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津市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津市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11:52:19

文档简介

湖南常德市津市一中2023-2024年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
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
A.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C.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2.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3.公元前220年后,秦始皇先后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并在泰山、会稽等地立碑刻石。下图是始皇帝巡游路线及部分刻石铭文简图,据此可推知其旨在( )
A.加强对东方地区有效治理 B.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
C.彰显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
4.西汉武帝(前 141年一前87年在位)时期,淮南王刘安招纳宾客,著《淮南子》并献给朝廷。该书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而“世间万物, 岂能以一盖之 ”这一观念在当时( )
A.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B.推动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
C.反映了部分王国的政治立场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6.贞观初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将突厥降户安置在西起灵州(今宁夏吴忠)、东至幽州(今北京)的沿长城地段,并在该地区实施羁縻府州体制,仍以原来的首领充任府州都督等,他们有觐见皇帝、贡赋版籍的义务,但实际事务归政府掌握。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唐朝因地制宜的地方管理政策 B.旨在推动突厥族的封建化进程
C.呈现出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趋势 D.便利于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7.吕思勉认为:“科举之制,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切实的,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为什么兴起如此之晚呢?用人的条件,第一是德,第二是才,第三才数到学识。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这说明科举考试主要优点在于( )
A.比较公平切实 B.打破士族垄断 C.便于量化考校 D.扩大统治基础
8.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口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9.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的制度和章程。这表明宋代( )
A.专制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C.士大夫政治进一步发展 D.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薄
10.元代,在各行省的上供与留用问题上,中央与行省整体上实施七三分成的政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多达四十七万缗,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侵隐,如同己物”。这反映了元代( )
A.地方监察制度的缺失 B.行省财政自主权较大
C.各省赋税负担不均衡 D.中央集权体制的式微
11.宋代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他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说明( )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 B.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C.宋朝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 D.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
12.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 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 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 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 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 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 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13.晚明时代,社会一时尽弃实学,谈良知者满天下,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观念的现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学说被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的思想主张。这一变化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是( )
A.专制皇权的强化 B.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
C.社会经济的变迁 D.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
14.乾隆时期《湖南通志》记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赍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据此可知( )
A.朝贡贸易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B.湖南茶叶的跨区域贸易兴盛
C.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市场 D.湖南是茶商活动的主要地区
15.康熙年间开始实行雨泽粮价奏报制度,地方官员向皇帝呈送天气、雨水、收成、粮价等奏折。乾隆要求所有督抚必须按时呈报雨泽粮价奏折。这旨在( )
A.规范基层治理 B.关注地方稳定
C.突出重农抑商 D.关心百姓疾苦
16.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
A.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现代化 B.维持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
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加速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化进程
17.咸丰初年,清廷战时军费往往由户部依据需要调拨,并钦派高官坐收坐支。1875年,左宗棠开始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 )
A.解决了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 B.折射出晚清的财政困局
C.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
18.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
C.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
19.据表可知,陈独秀的行为( )
1904年 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提倡白话文,主张“救亡图存,开通民智”
1905年 陈独秀等组织岳王会,宣称继承岳飞抗金至死不变的志气
1915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首期名为《青年杂志》),主张“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身上
1920年 陈独秀创办《劳动界》,主张“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宣传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A.摧毁了守旧势力的思想根基 B.实现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启蒙
C.表明民主主义革命深入发展 D.推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0.1924年,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文指出:“我们的党对于农民里的宣传应当注意地方政府征收田税的问题”,“做总的政治宣传的时候,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口号。应当开始选派宣传员到乡村里去”。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注重革命动员的策略性 B.政治宣传服务于土地革命
C.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存在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21.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发布布告,其中部分内容为“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废除土地私有制 B.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C.应对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2.《祭黄帝陵文》(毛泽东)载: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泱泱大国,让其沦胥?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此篇祭文发表于1937年4月5日,表明共产党人( )
A.借黄帝之名要求各党团结抗日 B.决定贯彻实施全面抗战的路线
C.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决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
23.抗战时期,一批英美记者前往陕北、华北等地采访调研,英美主要报纸首发或转载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 )
A.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权 B.有利于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C.反映出英美政府对敌后抗战的支持 D.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
2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上海至少有5家印钞厂、几十部印钞机,每日印制法币达230亿元,竟然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国民党便又派人到美国和英国印钞,然后再用飞机或轮船运回国内。国民党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国统区经济的发展 B.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C.推动了民族工业恢复发展 D.提高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
25.如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画家郭钧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一幅政治漫画(注:秤的两边为日军与美军)。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蝇营狗苟,沆瀣一气 B.蚕食鲸吞,瓜分豆剖
C.磨刀霍霍,包藏祸心 D.狼前虎后,接踵而来
26.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一度相信“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工业化思路同样也还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公私企业参与、注重市场作用的渐进式工业化。但是,到 1951年底,中共高层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上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B.受到了当时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C.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经验的借鉴 D.国民经济恢复后可解决资金困难
27.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指出:“重工业方面,由于三年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该决议( )
A.旨在推动重工业持续发展 B.克服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D.巩固了已有的胜利成果
28.“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被誉为“中国第一商贩”,邓小平曾三次力挺他,特别是1992年初“南巡”时指出:“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一谈话表明当时( )
A.重重阻力下改革极大受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C.人们思想亟待进一步解放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9.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30.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愿加大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上述主张( )
A.清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确立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
C.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发展
31.古希腊“被隔开的几片平原可以联成一个城邦,相连的平原也可以分裂为几国、亚狄加有三块被山脉分隔的平原,但却无碍于雅典的统一;在彼奥提亚平原上,却分裂为底比斯、普拉提亚等好几个小城邦。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分立的城邦越来越倾向于联合,酝酿着超城邦的统一局面.”这段材料揭示出( )
A.古希腊地理环境与民主制形成密切相关 B.城邦政治是古希腊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古希腊走向政治统一 D.用山川形势解释希腊城邦割裂并不恰当
32.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的苏萨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婚礼,他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据此可知,这次集体婚礼( )
A.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 B.旨在建立牢固的军事同盟
C.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 D.利于促进东西方民族交融
33.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34.中世纪西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这些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致使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 B.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
C.确立了专制王权至高无上统治 D.为大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35. 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其中36题14分,37题16分,合计30分)
3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权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请写出材料一漫画中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2分
结合图一、二及所学知识,说一说对“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这句话的理解。4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在政治体制上的差异。2分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战国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度已经败坏,公地私有化成普遍事实。当时的知识界对此分歧很大,道家、儒家都视之为“礼崩乐坏”的根源,强调要恢复井田制。商鞅则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这自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变法的“农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显然,在先秦时期,粮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商鞅的一切变法都以此为根本,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唯生产力论”。“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
——摘编自崔光宇《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二 中共通过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与理想,是一场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变奏。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将约七亿亩土地均分给三亿多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将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和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第二、土改在剥夺地主阶级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地位,由此国家政权在基层建立起新式基层组织。
——摘编自李康、邓宏图《土地改革、国家能力建设与工业化资本积累》
材料三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之前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背景下逐渐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严重地挫伤了社员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地破坏。党中央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与此同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党政分开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摘自章宏楼、高雪萍、张予涵《我国土地改革历程与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土地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土地改革”的异同。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三次“土地改革”中得到的启示。4分湖南常德市津市一中2023-2024年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
1.C【详解】“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经常一起受祀,祖甲是商王康丁的直系先王,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体现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与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渐趋稳固有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商代王位世系,而非贵族等级,排除D项。故选C项。
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或“余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渚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分明是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礼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对商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非延续,排除B项;统一性通常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联系和共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巡游及刻石以图通过宣德扬威,使六国旧民从精神上对其臣服,以达到安定天下,成就万世之业的政治目的,D项正确;始皇帝巡游和刻石铭文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加强对东方地区有效治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此时秦已经完成统一,排除B项;始皇帝巡游和刻石铭文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C【详解】根据材料,淮南王刘安认为“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反对当时统一的政治理念,由于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损害了部分诸侯王的利益,因此刘安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诸侯王的政治主张,C项正确。刘安的主张没有适应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化的现实需要,排除A项;刘安的主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武帝的社会改革,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刘安的主张无法动摇其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5.B【详解】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6.A【详解】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消灭了东突厥国,但仍然采取羁縻州体制,允许东突厥国原来的首领充任府州都督,只是实际事务归唐政府管辖,说明唐朝一定程度上仍然遵从东突厥的管理体制,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地方管理政策,A项正确;唐朝政府是在对东突厥进行管理,但并不是为了推动东突厥的封建化,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的趋势出现于元朝时期,排除C项;唐政府将东突厥安置的区域不属于西域地区,不能说明便利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7.C【详解】据材料“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可知,中国传统选官制度中重视德才,但是德才没有可以量化考核的标准,所以还不如通过有量化考核标准的“学识”进行选官,所以材料主要强调科举制便于量化考核的有点,C项正确;据材料“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便于量化考核,并非强调公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与士族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体现在使得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进入官僚体系,材料没有涉及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8.B【详解】根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天宝十四年朝廷所掌握的课户口数、课户、课口数比乾元三年多,不课户、不课口比乾元三年少,课户课口的大量锐减,据此推知,这必然造成朝廷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满足不了国家日常开支的需求,租庸调制的瓦解就是必然,从而赋税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课税和不课税的户数和口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的这种现象主要与土地兼并有关,并非因为地主隐匿人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尚没有达到迅速摆脱中央控制的程度,排除C项;土地兼并现象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据材料无法得知不课税的户口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C【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文治国”,士大夫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的制度和章程”,这体现出士大夫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C项正确;宋代专制皇权有所加强,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制度形成于秦代,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门阀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可以提留三成的赋税份额,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欺隐,如同己物”,这体现出在元代行省制度下地方在财政方面拥有适度的权力,B项正确;元代地方监察制度严密,而且“百端欺隐,如同己物”不等于监察制度缺乏,排除A项;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竟多达四十七万,是因为这些行省赋税总量多,不等于各省赋税负担不均衡,排除C项;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元代在军事政治上也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A【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宋代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这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佃农这一种社会成员,无法得知社会其他成员的情况,因而不能得出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B项;只是佃农这一种职业,无从知晓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宋代是否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租赁土地需要订立契约,并没有提到关于订立契约的其它实例,因而不能证明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2.A【详解】根据材料“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生活来源被切断,使他们不得不从事劫掠活动,由此可见,海禁政策的推行客观上助推了倭患,A项正确;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倭患大部分是由中国人参与的,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人地位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倭患主要由中国人参与的,且得不出日本海盗问题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详解】据材料可知,晚明时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秩序和儒家伦理观念,这是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如开设工场、雇佣劳动出现的反映,C项正确;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不能体现出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项;晚明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知识精英层的觉醒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4.B【详解】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湖南茶叶远销西北地区,商贾云集,可知跨区域贸易兴盛,B项正确;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材料未体现朝贡贸易对湖南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有官商,但没有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明湖南是茶商活动的地区之一,不能证明是主要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统治者要求所有督抚必须按时呈报雨泽粮价奏折,这些内容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表明皇帝关注地方稳定,B项正确;乾隆要求所有督抚必须按时呈报雨泽粮价奏折,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雨泽粮价与百姓疾苦有关,但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乾隆要求呈报雨泽粮价奏折的根本目的是关注地方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6.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一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另一方面中国的关税极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这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的举措,没有清政府对海关制度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问题,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7.B【详解】咸丰时期,清廷战时军费往往由户部依据需要调拨,并钦派高官坐收坐支;但是在左宗棠西征时期,军费筹集的方式非常多样,如借外债、他省协济、入股集资、商号支持等方式,这折射出当时清政府陷入了财政困境,B项正确;左宗棠西征取胜结局了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而非筹集军费解决了危机,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机构的权力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因为维新派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知识分子走向对立的一面,说明的是变法群众基础不够广泛,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排除A项;全面反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C【详解】根据图表可知,1904年至1905年,陈独秀从开民智到反清反封建再到主张思想革命,其革命思想不断发展,这些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1950年至1920年这一时期,陈独秀重视工人阶级的作用,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陈独秀的行为反映了民主主义革命深入发展,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C项正确;陈独秀的行为能够动摇守旧思想,但不可能摧毁,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脱离广大农民,并没有实现普通民众的思想启蒙,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2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4年中国共产党发文要求重视农村的宣传工作,并提出具体的口号,表明中国共产党注重革命动员的策略,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排除B项;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排除C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材料未体现这一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1.D【详解】根据材料“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该政策颁布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其统治区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D项正确;“快把地主田分”政策下,仍然坚持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国民革命于1927年结束,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根据材料中“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可知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国共两党分别派出代表,共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决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全民族抗战,非借黄帝之名要求各党团结抗日,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方针,排除B项;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2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美主要报纸首发或转载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闻报道,这有利于转变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B项正确;这些报道未涉及抗战领导权等内容,不能得出“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权”的结论,排除A项;仅凭这些报道,不能体现英美政府对敌后抗战的态度,排除C项;这些报道有利于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4.B【详解】材料“国民党在上海至少有5家印钞厂、几十部印钞机,每日印制法币达230亿元”“国民党便又派人到美国和英国印钞,然后再用飞机或轮船运回国内”体现的是国民政府进行恶性通货膨胀,掠夺国民财富,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B项正确;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国统区的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5.D【详解】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日美都是侵略者,威胁中国利益。“狼前虎后”指的是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民国三十五年是1946年,1945年打败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所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狼前虎后,接踵而来”,D项正确;“蝇营狗苟,沆瀣一气”意思是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1946年,美日没有联合,排除A项;“蚕食鲸吞,瓜分豆剖”比喻国土被分割侵占,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所以,漫画反映的主题不是“瓜分”,排除B项;“磨刀霍霍,包藏祸心”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心里藏着害人的主意,此时已经打败日本侵略者,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磨刀霍霍,包藏祸心”只能体现美国包藏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26.B【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题目的重点在为什么1951年底后开始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是朝鲜战争给中国巨大国防压力,使我们认识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的重要性,苏联在朝鲜战争后同意对中国进行援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面临的资金和技术困难,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可能性,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变化主要原因是朝鲜战争引发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排除A项;新中国一开始就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排除C项;资金问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7.C【详解】据材料“重工业方面……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减少基本建设,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C项正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目的是调整经济,并非推动重工业持续发展,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人民公社的弊端,排除B项;1959至1961年,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目的是调整经济,并非巩固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赚了一百万,就有人主张动他,说明当时人们思想亟待进一步解放,C项正确;“极大受困”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29.B【详解】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设立民族自治区,是考虑到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也是从我国各民族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产物,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产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充分考虑了港澳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项正确;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则只能体现在香港问题上,排除A项;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是一国两制的理念,排除C项;因地制宜,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30.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要对全球治理和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被清除,且“清除”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二十大报告,并不会确立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中国致力于全球治理,不仅仅促进发展中国家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1.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地区,山地多,耕地少,山脉将古希腊地区自然的划分为一个个的城邦,有利于各城邦独立自治,据材料“相连的平原也可以分裂为几国、亚狄加有三块被山脉分隔的平原,但却无碍于雅典的统一”可知,相连的平原也有隔离,但山脉分隔的平原也有国家的统一,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莅临,认为用山川形势解释希腊城邦割裂并不恰当,D项正确;传统观点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城邦的形成及民主政治,但材料却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并非造成城邦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的形成,没有涉及古希腊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城邦政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古希腊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2.D据材料“亚历山大......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可知,马其顿国王和将领积极迎娶波斯显贵的女性,促进了马其顿和波斯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D项正确;亚历山大此举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但不能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军事同盟的问题,排除B项;“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的说法夸大了亚历山大联姻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3.D【详解】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之意即地方灵活自治的同时保有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统治,D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A项;B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排除B项;材料观点在强调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并不是共治天下,排除C项。故选D项。
3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3世纪西欧很多城市与国王结盟,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这有助于王权增强,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致使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无法得出西欧确立了专制王权统治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大工业生产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中古西欧的城市自治距离工业革命时间较远,排除D项。故选B项。
35. D
36.(1)禁行标志含义:妇女、外邦人、奴隶、儿童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
理解:狭隘——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仅占人口比例的9%。2
充实——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平等的权利。2
(2)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2
原因:(答出3个角度得6分)
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河文明——内陆、平原广阔、沃野千里;海洋文明——环海、多山、少地、多岛);经济生产方式(农耕——以农立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工商业——商品经济发达);
政治模式(统一大国、小国寡民);
民众差异(个人本位公民意识、集体本位家国意识)。
(1)背景:(答出三个角度得6分)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列国纷争;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私田大量开垦;
思想:百家争鸣,适应富国强兵需要的法家思想受到推崇,集权思想应运而生。
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2)相同: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都推动基层组织发生变革。2分
不同:土地改革在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土地改革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土地为集体所有。2分
(3)土地改革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改善民生;改革应该立足于实际,顺应潮流,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并通过强有力的保障加以坚定地推行。答出2个角度得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