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2024七下·东阳月考)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 )
A.皮肤内鉵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一样的
B.如果表皮受到损伤,会导致出血
C.在真皮内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
D.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相同的
2.(3分)有一种用超声波作子弹的枪,传统的房屋、石头、金属等掩体碰到这种武器时无法起到阻挡作用。该枪内有一组串联的电磁片,每个电磁片就是一个小扬声器,声波信息通过电磁片逐级放大,以达到攻击目标的目的,想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需要用一层薄薄的(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
3.(3分)当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时,会听到悦耳的琴声。这一现象中的声源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3分)下列声源发出的声音中,人耳能听到的是( )
A.医院里的“B超”
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赫)
C.蝴蝶飞行时扑扇翅膀(2~3赫)
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15赫)
5.(3分)(2024七下·长兴月考)杭州亚运会在2023年9月23日开始,在亚运会倒计时200天时,杭州市政府发布《从现在到未来》主题曲,这首歌最大的亮点在于大面积的拟声词人声叠声合唱,展现中国力量感以及运动盛会所具备的团结一致的能量。下列关于该歌曲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6.(3分)大型的会场、电影院等场所都要用到扩音设备,它主要用来(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加大声音的速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音的响度
7.(3分)(2021七下·西湖期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变小,此现象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B.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大象可以利用超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
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
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B.通过一个狭缝观察日光灯可看到彩色条纹
C.海市蜃楼
D.日光照射在肥皂泡上出现彩色条纹
9.(3分)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反射阳光的镜子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正常工作的电脑显示器
10.(3分)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放-张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 )
A.既看不到闪光,也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但能听到音乐
C.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音乐
D.既能看到闪光,也能听到音乐,但音乐声越来越小
11.(3分)小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王的眼睛,当小王去看平面镜时,他( )
A.一定能看到小李的眼睛 B.一定不能看到小李的眼睛
C.不一定能看到小李的眼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2.(3分)如图所示,两个反射面成钝角,镜前放一个物体应该产生两个虚像,那么在镜前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的区域是 ( )
A.I B.Ⅱ
C.Ⅲ D.Ⅰ 、Ⅱ、Ⅲ
13.(3分)如图所示,S 和S 是两个小灯泡,M是平面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S 和 S 都能经平面镜形成虚像
B.S 不在平面镜的正前方,不能经平面镜成像
C.S 距平面镜较远,它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较小
D.平面镜越大,S 和 S 经平面镜所成像间的距离越大
14.(3分)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MM'的右侧是玻璃 D.NN'是界面
15.(3分)(2024七下·长兴月考)下列有关人体感觉的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
A.酒鬼干不了品酒师的职业,是因为刺激多了,味觉灵敏程度降低了
B.听觉形成的途径是: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C.不透明的物体反射的光经过瞳孔和晶状体,但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D.当手指被割破时,有报警作用的感觉是痛觉
二、填空题(共10题;共46分)
16.(4分)汉语博大精深,有许多成语蕴含着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1)(2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2分)“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7.(6分)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 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 (填“能”或“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这朵花呈 色。
18.(4分)据预测,2034年3月20日将在我国境内发生日全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 ,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能在地面上形成光斑,则此时的光斑 (填“仍然”或“不再”)是圆形的。
19.(6分)(2023七下·鄞州期中)上学期,为疫情防控,宁波市发布了相关通告,48小时内未完成核酸检测地人员将暂赋黄码,如图是一张甬行码示意图。
(1)(4分)光的传播速度为 m/s,图中的甬行码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它只 (选填“吸收”或“反射”)绿光。
(2)(2分)为防交叉感染,我校使用测温枪对师生进行常态体温监测,这是因为测温枪会吸收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的能量从而显示温度数值。
20.(4分)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则入射角为 度,若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
21.(4分)教室内的黑板反光时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 ;为了保护同学们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条建议: 。
22.(4分)(2023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某司机在行驶时从倒车镜中看到的情景。汽车的倒车镜为了扩大观察范围选择 (选填“凹面镜”或“凸面镜”),从倒车镜中看到后车B侧的转向灯闪烁,则该司机判断后车准备向 (选填“左”或“右”)侧转向。
23.(6分)《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造成看不见钱的原因是光的 。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 (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 (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4.(4分)(2022七下·龙湾期中)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以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形成如图甲所示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
(1)(2分)烧杯内充以烟雾,是利用了烟尘微粒对光的 (填“镜 面反射”或“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2)(2分)在烧杯底和手电筒的聚光圈之间放一块透镜,观察到如图乙和丙所示的现象,其中能说明该透镜为凸透镜的是图 。(填“乙”或“丙”)
25.(4分)(2021七下·西湖期中)利用凸透镜不仅可以 光线,而且能成像,这种由 光线会聚而成,能显示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6分)
26.(8分)小王研究微距相机的成像情况。他先把相机调整到焦距为f 的普通模式,改变物体与镜头之间的距离,相机内感光元件上的成像情况如图甲、乙所示。由于物体距镜头太近时,感光元件上无法成像,因此他将相机切换到微距模式,调整焦距为,再将物体置于距镜头非常近的位置,此时在感光元件上能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2分)分析并比较图甲、乙可知:同一镜头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 。
(2)(6分)观察图丙可知:微距模式下相机成的像是 (填“放大”或“缩小”)的,据此可判断微距模式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是 ,此时相机的焦距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普通模式下的焦距。
27.(6分)(2022七下·杭州期末)小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然后将F形光源从透镜左侧2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A,观察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1 2 3 4 5
F形光源所在刻度/cm 20 15 10 7.5 3
像所在刻度/cm 6.7 7.5 10 15
(1)(2分)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2分)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人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的像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
(3)(2分)将光源、凸透镜、光屏 A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不改变光源、凸透镜位置情况下,要想在光屏 A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A 应如何移动 。
28.(8分)(2023七下·拱墅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位置固定不动,此时光屏(毛玻璃制成)上有清晰的像。
(1)(4分)若将蜡烛向右移动5cm,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会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且是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2)(2分)若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图示蜡烛与光屏之间某一位置,结果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得到清晰像。则此眼镜为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3)(2分)若在图示情况下再将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放在75cm刻度处,从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可再看到一个像,此像相对蜡烛火焰来说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29.(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小柯进行了如下操作:
(1)(2分)把一块薄玻璃板放在水平放置的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与之完全相同的蜡烛B(不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和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他这样做是为了确定像的 。
(2)(2分)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移去玻璃板,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接下来的操作是 ,并加以比较。
(3)(2分)小柯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通过改变一块不透光木板(图中黑色长方形)的位置,人眼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从而达到探究目的。其中哪个方案可行?并说明理由。
30.(8分)(2023七下·海曙期末)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2分)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不变,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2分)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2分)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4)(2分)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
A.烛焰形 B.三角形 C.圆形 D.棱形
四、解答题(共5题;共33分)
31.(6分)(2023七下·金华期中)根据要求完成作图:
(1)(2分)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2分)如图乙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3)(2分)如图丙所示,根据光路图,在方框内填上正确的透镜符号。
32.(11分)杭州某公园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游玩时小柯发现如下现象:
(1)(1分)阳光下,小柯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
(2)(4分)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
(3)(5分)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填“薄”或“厚”),使物像落在[6] 上,最终在 产生视觉。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应选择方案 (填序号)。
(4)(1分)小柯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 (填字母,多选)。
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 m
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 m
C.小柯距离她的像5 m
D.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 m
33.(4分)如图所示的简易仪器能够直接测定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强弱。使用时,调节可调支座,使水平液泡处在中央位置。向球壳内注入待测液体至图中的水平虚线处。闭合微型激光发射器开关,激光通过液体射向球心O,经液面折射后射向刻度尺上的P点。
(1)(2分)为便于刻度的划分和标注,将激光与竖直面的夹角设定为30°。经液面折射后,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2)(2分)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则激光经液面折射后会射向刻度尺上的 (填“R”或“S”)点附近。
34.(8分)(2024七下·长兴月考)据报导,德国男子艾德里安耳朵太“灵敏”,能够听到自己身体发出的任何声音,包括自己的眨眼声,他的心跳声,有时甚至让他感到“震耳欲聋”。用餐时他咀嚼食物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搅拌机一样响,几乎要令他发狂。后来,艾德里安才通过互联网查出了自己的罕见病因,彻底治愈了困扰他多年的“神耳”怪病。
(1)(2分)心脏跳动时发声吗? 。
(2)(2分)“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哪一方面的特征?____。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好 D.以上三个方面都有
(3)(2分)想一种听到自己心跳的方法: 。
(4)(2分)男子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他来讲是 (选填“乐音”或“噪声”)。
35.(4分)“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 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组成,表皮分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进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没有血管。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超声波的传播需要空气作为介质,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此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需要用一层薄薄的真空带,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解答。
【解答】 当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时,会听到悦耳的琴声,此时振动的物体是琴弦,则这一现象中的声源是琴弦,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医院里的“B超”,它的频率高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故A不合题意;
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赫),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可以听到,故B符合题意;
C.蝴蝶飞行时扑扇翅膀(2~3赫) ,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人耳不能听到,故C不合题意;
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15赫),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人耳不能听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A、 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不符合题意;
B、在演唱会上,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符合题意;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不符合题意;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而不是通过响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 大型的会场、电影院等场所都要用到扩音设备,它主要用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判断;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4)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变小,此现象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
C.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故C错误;
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
B.通过狭缝观察日光灯可看到彩色条纹是光的衍射现象,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肥皂泡上出现彩色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反射阳光的镜子,月亮和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都不是自己发光,都是反射的其它物体的光,因此都不是光源,故A、B、C不合题意;
正常工作的电脑显示器,能够自己发光,因此是光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传播条件和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 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始终能够看到闪光,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判断。
【解答】 小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王的眼睛,说明小王发出的光经过镜面反射后能够射入小李的眼睛。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小王去看平面镜时,小李发出的光经过镜面发射后会进入小王的眼睛,因此一定能够看到小李的眼睛,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只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判断物体发出的光,经过两个镜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能否同时射入眼睛即可。
【解答】由图可知,当人在Ⅰ区域时,不能看见右边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同理,当人在Ⅲ区域时,不能看见左边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在Ⅱ区域的某一发光点S,经两个反射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AB、CD不能相交与一点,所以在Ⅱ区域也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所以Ⅰ、Ⅱ、Ⅲ三个区域都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B.根据图片可知,两个灯泡发出的光都能照射到平面镜上,因此都能被平面镜反射,而这些反射光线射入眼睛就能看到它们在镜子里 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像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与距离大小无关,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两个灯泡像的距离只取决于两个灯泡的距离大小,即灯泡的距离不变时,像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变,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ON=90°-30°=60°=∠NOC,则二者应该为入射角和反射角,那么剩余的OB应该为折射光线,则折射角∠BON'=90°-50°=40°。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局法线两侧”可知,CO为入射光线,入射角NOC=60°。此时NN'为法线,MM'为分界面。“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即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解答】A、 酒鬼经常喝各种酒,其味觉细胞的灵敏程度降低了,无法对不同的酒的刺激形成细微的感觉 ,不符合题意;
B、 听觉形成过程是鼓膜传递声波到听小骨,再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符合题意;
C、 视网膜是接受光的刺激,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形成的 ,不符合题意;
D、 当手指割破后,由于痛觉感受器感知,形成痛觉,有报警作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1)音色
(2)产生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特点叫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入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7.【答案】黄;不能;黑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黄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2)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得到蓝色光,蓝色光照到红花上被吸收,则这朵花呈黑色。
18.【答案】直线传播;不再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能在地面上形成光斑,这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则此时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因为日偏食的形状不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不是圆形的。
19.【答案】(1)3×108;反射
(2)红外线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传播速度解答。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根据红外线的性质和应用解答。
【解答】(1)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图中的甬行码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它只反射绿光。
(2)为防交叉感染,我校使用测温枪对师生进行常态体温监测,这是因为测温枪会吸收红外线的能量从而显示温度数值。
20.【答案】60;10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之和恰好等于90°;
(2)根据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
(2)如果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0°,那么入射角减小10°,应该为:60°-1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是50°,那么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0°+50°=100°。
21.【答案】光在黑板处发生镜面反射;把黑板做得粗糙些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集中在某一范围,当我们在这个范围内时会感到十分明亮。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虽然比较微弱,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解答】教室内的黑板反光时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光在黑板处发生镜面反射。为了保护同学们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条建议:把黑板做得粗糙些或改变这些同学的位置,离开镜面反射的范围。
22.【答案】凸面镜;右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在凹面镜中成缩小的虚像,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物体;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
【解答】(1)如图所示,是某司机在行驶时从倒车镜中看到的情景。汽车的倒车镜为了扩大观察范围选择凸面镜。
(2)根据图片可知,后视镜中车辆的左侧转向灯闪烁,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实际上应该是后车右侧的转向灯闪烁,即它准备向右侧转向。
23.【答案】直线传播;E;变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
(3)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造成看不见钱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即硬币发出的光被碗的侧壁挡住了;
(2) 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 说明硬币发出的光从水面射入人的眼睛。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只要激光沿原路径反方向射回,就能照亮硬币,即激光笔从A点向E处照射。
(3)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位置会靠上,即位置将变高。
24.【答案】(1)漫反射
(2)乙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1)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是平行的,而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就是光的漫反射。
(2)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
【解答】(1)烧杯内充以烟雾,是利用了烟尘微粒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2)根据图乙可知,进入烧杯后的光柱变细了,即光线会聚了,因此放入的透镜为凸透镜。丙中的光柱变粗了,即光线发散了,因此放入的透镜为凹透镜。
25.【答案】会聚;实际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实像的定义解答。
【解答】利用凸透镜不仅可以会聚光线,而且能成像,这种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显示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
26.【答案】(1)变大
(2)放大;u【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丙图分析像的大小与物距变化的关系;
(2) 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解答】 (1)由图甲与乙可知,图乙中蝴蝶离镜头更近,在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更大,所以结论 为:同一镜头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变大;
(2)观察图丙可知,此时像是放大的,即微距模式下相机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微距模式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为u27.【答案】(1)5
(2)D
(3)向左移动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此时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2f;
(2)根据凸透镜的位置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恰好也是10cm,此时10cm=2f,解得:f
=5cm。
(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此时物距u=3cm(3)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u=10cm,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上,那么此时像距v=10cm,则光屏A应该向左移动。
28.【答案】(1)右;缩小
(2)近视眼镜
(3)倒立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牢记:“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两倍焦距分虚实,一倍焦距分大小”。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老花眼镜是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解答】(1)若将蜡烛向右移动5cm,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光左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会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u=50cm-15cm=35cm> 2f,根据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若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图示蜡烛与光屏之间某一位置,结果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得到清晰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3)若在图示情况下再将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放在75cm刻度处,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75cm-63cm=12cm29.【答案】(1)位置
(2)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C;要确定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观察光屏上是否可以成像。此时应将光屏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并直接观察,而不能边过玻璃板去观察。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解答;
(3)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把一块薄玻璃板放在水平放置的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与之完全相同的蜡烛B(不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和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他这样做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2)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移去玻璃板,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接下来的操作是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3)小柯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通过改变一块不透光木板(图中黑色长方形)的位置,人眼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从而达到探究目的。其中C方案可行,理由是:要确定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观察光屏上是否可以成像。此时应将光屏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并直接观察,而不能透过玻璃板去观察。
30.【答案】(1)烛焰和纸筒(小孔)
(2)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4)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①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
②(3)易错点溶液写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大小的关系,应注意实验探究的目的——像的亮度的影响因素(根据提出的问题得出)。
【解答】
(1)验证猜想1,只能改变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其他条件应控制相同,故答案为“烛焰和纸筒(小孔)”。
(2)验证猜想2,只能改变小孔的形状,其他条件应控制相同,但图乙中三个小孔的面积不同,故答案为“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据表中数据可知,小孔越大,像越明亮。
(4)小孔成像是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成的像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答案为:A。
31.【答案】(1)
(2)
(3)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3)根据图片确定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即可。
【解答】(1)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右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对应的像点A';
②同理,找到B点对应的像点B';
③ 连接A'B'即可,如下图所示:
(2)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通过入射点作垂直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
(3)根据丙图可知,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即使光线会聚,那么为凸透镜,如下图所示:
32.【答案】(1)直线传播
(2)折射;虚
(3)晶状体;薄;视网膜;大脑皮层;①
(4)B、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等。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如空气发射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便看到了水中的鱼;水中的蓝天白云是蓝天与白云在水面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远视眼佩戴凸透镜。
(4)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解答】(1)阳光下,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人体后,形成的黑色区域,即影子,故此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向水面,在水面发生折射,看见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天空中的白云反射的光线射到水面上,一部分光线反射回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就是白云的虚像。
(3)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图甲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则应选择方案①。
(4)A.视力表距离平面镜为2.1m+0.4m=2.5m,则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2.5m,故本选项错误;
B.小柯距离平面镜为2.1m,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为2.5m,则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 m,故本选项错误;
C.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5米,人到镜面的距离为2.1米,故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春4.6米,故本选项错误;
D.人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1米,视力表到镜面的距离为2.5米,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米,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 B、D 。
33.【答案】(1)大于
(2)R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所谓折射能力强,即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更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入射角为30°,当激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角大于30°;
(2) 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 则激光经液面偏折后,偏离竖直面的角度更大,因此会射向刻度尺上的R附近。
34.【答案】(1)能
(2)B
(3)利用听诊器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4)噪声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结合它们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可做出辨别。
【解答】 (1)物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因此,心脏跳动时是发声的。
(2)“震耳欲聋”是表示声音大的快把耳朵震聋了,因此表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大,B符合题意。
(3)人听不到自己的心跳声,可以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太小,或环境声音太嘈杂造成了干扰等。利用听诊器可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4)艾德里安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他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干扰,因此对他来讲是噪声。
35.【答案】答题要素:①不均匀;②折射;③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或逆着折射光线;④虚像
满分示例:海面上空气温度不同,导致空气不均匀,光在其中发生折射。人在看海市蜃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海平面上空气温度不同,说明空气密度的不同,再根据光的折射的定义说明此时光传播方向的改变,最后根据人眼的成像情况说明看到的景象。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6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53.0(33.1%)
主观题(占比) 107.0(66.9%)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7(48.6%)
主观题(占比) 18(51.4%)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5(42.9%) 45.0(28.1%)
填空题 10(28.6%) 46.0(28.8%)
解答题 5(14.3%) 33.0(20.6%)
实验探究题 5(14.3%) 36.0(22.5%)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97.1%)
2 容易 (2.9%)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7.0(4.4%) 7,16
2 人的感觉 6.0(3.8%) 1,15
3 声音的特性 10.0(6.3%) 6,7,16
4 光的反射 3.0(1.9%) 11
5 超声波与次声波 6.0(3.8%) 4,7
6 光的色散 3.0(1.9%) 8
7 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35.0(21.9%) 18,19,23,30,32
8 实像与虚像 4.0(2.5%) 25
9 声音的传播 9.0(5.6%) 2,7,10
10 物体的颜色 12.0(7.5%) 17,19
11 光的反射定律 7.0(4.4%) 14,20
12 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8.0(5.0%) 28
13 声音的产生 3.0(1.9%) 3
14 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3.0(1.9%) 10
15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6.0(10.0%) 26,28
16 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19.0(11.9%) 13,22,29,31
17 凸面镜和凹面镜 4.0(2.5%) 22
18 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3.0(1.9%) 15
19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9.0(5.6%) 12,31
20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19.0(11.9%) 28,32
21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0(3.8%) 27
22 光源 3.0(1.9%) 9
2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8.0(5.0%) 21,24
24 透镜的光路图 6.0(3.8%) 31
25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10.0(6.3%) 23,35
26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4.0(8.8%) 5,15,34
27 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8.0(5.0%) 24,25
28 紫外线、红外线 6.0(3.8%) 19
29 光的折射规律 18.0(11.3%) 14,32,3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