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二实验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5、6单元、选择性必修3第1一6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
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
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人被统称为“屠各(或休屠)”,后其姓氏多改为刘、王、金、张、董、梁等汉
姓;南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再见于史籍。这一现象说明
A.匈奴人已经远徙他处
B.战争磨灭了民族痕迹
C.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准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
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
4.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
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
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
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历史第1页(共6页)】
4354B
5.在17一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
鲁埃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
“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6.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进行考订,还征集了许多新内容,是一部介
绍中医临床经验的著作。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质疑流传数千年的脏腑学说,将人体内
脏解剖研究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种,极大促进了中国解剖学的发展。据此可知,清代
医学
A.著作凸显中西医融会贯通
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
D.种类繁多且医著普及
7.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
传到大洋洲。导致这一先进技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文明时代相对闭塞
B.道路阻隔,交通不便
C.文明冲突,战争频繁
D.中国对造纸术专利保护
8.下图是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
赤脚医生,邮票上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
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
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A.乡村医疗的投人快速增加
B.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乡村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9.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
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则成为表达
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产生之后就不具备完善功能
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历史第2页(共6页)】
4354B长春二实验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3
4
5
67
89101112131415
16
答案
D
AD CACBCCAD
B
A
D
1.B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并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
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
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
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2.D根据材料“内迁的匈奴人”“屠各“多改为…汉姓”“很少再见于史籍”可知,内迁的匈奴人多改汉姓,南
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在史籍中出现,说明内迁的匈奴人已逐渐汉化,这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内迁的匈奴人逐渐汉化,而不是匈奴人迁徙他处,排除A项;战争不一定会磨灭民族
痕迹,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说明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排除C项。
3.B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现象,排
除C、D两项;根据“大运河…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
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故选B项。
4.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
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B项“以物质交流为主”从材
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绝对,排除。
5,D材料“蓬帕杜夫人“她即身若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
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代言东
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
6.C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对历代医书进行汇总修订且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反映
了清代医学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医学,排除A项:《医宗金鉴的修订得益于
国家力量支持,但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医著普及,排除D项。
7.A根据材料“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
传到大洋洲”可知,造纸术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处于农业文明时代,
生产力不发达,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接触和交流都十分有限,A项正确;“道路阻隔,交通不便”也源于
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B项;“文明冲突,战争频繁”不是造纸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排除C
项;当时的中国没有专利保护意识,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脚医生是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四幅画面生动反映
了衣村赤脚医生的工作特点和他们以人为本、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
工作情况,并没有呈现政府对乡村医疗的投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呈现传统医药学的进步,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而材料是1974年,排除D项。
9.B依据材料可知,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
具,这表明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B项正确;“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说法过于
绝对,排除A项;“文字产生之后就不具各完善功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功
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非“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0.C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
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
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有涉及莎草纸的
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
【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35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