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单元提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
B.只要有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C.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D.孤立的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力的定义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方式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地球和太阳之间没有相互接触,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万有引力,故A错误;
B.有两个物体,二者之间还要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力的作用,故B错误;
C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此一个力必须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小秋手提一袋食物时,感觉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食物
C.手提袋 D.手提袋和食物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对手提袋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 小秋手提一袋食物时,感觉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拉力,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因为手提袋与手直接接触,所以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手提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过程,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④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①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在压缩过程中,弹簧受到了力,弹簧变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①正确;
②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在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向右的弹力,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小,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故②正确;
③小球被弹开的过程中,弹簧对小球有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球对弹簧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改变了弹 簧的形状,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③错误;
④在压缩过程和弹开过程中,小球受到弹力的方向不同,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④正确。
因此①②④正确,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如图所示,人坐在甲船上,用乙。甲力推乙船,发现乙船向左运动的同时,人和甲船向右运动。关于此现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使人和甲船向右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B.使乙船向左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人对乙船的力改变了甲船的运动状态
D.乙船对人的力改变了乙船的运动状态
【答案】B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 AB.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C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规律可知,使人和甲船向右运动的力是乙船施加的力,故A错误;
B.使乙船向左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故B正确;
C.人对乙船的作用力会改变乙船的运动状态,故C错误;
D.乙船对人的作用力改变人和甲船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四个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图像中,能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横轴和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再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可。
【解答】A.在s-t图像中,当时间改变时,物体到起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故A符合题意;
B.在s-t图像中,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合题意;
C.在v-t图像中,当时间改变时,速度的数值保持不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合题意;
D.在v-t图像中,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物体做加速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向左拉下端固定的同一钢条,钢条发生的形变如图所示,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
A.力的大小 B.力的作用点 C.力的方向 D.力的三要素
【答案】B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分别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左拉钢条,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力的作用点不同;钢条发生形变如图所示,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7.下列力的示意图中,表示斜面上的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压物体。
【解答】首先明确压力的作用点,压力是接触面受到的力,因此作用点在斜面上。其次弄清方向,压力与接触面是垂直的,且指向被压的斜面,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8.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B.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D.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而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A.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但是合力为零时,相当于物体不受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故A错误;
B.不受力的物体,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误;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C正确;
D.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而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由于运动方向改变,即运动状态也在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小球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个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 )
A.一定相撞 B.一定不相撞
C.若m1【答案】B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两个小球跟随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时,由于惯性,两个小球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小球的速度相同,因此二者一定不相撞,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如图所示为-辆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为沿杆斜向上,大小为2mg
C.力的方向为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为沿杆斜向上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大小为2mg
【答案】A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杆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小球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重力和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相互平衡。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杆对小球的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mg,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如图所示,一只闹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A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因此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
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二者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等于桌子和闹钟的总重力,闹钟对桌面的压力等于闹钟的重力,二者大小不同,不是平衡力,故C错误;
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二者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
12.下列各图是每隔0.1秒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频闪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分析】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要么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运动轨迹为曲线,肯定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合题意;
B.运动轨迹为直线,且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相等,即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距离,即为匀速,那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则小球做减速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则小球做加速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3.下列各图中,满足二力平衡条件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则二者相互平衡,故A符合题意;
B.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故B不合题意;
C.这两个力大小不等,不是平衡力,故C不合题意;
D.这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冰壶比赛中,掷球运动员右脚穿的“蹬冰鞋”摩擦力大,利于起步加速;左脚穿的“滑行鞋”摩擦力小,有利于滑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橡胶能提供的摩擦力比塑料大,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冰壶运动员比赛穿的鞋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改变摩擦力的方法:①改变压力;②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右脚穿的鞋子用于提供动力,因此需要产生较大摩擦,则使用摩擦系数较高的橡胶材质,且接触面布满花纹;左脚为滑行鞋,要求摩擦力要小,则使用摩擦系数较小的塑料材质,且鞋底为光滑的,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下列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骑自行车时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
C.写字时手与圆珠笔之间的摩擦
D.用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
【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对人们有帮助的摩擦为有益摩擦,对人们有害的摩擦为有害摩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可以将牙齿上的污渍去掉,为有益摩擦,故A不合题意;
B.骑自行车时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会造成磨损,为有害摩擦,故B符合题意;
C.写字时手与圆珠笔之间的摩擦,可以帮助我们书写字迹,为有益摩擦,故C不合题意;
D.用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可以擦去粉笔的字迹,为有益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6.为了说明骑电动车要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两个相似的鸡蛋甲,乙分别放在纸简上,在鸡蛋甲上方放一个轻质瓶盖,拿一根筷子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敲击,如图所示。结果鸡蛋甲完好无损,鸡蛋乙立即破碎。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放上瓶盖可以增大受力面积
B.敲击时鸡蛋甲上部受到的压强比乙大
C.要提高实验的可靠性.还需多次实验
D.鸡蛋乙被敲碎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AB.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C.根据多次实验的目的判断;
D.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判断。
【解答】 AB.放上瓶盖后,鸡蛋上方的受力面积增大了,根据 可知,在压力一定时,鸡蛋受到的压强减小了,所以敲击时鸡蛋上部受到的压强甲比乙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为了使实验更具有普遍性,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寻找普遍规律,所以要提高实验的可靠性还需多次实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鸡蛋乙被敲碎,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甲骑自行车去乙家,得知消息后,乙步行去迎接,接到甲后一起返回。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人在距离甲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前10分钟内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使学生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表示什么,然后从图象中找到需要的路程、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由图象可知,两同学在距离乙同学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故A错误。
BD、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4km-1km=3km,相遇前甲的速度是。
乙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是,显然v甲=3v乙,故B错误,D正确。
C、由图象可知,相遇后乙15min-10min=5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后乙的速度,v乙′=2v乙,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8.如图所示,岸上的旗帜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帜随风飘动,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船一定向左运动 B.甲船一定静止
C.乙船一定向右运动 D.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右飘,说明此时风向右吹;
甲船上的旗子向右,甲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可能静止,二是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三是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
乙船上旗帜向左,说明它在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正确。
故选:C。
19.在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C.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它的长度成正比
D.弹簧的伸长最跟受到的拉力成反比
【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它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解答】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其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关于g=9.8牛/千克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是9.8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牛
B.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C.1千克=9.8牛
D.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其质量的9.8倍
【答案】B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根据公式可以推出g的单位,从而获知g的物理意义。
【解答】A、质量是9.8kg物体的重力为9.8kg×9.8N/kg,不是1N,故A错误。
BC、在地球上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而不是1kg=9.8N或9.8kg=1N.故B正确,C错误。
D、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存在等量或倍数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1.下列有关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只有跟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D.只有竖直悬挂着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解答】物体只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就会有重力作用,无论是与地球接触还是在空中,也无论是静止或运动状态,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选项B、C、D是错误的,只有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2.下列实例中,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 )
A.把水从水盆中泼出 B.拍掉衣物上的灰尘
C.乘车时系安全带 D.跳远前助跑一段距离
【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如果惯性有害,那么肯定要向办法减小惯性带来的伤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把水从水盆中泼出时,盆子受力由运动变为静止,而由于水有惯性,水继续运动被泼出去,故A不合题意;
B.拍掉衣物上的灰尘,衣服受力从静止变为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位置,于是灰尘和衣服分开,故B不合题意;
C.乘车时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与仪表台碰撞发生事故,故C符合题意;
D.跳远前助跑一段距离,利用惯性在腾空时继续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3.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①列车突然向右启动②列车突然向左启动③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④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根据惯性的知识对列车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当列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水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水的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当列车向左运动时,水向后运动说明水的速度小于车的速度,即车突然向左加速,故②正确;
当列车向右运动时,水向后运动说明水的速度大于车的速度,即车突然减速,故③正确。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4.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小明利用牙刷做实验,当用力向右匀速拖动牙刷时,刷毛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弯曲,下列对这一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刷毛弯曲得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压力越大
B.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C.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
D.与牙刷刷毛接触的表面是光滑的
【答案】D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刷毛的弯曲方向来间接的进行判断。
(3)研究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牙刷一定是受力物体,而且是和接触面接触的部分,所以摩擦在刷毛上。
(4)光滑的物体表面没有摩擦力。
【解答】A、刷毛弯曲得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压力越大,故A正确。
B、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较软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了摩擦力的方向向左,故C正确。
C、研究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牙刷一定是受力物体,而且是和接触面接触的部分,所以摩擦在刷毛上,故C正确。
D、牙刷刷毛受到摩擦力作用,则接触面时不光滑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25.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都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如表所示。其中正确的观点有 (多选,填序号)。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④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⑥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⑦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⑧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②④⑤⑦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力的定义和作用方式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要产生相互作用,那么二者之间才产生力,故①错误,②正确;
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例如重力,故③错误,④正确;
一个力肯定涉及两个物体,即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存在,故⑤⑦正确,而⑥⑧错误。
因此正确的观点为②④⑤⑦。
26.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步,依据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前2秒内 运动得快,整个运动过程中两人的平均速度 (填“小明的大”“小刚的大”或“一样大”)。
【答案】小刚;一样大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前2s内二者通过距离的大小,再根据比较二者速度大小;
(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距离大小和时间长短,然后根据比较二者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前2s内小刚通过距离大于小明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小刚的速度大,即小刚运动得快;
(2)根据图像可知,小刚和小明运动的距离都是40m,时间都是8s,根据可知,全程中两人的速度一样大。
27.用如图所示的水壶提水时,手应放在水壶把手的 (填“A”或“B")处;把水壶里的水倒入保温瓶中时,手应放在水壶把手的 (填“A ”或“B")处,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力的 不同。
【答案】A;B;作用点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1)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力的效果也就不同,用水壶提水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A处。
(2)把水壶里的水灌到保温瓶中去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B处。
(3)出现这样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力的三要素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8.科学家计划利用空间站的激光为太空垃圾减速,使之坠人大气层烧毁。如图所示,地球轨道上有一废弃卫星,正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 (填“受”或“不受")平衡力的作用。用大功率激光短暂照射该卫星的 (填“A”或“B")面,其表面的固态金属直接 (填物态变化)成气体向外喷射而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卫星会减速。
【答案】不受;B;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分析】(1)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确定气体的喷射方向,从而取得该卫星被照射的位置。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如图所示,地球轨道上有一废弃卫星,正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不受平衡力的作用。
(2)固态金属被照射后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根据图片可知,卫星向右运动,为了减速,气体对卫星的作用力应该向左。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卫星向右喷射气体,即激光应该照射卫星的B面。
29.一枚图钉钉帽的面积是0.8厘米2,钉尖的面积是5×10-4厘米2。如图所示,将图钉压人木板,手指对图钉钉帽的压力是20牛,则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强是 帕,图钉钉尖对木板的压强是 帕。请利用此计算结果来解释图钉钉帽做得较宽,而钉尖则做得很锋利的原因: 。
【答案】2.5×105;4×108;图钉钉帽做得较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按压图钉时能降低手指的疼痛感:而钉尖做得很锋利则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容易将图钉钉入木板等物体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强和钉尖对木板的压强;
(2)根据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强。
钉尖对木板的压强:;
(2)图钉钉帽做得较宽,而钉尖则做得很锋利的原因:图钉钉帽做得较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按压图钉时能降低手指的疼痛感:而钉尖做得很锋利则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容易将图钉钉入木板等物体。
30.如图甲,乙所示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中先后观察到的后方车辆的运动情景,a、b、c为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则小明所乘汽车的速度比a汽车的速度 ,以b汽车为参照物,a汽车是向 运动的。以c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所乘的汽车是 的。
【答案】大;后;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认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各辆车的大小变化推测其位置变化,进而判断其运动情况。
【解答】由图知,四辆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1)乙图中的a车小于甲图中的a车,说明小明所乘车与a车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小明所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a的速度。
(2)乙图中的b车小于甲图中的b车,说明小明所乘车与b车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小明所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b的速度,因为两车相对于小明的车都向后运动,但a车变化大,即a车速度小于b车,即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后运动的。
(3)甲、乙两图中的c车大小相同,说明小明所乘车与c车之间的位置相对不变,所以小明所乘车的速度等于汽车c的速度,因此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的车是静止的。
3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物体未从桌面掉落),A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桌面受到物体A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 。
【答案】不变;右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答】(1)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小,但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化,所以摩擦力将保持不变。
(2)由于物体A水平向右运动,所以桌面对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而A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右。
三、实验探究题
32.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橡皮筋系着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小球的质量/克 小球的速度 橡皮筋长度/厘米
15 慢 10
15 较快 15
15 很快 18
(1)小球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改变。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就越 。
(3)小明用橡皮筋代替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玲查阅资料后得知,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代替绳子存在明显缺陷,请说出理由: 。
【答案】(1)一定
(2)长
(3)通过橡皮筋伸长的长度来显示拉力的大小
(4)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橡皮筋的长度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3)橡皮筋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越大,则受到的拉力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小球受到的拉力与速度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小球的质量和圆的半径相同,只改变速度。而实验过程中,随着速度增大,圆的半径也在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球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就越长。
(3)小明用橡皮筋代替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橡皮筋伸长的长度来显示拉力的大小;
(4)小玲查阅资料后得知,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代替绳子存在明显缺陷,理由: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
3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出现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那么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
【答案】(1)C、A、B
(2)没有涉及静止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 (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和推导过程判断;
(2)将牛顿第一定律和笛卡尔的观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 (1)由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过程可知,他先研究了有阻力的情况,再假设没阻力时,小球上升高度的情况,最后继续 推理得出,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因此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 顺序CAB;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34.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金利用多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和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对比甲、乙两图可知:当 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
(4)对比甲、丁两图,小金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我们判断其观点错误的理由是 。
【答案】(1)凹陷程度
(2)压力
(3)压力大小
(4)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根据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是转换法。
(2)(3)(4)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1)根据转换法,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2)对比甲、乙两图,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对比甲、丁两图,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
35.游泳时,小科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观察压强计的结构,并用大拇指轻压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
②将金属盒放入水中5厘米深度处,观察现象。如图甲所示。
③将金属盒放入水中10厘米深度处,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轻压橡皮膜,当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 时,说明压强计可以正常使用。
(2)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_。
(3)小科认为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答案】(1)高度差
(2)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同种被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进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当橡皮膜上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当橡皮膜上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会出现明显的高度差;
(2)根据图片分析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步骤①中,轻压橡皮膜,当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时,说明压强计可以正常使用。
(2)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中液体密度相同,探头所在深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 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同种被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
(3)小科认为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进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36.如图所示为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通过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每个钩码重为1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时,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电能保持静止,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如图乙所示),实验效果会更好,其理由是 。
(3)小明在小车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内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
【答案】(1)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
(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当左边和右边悬挂的钩码数量不同时,木块受到的拉力大小不同,此时它有向一侧运动的趋势,于是桌面对木块产生摩擦力,从而实现三力的平衡。
(2)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更小;
(3)根据“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分析解答。
【解答】(1)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时,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电能保持静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如图乙所示),实验效果会更好,其理由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
(3)小明在小车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内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7.(2023七下·嘉兴期末)小嘉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
(1)实验中木板上铺设毛巾和棉布的目的是 。
(2)小嘉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小车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小嘉得出这一结论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3)该实验在水平面研究,目的是为了能用地面的支持力抵消 对实验的影响。
【答案】(1)改变阻力不同
(2)推理
(3)重力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要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只改变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通过距离远近分析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大小;
(2)在物理学中,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科学推理法。
(3)当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它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静止状态,即支持力和重力相互平衡,相当于竖直方向不受力,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木板上铺设毛巾和棉布的目的是:改变阻力不同;
(2)小嘉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小车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小嘉得出这一结论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推理。
(3)该实验在水平面研究,目的是为了能用地面的支持力抵消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8.(2023七下·常山期末)小明观察到鱼吐出的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大,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将实验室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时,∪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却逐渐减小,经检查发现压强计受损无法使用。于是小明取一足够大的空塑料瓶,在塑料瓶左侧不同的高度处扎两个小孔,制作了一个如图乙的”简易压强计”进行探究。
(1)使用实验室压强计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2)简易压强计是通过 现象反映液体压强大小。
(3)小明利用简易液体压强计继续探究”塑料瓶右侧是否受到水的压强”,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__。
A.让容器和水保持静止,塑料瓶绕中轴线缓慢旋转半圈
B.让塑料瓶保持静止,容器和水绕中轴线缓慢旋转半圈
C.让容器、水及塑料瓶相对静止绕中轴线缓慢旋转半圈
【答案】(1)压强计漏气
(2)水射入塑料瓶内的水平距离
(3)A;B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 压强计是一种采用U形管构造,内装水或水银,运用帕斯卡原理测量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的一种物理仪器,我们可以从刻度尺上得知液体内部压强。
【解答】(1)如图甲,将实验室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时,∪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却逐渐减小,经检查发现压强计受损无法使用。说明压强计漏气,气压差不断减小;
(2) 简易压强计是通过水射入塑料瓶内的水平距离现象反映液体压强大小。水平距离越远,压强越大;
(3)AB都是合适的,只改变塑料瓶的位置或者改变容器和水的位置,控制单一变量;
故答案为:(1) 压强计漏气 (2) 水射入塑料瓶内的水平距离 (3)AB
39.(2023七下·武义期末)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平放的木块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改变压力,分别测出木块在不同木板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实验时,小金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木块放置情况 木板表面情况 压力/N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平放 木板 6 1.2
2 平放 木板 8 1.6
3 平放 木板 10 2.0
4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6 1.8
5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6 3.0
(1)实验时,小金将木块放在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
(2)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小金在实验时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3)分析图乙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
(4)图乙所示实验中,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一定静止 B.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1)使木块所受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
(2)1、4、5
(3)2.3
(4)C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力为平衡力;
(2)物体与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所收到的力为滑动摩擦力;
(3)所施加的外力大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时才可以拉动物体;
(4)静止时拉力大小等于静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1) 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使木块所受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选择粗糙程度不同的三组1,4,5即可;
(3) 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所施加的外力大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故为2.3N;
(4) 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 ,可能等于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四、解答题
40.如图所示,地面上铺有一块很长的地毯,现要将地毯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最直接的方法是从一端拉,但拉动整块地毯很困难,需要非常大的力。
(1)从一端拉动地毯需要非常大的力,这是因为地毯的质量 ,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 ,导致移动地毯时,地面对地毯有较大的 。
(2)将地毯的一端卷成圆柱状,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后再展开,可使其沿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此操作过程中,变滑动摩擦为 摩擦,大大减小了移动地毯所需的力。
(3)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圆木棒,由地毯的一端插进地毯与地面之间,向上挑起地毯,使地毯的一端移动适当距离,再沿着地毯移动木棒,可使地毯向前做波浪式运动。此过程中,地毯对圆木棒的压力 ,与圆木棒之间的接触面相对 。
【答案】(1)很大;比较粗糙;摩擦力
(2)滚动
(3)较小;光滑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答;
(3)减小压力,或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减小摩擦力,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从一端拉动地毯需要非常大的力,这是因为地毯的质量很大,产生的压力较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比较粗糙,导致移动地毯时,地面对地毯有较大的摩擦力。
(2)将地毯的一端卷成圆柱状,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后再展开,可使其沿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此操作过程中,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大大减小了移动地毯所需的力。
(3)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圆木棒,由地毯的一端插进地毯与地面之间,向上挑起地毯,使地毯的一端移动适当距离,再沿着地毯移动木棒,可使地毯向前做波浪式运动。此过程中,地毯对圆木棒的压力较小,与圆木棒之间的接触面相对光滑。
41.如图所示为”嫦娥五号”着陆器依靠四个“脚掌”停留在月球上的低陷地带时的情景。着陆器的总质量为2.4吨,每个”脚掌”与月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为3000厘米2。已知1千克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为1.62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此时着陆器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计算着陆器对月面的压强,并说明把每个”脚掌”设计得十分宽大的原因。
【答案】(1)略
(2)解:m=2.4吨=2400千克,G=mg=2400千克×1.62牛/千克=3888牛,S=3000厘米2×4=12000厘米2=1.2米2,帕。因为着陆器受到的重力大,对月面的压力大,根据,当受力面积较小时,产生的压强很大,会使着陆器的“脚掌”陷入月壤中,所以把着陆器的“脚掌”做得十分宽大,是在压力大小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防止着陆器陷入月壤中。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确定重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2)①着陆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即F=G=mg。每个着陆器有四个脚掌,根据S=S掌×4计算着地面积,最后根据计算着陆器对地面的压强。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据此分析脚掌宽大的原因。
【解答】(1)着陆器受到的重力作用在它的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mg= =2400千克×1.62牛/千克=3888牛 ,如下图所示:
42.(湖州中考改编)切年糕时,爸爸说:”竖着切比横着切要省力。”
(1)竖着切省力的原因是减小了 。
(2)若要使切下的年糕全部放置在桌面上时产生的压强比原先小,请写出操作方法: 。
【答案】(1)受力面积
(2)将切下的年糕平铺在桌面上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竖着切省力的原因是减小了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压强;
(2)若要使切下的年糕全部放置在桌面上时产生的压强比原先小,操作方法:将切下的年糕平铺在桌面上。
43.两列火车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可得出两列火车的运动情况,例如:“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请再说出三种可能的运动情况。
【答案】①"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②"复兴号”向西行驶,“和谐号”向东行驶:③“和谐号”与“复兴号”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比“和谐号“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①"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②"复兴号”向西行驶,“和谐号”向东行驶:③“和谐号”与“复兴号”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比“和谐号“小。
44.某电梯的最大载重为8000牛.假定每名乘客的质量均为60千克,g取10牛/千克。
(1)则每名乘客的重力为多少?.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此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多少名乘客?
【答案】(1)解:每位乘客的重力G-mg=60千克×10牛/千克=600牛。
(2)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故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13名乘客。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G=mg计算每位乘客的重力;再用电梯最大载重与每位乘客的重力之比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1)每位乘客的重力为:G=mg=60kg×10N/kg=600N。
(2)电梯一次最多能承载乘客的人数:,故电梯一次最多能承载13名乘客安全升降。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单元提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
B.只要有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C.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D.孤立的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2.小秋手提一袋食物时,感觉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食物
C.手提袋 D.手提袋和食物
3.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过程,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④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②④
4.如图所示,人坐在甲船上,用乙。甲力推乙船,发现乙船向左运动的同时,人和甲船向右运动。关于此现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使人和甲船向右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B.使乙船向左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人对乙船的力改变了甲船的运动状态
D.乙船对人的力改变了乙船的运动状态
5.下列四个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图像中,能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 B.
C. D.
6.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向左拉下端固定的同一钢条,钢条发生的形变如图所示,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
A.力的大小 B.力的作用点 C.力的方向 D.力的三要素
7.下列力的示意图中,表示斜面上的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的是( )
A. B.
C. D.
8.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B.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D.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而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9.如图所示,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小球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个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 )
A.一定相撞 B.一定不相撞
C.若m110.如图所示为-辆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为沿杆斜向上,大小为2mg
C.力的方向为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为沿杆斜向上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大小为2mg
11.如图所示,一只闹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12.下列各图是每隔0.1秒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频闪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 B.
C. D.
13.下列各图中,满足二力平衡条件的是( )
A. B.
C. D.
14.冰壶比赛中,掷球运动员右脚穿的“蹬冰鞋”摩擦力大,利于起步加速;左脚穿的“滑行鞋”摩擦力小,有利于滑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橡胶能提供的摩擦力比塑料大,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冰壶运动员比赛穿的鞋子的是( )
A. B.
C. D.
15.下列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骑自行车时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
C.写字时手与圆珠笔之间的摩擦
D.用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
16.为了说明骑电动车要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两个相似的鸡蛋甲,乙分别放在纸简上,在鸡蛋甲上方放一个轻质瓶盖,拿一根筷子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敲击,如图所示。结果鸡蛋甲完好无损,鸡蛋乙立即破碎。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放上瓶盖可以增大受力面积
B.敲击时鸡蛋甲上部受到的压强比乙大
C.要提高实验的可靠性.还需多次实验
D.鸡蛋乙被敲碎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17.甲骑自行车去乙家,得知消息后,乙步行去迎接,接到甲后一起返回。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人在距离甲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前10分钟内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18.如图所示,岸上的旗帜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帜随风飘动,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船一定向左运动 B.甲船一定静止
C.乙船一定向右运动 D.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19.在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C.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它的长度成正比
D.弹簧的伸长最跟受到的拉力成反比
20.关于g=9.8牛/千克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是9.8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牛
B.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C.1千克=9.8牛
D.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其质量的9.8倍
21.下列有关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只有跟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D.只有竖直悬挂着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22.下列实例中,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 )
A.把水从水盆中泼出 B.拍掉衣物上的灰尘
C.乘车时系安全带 D.跳远前助跑一段距离
23.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①列车突然向右启动②列车突然向左启动③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④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小明利用牙刷做实验,当用力向右匀速拖动牙刷时,刷毛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弯曲,下列对这一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刷毛弯曲得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压力越大
B.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C.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
D.与牙刷刷毛接触的表面是光滑的
二、填空题
25.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都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如表所示。其中正确的观点有 (多选,填序号)。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④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⑥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⑦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⑧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6.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步,依据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前2秒内 运动得快,整个运动过程中两人的平均速度 (填“小明的大”“小刚的大”或“一样大”)。
27.用如图所示的水壶提水时,手应放在水壶把手的 (填“A”或“B")处;把水壶里的水倒入保温瓶中时,手应放在水壶把手的 (填“A ”或“B")处,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力的 不同。
28.科学家计划利用空间站的激光为太空垃圾减速,使之坠人大气层烧毁。如图所示,地球轨道上有一废弃卫星,正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 (填“受”或“不受")平衡力的作用。用大功率激光短暂照射该卫星的 (填“A”或“B")面,其表面的固态金属直接 (填物态变化)成气体向外喷射而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卫星会减速。
29.一枚图钉钉帽的面积是0.8厘米2,钉尖的面积是5×10-4厘米2。如图所示,将图钉压人木板,手指对图钉钉帽的压力是20牛,则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强是 帕,图钉钉尖对木板的压强是 帕。请利用此计算结果来解释图钉钉帽做得较宽,而钉尖则做得很锋利的原因: 。
30.如图甲,乙所示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中先后观察到的后方车辆的运动情景,a、b、c为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则小明所乘汽车的速度比a汽车的速度 ,以b汽车为参照物,a汽车是向 运动的。以c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所乘的汽车是 的。
3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物体未从桌面掉落),A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桌面受到物体A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 。
三、实验探究题
32.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橡皮筋系着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小球的质量/克 小球的速度 橡皮筋长度/厘米
15 慢 10
15 较快 15
15 很快 18
(1)小球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改变。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就越 。
(3)小明用橡皮筋代替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玲查阅资料后得知,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代替绳子存在明显缺陷,请说出理由: 。
3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出现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那么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
34.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金利用多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和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对比甲、乙两图可知:当 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
(4)对比甲、丁两图,小金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我们判断其观点错误的理由是 。
35.游泳时,小科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观察压强计的结构,并用大拇指轻压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
②将金属盒放入水中5厘米深度处,观察现象。如图甲所示。
③将金属盒放入水中10厘米深度处,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轻压橡皮膜,当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 时,说明压强计可以正常使用。
(2)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_。
(3)小科认为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36.如图所示为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通过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每个钩码重为1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时,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电能保持静止,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如图乙所示),实验效果会更好,其理由是 。
(3)小明在小车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内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
37.(2023七下·嘉兴期末)小嘉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
(1)实验中木板上铺设毛巾和棉布的目的是 。
(2)小嘉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小车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小嘉得出这一结论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3)该实验在水平面研究,目的是为了能用地面的支持力抵消 对实验的影响。
38.(2023七下·常山期末)小明观察到鱼吐出的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大,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将实验室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时,∪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却逐渐减小,经检查发现压强计受损无法使用。于是小明取一足够大的空塑料瓶,在塑料瓶左侧不同的高度处扎两个小孔,制作了一个如图乙的”简易压强计”进行探究。
(1)使用实验室压强计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2)简易压强计是通过 现象反映液体压强大小。
(3)小明利用简易液体压强计继续探究”塑料瓶右侧是否受到水的压强”,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__。
A.让容器和水保持静止,塑料瓶绕中轴线缓慢旋转半圈
B.让塑料瓶保持静止,容器和水绕中轴线缓慢旋转半圈
C.让容器、水及塑料瓶相对静止绕中轴线缓慢旋转半圈
39.(2023七下·武义期末)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平放的木块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改变压力,分别测出木块在不同木板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实验时,小金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木块放置情况 木板表面情况 压力/N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平放 木板 6 1.2
2 平放 木板 8 1.6
3 平放 木板 10 2.0
4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6 1.8
5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6 3.0
(1)实验时,小金将木块放在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
(2)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小金在实验时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3)分析图乙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
(4)图乙所示实验中,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一定静止 B.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四、解答题
40.如图所示,地面上铺有一块很长的地毯,现要将地毯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最直接的方法是从一端拉,但拉动整块地毯很困难,需要非常大的力。
(1)从一端拉动地毯需要非常大的力,这是因为地毯的质量 ,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 ,导致移动地毯时,地面对地毯有较大的 。
(2)将地毯的一端卷成圆柱状,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后再展开,可使其沿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此操作过程中,变滑动摩擦为 摩擦,大大减小了移动地毯所需的力。
(3)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圆木棒,由地毯的一端插进地毯与地面之间,向上挑起地毯,使地毯的一端移动适当距离,再沿着地毯移动木棒,可使地毯向前做波浪式运动。此过程中,地毯对圆木棒的压力 ,与圆木棒之间的接触面相对 。
41.如图所示为”嫦娥五号”着陆器依靠四个“脚掌”停留在月球上的低陷地带时的情景。着陆器的总质量为2.4吨,每个”脚掌”与月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为3000厘米2。已知1千克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为1.62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此时着陆器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计算着陆器对月面的压强,并说明把每个”脚掌”设计得十分宽大的原因。
42.(湖州中考改编)切年糕时,爸爸说:”竖着切比横着切要省力。”
(1)竖着切省力的原因是减小了 。
(2)若要使切下的年糕全部放置在桌面上时产生的压强比原先小,请写出操作方法: 。
43.两列火车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可得出两列火车的运动情况,例如:“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请再说出三种可能的运动情况。
44.某电梯的最大载重为8000牛.假定每名乘客的质量均为60千克,g取10牛/千克。
(1)则每名乘客的重力为多少?.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此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多少名乘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力的定义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方式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地球和太阳之间没有相互接触,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万有引力,故A错误;
B.有两个物体,二者之间还要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力的作用,故B错误;
C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此一个力必须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对手提袋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 小秋手提一袋食物时,感觉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拉力,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因为手提袋与手直接接触,所以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手提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①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在压缩过程中,弹簧受到了力,弹簧变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①正确;
②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在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向右的弹力,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小,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故②正确;
③小球被弹开的过程中,弹簧对小球有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球对弹簧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改变了弹 簧的形状,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③错误;
④在压缩过程和弹开过程中,小球受到弹力的方向不同,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④正确。
因此①②④正确,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 AB.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C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规律可知,使人和甲船向右运动的力是乙船施加的力,故A错误;
B.使乙船向左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故B正确;
C.人对乙船的作用力会改变乙船的运动状态,故C错误;
D.乙船对人的作用力改变人和甲船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横轴和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再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可。
【解答】A.在s-t图像中,当时间改变时,物体到起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故A符合题意;
B.在s-t图像中,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合题意;
C.在v-t图像中,当时间改变时,速度的数值保持不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合题意;
D.在v-t图像中,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物体做加速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分别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左拉钢条,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力的作用点不同;钢条发生形变如图所示,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压物体。
【解答】首先明确压力的作用点,压力是接触面受到的力,因此作用点在斜面上。其次弄清方向,压力与接触面是垂直的,且指向被压的斜面,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A.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但是合力为零时,相当于物体不受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故A错误;
B.不受力的物体,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误;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C正确;
D.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而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由于运动方向改变,即运动状态也在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两个小球跟随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时,由于惯性,两个小球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小球的速度相同,因此二者一定不相撞,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杆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小球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重力和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相互平衡。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杆对小球的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mg,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因此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
B.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二者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桌面受到的支持力等于桌子和闹钟的总重力,闹钟对桌面的压力等于闹钟的重力,二者大小不同,不是平衡力,故C错误;
D.桌面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二者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分析】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要么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运动轨迹为曲线,肯定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合题意;
B.运动轨迹为直线,且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相等,即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距离,即为匀速,那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则小球做减速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则小球做加速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则二者相互平衡,故A符合题意;
B.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故B不合题意;
C.这两个力大小不等,不是平衡力,故C不合题意;
D.这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改变摩擦力的方法:①改变压力;②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右脚穿的鞋子用于提供动力,因此需要产生较大摩擦,则使用摩擦系数较高的橡胶材质,且接触面布满花纹;左脚为滑行鞋,要求摩擦力要小,则使用摩擦系数较小的塑料材质,且鞋底为光滑的,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对人们有帮助的摩擦为有益摩擦,对人们有害的摩擦为有害摩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可以将牙齿上的污渍去掉,为有益摩擦,故A不合题意;
B.骑自行车时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会造成磨损,为有害摩擦,故B符合题意;
C.写字时手与圆珠笔之间的摩擦,可以帮助我们书写字迹,为有益摩擦,故C不合题意;
D.用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可以擦去粉笔的字迹,为有益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AB.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C.根据多次实验的目的判断;
D.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判断。
【解答】 AB.放上瓶盖后,鸡蛋上方的受力面积增大了,根据 可知,在压力一定时,鸡蛋受到的压强减小了,所以敲击时鸡蛋上部受到的压强甲比乙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为了使实验更具有普遍性,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寻找普遍规律,所以要提高实验的可靠性还需多次实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鸡蛋乙被敲碎,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使学生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表示什么,然后从图象中找到需要的路程、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由图象可知,两同学在距离乙同学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故A错误。
BD、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4km-1km=3km,相遇前甲的速度是。
乙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是,显然v甲=3v乙,故B错误,D正确。
C、由图象可知,相遇后乙15min-10min=5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后乙的速度,v乙′=2v乙,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右飘,说明此时风向右吹;
甲船上的旗子向右,甲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可能静止,二是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三是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
乙船上旗帜向左,说明它在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正确。
故选:C。
19.【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它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解答】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其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B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根据公式可以推出g的单位,从而获知g的物理意义。
【解答】A、质量是9.8kg物体的重力为9.8kg×9.8N/kg,不是1N,故A错误。
BC、在地球上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而不是1kg=9.8N或9.8kg=1N.故B正确,C错误。
D、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存在等量或倍数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1.【答案】A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解答】物体只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就会有重力作用,无论是与地球接触还是在空中,也无论是静止或运动状态,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选项B、C、D是错误的,只有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2.【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如果惯性有害,那么肯定要向办法减小惯性带来的伤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把水从水盆中泼出时,盆子受力由运动变为静止,而由于水有惯性,水继续运动被泼出去,故A不合题意;
B.拍掉衣物上的灰尘,衣服受力从静止变为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位置,于是灰尘和衣服分开,故B不合题意;
C.乘车时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与仪表台碰撞发生事故,故C符合题意;
D.跳远前助跑一段距离,利用惯性在腾空时继续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3.【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根据惯性的知识对列车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当列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水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水的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当列车向左运动时,水向后运动说明水的速度小于车的速度,即车突然向左加速,故②正确;
当列车向右运动时,水向后运动说明水的速度大于车的速度,即车突然减速,故③正确。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4.【答案】D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刷毛的弯曲方向来间接的进行判断。
(3)研究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牙刷一定是受力物体,而且是和接触面接触的部分,所以摩擦在刷毛上。
(4)光滑的物体表面没有摩擦力。
【解答】A、刷毛弯曲得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压力越大,故A正确。
B、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较软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了摩擦力的方向向左,故C正确。
C、研究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牙刷一定是受力物体,而且是和接触面接触的部分,所以摩擦在刷毛上,故C正确。
D、牙刷刷毛受到摩擦力作用,则接触面时不光滑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5.【答案】②④⑤⑦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力的定义和作用方式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要产生相互作用,那么二者之间才产生力,故①错误,②正确;
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例如重力,故③错误,④正确;
一个力肯定涉及两个物体,即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存在,故⑤⑦正确,而⑥⑧错误。
因此正确的观点为②④⑤⑦。
26.【答案】小刚;一样大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前2s内二者通过距离的大小,再根据比较二者速度大小;
(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距离大小和时间长短,然后根据比较二者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前2s内小刚通过距离大于小明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小刚的速度大,即小刚运动得快;
(2)根据图像可知,小刚和小明运动的距离都是40m,时间都是8s,根据可知,全程中两人的速度一样大。
27.【答案】A;B;作用点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1)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力的效果也就不同,用水壶提水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A处。
(2)把水壶里的水灌到保温瓶中去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B处。
(3)出现这样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力的三要素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8.【答案】不受;B;升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分析】(1)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确定气体的喷射方向,从而取得该卫星被照射的位置。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如图所示,地球轨道上有一废弃卫星,正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不受平衡力的作用。
(2)固态金属被照射后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根据图片可知,卫星向右运动,为了减速,气体对卫星的作用力应该向左。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卫星向右喷射气体,即激光应该照射卫星的B面。
29.【答案】2.5×105;4×108;图钉钉帽做得较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按压图钉时能降低手指的疼痛感:而钉尖做得很锋利则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容易将图钉钉入木板等物体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强和钉尖对木板的压强;
(2)根据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强。
钉尖对木板的压强:;
(2)图钉钉帽做得较宽,而钉尖则做得很锋利的原因:图钉钉帽做得较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按压图钉时能降低手指的疼痛感:而钉尖做得很锋利则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容易将图钉钉入木板等物体。
30.【答案】大;后;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认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各辆车的大小变化推测其位置变化,进而判断其运动情况。
【解答】由图知,四辆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1)乙图中的a车小于甲图中的a车,说明小明所乘车与a车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小明所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a的速度。
(2)乙图中的b车小于甲图中的b车,说明小明所乘车与b车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小明所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b的速度,因为两车相对于小明的车都向后运动,但a车变化大,即a车速度小于b车,即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后运动的。
(3)甲、乙两图中的c车大小相同,说明小明所乘车与c车之间的位置相对不变,所以小明所乘车的速度等于汽车c的速度,因此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的车是静止的。
31.【答案】不变;右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答】(1)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小,但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化,所以摩擦力将保持不变。
(2)由于物体A水平向右运动,所以桌面对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而A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右。
32.【答案】(1)一定
(2)长
(3)通过橡皮筋伸长的长度来显示拉力的大小
(4)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橡皮筋的长度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3)橡皮筋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越大,则受到的拉力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小球受到的拉力与速度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小球的质量和圆的半径相同,只改变速度。而实验过程中,随着速度增大,圆的半径也在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球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就越长。
(3)小明用橡皮筋代替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橡皮筋伸长的长度来显示拉力的大小;
(4)小玲查阅资料后得知,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代替绳子存在明显缺陷,理由: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
33.【答案】(1)C、A、B
(2)没有涉及静止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 (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和推导过程判断;
(2)将牛顿第一定律和笛卡尔的观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 (1)由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过程可知,他先研究了有阻力的情况,再假设没阻力时,小球上升高度的情况,最后继续 推理得出,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因此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 顺序CAB;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34.【答案】(1)凹陷程度
(2)压力
(3)压力大小
(4)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根据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是转换法。
(2)(3)(4)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1)根据转换法,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2)对比甲、乙两图,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对比甲、丁两图,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
35.【答案】(1)高度差
(2)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同种被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进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当橡皮膜上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当橡皮膜上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会出现明显的高度差;
(2)根据图片分析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步骤①中,轻压橡皮膜,当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时,说明压强计可以正常使用。
(2)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中液体密度相同,探头所在深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 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同种被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
(3)小科认为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进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36.【答案】(1)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
(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当左边和右边悬挂的钩码数量不同时,木块受到的拉力大小不同,此时它有向一侧运动的趋势,于是桌面对木块产生摩擦力,从而实现三力的平衡。
(2)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更小;
(3)根据“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分析解答。
【解答】(1)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时,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电能保持静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如图乙所示),实验效果会更好,其理由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
(3)小明在小车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内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7.【答案】(1)改变阻力不同
(2)推理
(3)重力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要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只改变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通过距离远近分析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大小;
(2)在物理学中,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科学推理法。
(3)当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它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静止状态,即支持力和重力相互平衡,相当于竖直方向不受力,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木板上铺设毛巾和棉布的目的是:改变阻力不同;
(2)小嘉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小车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小嘉得出这一结论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推理。
(3)该实验在水平面研究,目的是为了能用地面的支持力抵消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8.【答案】(1)压强计漏气
(2)水射入塑料瓶内的水平距离
(3)A;B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 压强计是一种采用U形管构造,内装水或水银,运用帕斯卡原理测量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的一种物理仪器,我们可以从刻度尺上得知液体内部压强。
【解答】(1)如图甲,将实验室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时,∪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却逐渐减小,经检查发现压强计受损无法使用。说明压强计漏气,气压差不断减小;
(2) 简易压强计是通过水射入塑料瓶内的水平距离现象反映液体压强大小。水平距离越远,压强越大;
(3)AB都是合适的,只改变塑料瓶的位置或者改变容器和水的位置,控制单一变量;
故答案为:(1) 压强计漏气 (2) 水射入塑料瓶内的水平距离 (3)AB
39.【答案】(1)使木块所受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
(2)1、4、5
(3)2.3
(4)C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力为平衡力;
(2)物体与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所收到的力为滑动摩擦力;
(3)所施加的外力大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时才可以拉动物体;
(4)静止时拉力大小等于静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1) 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使木块所受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选择粗糙程度不同的三组1,4,5即可;
(3) 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所施加的外力大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故为2.3N;
(4) 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 ,可能等于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0.【答案】(1)很大;比较粗糙;摩擦力
(2)滚动
(3)较小;光滑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答;
(3)减小压力,或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减小摩擦力,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从一端拉动地毯需要非常大的力,这是因为地毯的质量很大,产生的压力较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比较粗糙,导致移动地毯时,地面对地毯有较大的摩擦力。
(2)将地毯的一端卷成圆柱状,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后再展开,可使其沿长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此操作过程中,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大大减小了移动地毯所需的力。
(3)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圆木棒,由地毯的一端插进地毯与地面之间,向上挑起地毯,使地毯的一端移动适当距离,再沿着地毯移动木棒,可使地毯向前做波浪式运动。此过程中,地毯对圆木棒的压力较小,与圆木棒之间的接触面相对光滑。
41.【答案】(1)略
(2)解:m=2.4吨=2400千克,G=mg=2400千克×1.62牛/千克=3888牛,S=3000厘米2×4=12000厘米2=1.2米2,帕。因为着陆器受到的重力大,对月面的压力大,根据,当受力面积较小时,产生的压强很大,会使着陆器的“脚掌”陷入月壤中,所以把着陆器的“脚掌”做得十分宽大,是在压力大小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防止着陆器陷入月壤中。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确定重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2)①着陆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即F=G=mg。每个着陆器有四个脚掌,根据S=S掌×4计算着地面积,最后根据计算着陆器对地面的压强。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据此分析脚掌宽大的原因。
【解答】(1)着陆器受到的重力作用在它的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mg= =2400千克×1.62牛/千克=3888牛 ,如下图所示:
42.【答案】(1)受力面积
(2)将切下的年糕平铺在桌面上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竖着切省力的原因是减小了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压强;
(2)若要使切下的年糕全部放置在桌面上时产生的压强比原先小,操作方法:将切下的年糕平铺在桌面上。
43.【答案】①"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②"复兴号”向西行驶,“和谐号”向东行驶:③“和谐号”与“复兴号”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比“和谐号“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①"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②"复兴号”向西行驶,“和谐号”向东行驶:③“和谐号”与“复兴号”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比“和谐号“小。
44.【答案】(1)解:每位乘客的重力G-mg=60千克×10牛/千克=600牛。
(2)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故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13名乘客。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G=mg计算每位乘客的重力;再用电梯最大载重与每位乘客的重力之比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1)每位乘客的重力为:G=mg=60kg×10N/kg=600N。
(2)电梯一次最多能承载乘客的人数:,故电梯一次最多能承载13名乘客安全升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