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写好“祭”这一生字。
2.结合课本注释与历史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统一的热切渴望与深深的爱国之情。
3.联系古今,结合两岸局势,从今人的角度品味诗歌的惆怅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写好“祭”这一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课本注释与历史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统一的热切渴望与深深的爱国之情。
联系古今,结合两岸局势,从今人的角度品味诗歌的惆怅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文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情景想象:
假如你已经85岁了,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年龄。面对着忧伤的子女,卧病在床的你,在临走前会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教师请学生回答。
我们通常把临终前说的话,称为“遗言”。这首诗,就是我们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教师书写课题。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示儿》。
2、结合注释解读标题
示儿,示,组词出示,给……看,所以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他在最后关头,究竟想要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遍,前2遍要求读通,读顺,后两遍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好坏。
评价标准:
是否流利、顺畅。
是否有感情、有节奏。
3、诗歌是有节奏和停顿的,我们该如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请同学回答。
明确:
这首诗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遵循223的节奏。4、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奠定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请问是哪个字?
明确:“悲”,悲字奠定了全诗相对沉重、悲伤的基调,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慢一些。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再对节奏进行划分。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意引导学生最后一句的划分,不要切分“乃翁”一词。
全班按着此节奏齐读。
5、花样朗读
好的诗歌是经得起反复吟诵、反复推敲的,我们一起再来用不同的方式,把诗歌读出韵味:
一二组、三四组前两句后两句换着读。
男女生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换着读。
教师自读。
师:诗歌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诗意,才能更好地读出感情。所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翻译诗歌,品析诗意。
三、细读品析
1、教师组织学生花一分钟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2、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3、教师读翻译,学生配合再次吟诵对应诗句。
到这里,大家已经知晓了诗歌的意思,但离理解诗人的感情仍有些距离,让我们继续深入品味。
4、教师分析句
(1)“万事空”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死亡?你认为人死后还有感觉吗,还会记得生前的事吗?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只是在另外一个世界永恒地生存。也有认为,人死后会转世投胎,在投胎前会喝下孟婆汤,忘记前世的事。
无论是哪种说法,这都体现了人死后,生前万事皆空,都与自己无关了。这也是为什么年纪大了以后,人们总会更容易看得开,因为无论如何都应该要放下了。
(2)既然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诗人本应该感觉到轻松甚至是快乐的,可是他快乐吗?诗中哪个字体现他的感情?
“悲”(教师板书)
他为何而悲?
“九州未同”(教师板书)也就是祖国没有统一。
(3)诗人在人世间仍有牵挂,这一牵挂就是祖国的统一。所以在这里,元知与但悲形成了反衬,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渴望。
到这里可能有同学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希望统一呢?到这里,我们就要补充关于此诗的背景介绍。
资料引入:北宋灭亡、南宋偏安、陆游爱国的一生。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爱国,然而这样一位诗人,直到生命走到尽头,都未能见到祖国的统一,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的遗憾、沉痛啊。
所以我们在朗读一二句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
沉郁、悲痛的。
(4)但诗人虽然遗憾、悲痛,他完全放弃希望,觉得南宋朝廷就没办法同意了吗?诗中是如何说的?
诗人心中仍有期盼。
“盼”(教师板书)
盼什么?
“北定中原”(教师板书)
四、主旨概括
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学生把主旨抄在书上。
五、联系古今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而当时跟着国民党去往台湾的那批大陆百姓,也不会想到这一走几乎就是永远。时至今日,仍无法轻易地与大陆的亲友相见。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也老了,有不少已经离开人世,或者也到了将死之年,他们渴望着统一,但今天的两岸仍然没有统一。
而这些在台老人的心情,此刻就与我们的诗人们一样。
怀着这份感情,全班再读。
六、课堂总结
爱国,是每个人心中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它跨越古今,代代相传,使我们能够与千年前的文人产生共鸣。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份责任,牢记使命,振兴中华。
板书设计
悲 九州未同
盼 北定中原 →浓浓爱国情
教学反思
《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课文。在设计本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参考了《部编版教师用书五年级上册》,从本单元的单元学习要素、单元主题和课文文体出发。
从文体来看,《示儿》是一篇古诗,古诗的学习需要反复朗读至能够背诵,因此我将朗读环节贯穿始终,先是读熟、读顺,再之后是能够根据节奏划分,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个环节既有学生的自读、学生的朗读展示,也有全班合作读和教师范读,多样的朗读方式能够增加趣味,提升孩子们朗读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孩子们熟读成诵。但对于古诗的学习不仅要能够熟读成诵,还要能够理解诗中的情意。因此我让孩子们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并补充背景帮助理解,最后提炼全文主旨,对文章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读,并在最后情感升华后又组织了一次朗读,这样才能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保证他们每一遍的朗读有质量的提升。
从单元学习要素来看,本单元的学习需要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读懂这首诗歌同样也需要对诗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按照诗歌的时间顺序,我先安排了《题临安邸》的教学,在他们对北宋灭亡及南宋偏安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适度复习上篇课文,同时又插入陆游爱国的生平进行对比,更好地明白帮助他们明白“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与悲痛,以及即便如此仍不放弃统一希望,“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着,这背后都是诗人深沉浓郁的爱国热情。
从单元主题来看,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这首诗写于千年之前,或许对孩子们来说有点遥远,再者家国之情或者对一些孩子来说太过于宏大,难以切身理解。所以在提炼主旨的最后,我选择联系古今,以今日的两岸局势出发,引入余光中的《乡愁》,结合尚未统一的现状,化宏观为微观,从时代到个人,让他们体会“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的意义。孩子们受我平日的熏陶,对历史时政有一定的兴趣,在我这样引导后,很快能引起共鸣,最后的再次朗读,以及对孩子们“牢记使命,振兴中华”的劝告,能够进一步地落实家国情怀的单元要素,也帮助加深孩子们对这篇课文的印象。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朗读和情感两大目标落实得相对到位。但由于环节较多,时间有限,我虽然设置了几个情景想帮助孩子们理解,但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没有太多。比如第一个问题“临终前,想要对子女说什么呢”,我原意是按照课后习题要求,设置情境来解读诗题,站在诗人的角度去考虑。但这个问题可能代入存在些问题,再者孩子们因为公开课有点紧张,刚开始没几个举手,后面好不容易打开思路,就被我叫停了。此外有提到的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我也比较缺乏对孩子逐步的引导,导致没把机会留给太多孩子,这是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