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张PPT)
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中图版·必修二
思考: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指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你知道多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五大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课前导入】五大重大国家战略
这五大国家战略,将关系中国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江、一河,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城市群,正在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说明其地理背景。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结合资料,说明京津冀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区域认知)
结合图例,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京津冀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条件和主要问题,简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案例研究:长江经济带地理背景
观看视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协同发展
北京、天津、河北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京津冀地区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协同发展
北京、天津、河北为什么能协同发展?(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课堂思考:
京津冀为什么不叫一体化发展?
【知识拓展】京津冀不叫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协同发展: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和多赢效果。
0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0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01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的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
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指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指定的总体性战略。
国家级三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属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京津冀地区,西侧是太行山脉,北侧是燕山山脉,东临渤海,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范围: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优势:空间上相毗邻,利于统筹规划、协同发展。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1、地理位置地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北京
天坛
天津
天津之眼
河北
承德避暑山庄
2、地形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地形特征?京津冀地区西侧是太行山脉,北侧是燕山山脉,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东临渤海,中部、南部为华北平原北部,地势较低;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3、气候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年降水量400~800mm,多集中于夏季(7、8月份),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京津冀地区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3、水文水系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水文水系特征?河流:京津冀绝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地处京、津、石腹地,各距离150公里左右,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因电影《小兵张嘎》而驰名中外。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淼,势连天际,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被39个村落、3700条沟壕、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课堂练习】
C
1.白洋淀成为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洼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冬季气温低,蒸发弱
B.夏季降水多,雨水补给量大 C.地势低,多河流注入
D.上游水库较多,调蓄作用强
4、资源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特征?2020年1月海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类别比例90个水功能区参与达标评价,达标比例为68.9%京津冀大部分地区地表水体污染严重。4、资源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特征?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地裂缝等。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情况4、资源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矿产资源特征?矿产资源多样,煤炭、铁矿、海盐、石油、建材等储量非常丰富。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易于开发投产;资源互补性强,便于规模化开采;匹配条件优越,有利于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5、海岸线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海岸线特征?海岸线曲折,在京津冀地区近700千米的海岸线上,坐落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唐港区、曹妃甸港区)、黄骅港等天然不冻海港,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自然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水文
资源
京畿重地、濒临渤海、空间毗邻
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温带季风气候
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问题
红体字:协同发展有利条件
蓝体字:需要解决问题
7、人口分布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①京津冀人口空间分布疏密差异大;②东、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密集,西、北部山区人口稀疏;③北京、天津、石家庄城区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区域。8、城市发展状况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状况?①京津两极过于“肥胖”;②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③城市群规模结构存在明显“断层”。京津冀夜间灯光亮度9、产业分布特征读图,说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布特征?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相对密集,而河北省人口密度相对小,产业分布相对稀疏。高新技术工业、重工业为主。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课堂思考: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地区人口和产业 发展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城市、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
地区之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
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思考:在相应方框中归纳京津冀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说明其对当地环境和发展的影响。
北京
知识型区域
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占优
天津
加工型区域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
加工工业占优
河北
资源型区域
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
京津冀一体化,优势互补、协同分工
非首都功能过多
工业依靠要素投入
粗放型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
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资源环境问题
“大城市病”
活动探究
分析探讨京津冀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分别具有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优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镇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人口
城市
产业
交通
环境问题等
交通发达,津冀港口多,海运便利
人口多、京津密度大
京津过于庞大,中小城市规模较小
高新技术工业、重工业为主
京津密集、许多产业同质化、地区间关联度低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发展
人口多、土地广,发展潜力大;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红体字:协同发展有利条件
蓝体字:需要解决问题
背景 地理条件 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三地位置邻近 有利于三地的协同发展,三地有长期协同发展的基础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形成连接三地的快速交通网 有利于加强三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源 水资源短缺严重;有较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供应较为紧张 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区域发展;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
人口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分布不均 人口流动不合理,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
经济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京津发展水平高,河北发展水平低 没有形成良好的地区间经济合作机制,缺乏良好的地区分工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协同发展影响
京
津
冀
协
同
发
展
的
地
理
背
景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水系
人口
城市
产业
交通
资源等
环境问题等
京畿重地、濒临渤海、空间毗邻
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温带季风气候
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
水资源短缺
津冀港口多,海运便利
人口多、京津密度大
京津过于庞大,中小城市规模较小
高技术工业、重工业为主
京津密集、许多产业同质化、地区间关联度低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发展
人口多、土地广,发展潜力大
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协同的有利条件
发展问题:
需协同解决
【真题研析】
[例] (2021·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之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被确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周边地区转移,天津市、河北省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
(1)说明天津武清区承接北京先进制造业的优势条件。
距北京近;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生产成本低;工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
【真题研析】
[例] (2021·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之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被确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周边地区转移,天津市、河北省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
(2)上图所示区域内规划修建一条轻轨客运铁路。说明这一举措对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意义。
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程联运(与京津地铁连接);完善京津冀交通运输网络(增加轨道交通的覆盖区域);节省交通出行时间。
02
京津冀协同发展
的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来70年来京津冀跨区域发展历程
政府通过大区开展行政区划管理
京津冀隶属于华北局
1949-1978
(年)
1978-1991
中央开始倡导区域间的经济协作与开放
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京津冀晋蒙)
“首都圈”
“环渤海”
1992-2012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京津城际高铁
(中国首条)
国家十二五规划
京津塘高科技新干线“廊坊共识”
“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3-2018
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2019以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新阶段
京津冀民间在经济、技术、人才上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各有侧重。
整体定位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整体定位
北京市
Beijing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04
天津市
Tianjin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04
河北省
Hebei Province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04
一核:北京。
双城:北京和天津(主要引擎)。
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雄安新区
Xiong'an New Area.
2017年4月设立
——河北省管辖的国家级新区
2019年12月
——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2019年8月
——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规划范围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①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②多条公路、铁路通达,机场在建,交通便捷
③生态环境优良(白洋淀附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大(土地丰富廉价)
⑤资源丰富(水资源、油气资源)
⑥国家级新区,政府政策支持
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雄安新区建设的意义
①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
②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合作;
④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课堂练习】
C
A
4.国家在河北省新建雄安新区的首要目的是
A.平衡京津冀区域发展
B.提高河北省城市化水平
C.减轻首都人口压力
D.吸引国内外投资
5.从长远来看,下列企业中最适宜入驻雄安新区的是
A.生物制药 B.钢铁冶炼
C.农产品加工 D.建筑材料
1.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包括( )
①地形平坦,水运便利 ②生态环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③土地价格低 ④地理位置优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2.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影响有 ( )
①分散北京的城市职能 ②改善京津冀地区城市等级体系
③有利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服务职能提升
④促进河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2)白洋淀是华北地区的最大湖泊,被称为“华北之肾”。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白洋淀?
【答案】加强湖泊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发挥湿地生态环境效益;适度发展养殖业;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联合卡
2015年12月30日,京津冀发行了京津冀互联互通一卡通,并启用了交通联合系统,该系统遵循交运部5月所颁布的《城市公共交通IC卡技术规范》的规则,是多城市之间交通互联卡的首次创新。
路径1:交通一体化
构建快速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缩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时间
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主要城市交通“一卡通”
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区别
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人们的日常生活(上班、上学)和日常的频繁的活动都在这个区域里发生。城市群,是一体化优化的空间对象,如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构成上下游产业链等都要在更大的范围(即城市群)里进行综合优化。城市群,也可以认为它是经济圈,从空间范围来看,城市群远大于都市圈。
(陆化普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 京津冀一体化专家组成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空间:都市圈OR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
辨析核心概念: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位置与空间范围
(1)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区别
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人们的日常生活(上班、上学)和日常的频繁的活动都在这个区域里发生。城市群,是一体化优化的空间对象,如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构成上下游产业链等都要在更大的范围(即城市群)里进行综合优化。城市群,也可以认为它是经济圈,从空间范围来看,城市群远大于都市圈。
(陆化普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 京津冀一体化专家组成员)
(2)从配套交通设施角度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
第1个圈层,城市群中心区域,半径约15公里以内,以地铁为主;
第2个圈层,约15到30公里的近郊区,以快轨为主;
第3个圈层,约30到70公里,卫星城、新城的范围,换乘不同交通工具,到办公室约1小时或多一点。
上述三个层次是都市圈的交通结构,在更远的地方就是城市群的范围,布局城际铁路,1小时以上,甚至2个小时通达。整个城市群就构成了一个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交通骨架。
(赵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俗称的“北京七环”)将于2018年6月底主路贯通。该线路环绕整个北京连承德、廊坊、固安、张家口、崇礼等13个节点城市,建成后将形成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课堂练习】
A
C
2.“北京七环”采用高速公路方式的优势( )
A.运输速度快 B.连接城市多
C.建设成本低 D.节约建设用地3.影响“北京七环”选线的主要因素( )
A.地形地质 B.气候和河流
C.城市分布 D.国家政策
路径2:产业一体化
三地产业合作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自身优势进行分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错位发展。
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扩散;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建设产业带,构建区域间产业链
北京市
河北省
天津市
资源、劳动力
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
资源、劳动力与产品
产业与技术
产业与技术
产业与技术
工业制成品
路径2:产业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有效地进行产业整合 ,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把北京和天津市内以及周边的产业进行转移、扩散和优化升级。河北地区要完成对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并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提升,挖掘京津转移产业的潜力。
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给河北带来的影响。
答案 有利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京津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思考题
思考题:
概括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对北京地区的影响。
答案:
有利:有利于缓解北京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使北京的能源和淡水资源缺乏问题得到缓解;有利于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有利于产业的升级改造和重新布局,使北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不利:税收下降,相关产业没落,就业压力加大等。
导 练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读“京津冀都市圈图”,完成1~2题。
1.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两地的优势有
①资金 ②土地资源 ③环境承载力 ④科技、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京、津是我国直辖市,两地都有充足的资金和科技、人才;两地土地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较小。
2.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型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
√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较京津地区存在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今后应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不能盲目迁入重型工业;发挥地区的生态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科技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不是超越京津地区;河北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无金融服务的优势,应依托人力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经济的产业。
路径3:生态环保一体化
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间产业的转移与扩散,加强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②探索中国特色“大城市病”治理道路,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探索新模式。
③有力推进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④探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新经验。
⑤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国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实现区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四大领域率先突破,引领协同跑出“加速度”
材料1 2023年2月21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成效》系列报告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 四大领域率先突破,引领协同跑出“加速度”。
材料2 目前,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10585.5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2.6%,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服务17个县市,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水运方面,有序推进港航资源的共享。民航方面,机场群功能分工持续优化。
材料3 2022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
材料4 2017年底北京市发布了十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创新驱动作为导向,立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2017年以来,北京全市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2093家,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640个,23家市属高校、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六区外布局。三地的产业疏解转移和对接协作,步入了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疏解提质过程中,全市累计建设提升1168个老年餐桌、6285个便民网点,利用拆违腾退土地实施留白增绿近9000公顷。
材料5 一核疏解,两翼齐飞。
2022年,通州区城市副中心实现GDP1253.4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围绕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功能,通州区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重点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1.7%,较2013年提升11.9个百分点。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工程拔地而起。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中国星网、中国中化和中国华能3家央企总部开工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央企设立各类分支机构140多家,首个央企产业集群中国中铁入驻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
京津冀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结合区域发展基础知识,任选2个材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举措的意义。
(提示:可从大都市辐射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角度展开)
本部分的情境呈现形式可以有图像,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再学生学案上,可以参考去年期末论述题或2022年真题出题形式设计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说明
方面: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角度: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对大都市辐射带动的影响、大都市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大都市辐射带动对大都市、其他城市及城市群的影响;
区域可以持续发展在经济、生态、社会维度的具体表现;
产业转移对转入区与转出区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结构完整:有举例、有分析、有结论
有结论:涉及到角度的关键词
案例研究:
长江经济带地理背景
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阅读课本案例研究“长江经济带地理背景”资料,思考一下问题:
(1)分析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2)解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含义。
思考题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通便捷,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会,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长江号称“黄金水道”,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万十米,通航条件优越。
从资源角度看,长江经济带拥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
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聚集带,也是全国的农业主产区和工业大走廊。这里的粮食产量、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都占到全国的40%,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苏州、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为主要载体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带,上海、湖北、重庆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以金融、物流、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知识拓展】分析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我国中部,连接南北东西
地形:横跨三级阶梯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系:长江流域
资源:水、矿产、旅游、生物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人口、经济:面积大、人口多,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差异大
交通:水运、铁路交通便利
产业:产业集聚带、农业主产区、工业大走廊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大的以长江为纽带联结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位置居中、腹地辽阔、资源丰富、自然地理基础最好的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产业分布最集中的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人口集中、城镇密布、经济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带。
答案:
解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含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含义: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要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1.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长江经济带
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 )
A.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 B.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
C.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D.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2.生态安全关系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 )
①水土流失 ②洪涝灾害 ③凌汛 ④水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C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 )
①土地广阔,价格较低
②矿产、能源、水力资源丰富
③政策支持
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川渝地区物资往来数量不断增长,其原因主要是 ( )
①空间位置邻近 ②“黄金水道”的作用
③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A
D
5.在与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 ( )
A.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A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水系
人口
城市
产业
区域差异
空间毗邻
完整单元
交通
资源等
同
异
环境问题等
区
域
联
系
区
域
协
同
发
展
的
地
理
背
景
(优势互补)
统
筹
协
同
小尺度 大尺度
【小 结】
统一决策
统一协调
统一管理
经济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提升整体综合实力
交通
产业
环保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质量发展。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的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能源集聚区、生产生活高密度地区,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重大问题。要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要加大黄河流域污染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
港珠澳大桥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大桥于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由3.5小时缩短为45分钟;
从自然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面临的困难。
海域广阔、深度大,海水腐蚀严重;
该海域多台风且风力大,台风破坏力强;
珠江口水下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
该海域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可能受地震影响。
伶仃洋是典型的弱洋流海域,如果桥墩及人工岛的阻水率超过 10%,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也是港珠澳大桥的中间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原因之一。该大桥所在海城每天有上千艘轮船和数百架飞机经过。
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没有全部采用桥梁构造而是建造了6.7千米海底隧道的原因。
该海域位于飞机航道上,修建海底隧道有利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修建海底隧道有利于轮船的航行。
伶仃洋为弱洋流海域,如桥墩的阻水率过高,会致使大量泥沙沉积,影响航运
(2022·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实现“数”“算”分离。
[真题实战]
材料二 在长三角枢纽规划建设2个数据中心集群,其中之一布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材料三 下图为全国算力国家枢纽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分布图。
(1)与传统产业相比,简述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
答案 技术: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传输成本;设施: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跨区域、跨网络传输成为可能;政策:国家发展战略的启动;市场:存在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
解析 与传统产业相比,数字产业以信息为加工对象,涉及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应用等技术。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首先需要解决大量的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依据材料中“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这一信息分析可知,我国的数字传输技术依赖光缆、通信基站的建设,说明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传输成本;“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跨区域、跨网络传输也成为可能;“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也是促进“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原因,从而实现“数”“算”分离。
(2)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没有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主要原因。
答案 资源:长三角周边大部分地区常规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长三角枢纽服务辐射能力强,周边地区无须重复建设。
环境:长三角周边工业较为密集,碳减排目标压力大,年均温高,夏季气温高,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
解析 数据中心在运行时,消耗大量电能,长三角地区布局算力国家枢纽会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而且算力国家枢纽通常占地广,而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地价高,会增加算力国家枢纽的成本。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量,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冷却降温,长三角地处亚热带,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
(3)说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
答案 从整体看:长三角建设数据中心,靠近市场,有利于减少数据绕转延时,提高时效性;降低长途传输费用;也有利于发挥长三角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经济发展。从本区看:带动本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跨行政区的经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发展提供示范,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促进技术创新。
解析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长三角建设数据中心,靠近市场,有利于减少数据绕转延时,降低长途传输信息时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也有利于发挥长三角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信息的互通,可以打破行政区的边界,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发展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