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13:43:32

文档简介

长春二实验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3
4
5
67
89101112131415
16
答案
D
AD CACBCCAD
B
A
D
1.B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并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
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
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
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2.D根据材料“内迁的匈奴人”“屠各“多改为…汉姓”“很少再见于史籍”可知,内迁的匈奴人多改汉姓,南
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在史籍中出现,说明内迁的匈奴人已逐渐汉化,这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内迁的匈奴人逐渐汉化,而不是匈奴人迁徙他处,排除A项;战争不一定会磨灭民族
痕迹,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说明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排除C项。
3.B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现象,排
除C、D两项;根据“大运河…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
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故选B项。
4.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
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B项“以物质交流为主”从材
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绝对,排除。
5,D材料“蓬帕杜夫人“她即身若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
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代言东
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
6.C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对历代医书进行汇总修订且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反映
了清代医学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医学,排除A项:《医宗金鉴的修订得益于
国家力量支持,但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医著普及,排除D项。
7.A根据材料“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
传到大洋洲”可知,造纸术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处于农业文明时代,
生产力不发达,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接触和交流都十分有限,A项正确;“道路阻隔,交通不便”也源于
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B项;“文明冲突,战争频繁”不是造纸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排除C
项;当时的中国没有专利保护意识,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脚医生是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四幅画面生动反映
了衣村赤脚医生的工作特点和他们以人为本、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
工作情况,并没有呈现政府对乡村医疗的投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呈现传统医药学的进步,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而材料是1974年,排除D项。
9.B依据材料可知,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
具,这表明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B项正确;“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说法过于
绝对,排除A项;“文字产生之后就不具各完善功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功
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非“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0.C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
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
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有涉及莎草纸的
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
【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354B长春二实验高二(下)4月月考测试卷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5、6单元、选择性必修3第1—6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人被统称为“屠各(或休屠)”,后其姓氏多改为刘、王、金、张、董、梁等汉姓;南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再见于史籍。这一现象说明
A.匈奴人已经远徙他处 B.战争磨灭了民族痕迹
C.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4.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5.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6.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进行考订,还征集了许多新内容,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著作。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质疑流传数千年的脏腑学说,将人体内脏解剖研究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 种,极大促进了中国解剖学的发展。据此可知,清代医学
A.著作凸显中西医融会贯通 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 D.种类繁多且医著普及
7.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传到大洋洲。导致这一先进技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文明时代相对闭塞 B.道路阻隔,交通不便
C.文明冲突,战争频繁 D.中国对造纸术专利保护
8.下图是1974 年6月 26 日发行的编号邮票——赤脚医生,邮票上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A.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 B.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乡村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9.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则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产生之后就不具备完善功能 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10.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 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11.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下表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及其意义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文化成果 意义
A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B 苏格拉底思想体系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C 《十二铜表法》 成为一系列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D 《荷马史诗》 代表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12.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这说明基督教
A.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B.形成了因信称义的观点
C.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D.严重束缚人们的个性发展
13.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D.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14.阿兹特克人采用260天的神历和365天的太阳历,其中后者也称季节历(一年 18个月,每月20日),主要用在农业上,以供参考雨季与旱季大约出现的时间。这可用来说明历法
A.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B.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
C.随封建统治者意志变化 D.体现了社会科学的落后
15.《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16.1916年建立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除了把新泽西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接收过来外,又于1918年和1926年相继兼并了“雪佛莱汽车公司”和“费休车身公司”,从而成为一个汽车大托拉斯。汽车工业的发展
A.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结果 B.体现了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
C.体现了政府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D.带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古雅典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为向外殖民和海上贸易保驾护航,罗马将地中海从一个国际性的海域变成了帝国的“内湖”。 中世纪热那亚和威尼斯建立舰队争夺地中海霸权,垄断着来自东方的丝绸以及各种珍品的贸易。由于欧洲工商业和社会消费的需求,葡萄牙和西班牙前往海外寻找黄金和香料,开启了近代大航海时代。17世纪时,欧洲小国荷兰充分利用了濒临大西洋航线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和海外事业,成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和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将世界的海洋变成英国的“内海”。
----摘编自石家铸《海权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展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航海的异同以及造成不同的根源。(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我国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务院决定,在镇江、九江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再挑选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范围。
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摘编自 1996 年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 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材料二 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摘自史诗《摩诃婆罗多》
(1)以下是世界伟大的史诗作品,请指出以下史诗分别是哪些古代文化的成就。(8分)
史诗作品 代表的古代文化
《罗摩衍那》 ①
《吉尔伽美什》 ②
《荷马史诗》 ③
《伊戈尔远征记》 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诗《摩诃婆罗多》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史料价值。(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