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下册语文《谏逐客书》同步训练
一、文言小题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而陛下说之,何也
D.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B.故能明其德
C.蚕食诸侯
D.却宾客以业诸侯
3.下列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谏逐客书》里特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私门”与“公室”相对。所谓“公室”是君主帝王之家。因此,《谏逐客书》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
C.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B.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
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
D.东得百里奚于宛(宾语前置句)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
A.西取由余于戎 B.蚕食诸侯 C.娱心意、说耳目者 D.吾得兄事之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以殷盛 殷:富足 B.功施到今 施:施加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辞让,拒绝 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附着,加上
8.下列对《谏逐客书》中相关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私门:与“公室”相对。所谓“公室”是君主帝王之家。因此,这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
C.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里
B.包九夷 包:囊括,吞并
C.疏士而不用 疏:疏远
D.适观而已矣 适:舒适
二、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开头“ ,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
(3)《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 。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 。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举地千里/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B.河海不择细流/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C.王者不却众庶/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D.疏士而不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作者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武王。
B.“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C.“解官”,指辞去官职;“请老”,指古代官员请求退休;“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谏逐客书》,有删减)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逐客B以资C敌国D损民E以益仇F内自虚G而外树怨H于诸侯I求国无危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施,“延续”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施”意思不同。
B.内,同“纳”,接纳,与史传文《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髀,即“大腿”,与清代小说《促织》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
D.适,适于、适合,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句,观点鲜明,虽用“窃以为”表示谦卑客气,但直率地否定了秦王驱逐客卿的行为。
B.文章以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证明秦王逐客的错误,是因为作者认为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取得显著成就的。
C.文章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文章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8.将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9.作者多次通过对比来阐明观点,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简要概括。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托于无C为D此非士之情也E故斯将西F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楚王不足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意思相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损民以益仇”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益”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的生活情境类似,这引发了李斯的感慨,于是李斯离开楚国去秦国。
B.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秦王所用,先后担任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D.李斯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如以财诱惑、以利剑刺杀,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
选文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令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与禽兽无异。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节逸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B.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C.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D.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
B.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指国君的家庭成员。文中是指秦国的王室。
C.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战国策·齐策》中“美人充下陈”。
D.不肖,谓子不似父,以称不孝之子。旧时读书人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文中意思是不成材。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李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李斯主张人应该积极有为。他观仓中鼠而悟出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D.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2)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参考答案:
一、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从”,同“纵”,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B.“内”,同“纳”,接纳。句意: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
C.“说”,同“悦”,高兴。句意: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D.无通假字。句意: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堂里。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向西从西戎得到了由余。
A.使动用法,使……来。句意: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B.使动用法,使……明显。句意: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C.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句意:一步一步侵占诸侯各国。
D.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句意:拒绝宾客使其它国家成就霸业。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谏逐客书》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错误,“私门”是权势之家、权贵者的意思。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句意: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
B.正确。省略句,即“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句意:人民因此变得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变得富强。
C.正确。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D.错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向西从西戎得到了由余。
B.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句意: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诸侯的领土。
C.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欢乐。句意: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
D.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说”通“悦”,喜欢。“而陛下说之,何也”意思是:陛下却十分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施,延续。句意:功烈延续到今天。
故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因此,这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错误,“私门”是权势之家,权贵者的意思。
故选B。
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表示转折,却;②表示并列,可不译。
B.①②都是表示目的的连词,来。
C.①②都是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D.①②都是副词,竟然、却。
故选A。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D.“适观而已矣”的意思是“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所以“适”的意思是“满足,适于”。
故选D。
二、
1.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窃、矣、诸侯。
2.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庶,逐,窃。
三、
1.D 2.C 3.C 4.(1)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2)一年四季繁盛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原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疏,均为疏远,远离。句意: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
A.举,攻取,攻占。/实行。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B.择,舍弃。/区别。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C. 却,拒绝。/使……退却。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错误。原文是把“秦王拒绝一切客卿”的行为比喻为“藉寇兵而赍盗粮”,并不是事实上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错误。下车,指官吏到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通“纵”,合纵;“西面”,面向西;“事”,侍奉;“施”,延续。
(2)“四时”,四季;“充”,丰裕,丰盛;“所以”,……的原因;“此……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5.DFI 6.C 7.C 8.(1)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彰显他的德行。
(2)让天下的才士都退缩着不敢向西来,止步不进入秦国,这正是所说的“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9.①“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业”与“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强大”对比;
②取物原则与取人原则形成对比;
③五帝三王时“民无异国”而天下无敌,与现在“却客资敌”“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对比。
④四君任用客卿与现在驱逐客卿形成对比。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
“今逐客以资敌国”,“敌国”作“资”的宾语,其后断开,即D处。
“损民以益仇”与“逐客以资敌国”结构对称,故独立成句,F处断开。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于诸侯”作“外树怨”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I处。
故在DFI三处断开。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延续;/给、赠送。句意: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将这物留下来作为纪念吧。
B.正确。句意: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接纳。/不要放诸侯进来。
C.错误。“髀”“股”意思相同,都指大腿。句意:拍髀弹筝。/大腿已经断了,腹部已经裂开。
D.正确。适于、适合;/到……去。句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意在揭露……本质”错误。原文“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意思是“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该句子说明对“珠玉声色”重视,对“人民士众”忽视,突出用物与用人的差异,暗讽其策略错误,不是“意在揭露秦王……的本质”。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择”,通“释”,舍弃;“却”,拒绝;“明”,彰显;
(2)“退”,退缩;“西向”,向西;“藉”,借;“赍”,赠送。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昔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知,“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业”与“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强大”对比;
由“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可知,取物原则与取人原则形成对比;
由“”可知,五帝三王时“民无异国”而天下无敌,与现在“却客资敌”“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对比。
由“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可知,四君任用客卿与现在驱逐客卿形成对比。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凭借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拋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四、
1.BDE 2.B 3.A 4.(1)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
(2)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3)想到地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管理。 5.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恶利”为动宾结构,与“非世”结构一致,“而”表并列,连接紧密,“非世而恶利”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
“于无为“是“自托”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即D处断开;
“此非……也”判断句,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
“西”是“说”的状语,不断开。
故选BDE。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度”,都指估计,考虑。句意: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B.“意思相同”错。“赍”,携带/送给。句意: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C.正确。
D.正确。“益”,对……有益/更加。句意: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一天天地更加骄横顽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生活情境类似”错。由原文“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可知,两处老鼠的生活情境有天壤之别。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时”,时机,机会;“无”,同“毋”,不要;“万乘”,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主”,掌管。
(2)“却”,拒绝;“众庶”,百姓;“明”,使昭著。
(3)“谦冲”,谦虚;“牧”,养。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可知,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②结合“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可知,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
③结合“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可知,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
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进行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惜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6.C 7.A 8.B 9.(1)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2)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贫穷的境地,诋毁世俗,厌恶名利,自己拿无为作寄托,这不是士子的真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得到机会就不要错过,如今万辆战车的国家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主持政事。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统治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驰骋奔走,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
“争时”中的“时”是“时机”,作“争”的宾语,应在“时”后断句,排除ABD;
此外,“吞”的宾语是“天下”,“称帝而治”意思完整,所以应在“天下”后断句,排除BD。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错误,“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东部的少数民族。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与用人态度的矛盾。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用”,采用;“以”,因为;“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
(2)“非世”,诋毁世俗;“自托于无为”,自己拿无为作寄托;“此非士之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选文一: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琴筝、 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着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那《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选文二: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就向荀卿告辞说:“我听说得到机会就不要错过,如今万辆战车的国家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主持政事。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统治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驰骋奔走,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处在卑贱的地位不想有所作为,这好比看见现成的肉才吃的禽兽一样。所以耻辱没有比卑贱更大的,悲伤没有比穷困更甚的。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贫穷的境地,诋毁世俗,厌恶名利,自己拿无为作寄托,这不是士子的真情。所以我要向西游说秦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