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第1-2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第1-2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16:05: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第1-2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匆匆》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认识本课词语,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3.学习课文两处一连串问句,体会一连串问句表达的好处,感受直接抒情的方式的表达效果。
二、课时评价任务1. 正确书写本课“藏、挪”等6个生字,认识本课词语,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目标1)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目标2)3.能从一连串问句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并能体会直接抒情的好处。(目标3)
三、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是一个习作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旨在指导我们如何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最重要的是要从中找到作者的习作密码,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使自己在写文章时有真情实感,不仅要感动自己,更要感动他人。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并运用多种修辞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对于六年级地学生来说,已经接触一些散文,基本了解散文的特点。对于学习散文的方法掌握得稍微弱一些,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感也需要加强。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四、课时学生实际水平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由浅入深地教授了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多种方法策略。从低段的“朗读”与“想象”,到中段的抓“人物描写”和“关键语句”,再到高段五年级的借物抒情和抓场景、细节。学生们在五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习过直接抒情法,那在《匆匆》第4自然段集中出现的直接抒情法,学生并不会陌生。在学习时,引导学生阅读饱含真挚情感的散文,丰富情感体验,想到身边类似的人和事,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单元导入,激兴趣1.借助单元页,学生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2.学生借助单元页,学生提取本单元导语页的信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导入新课:1.请大家找一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2.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解读一下本单元的导语页都包含了哪些信息?3.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我们心中已有的想法、答案,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问,一起走入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用完整的话简单导语页的信息。知道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活动意图说明:解读单元导语页,知道本单元单元页上有两个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作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为学习课文做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环节二:以旧引新,揭示课题1.背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感受。(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2.学生读课题,学生汇报:“匆匆”就是非常匆忙的意思。3.学生交流课前所了解的作者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长歌行》背诵导入,提问:学习《长歌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引出课题,品味匆匆。今天我们就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匆匆”是什么意思?3.你能将你了解到的作者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大家说一说吗?小结: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由学过的知识引入,唤起学生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知。在倾听中了解朱自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活动意图说明:在导入中唤起学生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知,交流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环节三:学字词,品叠词 (指向目标1)1.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先自读老师出示的词语,再听读,落实字音。3.(1)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读这些句子。(3)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时间流逝之快(轻轻悄悄、伶伶俐俐感觉时间就像小精灵)学生读句子。1.相信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读课文难不倒大家,现在请你再次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2.出示词语检测:确乎 空虚 不禁挪移 觉察 叹息 徘徊 微风 何曾游丝 赤裸裸3.学习叠词:头涔涔 泪潸潸 茫茫然 赤裸裸(1)从这组词感受到了什么?(2)我们一起将这些词语带进句子中读一读吧。叠词:渐渐 默默 匆匆 伶伶俐俐 轻轻悄悄(3)那从这组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将叠词放进句子中读一读吧!正确流利读课文。读出“确乎、空虚”等词语的读音。体会这些叠词的用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句子检测巩固学生读课文情况。活动意图说明: 检测预习,扫清障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找准易错点,重点夯实。环节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指向目标2)1.学生读课文,汇报。(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2.汇报: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3.学生先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作者先提出问题;第二自然段: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第三自然段: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第四自然段: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照应开头。4.学生汇报: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2.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课文,找出问题句。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活动意图说明: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把握课文。
环节五:赏问句,体会情感(指向目标3)1.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2.说说自己的体会。生:4个问号,也就是4个问句,用破折号连接设问与回答,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用设问引发我们的思考,思考时光流逝却无法挽留,来表达作者一种无奈,你留不住它,也拉不住它,更无法阻挡它,已逝的日子我们是多么的留恋它,比如说我们的童年,过去之后我们总是能时不时的想起来,总是无比的留恋。但是也是无可奈何。这样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上语气更为强烈,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的更为准确。同学们,你再想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用一连串的问句排在一起。生:第4自然段中,作者一口气用了一连串六个问句,前三个问句,第一句在问自己能做些什么呢?第二个句子在问自己除徘徊外我剩些什么,留了些什么?第三个句子,又留下了些什么痕迹呢?那么一连串的问句,它有什么好处呢?这一连串的问句,可以说是层层推进,使文章到达高潮,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慨叹、无奈、不甘虚度时光,也是在呼吁人们珍惜时间。将时光的流逝写得十分有感染力。这就是朱自清高明的地方,以后我们要表达情感的时候,不妨试试用一连串的问句来代替乏味的解释和平铺直叙。过渡:时光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感人呢?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两处使用了一连串问句的段落。2.读一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出示:句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句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小结:作者的情感就这样在接连追问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指导学生理解这里是用问句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聚焦第1、4自然段,从作者连用问句的表达方式中感受到作者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体会到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
六、板书设计 时光流逝 (无奈、惋惜) 匆匆 一连串问句 (直接抒情)
七、教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第1课时导学案
课题 《匆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认识本课词语,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3.学习课文两处一连串问句,体会一连串问句表达的好处,感受直接抒情的方式的表达效果。
作业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认识本课词语,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匹配陈述
【课前作业】按照要求预习《匆匆》(☆☆☆☆☆)(1)我已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选一选)(☆☆☆☆☆)已了解( ) 未了解( )【作业设计】1.看拼音写词语(☆☆☆☆☆)pái huái duǒ cánɡquè hūnuó yíkōnɡ xūzhēnɡ rónɡbù jīnchá juéchì luǒluǒtàn xīyóu sī2.我会填(☆☆☆☆☆)《匆匆》是中国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创作的一篇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这种表达方法叫 。作者通过本文旨在告诫自己和世人,时间 ,要 。3.朗读体会(☆☆☆☆☆)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指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指向本课会写的字词。落实本课内容和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直接抒情的方式的表达效果。
反思订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匆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2、3自然段感悟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中。2.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3.背诵课文。
二、课时评价任务1.品读学习2、3自然段,感悟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中。(目标1)2.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目标2)3.能在理解的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目标3)
三、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是一个习作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旨在指导我们如何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最重要的是要从中找到作者的习作密码,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使自己在写文章时有真情实感,不仅要感动自己,更要感动他人。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并运用多种修辞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对于六年级地学生来说,已经接触一些散文,基本了解散文的特点。对于学习散文的方法掌握得稍微弱一些,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感也需要加强。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四、课时学生实际水平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由浅入深地教授了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多种方法策略。从低段的“朗读”与“想象”,到中段的抓“人物描写”和“关键语句”,再到高段五年级的借物抒情和抓场景、细节。教学时,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五、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学生与老师合作诵读。(生)有再来的时候;(生)有再青的时候;(生)有再开的时候。(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教师引读:(师)燕子去了,(师)杨柳枯了,(师)桃花谢了,(师)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学生与老师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活动意图说明: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为深入学习课文,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环节二:深入品读,体会感情(指向目标1)1.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批注读文感受。2.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体会。3.学生汇报:(1)(惋惜、惆怅、留恋……)(2)学生带着无限惆怅之情,读这个自然段。(1)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太阳描写的活灵活现,就像是一位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2)学生在文段中找一找,说说自己的体会。(1)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通过描写洗手、吃饭、默默、遮挽、睡觉、叹息这些小事,写出时间的匆匆,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痕迹。(2)学生反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叙述更清楚。(3)学生朗读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1.作者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伤感之情时,除开连续使用问句外,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清晰而具体地感受到时光的匆匆,还有“我”地无奈与伤感。请仔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2.小组内交流体会。3.指名汇报:预设一:出示: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1)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师小结,指导朗读。8000多日子在这一片时间之海中,是那么渺小,那么短暂,消逝得飞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让我们带着无限惆怅之情,读读这个自然段吧!预设二:出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师小结。(2)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呢?预设三:出示: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师小结。(2)思考:作者描写时间的流逝,可写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写洗手,吃饭,睡觉这么平常的事情呢?师点拨:洗手、吃饭、睡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人们不易察觉,甚至淡忘,选取这样的事例才更让人感悟到时间的匆匆流逝,让我们与它产生了共鸣;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他们写的形象,写的具体,写的感人,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方法。(3)朗读这段话学生学习2、3自然段感悟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中,交流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学生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他们写的形象,写的具体,写的感人,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活动意图说明:紧紧围绕“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用平常的小事和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时间变得生动可感,真情流露。环节三:回顾整体,总结方法(指向目标2)学生回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他强烈的内心情感。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1.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第一、四自然用一连串问句——2.而第二三自然段运用——这就是——融情于景。这样间接让我们体会到融在其中的浓烈情感。小结:虽然时光看不到,摸不着,但朱自清先生却把它写的具体可感,感受到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惜时奋进!在问答回顾中,总结表达方法,落实语文要素。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问答回顾,引导学生感悟情感表达的方法。环节四:抓段落,促表达(指向目标2)学生先自己思考,小组讨论。2.学生练说。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逃走;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看书的时候,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1.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说一说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表达点拨:(1)这段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这样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就变得具体可感了。2.自由练说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触说出来。活动意图说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内化语言,让语文要素扎实落地。
环节五:朗读背诵,积累语言(指向目标3)1.学生读喜欢的段落。2.多种形式读背课文。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朗读这个自然段。2.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总是充满诗意,请大家可以试着背一背。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活动意图说明:升华情感,深入体会,丰富积累。
六、板书设计 匆 匆 一去不复返 一连串问句(直接抒情) 惜时奋进 融情于景 (间接抒情)
七、教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第2课时导学案
课题 《匆匆》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2、3自然段感悟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中。2.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3.背诵课文。
作业目标 1.背诵课文。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匹配陈述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我能把课文背得(选一选)(☆☆☆☆☆)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 )仿写(☆☆☆☆☆)时间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得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得感触写下来吧!例: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逃走;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看书的时候,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 指向背诵课文。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写一写,内化语言,让语文要素扎实落地。
反思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