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10:45:30

文档简介

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历史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 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 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其创作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该史诗最适于研究古代( )
A. 婚姻、借贷等社会问题 B. 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C. 尼罗河流域的辉煌文明 D. 悠久古老的象形文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所学可知《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文化成果,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B项正确;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穿插大量神话故事。《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婚姻借贷等社会问题,排除A项; C项尼罗河流域,地点不符合,排除C项;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化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2. 公元前4世纪晚期,某古代帝国信奉君权神授,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分裂后产生的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一帝国是( )
A. 图1 B. 图2 C. 图3 D. 图4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井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可知这一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图4是亚历山大帝国,D项正确;A项是阿拉伯帝国疆域图,排除A项;B项是东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图,排除B项;C项是罗马帝国疆域图,排除C项。故选D项。
3. 有学者用下列两张示意图展现15世纪以后,西欧迈向近代过程中国家结构的演变,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B. 王权逐渐遭到削弱
C. 分裂割据日益严重 D. 君主立宪政体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的西欧。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左图中国王和大大小小的封君封臣组成贵族等级制度,容易造成割据,右图则淡化了不同等级隶属关系,有利于世俗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A项正确;这一演变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排除B项;这一演变有利于王权加强,削弱分裂割据势力,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最早形成于17世纪末的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
4. 如图是不同时期发现的不同“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这可以说明( )
A.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 亚非欧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 “三兔共耳”图案起源于中国 D. 经济发展推动文明的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兔共耳”图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和地域中都有发现,如中国、埃及和德国,这说明了文化在亚非欧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多元一体是对中华文明特征的概括,并不是世界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三兔共耳”图案,但这无法证明“三兔共耳”图案就一定起源于中国,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了文明的交流,但并未揭示经济发展和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他们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他们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 )
A. 文明演进后劲不足 B. 自然资源相当匮乏
C. 人地矛盾有效解决 D.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兹特克)。根据材料“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相对亚欧文明来说,地理位置封闭,文明演进动力不足,没有产生金属工具以及发达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阿兹特克文明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排除B项;浮动园地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但有效解决说法绝对,排除C项;高度发达说法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表是学者们分析新航路开辟原因时,关于“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商路”的相关观点。由此可知( )
材料 学者
西方人编造奥斯曼人阻断商路的目的是为利益和意识形态 (中)王三义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晚于葡萄牙海外探险。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占领埃及后的奥斯曼人把转口贸易作为“下金蛋的母鸡”。 (德)贡德·弗兰克
A. 历史研究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 B. 历史史实需要进行多角度考查
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探究 D. 历史解释受学者立场不同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学者对于“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商路”的观点有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历史原因的分析属于历史解释,这中解释上的差异受到学者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所涉及到的观点并不能看出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历史解释,而非历史史实,排除B项;C项属于历史虚无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7. 1494年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中说:“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这个移民数(指一千人)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这反映了( )
A. 旧大陆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美洲 B. 新大陆的发现导致了物种的传播
C. 物种传播伴随着殖民活动的拓展 D. 欧洲在物种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这个移民数(指一千人)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原来不生长在新大陆的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就是因为要满足殖民者的需要而传播到了新大陆,C项正确;仅仅是题干所提到的动物传到新大陆不足以证明旧大陆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美洲,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物种传播的原因是因为殖民者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新大陆的发现,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仅仅提到了欧洲物种传入美洲,而没有提到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因为没有对比就无法得到欧洲物种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 如图是14—18世纪,伴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欧洲人在不同时期绘制的三幅世界地图,其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A. ②③①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4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①中有南极洲;②中主要是亚欧非,没有美洲地区;③中出现了美洲,但是没有南极洲。由此可知,②是新航路开辟之前,③是新航路开辟之初,①是在18世纪。正确的排序为②③①,A项正确;B、C、D排序有误,排除。故选A项。
9. 中古时期,原罪说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游戏是肉体与精神的放纵。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游戏被认为在训练身体、培养思维上起着关键作用。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儿童游戏服务宗教神学 B. 基督教会主导社会教育
C. 人文精神影响教育理念 D. 理性主义作用世俗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受宗教思想影响,认为“儿童游戏是肉体与精神的放纵”。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影响教育理念,因此“儿童游戏被认为在训练身体、培养思维上起着关键作用”,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文精神影响教育理念,“儿童游戏服务宗教神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基督教会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减弱,“主导”一说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文精神影响教育理念,而不是理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图为17世纪荷兰画家库普的作品《东印度公司之资深贸易商》,画面中远处的大商船非常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当时荷兰( )
A. 宗教改革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 B.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美术发展
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D. 海外贸易发展丰富了艺术题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荷兰)。根据材料中的画作远处出现了非常引人注目的大商船,反映了当时荷兰海外贸易发展丰富了绘画艺术题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荷兰的海外贸易发展丰富了绘画题材,未涉及宗教改革的影响问题,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政治运动,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活动对艺术的影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人开始穿西装、打洋伞、使用人力车及自行车,日本政府还颁布《散发令》提倡理发。但19世纪80年代末以后,日本却开始倡导“日本主义”、树立天皇权威,渲染对外战争。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 倡导全盘西化 B. 崇尚军国主义 C. 复辟君主专制 D. 完成文明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人开始穿西装……但19世纪80年代末以后,日本却开始倡导‘日本主义’、树立天皇权威,渲染对外战争。”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依然渲染对外战争,说明其崇尚军国主义,B项正确;“倡导全盘西化”只与材料“日本人开始穿西装、打洋伞、使用人力车及自行车,日本政府还颁布《散发令》提倡理发”有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日本完成了文明开化,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824年欧文成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却走向失败。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B. 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C 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联合 D. 未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4年(英国)。根据材料“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却走向失败”可知,新和谐公社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真正可行的实践模式,A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联合,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空想社会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如图是1865年4月美国刊印的漫画,名为《同病相怜》,漫画中的配文意为:兄弟,请把手给我!我们每个人都曾为正义事业失去一条腿,但感谢上帝,我们从未失去过信心。这一漫画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 南北战争双方握手言和 B. 废止了种族隔离的制度
C. 对南北战争进行的反思 D. 北方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我们每个人都曾为正义事业失去一条腿,我们从未失去过信心”可知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南北双方都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C项正确;A项不是本质,是现象,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南北方,不是奴隶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南北方的和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世纪上半叶,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1860年,登记在册的重要俱乐部有21家,1885年增加到73家。俱乐部成员不限制出身,逐渐从贵族变为商界人士、银行家、律师、知识分子等。这种社交形式的出现及发展主要反映了( )
A. 社会结构的变化 B. 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封建势力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法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法国俱乐部兴起,其数量不断增多,成员身份逐渐从贵族变为商界人士、银行家、律师、知识分子等,这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项正确;材料强调俱乐部成员身份的变化,这是社会结构变化造成的,与生活水平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主要在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从俱乐部成员身份的变化,无法得出封建势力衰落,且材料中的贵族并非传统的封建贵族,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 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 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 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 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1801年的埃及。根据材料“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可知,罗塞塔石碑见证了古埃及的传统文化,是古埃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殖民主义的罪恶,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古代文明辉煌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与考古界合作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罗塞塔石碑体现不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新高潮、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是其中代表,这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民族解放运动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 绝大多数国家取得了独立 B. 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目标
C.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D.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这些国家大部分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A项;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目标不是新特征,排除B项;中国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起义等途径,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自治的进步作用。
【答案】(1)背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商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作为贸易和行政的中心开始崭露头角。
(2)进步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城市自治的形成冲击了农奴制度,使得城市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此外,城市自治的出现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城市自治也促进了市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时期的西欧。背景:由材料一中“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可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由“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可知,商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由“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可知,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作为贸易和行政的中心开始崭露头角。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时期的西欧。进步作用:由材料二中“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可知,城市自治的形成冲击了农奴制度,使得城市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由“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可知,城市自治的出现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结合所学,还可以从经济、文化角度分析,经济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化上,城市自治也促进了市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到达美洲后发现多处银矿,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1536年拉美的墨西哥第一任总督门多萨开始在墨西哥种植桑树养蚕并生产丝纲,但在1596年西班牙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禁止墨西哥地区养蚕,该规定给墨西哥轻工业带来了重创,导致丝织品紧缺。同时,中欧白银价值的不对等使中国商品在西班牙殖民地的价格显得格外低廉。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政府也在历经多年的开海、禁海之争后,于隆庆初年宣布福建地区部分开放海禁。各种因素综合,推动了中拉海上丝纲之路的开辟与迅速发展。
马尼拉作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使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大量中国丝绸的涌入刺激了墨西哥布匹加工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布匹加工作坊数量增长迅速。随着前往菲律宾经商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菲律宾总督龙基略于1580年建造了华人区;西班牙传教士也开始关注中国,通过华人了解、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特点,并分析此时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答案】(1)特点:大力开发金银等贵金属资源,并大量运输;西班牙对殖民地实行高压统治,通过禁止殖民地发展某些产业等手段,控制其经济命脉。原因:西班牙拉美发现多处银矿,白银等产量增加;明朝开放海禁;中欧白银价值不对等,中国商品价格低廉;墨西哥轻工业受创,丝织品紧缺。
(2)影响:对菲律宾:作为中转站使其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对墨西哥:刺激了布匹加工业的发展。对中国: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华人移民和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扩大了华人的影响力。对文化交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班牙传教士开始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初(中国、拉美、西班牙)。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可知,大力开发金银等贵金属资源,并大量运输;据材料“在1596年西班牙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禁止墨西哥地区养蚕”可知,西班牙对殖民地实行高压统治,通过禁止殖民地发展某些产业等手段,控制其经济命脉。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西班牙到达美洲后发现多处银矿,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可知,西班牙在拉美发现多处银矿,白银等产量增加;据材料“隆庆初年宣布福建地区部分开放海禁”可知,明朝开放海禁;据材料“中欧白银价值的不对等使中国商品在西班牙殖民地的价格显得格外低廉”可知,中欧白银价值不对等,中国商品价格低廉;据材料“该规定给墨西哥轻工业带来了重创,导致丝织品紧缺”可知,墨西哥轻工业受创,丝织品紧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初(中国、拉美、西班牙)。据材料“马尼拉作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使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可知,对菲律宾:作为中转站使其财政收入大幅提高;据材料“大量中国丝绸的涌入刺激了墨西哥布匹加工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布匹加工作坊数量增长迅速”可知,对墨西哥:刺激了布匹加工业的发展;据材料“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随着前往菲律宾经商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菲律宾总督龙基略于1580年建造了华人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中国: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华人移民和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扩大了华人的影响力;据材料“西班牙传教士也开始关注中国,通过华人了解、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可知,对文化交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班牙传教士开始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阐释了对儒家哲学的理解,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莱布尼茨在《中国自然神论》中,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法国魁奈被尊称为“欧洲的孔子”,他在《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以针对当时法国重商主义泛滥的窘迫社会状况;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材料二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的“中国热”在18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虽然此时英国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却在降低,如英国学者斯当东曾说:“中国政治制度上没有代议制性质的机构来帮助、限制和监督皇权。”亚当·斯密则指出:“许久以来,他(中国)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此外,他们对中国的研究也开始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
——摘编自严建强《欧洲“中国热”中的英国社会》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欧洲思想家眼中中国文明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思想家掀起“中国热”的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国热”“早退”的原因。
【答案】(1)内容:儒家哲学是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的武器;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重视农业的典范;遵照规律和法则,关注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意图:利用中国的文化,抨击欧洲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以达到思想启蒙的目的。
(2)原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欧洲)。
内容:根据材料“法国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阐释了对儒家哲学的理解,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可知,儒家哲学是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的武器;根据材料“德国莱布尼茨在《中国自然神论》中,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可知,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根据材料“在《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以针对当时法国重商主义泛滥的窘迫社会状况;”可知,重视农业的典范;根据材料“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可知,遵照规律和法则,关注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意图:根据材料“阐释了对儒家哲学的理解,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以针对当时法国重商主义泛滥的窘迫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中国的文化,抨击欧洲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以达到思想启蒙的目的。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英国)。
原因:根据材料“中国政治制度上没有代议制性质的机构来帮助、限制和监督皇权。”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据材料“许久以来,他(中国)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他们对中国的研究也开始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柏林)1900年前后代表了现代,它是明亮的、快节奏的、照熙攘攘的、肮脏的,并且到处是建筑工地。
——以上均摘自【德】埃瓦尔德·弗里《十八个时空中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的崛起。
1871年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形成了国内统一大市场,交易成本激剧降低,经济发展红利成倍释放。而此时恰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风起云涌,德国趁势发展崛起。
德国人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资本主义,对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实现了弯道超车。由于及时将自然科学技术转化为工业生产成果,广泛使用内燃机,迅速推进电气化,普遍使用电器,全国铺设铁路,国家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德国扬长避短,注重节约资源,优先发展化工业,实现钢铁、化工、煤炭、通讯等行业全面发展,改变了欧洲经济版图,实现了德国的逐渐崛起。
综上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德国的崛起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局势的不断演变。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德国。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首先,确定历史短文的论题,根据材料“(德国柏林)1900年前后代表了现代,它是明亮的、快节奏的、照熙攘攘的、肮脏的,并且到处是建筑工地。”可知,1900年前后,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而且此时德国国内建筑工地到处都是,据此可以拟定论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的崛起。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的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德国的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以及对德国工业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1871年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形成了国内统一大市场,交易成本激剧降低,经济发展红利成倍释放。而此时恰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风起云涌,德国趁势发展崛起。 德国人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资本主义,对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实现了弯道超车。由于及时将自然科学技术转化为工业生产成果,广泛使用内燃机,迅速推进电气化,普遍使用电器,全国铺设铁路,国家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德国扬长避短,注重节约资源,优先发展化工业,实现钢铁、化工、煤炭、通讯等行业全面发展,改变了欧洲经济版图,实现了德国的逐渐崛起。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德国的崛起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局势的不断演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历史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 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 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其创作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该史诗最适于研究古代( )
A. 婚姻、借贷等社会问题 B. 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C. 尼罗河流域的辉煌文明 D. 悠久古老的象形文字
2. 公元前4世纪晚期,某古代帝国信奉君权神授,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分裂后产生的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一帝国是( )
A. 图1 B. 图2 C. 图3 D. 图4
3. 有学者用下列两张示意图展现15世纪以后,西欧迈向近代过程中国家结构的演变,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B. 王权逐渐遭到削弱
C. 分裂割据日益严重 D. 君主立宪政体形成
4. 如图是不同时期发现的不同“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这可以说明( )
A.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 亚非欧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 “三兔共耳”图案起源于中国 D. 经济发展推动文明的交流
5. 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他们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他们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 )
A. 文明演进后劲不足 B. 自然资源相当匮乏
C. 人地矛盾有效解决 D.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6. 如表是学者们分析新航路开辟原因时,关于“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商路”的相关观点。由此可知( )
材料 学者
西方人编造奥斯曼人阻断商路的目的是为利益和意识形态 (中)王三义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晚于葡萄牙海外探险。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占领埃及后的奥斯曼人把转口贸易作为“下金蛋的母鸡”。 (德)贡德·弗兰克
A. 历史研究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 B. 历史史实需要进行多角度考查
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探究 D. 历史解释受学者立场不同影响
7. 1494年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中说:“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这个移民数(指一千人)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这反映了( )
A. 旧大陆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美洲 B. 新大陆的发现导致了物种的传播
C. 物种传播伴随着殖民活动的拓展 D. 欧洲在物种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8. 如图是14—18世纪,伴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欧洲人在不同时期绘制的三幅世界地图,其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A. ②③①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9. 中古时期,原罪说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游戏是肉体与精神的放纵。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游戏被认为在训练身体、培养思维上起着关键作用。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儿童游戏服务宗教神学 B. 基督教会主导社会教育
C. 人文精神影响教育理念 D. 理性主义作用世俗生活
10. 如图为17世纪荷兰画家库普作品《东印度公司之资深贸易商》,画面中远处的大商船非常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当时荷兰( )
A. 宗教改革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 B.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美术发展
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D. 海外贸易发展丰富了艺术题材
11.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人开始穿西装、打洋伞、使用人力车及自行车,日本政府还颁布《散发令》提倡理发。但19世纪80年代末以后,日本却开始倡导“日本主义”、树立天皇权威,渲染对外战争。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 倡导全盘西化 B. 崇尚军国主义 C. 复辟君主专制 D. 完成文明开化
12. 1824年欧文成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却走向失败。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B. 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C. 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联合 D. 未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13. 如图是1865年4月美国刊印的漫画,名为《同病相怜》,漫画中的配文意为:兄弟,请把手给我!我们每个人都曾为正义事业失去一条腿,但感谢上帝,我们从未失去过信心。这一漫画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 南北战争双方握手言和 B. 废止了种族隔离的制度
C. 对南北战争进行的反思 D. 北方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14. 19世纪上半叶,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1860年,登记在册的重要俱乐部有21家,1885年增加到73家。俱乐部成员不限制出身,逐渐从贵族变为商界人士、银行家、律师、知识分子等。这种社交形式的出现及发展主要反映了( )
A. 社会结构的变化 B. 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封建势力的衰落
15. 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 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 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 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 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新高潮、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是其中代表,这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民族解放运动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 绝大多数国家取得了独立 B. 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目标
C.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D.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起义等途径,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兴起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自治的进步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到达美洲后发现多处银矿,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1536年拉美的墨西哥第一任总督门多萨开始在墨西哥种植桑树养蚕并生产丝纲,但在1596年西班牙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禁止墨西哥地区养蚕,该规定给墨西哥轻工业带来了重创,导致丝织品紧缺。同时,中欧白银价值的不对等使中国商品在西班牙殖民地的价格显得格外低廉。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政府也在历经多年的开海、禁海之争后,于隆庆初年宣布福建地区部分开放海禁。各种因素综合,推动了中拉海上丝纲之路的开辟与迅速发展。
马尼拉作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使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大量中国丝绸的涌入刺激了墨西哥布匹加工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布匹加工作坊数量增长迅速。随着前往菲律宾经商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菲律宾总督龙基略于1580年建造了华人区;西班牙传教士也开始关注中国,通过华人了解、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特点,并分析此时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阐释了对儒家哲学的理解,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莱布尼茨在《中国自然神论》中,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法国魁奈被尊称为“欧洲的孔子”,他在《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以针对当时法国重商主义泛滥的窘迫社会状况;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材料二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的“中国热”在18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虽然此时英国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却在降低,如英国学者斯当东曾说:“中国政治制度上没有代议制性质的机构来帮助、限制和监督皇权。”亚当·斯密则指出:“许久以来,他(中国)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此外,他们对中国的研究也开始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
——摘编自严建强《欧洲“中国热”中的英国社会》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欧洲思想家眼中中国文明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思想家掀起“中国热”的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国热”“早退”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柏林)1900年前后代表了现代,它是明亮的、快节奏的、照熙攘攘的、肮脏的,并且到处是建筑工地。
——以上均摘自【德】埃瓦尔德·弗里《十八个时空中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