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关于大依然语言的知识。
2. 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 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 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大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四、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为什么“鸭先知”、“河豚欲上”?
答:因为它们能够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因为它们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们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一下竺可桢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走进作者: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蜚声国际科学界,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了解本篇文章的重点词语:
【销声匿迹】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美好。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的意思。
2.学生小组合作浏览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 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3.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是指动植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出现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自然现象。
物候学是研究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观测和记录动植物的物候现象,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以预测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等。
简单来说,物候是自然现象,物候学是研究这些现象的学科。
(2)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知识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1. 预测农事:通过观测物候,可以预测农事活动。例如,根据桃花开放的时间,可以预测春播的时间;根据小麦抽穗的时间,可以预测夏收的时间。
2. 指导农业生产:物候观测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例如,根据物候观测结果,可以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施肥时间和收获时间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预防灾害:物候观测还可以帮助农民预防灾害。例如,根据物候观测结果,可以提前预测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 纬度: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物候现象的变化就越明显。
2. 经度:经度的差异也会影响物候现象,因为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这会导致一天中温度的变化不同。
3. 高下差异:海拔高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物候现象。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物候现象的变化就越明显。
4. 古今差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砍伐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也会对物候现象产生影响。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 安排农事活动:根据物候现象,可以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预报农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盲目引种可能导致的失败。
5.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利用物候知识来发展山区农业。
这些意义强调了物候学在农业生产、植物引种等方面的重要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学生小组深入探究,回答下面问题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印出来的?
1. 以生动实例开篇:第一段列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等自然界中的现象,引起读者的兴趣。
2. 解释自然现象与季节的关系:通过描述这些现象与季节的关联,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
3. 引出“物候”概念: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物候”这一术语,并简要说明它是大自然的语言。
4. 强调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进一步阐述物候对农事安排的关键作用,使读者认识到物候的实际意义。
这样的逐步引出方式,既让读者对物候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同时,通过实例和对农业的重要性的强调,使物候这一科学概念更加具体和实用。
阅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这种排列顺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也符合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规律。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
这样的顺序安排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 符合逻辑:由主到次的顺序能够突出主要因素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物候现象的关键。
2. 系统全面:涵盖空间和时间因素,全面地阐述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决定因素。
3. 易于理解: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4. 符合认知规律: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读者逐步深入地了解物候现象。
这种说明顺序能够使说明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候现象及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5.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布谷鸟人格化,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情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学生结组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物候现象,还知道哪些物候现象?
潮汐变化:反映了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动物迁徙:如候鸟的季节性迁徙。
植物的开花结果周期: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结果。
天象变化:如日食、月食等。
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能提示天气的变化。
河流和湖泊的水位变化:与降雨量和气候有关。
冰雪的消融和积累:反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昆虫的出现和消失:某些昆虫只在特定季节出现。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环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信息。
七、作业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现象,并记录其中的语言。
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学习了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品味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理清了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发现并欣赏了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关注大自然的语言,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