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究竟做了哪些事,让唐太宗发出这样的感慨?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章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3.理解“十思”的主要内容,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4.把握文章观点,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姓:李
名:世民
庙号:太宗
年号:贞观
成就:贞观之治
名:征
谥号:文贞
成就:文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敢于直谏,“诤臣”
知人论世
一个成功的君主背后,总是有一个了不起的忠臣。
庙号:皇帝去世后,在太庙中供奉祭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皇帝称为祖,后继者称为宗。
规律:带祖带宗的称为庙号。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随李密降唐。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他生性刚直,直言敢谏,史称“诤臣”,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竭诚以事太宗,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他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作者简介: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作者简介: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唐太宗与魏征
君臣相得
一代良臣:敢说;一代圣主:能容
唐太宗和魏征,
一个爱才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初,吸取隋炀帝覆亡的教训,励精图治,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开创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富强的“贞观之治”。可到了贞观中期,因为边防巩固,国家安定,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兴建宫殿苑囿,广求珍宝,劳民伤财,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此外还有畋(tián)猎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魏征对此十分忧虑,在群臣齐唱赞歌时,一年连上四次奏章,《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唐太宗接到奏章后,感到很惭愧, 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背景介绍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是一种奏议类文体,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写作特点: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劝谏唐太宗作出十条思考的奏疏。
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子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
拓展链接: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谏太宗十思疏》)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周公谏厉王止谤》)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正音: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zhǎng,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jùn,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chǔ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shuāi。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fú在殷yīn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xíng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zài舟覆舟,所宜深慎。奔bēn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lè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zī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什么思
人君当思
思些什么
议论文
研读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使动,使…稳固
疏通
极其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明智的人,指唐太宗
表转折,“却”
树根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掌握
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天地间
福禄
保持
克服,战胜
这
连词,表目的,来
天的极处,这里指皇权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部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理的好,我虽然是极其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思:
1.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怎样观点?
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正面说理
反面说理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正
反
对比
十思的出发点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一段小结
研读第二段
原文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所有的
古今异义词,帝王
大
深
能够
表推测,大概
难道,哪里
句首发语词
已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监督、督察
用
“震”,威吓
苟且
名作状,表面上
只是
使…颠覆
应当,应该
难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在创业之初)为国家深深忧虑而且德行显著,功业建成之后国君的德行却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国君)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傲视别人。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与您)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感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但是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使船只倾覆,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思
1.请你找到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的句子: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历代君王能够取江山却不能守江山的原因是什么?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作者认为君主守江山成败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人民(民本思想)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说明人们力量的强大。
思
3.请你分析这一段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创业却不能守业
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
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
对比
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
→
第 二 段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二段小结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如果
兴建,建造
使动,使…安宁
谦虚
修养
意动,以…为乐
把…作为
堵塞
通“毋”,不要
罢免,废除
居于…之下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这
选拔
献出
出游
为什么
掌管
毁坏
一定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很想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建造什么就想到要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想到要保持谦虚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以田猎为乐就想到三面设网,留下一面放生,并把这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来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到(朝中可能会出现)用谗言陷害别人的小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总结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来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赤松子、王子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思
1.作者所提的“十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十思的具体内容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礼贤下士,谦虚包容
持之有度,慎始慎终
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喜怒有常,赏罚有度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
戒奢侈扰民
戒骄躁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思
2.第三段中,君主除“十思”外, 还要做到什么?
③择善而从之
①弘九德
②简能而任之
思
3.作者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文武
并用
垂拱
而治
作者以美好的政治愿景来吸引唐太宗,打动其内心,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文章思路
提出问题
(中心观点)
人君当思
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解决问题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思些什么
思
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正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取江山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守江山 —
—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
思知足
思知止
思谦冲
思容纳
思节制
思慎始
敬终
思纳谏
思正身
思无因
喜而赏
思无因
怒而罚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文中提出了十个重要的治国建议,从而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主旨:
分析魏征的人物形象:
魏征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唐王朝长治久安,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敢于犯颜直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逆行者?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的肆虐,牵动着大家的心,无数的白衣天使奋战一线,为我们换来安康的同时也有数位医生牺牲,这其中就包括李文亮医生,他是这次疫情的吹哨人之一,钟南山院士称他为“国士无双”,也是他发出的诤言向外界发出了这场病毒最初的防护预警。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曾为非典型肺炎防治作出突出贡献。非常时期,他以84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走于疫情防控一线,在高规格发布会上直言病毒会人传人。武汉、北京、广州……他奔忙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忧、他的真、他的泪如尖锐的雕刀,在战“疫”的时光里刻下印记。这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医者的使命,学者的大义。
魏征所言“十思”有何现实意义?
1.“十思”对青年学生培养自律勤奋、慎始敬终、勤俭节约的习惯,涵养谦虚包容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等都是有意义的。
2.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十思”也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
升华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检测
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
必固其根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检测
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
5.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
6.《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 ,
。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8.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检测
1.写大小本
2.背诵全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