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掸掉 (tǎn) 刨刮(páo) 孔隙(xì) 沙砾 (lì)
B. 腐蚀 (s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沟壑 (hè)
C. 粗糙(zāo) 龟裂(guī) 消逝(shì) 犀牛(xī)
D. 楔形(xiē) 琥珀(pò) 帷幕(wéi ) 覆盖(fù)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低洼 裂缝 崩落 死寂
B. 地壳 潜臧 犹豫 倾斜
C. 欣起 吹佛 包裹 磨损
D. 沙轮 烘烤 山涯 更替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_____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_____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 ____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_____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A.或者 尽管 因为 所以
B.和 尽管 不仅 而且
C.或者 不管 不仅 而且
D.和 不管 因为 所以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C.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D.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6.下列语句的组合,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④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⑤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②⑥①⑤④③ B.⑤②③⑥①④ C.⑤①⑥②③④ D.⑥④③⑤②①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课文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课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巧妙的构思。
8.联系语言环境,仿照句式,续写句子。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无论是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
无论是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
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生物的化石。
材料二: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
请结合《时间的脚印》中的有关知识,写出1~2个结论。
阅读理解
(一)阅读《时间的脚印》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①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⑤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②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③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④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0.品味本文语言特点,对划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句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像那样坚硬。
B.②句用四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形象地说明岩石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C.③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④句以排比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几种自然力的气势,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11.对此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节选文段举例说明了岩石毁灭与新生的过程。
B.风吹雨打、日晒霜寒、酸类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使岩石变 成碎石、沙砾、泥土。
C.“大自然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句话说明了岩石的生成与毁灭也遵循这一规律。
D.人的作用与地质作用比较起来,有时候对岩石影响的速度更快。
12、划线句⑤中“攻击”一词在这里有什么妙处?
13、划线句③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如果单就它的个体来看,即使是巨如恐龙,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也微小得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群体来看,其力量就强大多了。因为生命可以生生不息,越来越繁盛。一只雌白蚁每年能产卵100万个以上,而在生物中,白蚁还不是繁殖力最强的。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 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而细菌则小得肉眼看不见,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鲸的作用还大。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如果没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鲸和鱼类都将无法生存。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微小生物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它们繁殖的数量超过了鱼类捕食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细菌的作用,枯枝落叶被分解成为腐殖质,使肥料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细菌还使空气中的氮在土壤中固定下来,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某些细菌还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益的微小生物繁殖,消灭那些有害的生物,农作物的收成就有可能更好。
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造成石油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正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由于水温变化等原因,会突然大量死亡,尸体堆积在海底,最后成为石油。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某些“吃”铁的细菌,使本来存在于水中的含铁物质改变性质,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以求得生存,同时使这些含铁物质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很大的铁矿。这种“吃”铁细菌在今天的湖泊、溪流中有时也能见到,它们的集合体像赭黄色的棉花。锰矿的形成也有细菌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磷矿,竟是许多微小生物的骨骼堆积、变化而成的;而那些构成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的建造者,竟是小小的珊瑚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群体的生命的巨大力量!
生命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有时也是盲目的,这些盲目的行为会毁灭生命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出现后,开始注意到了有目的地引导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但如不能从总体上认识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结果还是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的。
(选自《时间的脚印》)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要微小得多。
B.鲸和鱼类都是靠着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而生存繁衍的。
C.细菌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
D.石油、煤、铁、磷等都是由微小生物生成的。
15.选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微小生物的巨大作用?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从中找出两种并举出具体的例子。
17.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原文有删改)
19.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20.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21.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22.简述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计时的变迁
漫 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
23.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24.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目的?
25.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6.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
27.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请结合全文回答。
三、写作
28、科学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请你写一段赞美科学的话。(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D 2A 3.C 4.B 5.D 6.C 7.A
8. 波澜壮阔的大海 涓涓的细流
高贵典雅的钻石 朴实无华的泥土
9.①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②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0、C 11、B
12、“攻击”一词强调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它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3、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冰河比作铁扫帚,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之大。
14.A
15、答案:三个方面: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
16、示例1:列数据—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 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示例2:举例子——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示例3:作比较——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
17.示例:在“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中,“某些”一词表明并非全部,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示例:人类在农业生产中过度地使用农药,使得许多对于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大量减少,甚至灭绝,造成生态失衡,同时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人类的健康。
19. C
20. A
21. B
22. ①蚊子本身的体重很轻;
②蚊子往往顺应雨的趋势落下;
③身上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23、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铯原子钟
24、为了吸引读者,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25、作比较、作引用。作用: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6、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27、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