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11:1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在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2.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古巴比伦王国楔形文字“鸟” 古埃及文字“太阳” 古中国甲骨文“日”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增加,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B.强化了罗马社会治理功能
C.蕴含了罗马政治的转型趋势 D.解决了城市人口剧增问题
4.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不仅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之子还自诩是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其意在( )
A,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B.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C.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 D.复兴征服地区文化
5.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6.下表是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部分)。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比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销量占比
马歇尔伯爵的 肯尼特庄园 1270-1271年 占总收入的77% 温彻斯特主教的庄园 1208-1209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
1305-1306年 占总收入的84% 1299-1300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70%
据上表推知,当时英国
A.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性增强 B.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C.农民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D.庄园的生产结构具有单一性
7.据统计,从诺曼征服到1191年,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多任院长在国王干涉下更换,院长职位空缺期长达两年以上的就有三次。而按照传统,在院长空缺期,修道院的收入是归国王所有的。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天主教弊端丛生亟待改革 B.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
C.王权增强冲击了教会权力 D.修道院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8.15世纪上半期,阿兹特克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他们用棉花和舌兰织布,有的还编织进各色珍贵的羽毛,做成斗篷、饰物和礼品,色彩缤纷,精美绝伦。此外,阿兹特克人能制造出质地优良、造型美观的褐底黄纹的彩陶,已经掌握了用天然铜锻造铜器的技术。这些成就的取得缘于( )
A.纺织和制造业发达 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C.“浮动园地”的发明 D.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
9.“凌驾于个体与国家之上的宗教权威被削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民族同胞一起默默地耕耘与工作着。在信仰的领域,倒掉的是教廷,立起的是圣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0.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B.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11.下图是1510—1609年英国物品价格指数趋势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英国( )
A.重商主义政策提升了物价 B.殖民扩张刺激工农业发展
C.物价深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D.技术革新对原料需求量大
12.在邦联建立以后近十年时间中,美国有七个州随意发行杂乱无章的纸币,有九个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陆军。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关税,互设关卡,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对待别州的居民。各州为争夺西部土地的所有权和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局面( )
A.凸显了建立联邦制度的必要性 B.反映了分权制衡原则存在一定弊端
C.说明独立战争的时机并不成熟 D.揭示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存在必然性
13.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对此,英国史学家表示:“保护,尽管在早些阶段是必要的,现在对于工业界来说却是个烦人的累赘,工业界没有可以看得见的竞争对手,只希望尽量低成本地生产,尽量广泛地销售其产品。”英国这一状况( )
A.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成为共识 B.凸显了推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C.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提高了国内各阶层的生活水平
14.根据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提炼出的共同主题是( )
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 巴黎公社运动
A.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C.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5.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政客认为,欧洲人出现在非洲是对“幼稚”“尚未成熟”的非洲人担负“责任”,进行“托管”,利用“土著人当局”对非洲实行间接管理,使非洲劣等种族“文明化”。这种认识意在( )
A.解释非洲落后的原因 B.压抑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掩盖西方侵略的本质 D.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6.从1790年海地革命到1826年拉美独立运动,除古巴、牙买加等地外绝大多数国家都脱离了殖民统治。但是拉美独立之后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依附于欧洲和北美,而且各国政治上都很不稳定,独裁专制的“考迪罗主义”盛行,许多考迪罗独裁者充当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拉美获取利益的代理人。据此可知,该时期拉美国家( )
A.深受殖民体制残余影响 B.追求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C.难以摆脱殖民地的命运 D.资本主义普遍尚未起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雅典和英国民主在世界民主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摘编自《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议席,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间的选区分别减少1个议席,空出的143个议席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做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议席分给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再次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1918年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降为24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实现。
——摘编自《英国政治史》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形式、范围和性质三方面说明雅典民主。(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这一时期,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殖民地内部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宗主国在经济上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在政治上又堵塞了克里奥尔人(殖民地上层精英)的晋升之路,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殖民地精英们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以致寻求摆脱宗主国的压迫。反抗宗主国,不仅要付诸行动,还要赋予行动以合法性,启蒙思想则成为了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尹建龙、沈吴凌《启蒙运动思想传入拉丁美洲的过程及其影响》
材料二 西属美洲殖民地的革命以维也纳会议结束和神圣同盟建立的1815年来划分的。在斗争过程中,不仅每个区域内部的国家、种族之间形成了一个战斗集体。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区域之间能互相呼应、配合和支援。除了西属拉美人民有着共同的处境,共同的敌人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同处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潮流之中,有着共同的革命要求和愿望。
——摘编自郑昌发《从世界历史全局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材料三 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土生白人地主掌握。取得政权的是土生白人地主阶级,革命没有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发展为社会革命。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反对殖民制度的同时,又力图保存大土地占有制和封建剥削的形式,独立后,大地主和天主教会并未丧失基本阵地。
——摘编自《觉醒的拉丁美洲开始了独立运动,追求形成独立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美独立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
根据材料,对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主要国家(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变化进行解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术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
材料二 西欧各国工业化开始以后,城市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农民就业时遇到一个难题:他们从未接近过机器设备.看不懂图纸。他们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否则只能充当搬运工、采矿工、杂工、粗工等。此外,城市中的生活费用高,租房不易,棚户区、贫民窟便成了他们栖身之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农奴和材料二中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动机。(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农奴和农民进入城市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河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根据材料“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人类积累大量的社会盈余时,人类文化就会得到发展,而大量的社会盈余积累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材料强调了文明的产生应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阶级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不是文明的标志,排除C项;神庙建立必然伴随新文明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古文字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都是以图形表达意思,从实际物体的形状和特征中演化而来的,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三个地区存在交往,排除B项;三地文字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材料所列的文字是静态的,并未体现出文字的发展,因此无法证明三地文字同宗同源,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亚非地区和其它地区进行对比,因此无法说明古代亚非文明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排除D项。
3.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个人意志,这一趋势不符合共和精神,预示着共和政体正走向衰弱,蕴含了罗马政治的转型趋势,C项正确。建筑水平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建设方式的变化,没有强调罗马社会治理,排除B项;材料中的是罗马建筑属于公共建筑,不属于民居住宅,无法解决城市人口剧增问题,排除D项。
4.B【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不仅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之子还自诩是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及所学可知,这有助于加强被征服地区人民对帝国统治的认同,其旨在营造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亚历山大的做法意在彰显统治的合法性,维护其统治,这一目的并不能直接扩大帝国版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亚历山大的做法是为其统治寻找依据,并非要复兴征服地文化,排除D项。
5.D【解析】根据材料“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促进了笈多帝国封建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贸易无关,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
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温彻斯特主教庄园的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比例大幅度上升,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比也有所提升,庄园生产与市场联系加强,体现了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为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未体现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性增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并不能表示农民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排除C项;材料为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未涉及庄园的生产结构,排除D项。
7.C【解析】根据材料“多任院长在国王干涉下更换,院长职位空缺期长达两年以上的就有三次”可知,中世纪中期国王对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控制力加强,由此反映出王权增强冲击了教权,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威斯敏斯特修道院院长职位受到国王控制,在院长空缺期修道院的收入归了国王,“天主教弊端丛生”“严峻的财政危机”“修道院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A、B、D项。
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上半期,阿兹特克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他们在纺织、制造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缘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D项正确。纺织和制造业发达是成就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阿兹特克文明由于地理因素,与外界交流较少,排除B项;“浮动园地”的发明是阿兹特克人农业上的成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凌驾于个体与国家之上的宗教权威被削弱……在信仰的领域,倒掉的是教廷,立起的是圣经”可以判断,材料中的现象应与马丁·路德等人的新教主张有关,他们提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等,B项正确。
文艺复兴主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由“立起的是圣经”可知本题主旨为“宗教改革”,而“科学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B【解析】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上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B项正确。当时达·伽马并未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A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体,“争夺世界经济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阿拉伯人也通过海上商路开展贸易,排除D项。
11.C【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510—1609年的英国农产品、畜产品、原材料、工业品的物价均有大幅度上升,其原因在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金银大量流入,物价上涨,欧洲发生价格革命,对英国国内原料、产品市场造成很大冲击,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商主义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排除A项;工农业产品和原料价格膨胀,并非说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此时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材料也体现不出来技术革新的信息,排除D项。
12.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的美国各州拥有较大自主权力,各州之间矛盾频发,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凸显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美国分权制衡原则尚未建立,排除B项;此时美国已经独立,排除C项;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材料并没有揭示这一根源,排除D项。
13.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为提升,急需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迫切需要实行自由贸易,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界迫切的需要进行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恰恰相反,采取的是国家干预与保护的措施,排除A项;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各阶层”表述绝对,排除D项。
1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一国际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巴黎公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正确。巴黎公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未体现“国际联合”,排除A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巴黎公社并不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排除D项。
15.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方侵略者宣扬非洲人种低劣等言论,将对非洲的侵略美化成“文明化”,欧洲担负起“责任”,使非洲走向文明,这种认识意在掩盖西方侵略的本质,C项正确。西方帝国主义的逻辑,并不是为了解释非洲落后的原因,也不是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而是为了掩盖西方对非洲的侵略,排除A、D两项;在列强的侵略扩张下,无法压抑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
16.A【解析】根据材料“拉美独立之后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依附于欧洲和北美”“许多考迪罗独裁者充当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拉美获取利益的代理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国家独立后,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新的依附性,不但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这些说明拉美国家深受殖民体制残余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拉美国家受到殖民体制的影响,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对民主共和制的追求,排除B项;这一时期拉美国家基本独立,摆脱了殖民地的命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体制对拉美国家的影响,没有涉及拉美国家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国家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排除D项。
17.【答案】
(1)从民主形式上看,直接民主;从范围上看,公民大会只允许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参与,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外;从性质上看,雅典的民主只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6分)
(2)变化: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实现普选;选举的资格不断降低;新兴工业城市拥有越来越多的议席。(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原有议席分配不合理;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要求普选权的斗争日益高涨。(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然后结合所学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即可得出雅典民主方式是直接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雅典的民主只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3)根据材料二“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议席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即可得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改革所处的历史时期即可分析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18.【答案】
(1)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鼓舞;启蒙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传播;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因为战争导致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力下降。(6分,任答3点即可)
(2)具有阶段性;各区域间互相配合;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土生白人地主掌握领导权;具有不彻底性。(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殖民地内部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可知,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宗主国在经济上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可知,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根据材料一“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可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鼓舞;根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则成为了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可知,启蒙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因为战争导致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力下降。
(2)根据材料二“西属美洲殖民地的革命以维也纳会议结束和神圣同盟建立的1815年来划分的”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二“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区域之间能互相呼应、配合和支援”可知各区域间互相配合;根据材料二“他们同处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潮流之中,有着共同的革命要求和愿望”可知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根据材料三“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土生白人地主掌握”可知土生白人地主掌握领导权;根据材料三“革命没有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发展为社会革命”可知具有不彻底性。
19.【答案】
中国、印度等地区在世界制造业占比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印度等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制约了向工业文明转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印度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成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本土手工业大批破产,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中曲折发展。
欧美等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政治上,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外政策上,欧美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开始迅速增长,后期占比减少。19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同时英国建立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技术更新落后于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下降。(12分,答出3点变化并进行合理解读,每点4分)
(开放性试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表可知,中国、印度地区世界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印度农耕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角度作答;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印度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可知,西欧、美国世界制造业占比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从欧美国家确立代议制,开展工业革命,推动制造业发展角度作答;从对东方殖民扩张与侵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占比开始迅速增长,后期占比减少,可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经济发展情况作答。综合以上信息可得出,世界制造业主体地位由东方转向西方,与东方固守农耕经济、欧美完成近代工业文明转型有关。
20.【答案】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获得就业机会。(4分)
(2)农奴: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运动;促进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4分)
农民: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4分)
【解析】(1)根据材料“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可知,农奴是为了获得人身自由;根据材料“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可知,农民是为了获得就业机会。
(2)根据材料“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可知,中古时期农奴进入城市的影响可以从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运动;促进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在影响上可以从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等角度进行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