,年仅26岁。她的作品《痛哭和珍》曾被选为200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
一唱三叹的调子,咏叹着女主人公的梦想与忧伤。在理想和现实面前,她进行着痛苦的抗争,为了理想而流浪,但最后仍是孑然一身地回到了家里,回到了她灵魂的栖息地。文章的语言是美的,情感也是真的。
分析《归来》的行文思路:
请学生来理清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适当勾画。)
幻灯展示(思路)十二:
“我”归来(心结百味)
……父女相见(凄梗万分-舒适快愉-沧桑感)
……见到昆林(悄然生叹)
……母亲安排(心灵休息)
……独自凭栏(感受家的温馨,伤感理想的失落)
总结:文章以归来为线索,由黄昏写起,到夜晚结束。贯穿其中的是女主人公的情感的变化,心灵的挣扎。归来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在女主人公的心里,却充满了浓浓的忧伤。这是在军阀混战后的一次归来,也是理想破灭之后的归来。父女相见时暂时的舒适和快愉很快被人事的沧桑感所代替。家依然温馨,景依然优美,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主人公内心的失落与凄苦。作者就让我们在这哀伤的气氛中感受着主人公一颗历经劫难的矛盾而苦楚的心。
文章清晰的行文思路让我们轻松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女主人公的痛苦和迷茫也正是那个时代理想青年所共有的痛苦和迷茫。
同学回答《归来》后面的问题。
1.文章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开头,有什么作用?(5分)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分析:除了要指出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外,还要强调的是它放在文章开头所起到的结构作用。
解题:这句出自《长亭送别》,是对张生和崔莺莺分别后的景色描写,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在本文它作为人物归来的背景出现。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角度回答。综观全文,它的气氛是压抑哀伤的,它的情感是感伤的,渲染了一种压抑、哀伤的气氛。又因为该句在文章的开头,它又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答案:交代了人物归来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压抑、哀伤的气氛,给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幻灯展示十三)
易错点:忽视了它的结构作用;没有审清题干,把这句话的作用理解为第一段的作用了。(如:开篇点题,引领全篇。)
2.文中写到“我痛苦的,就是这不能宁静不能安定的灵魂”,作者为什么痛苦?(6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干分析:要审清题目的方向,要审清题目的侧重点。这道题着重问的是“作者为什么痛苦?”,即着重写“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从题目的主干来看,痛苦的内容是“这不能宁静不能安定的灵魂”。为什么呢?前文说“追逐着,追逐着,我不能如愿满足的希望。来到这里又想那里,在那里又念着回到这里”,追逐希望是指在外寻找理想,“这里”指温馨的家,“那里”指为了理想而漂泊的地方。这是灵魂不得安宁的原因,也正是作者痛苦的根源。
答案:家园是如此宁静温馨,而自己却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四处漂泊,理想不能实现,又不能享受家的温馨。(幻灯展示十四)
易错点:仅仅局限于对一句话意义的理解;“这儿”、“那儿”指代的具体内容没说出来。
3.作者为何以“归来”为题,请分条叙述。(6分)
(1)(2)(3)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它要求理解并阐释文中的重要内容,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题干分析:用三条理由来回答以“归来”为题的原因。
解题:“归来”是文章的题目,它正如文章的灵魂,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起统领作用。这个题目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精神世界两角度去回答,或从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去回答它。显层是指现实生活中归来,而隐层要从作者理想和灵魂的角度去思考它。找准了方向,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可分三点:
答案:(1)家乡历经战乱,归来探望;(2)理想破灭,回归家园;(3)四处漂泊,回归精神家园(或“家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幻灯展示十五)
易错点:隐层的含义找不到;拔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对和平的向往,希望祖国富强的愿望)。
结束语: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名大学生的一番话,说他上中学时从来不听语文课,可高考语文却考了120多分,原因是他看了大量的与语文有关的书。由此看来,在语文学习中,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一定数量的有关阅读方面的积累也是不行的。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勤于阅读对语文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附文
文学作品阅读材料: (一)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答: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答:

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

(二)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归 来 石评梅
①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
②过了南天门的长山坡,远远望见翠绿丛中一带红墙,那就是孔子庙前我的家了,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这又是一度浩劫后的重生呢;依稀在草香中我嗅着了血腥:在新冢里看见了战骨。我的家,真能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平安吗?我有点儿不相信。
③抬头已到了城门口,在驴背上忽然听见有人唤我的乳名。这声音和树上的蝉鸣夹杂着,我不知是谁?回过头来问跟着我的小童:
④“珑珑!听谁叫我呢!你跑到前边看看。”
⑤接着又是一声,这次听清楚了是父亲的声音;不过我还不曾看见他到底是在那里喊我,驴儿过了城洞我望见一个新的炮垒,父亲穿着白的长袍,站在那土丘的高处,银须飘拂向我招手;我慌忙由驴背上下来,跑到父亲面前站定,心中觉着凄梗万分眼泪不知怎么那样快,我怕父亲看见难受,不敢抬起头来,也说不出什么话来。父亲用他的手抚摩着我的短发,心里感到异样的舒适与快愉。也许这是梦吧,上帝能给我们再见的机会。
⑥沉默了一会,我才抬起头来,看父亲比别时老多了,面容还是那样慈祥,不过举动现得迟钝龙钟了。
⑦我扶着他下了土坡,慢慢缘着柳林的大道,谈着路上的情形。我又问问家中长亲们的健康,有的死了,有的还健在,年年归来都是如此沧桑呢。珑珑赶着驴儿向前去了,我和父亲缓步在黄昏山色中。
⑧过了孔庙的红墙,望见我骑的驴儿挂在老槐树上,昆林正在帮着珑珑拿东西呢!她见我来了,把东西扔了就跑过来,喊了一声“梅姑!”似乎有点害羞,马上低了头,我握着她手一端详:这孩子出脱的更好看了,一头如墨云似的头发,衬着她如雪的脸儿,睫毛下一双大眼睛澄碧灵活,更显得她聪慧过人。这年龄,这环境,完全是十年前我的幻影,不知怎样联想起自己的前尘,悄悄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⑨进了大门,母亲和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坐在葡萄架下,嫂嫂正在洗手。她们看见我都喜欢的很。母亲介绍我那个人,原来是新娶的八婶。吃完饭,随便谈谈奉军春天攻破娘儿关的恐慌虚惊,母亲就让我上楼去休息。这几间楼房完全是我特备的,回来时母亲就收拾清楚,真是窗明几净,让我这匹跋涉千里疲惫万分的征马,在此卸鞍。走了时就封锁起来,她日夜望着它祷祝我平安归来。
⑩每年走进这楼房时,纵然它是如何的风景依然,我总感到年年归来时的心情异昔。扶着石栏看紫光弥漫中的山城,天宁寺矗立的双塔,依稀望着我流浪的故人微笑!沐浴在这苍然暮色的天幕下时,一切扰攘奔波的梦都霍然醒了,忘掉我还是在这嚣杂的人寰。尤其令我感谢的是故乡能逃出野蛮万恶的奉军蹂躏,今日归来不仅天伦团聚而且家园依旧。
11.我看见一片翠挺披拂的玉米田,玉米田后是一畦畦的瓜田,瓜田尽头处是望不断的青山,青山的西面是烟火,人家,楼台城廓,背着一带黑森森的树林,树梢头飘游着逍遥的流云。静悄悄不见一点儿嘈杂的声音,只觉一阵阵凉风吹摩着鬓角衣袂,几只小鸟在白云下飞来飞去。
12.我羡慕流云的逍遥,我忌恨飞鸟的自由,宇宙是森罗万象的,但我的世界却是狭的笼呢!
13.追逐着,追逐着,我不能如愿满足的希望。来到这里又想那里,在那里又念着回到这里,我痛苦的,就是这不能宁静不能安定的灵魂。
14.正凝想着,昆林抱着黑猫上来了。这是母亲派来今夜陪我的侣伴。
15.临睡时,天暮上只有几点半明半暗的小星星。我太疲倦了,这夜不曾失眠,也不曾做梦。
注:石评梅(1902-1928),作家,有过对理想的追逐和不得实现的苦闷。作品《痛哭和珍》曾被选为200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
1.文章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开头,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我痛苦的,就是这不能宁静不能安定的灵魂”,作者为什么痛苦?
3.作者为何以“归来”为题,请分条叙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