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我国滨海盐碱地面积广,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缓解我国耕地资源锐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台田——浅池”(挖土成池,筑土为台)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新型的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其创新性地将新型水资源——海冰水应用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中。下图为“台田—浅池”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受气候影响,华北滨海盐碱土春、夏、秋、冬四季水盐运动变化过程是( )
A.盐分稳定一淋盐一积盐一积盐 B.积盐一淋盐一盐分稳定一积盐
C.淋盐一积盐一积盐一盐分稳定 D.积盐一淋盐一积盐一盐分稳定
2.修筑台田,提高地表高度,可以相对( )
A.减少水分蒸发 B.提高土壤肥力 C.降低地下水位 D.加速盐分下移
每年长江干流低水位时,南京城区最上游段会出现新济洲等多个洲滩(下图)。2001年,当地对新济洲上的居民全部实施生态移民,清退农业生产活动,并在洲岛内部修沟造潭,恢复植被。目前,这些洲滩已成为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新济洲生态修复工程中,修沟造潭主要是为了( )
A.在雨季减少洪涝灾害 B.提供城区饮用水源
C.在旱季营造水生环境 D.增加周边空气湿度
4.在新济洲的沿岸滩地中,现有湿地重建区( )
A.土壤水分较少 B.流水侵蚀较弱 C.远离休闲游憩区 D.农业生产活动多
5.在旅游开发时,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仅向游客开放新济洲,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对生物繁育的干扰 B.节省设施建设投资
C.加强对游客数量的调控 D.提供最佳观赏视野
万山区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该地区汞矿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汞都”。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万山区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亟须产业转型。下图为万山区汞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万山区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 )
A.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 B.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C.汞矿开采量下降,产业链延长 D.环境质量改善,人口回流增多
7.当地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首先需要( )
A.回填废弃矿坑 B.治理环境污染
C.发展高新科技 D.建设交通设施
湿地盐碱化是指湿地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过程,导致土壤pH值升高,土壤结构疏松,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研发了“稻-苇-鱼”系统,可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可知( )
A.草甸区盐碱化严重 B.沼泽区蒸发旺盛
C.草甸区地下水位高 D.湖泡养殖咸水鱼
9.沼泽区种植芦苇能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芦苇生长茂盛,抑制水分蒸发 B.芦苇耐盐碱性强,增加生物多样性
C.芦苇释放酸类物质,中和盐分 D.芦苇生长需水分,降低沼泽区水位
地处干旱区的银川,其周边地区曾湖泊广布,明清时期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1.银川疏浚、恢复湖泊湿地,主要是为了发挥湖泊湿地的( )
①供给服务功能②调节服务功能③文化服务功能④支撑服务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生物结皮是蓝藻、地衣、苔藓及其他生物体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复合体,生态效益显著。六道沟小流域属于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生物结皮主要分布于流域内的梁、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坡面产流(降雨形成径流)量和产流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流域生物结皮发育最好的地块,最可能位于梁、峁的( )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
13.两种坡面随降雨历时产流量和产流率总体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 )
A.裸土坡面下渗量更大 B.生物结皮坡面涵养水源能力更强
C.裸土坡面蒸发量更大 D.生物结皮坡面地表径流速度更快
14.该地生物结皮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退耕后,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B.多次人工降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促进生物结皮发育
C.黄土峁顶部平坦,人工干扰强,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发育较差
D.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的区域,水土流失弱,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某地是我国最主要的盐碱土分布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某科研团队选择当地主要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盐碱土改良实验。下图为“试验区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中含盐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种植牧草对土壤含盐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主要是( )
A.增加当地降水总量 B.降低区域地下水位
C.促使盐分向下运移 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16.该研究对治理盐碱地的启示是( )
A.尽量减少林木种植 B.农耕利于表土脱盐
C.施有机肥作用不大 D.自然恢复效果最佳
二、综合题
17.下图是我国毛乌素沙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毛乌素沙漠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气候条件。
(2)新月形沙丘是毛乌素沙漠的常见地表景观,请描述沙漠中的沙丘形成过程。
(3)近年来,榆林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之一。推测当地防治风沙危害所采取的措施。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大兴安岭北部秋季开始积雪,到来年春季消融殆尽。研究发现,自1974年以来,大兴安岭北部积雪深度呈弱上升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显著提前。积雪深度越大,对地面的隔热作用越大,雪面和地面温差越大。图1示意大兴安岭北部,图2示意近50年来大兴安岭北部平均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
(1)说明大兴安岭北部成为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的原因。
(2)推测近50年来大兴安岭北部积雪期间气候变化。
(3)指出大兴安岭北部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4)比较大兴安岭北部积雪期间雪面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5)有专家认为大兴安岭北部积雪变化可能对当地水土保持产生不利影响,试加以说明。
19.【拔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尘暴指强风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降低的沙尘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我国西北地区属于中亚沙尘暴区,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之一。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区域性沙尘暴发生频次不同。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出现频次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
(1)据图描述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中乙地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而甲地明显较多,试分别分析其原因。
(3)指出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的高发季节,并说明自然原因。
(4)推测近年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出现频次减少的主要原因。
(5)说明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多发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20.内蒙古M市是因煤炭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产能下降,M市开启了产业转型之旅,并选择了光电产业接替煤炭产业,在城市周边牧场铺设光伏板,发展光电的同时兼顾板下牧业。下图是M市产业转型后的部分产业链示意图。
(1)分析M市传统产业链对当地光伏发电提供的支持作用。
(2)说明发展光电的同时兼顾板下牧业的益处。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1.华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土壤解冻后,地表蒸发加强,土壤深层的盐分会随着水分上升至地表,形成积盐的过程;夏季降雨较多,雨水能够对地表盐分进行淋洗,并将部分盐分带入土壤深层,这是一个淋盐的过程;秋季降水减少,晴天多,蒸发较旺盛,土壤略有积盐;冬季降水少且气温低,蒸发非常微弱,土壤水盐运动几乎停止,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故选D。
2.台田的修筑通过挖土成池、筑土为台的方式,提高了地表的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地表水的积聚,从而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抑制盐碱化过程,C正确;蒸发强弱主要受气温影响,提高地表高度后,仍有大面积水田,并不能减少水分蒸发,A错误;土壤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地表高度不能提高土壤肥力,B错误;盐分主要靠地表水下渗过程中淋洗,提高地表高度无法加速盐分下移,D错误。故选C。
【点睛】海冰覆盖台田在春季通过减少水分蒸发、隔离盐分上升、促进盐分淋洗、保持土壤湿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对台田盐渍土壤的脱盐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C 4.B 5.A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三角洲,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多,旱季降水少,因此修沟造潭主要是为了在旱季营造水生环境,C正确;修沟造潭对减少洪涝灾害影响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城市饮用水源主要来自长江,B错误;修沟造潭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但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4.南京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丰富,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较多,A错误;河流下游流速慢,流水侵蚀较弱,B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现有湿地重建区距离休闲游憩区较近,C错误;现有湿地重建区农业生产活动较少,D错误。故选B。
5.根据材料信息“2001年,当地对新济洲上的居民全部实施生态移民,清退农业生产活动,并在洲岛内部修沟造潭,恢复植被。”可知,该地生态环境脆弱,仅向游客开放新济洲,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减少对生物繁殖的干扰,A正确;虽然可以节省设施建设投资,但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不是为了加强对游客数量的调控,C错误;其它地点的景观视野不一定比新济洲差,D错误。故选A。
【点睛】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6.A 7.B
【解析】6.万山区因汞矿资源枯竭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汞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人口流失严重,A正确,B错误;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转型不明显,无法延长相关产业链,C错误;由材料可知,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汞矿开采殆尽,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污染得不到治理,人口大量流失,D错误。故选A。
7. 发展旅游业对环境要求较高,大力治理环境问题,修复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B正确;废弃矿坑作为万山区矿区遗址,可以改造为旅游景点,而不是回填,A错误;万山区位于西部,人才吸引力弱,资金不足,发展高新科技难度大,C错误;读图,万山区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经过,“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相对便利,D错误。故选B。
【点睛】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中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县、区)。
8.A 9.A
【解析】8.湿地盐碱化中盐的来源主要有土壤中水分及河流带来的碱性物质,从图中可以看出草甸区地势略高,蒸发时地下水位上升,将土壤中盐分带到表层,盐碱化严重,A正确;沼泽区蒸腾旺盛,湖泡区蒸发旺盛,B错误;湖泡区地下水位高,C错误;湖泡盐度相对较低,应养殖淡水鱼,D错误。故选A。
9.芦苇生长茂盛,水分蒸发较弱,A正确;芦苇耐盐碱性强,但不能改善土壤盐碱化,对增加生物多样性影响小,B错误。芦苇不能释放酸类物质,C错误;芦苇生长需水分,降低沼泽区水位,会加重盐碱化状况,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盐碱化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碱)土的过程。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外,一般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
10.C 11.B
【解析】10.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C正确;泥沙淤积、气候变暖对湖泊面积的影响体现在较长时间尺度,且变暖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显著,不是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AB错误;黄河来水量没有减少,D错误。所以选C
11.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体现了调节服务,②正确;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体现了支撑服务,④正确;美化环境的作用体现了文化服务,③正确;不是为了从湿地获取产品,没有体现供给服务,①错误。所以选B。
【点睛】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12.D 13.B 14.A
【解析】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物结皮主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北坡是阴坡,光照弱,气温低,蒸发较少,水分条件较好,人类活动较少。由此判断,生物结皮发育最好的地块可能位于黄土梁、黄土峁的北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据图可知,生物结皮坡面产流量和产流率总体低于裸土坡面,裸土坡面土壤孔隙度大,开始下渗快,饱和后下渗量迅速减少,裸土坡面总体下渗量少,A错误;生物结皮坡面土壤较稳定,地表径流速度更慢,总体下渗量大,涵养水源能力更强,B正确,D错误;与裸土坡面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
14.生态退耕后,整体生态环境恢复,人工干扰减弱、侵蚀减弱、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A正确。多次人工降雨会导致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生物结皮,B错误;黄土峁顶部平坦,不一定人工干扰强,且侵蚀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一般发育较好,C错误;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区域,水土流失弱,但会抢夺低等植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物结皮发育,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下渗的因素:土壤的透水性、.降水强度、降水时间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植被覆盖率、地形、人类活动等。
15.D 16.B
【解析】15.牧草具有很强的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培肥地力的功能。种植牧草不会改变当地的气候,故对该地降水的影响也非常小,A不符合题意;种植牧草可以拦蓄雨水,增加下渗,不会降低区域地下水位,B错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典型规律。灌水时,土壤盐分随入渗水向下迁移,表土盐分的淋洗脱盐;停止灌水后,在土壤蒸发作用下盐分又在土壤表面聚集,故促使盐分向下运移主要是与该地的降水有关,C错误;种植牧草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增加下渗,降低盐分的表聚,稀释土壤中的盐,降低土壤含盐量,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6.通过林木的种植,施有机肥,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培肥地力,A、C错误;根据图表,改良地(自然恢复)相较于牧草地、农用地、林地的含盐量高,且自然恢复所需要的时间长,三种农耕地的含盐量比自然恢复的土地的含盐量低,农耕对降低盐碱化有很好的效果,B正确,D错。故本题选B。
【点睛】想要改良盐碱化的土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改良水利: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几个关键管理入手。 二、改良农业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操作,加强农业管理,尽量合理化种植。 三、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者是种植牧草、绿肥、造林,尽可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四、化学改良:采用化学改良的方法,见效相对较快,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化学改良主要采用施入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化学物质来进行改良。
17.(1)成因:风力沉(堆)积。气候条件:干旱(降水少)、风力强劲。
(2)干旱地区,风力挟带大量沙粒运行;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形成沙丘。
(3)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设置屏障、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粗糙度,以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和固沙目的。(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分析】本题以沙丘的形成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沙丘的形成、气候特征、治沙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题目可知,该地为毛乌素沙漠,风积地貌典型。该地位于大陆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水汽的影响比较小,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摩擦力小,风力强劲,故地表风力作用显著。
(2)新月形沙丘是毛乌素沙漠的常见地表景观,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像弯弯的月亮。新月形沙丘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力挟带大量沙粒运行,当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时,发生沉积,形成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3)防治风沙灾害的主要目的是阻沙固沙。可采用石方格、草方格和设立沙障增加地表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风对地表的吹蚀。还可以退耕还林还草,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少自然植被的破坏,保护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提高防风固沙的能力;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合理发展农业,减少植被破坏;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因而最根本的措施为控制人口规模。
18.(1)纬度较高,气温低,积雪留存时间长;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大,降雪量丰富;地处山地,海拔较高,利于积雪保存;位于大兴安岭林区,人类活动少,地面积雪不易被破坏等。
(2)降雪(水)量增加;气温升高;风力减弱等。
(3)分布特征:积雪深度大,积雪日数多;9月至次年2月积雪深度持续增大,2月后积雪深度开始减小;10月至次年1月积雪深度增长最快,3月积雪深度下降最快;11 月至次年2月基本每天都有积雪覆盖,3月开始积雪日数急剧减少等。原因:纬度高,受冬季风影响大,积雪深度大、日数长;9月左右大兴安岭北部开始入冬,降雪持续增加,气温持续下降,3月气温回升快,冬季风减弱,积雪深度及日数快速减少。
(4)雪面温度小于地面温度(或地面温度大于雪面温度)。理由:雪面反射(阳光)率大,吸收太阳辐射少,储热效果差,温度低;地面被积雪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保温作用好,故地面温度高于雪面。
(5)积雪层增厚,地表热量不易散失,且融雪期下渗增多,土层变得松散,水土易流失:降雪量增大,地表积雪增加,积雪日数减少,积雪融化期间汇水量增大,易引发山地洪水,水土流失加剧等。
【分析】本大题以大兴安岭北部积雪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背积雪原因、气候变化、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大兴安岭北部位于50°N附近,气温低,积雪能够留存的时间长;该地离冬季风源头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降雪量丰富;位于山区,海拔较高,气温低,有利于积雪保存;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少,人类活动少影响小,地面积雪不易受人类活动破坏,故大兴安岭北部成为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
(2)据材料“自1974年以来,大兴安岭北部积雪深度呈弱上升趋势”推测降雪(水)量增加,深度上升;据材料“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显著提前”推测由于气温升高、风力减弱,积雪时间缩短。
(3)读图2,可知积雪深度大,最大在2月份,达17米左右;积雪日数多,最多在12月份,达31天;读图可知,9月至次年2月积雪深度持续增大,到2月份,达到最大,2月后积雪深度开始减小;10月至次年1月,斜线陡,积雪深度增长最快,3月斜线陡,积雪深度下降最快;9-10月,积雪覆盖日数上升缓慢,10-11月积雪覆盖日数急剧上升,11 月至次年2月基本每天都有积雪覆盖,3月开始积雪日数急剧减少。原因: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离冬季风源头近,受冬季风影响大,积雪深度大、日数长;9月左右大兴安岭北部开始入冬,冬季风影响不断加强,气温持续下降,降雪持续增加,到次年3月气温回升快,冬季风影响减弱,积雪深度及日数快速减少。
(4)由于雪面对于阳光的反射率大,对于太阳辐射吸收的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储热效果差,导致雪面的温度低;而地面被积雪覆盖,热量不易散失,雪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故地面温度高于雪面。
(5)积雪层增厚,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地表热量不易散失,冰雪融化时下渗增多,使土层变得松散,土壤易被侵蚀,易造成水流失;随着降雪量不断增大,地表积雪量增加,积雪日数减少,积雪融化期间水量增大,短时间大量的水流汇集易引发山地洪水,加剧水土流失。
19.(1)空间分布不均,图示东南部和西北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多。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大。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侧)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相对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不易起沙。
(3)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地表物质变疏松;春季多大风天气;春季植被返青率低,地表裸露,沙源物质丰富。
(4)全球气候变暖,亚欧大陆北部冷空气强度减弱,冷空气影响范围减小;春季,我国西北大部分区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降水增多;生态工程发挥作用,植被覆盖度提高,地表沙源物质减少。
(5)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以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沙尘暴的分布、沙尘暴的影响因素、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对区域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读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不均,东南部和西北部年总日数较少,最高值区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显示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多。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易起风,风力较大,故沙尘暴多发;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大气湿度较大,受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故沙尘暴少。
(3)沙尘暴形成需要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系统导致的大风天气,春季时气温回升快,当地土地开始解冻,地表物质变疏松,沙源物质增多;春季时当地还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天气;春季时植被覆盖率还较低,植被返青率低,地表裸露,沙源物质丰富。所以春季时当地沙尘暴多发。
(4)沙尘暴形成需要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系统导致的大风天气,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亚欧大陆北部冷空气强度减弱,冬季时冬季风势力较小,冷空气影响范围减小;春季,我国西北大部分区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降水增多,沙源减少;近年来我国在当地不断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发挥作用,植被覆盖度提高,地表沙源物质减少。
(5)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多发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从地表植被、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答。沙尘暴多发,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散失,从而使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沙尘会覆盖植物,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生长,由此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0.(1)电力产业基础雄厚,提供设施支持;电力需求量大,提供市场支持;火电时间可控性强,提供电力调节支持。
(2)两种产业兼营,节省土地资源;光伏板下方蒸发减弱,改善草场水分条件;放牧能抑制牧草生长,避免对阳光遮挡。
【分析】本题以M市产业转型后的部分产业链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内蒙古M市是因煤炭而兴的资源型城市,M市传统产业链电力产业基础雄厚,提供设施支持;读图可知,该地发展化工、冶金等产业,对电力需求量大,提供市场支持;传统产业以煤炭为核心,依靠煤炭发展的火电时间可控性强,提供电力调节支持。
(2)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角度展开分析。由材料可知,在城市周边牧场铺设光伏板,发展光电的同时兼顾板下牧业,两种产业兼营,节省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光伏板下方温度较低,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高,改善草场水分条件;放牧能抑制牧草生长,避免对阳光遮挡,保障光伏发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