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16:41:08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解析】A项“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应该是对“韵”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B项“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是宋代将“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并没有将“意”“韵”概念合二为一;C项“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说法错误,张节末是对“宋韵”进行评价,并没有提出“宋韵”概念。
2.D【解析】A项“超越了黄庭坚和范温等人对诗文的单向度理解”说法错误,原文中三个人的观点是并列关系,并没有进行比较;B项“能用‘韵’来评价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佳作”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C项“奠定了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多种形态,科技只是其中之一。
3.A【解析】A项强调的是宋代哲学对宋代美学的意义;B、C、D三项分别从山水画、书法、插花的角度说明宋韵文化的美学维度。
4.【答案】①宋韵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当下对宋韵文化的研究不足,需要从多重维度再认识;
②宋韵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宋韵文化能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具有当代价值;
③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4分。答出一点得 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宋韵始于最初的“韵”,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并逐渐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审美概念;
②当下的学者们继续对宋韵文化展开广泛探讨,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蕴,开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宋韵文化由一种艺术审美经验推广到文化的、生命价值的高度。
(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答案:C
解析:C.“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错误,靳彝甫是作者笔下的画家形象,作者欣赏这一人物,不一定体现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故选C。
7.答案:D
解析:D.“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错误,“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不能改。故选D。
8.答案:(1)从家传和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3)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
解析: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文人。结合“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可知,从家传和家里积存的画稿以及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结合“他是靠卖画吃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可知,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是窘迫而拮据的。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
9.答案:(1)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主要写主人公靳彝甫作为文人画家的生活,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欣赏品味却能跃然纸上。(2)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主人公靳彝甫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他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却依然诗意的生活。(3)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
解析:故事情节上,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靳彝甫画寓”介绍靳彝甫家的牌子,“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介绍他文人画家的身份,“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介绍他的画作特点,“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介绍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上,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可见他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人物性格上不做刻意设计,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态,展示生活的本色。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不渲染,少修辞,语言质朴自然,描述色调平淡;“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描写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 CEG 11. C 12. B
13. (1)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
(2)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14. 以质疑求实的态度,用参会研核的方法,探求历史真相。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将吴人”和“围州来”均为动宾关系,不可断开,宾语“州来”即C处应断开。
“为长壑”动作行为,句中作“汜”的方式状语,由表修饰关系的“而”连接,中间不停顿,在宾语“之”即E处应断开。
“败楚师”是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是”是代词,作后面句子主语,领起判断,宾语“楚师”和主语“是”之间即G处应断开。
故选CEG。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胜过。/约束。句意:干事威势胜过感情。/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B.正确。均为“憎恨”。句意: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天下憎恨自己君王的人。
C.错误。逃散。/奔赴。句意:楚军一定大量逃散。/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
D.正确。凭据。/靠着,引申为伏、伏身。句意:意思有的可依凭。/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故选C。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甘心追随楚国”错误。由原文“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可知,诸侯是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并不是甘心追随。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同役”,一同出兵;“贱”,地位低;“整”,整肃号令;“威命”,威信。
(2)“约”,与“繁”相对,简;“类”,同、相同;“固”,本来;“殊”,不同。
【14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可知,读书应当探究而领会其中的思想和道理,互相研究考核,简单说就是用参会研核的方法。
由“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推知,要讲客观,有质疑求实的态度,探求历史真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人攻打州来,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吴人在钟离这个地方抵御他们。子瑕去世,楚师士气低落。吴公子光曰:“诸侯跟从楚国的人有很多,但都是小的国家,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我听说有句话说:‘干事威势胜过感情,即使弱小,必定成功。’胡、沈之君王年幼而狂躁,陈大夫啮正当壮年很顽固,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楚国令尹死;其师士气低落。将帅地位低、多受宠爱,政令不专一。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来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一定先奔逃。三国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一定军心动摇。诸侯混乱。楚军一定大量逃散。请先行部队放松警备、减少威势,使军容不整肃,后续部队加强兵力整顿军威。”吴子听从他的意见。戊辰月末这天,在鸡父交战。吴子率领三千罪人率先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争抢着俘获他们。吴国组成三军跟在囚犯后面:吴王率领中军,公子光率领右军,吴王寿梦之子掩馀率领左军。吴国的囚犯们有的奔逃有的站着不动,三国混乱。吴国军队攻击三国,三国失败,抓获胡国、沈国的君王及陈国大夫。释放胡国、沈国之囚徒使他们奔逃到许国与蔡国、顿国,说:“我们国君死了!”率领军队大声鼓噪着跟从他们,三国奔逃,楚国军队大量逃散。《春秋》记载说:“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这是对君臣使用不同的措辞。没记载战争,是因为楚国没有列阵。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② 《系年》)
材料三:
大概从《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都像这样。今选取其儒家经典、《诗经》之言,道理有难以明晓的,诸子异说,意思有的可依凭,探究而领会它,以之互相研究考核。如果和此不同,就不用说了。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近古的史书也,言论周详完备,事很少甄别选择,使那学习的人看到一国之政,则善恶相检验;观一国之主的才能,而贤能愚劣几乎各占一半。至于远古就不这样。他们所记录的,简要叙述制定法度,致力于存扬善隐恶之事,追寻它们的始终,消失了的很多。尝试言之,假使让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使史官互换所处的地位而书,各自叙写时事,校对其得失,本来就不可估量。至于叫扁的斫匠称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孔子转述其中有疑问不能解决的部分,不任意揣测,强做解释,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16. “结冻”两句,通过写水结冰使鱼不能跃出水面,沙黏腻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炉寒”两句,写炉寒需要烧火来取暖,“屋暖”全靠编织的茅席遮挡。以环境寒冷衬托雪很大。“远不分”两句,写远处看不清连绵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以看不到周围的景物,衬托雪之大。
【15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目睹”错误。“应”,应该;“必”,一定。二字表明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应是作者的猜测或想象。
故选C。
【16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冻”,写雪使水结冰;“黏沙”,写雪使沙黏腻。两句以鱼不能跃出水面,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
“炉寒”,借助烧火取暖,“屋暖”,依赖编织的茅席遮挡。通过描写居住环境的寒冷侧面突出雪之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
“不分山叠”“宜失地坳”,写远远望去分辨不清重重叠叠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由远及近,写雪后什么也看不到,以此突出雪之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18. 不赘余。“少不得”是免不了、不可避免的意思;表现了宝钗当时“要走,客又不散”的尴尬处境或表现宝钗的无奈、为难;表现了宝钗的行事稳重、心思缜密、举止娴雅。
【答案】19. ①表面训斥靛儿,告诉她自己不是那种“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②实则告诉宝玉,自己不是那种他可以随便开玩笑的人。
【18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效果的能力。
“少不得”是免不了、不可避免的意思。结合“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可见,宝钗当时很热,面对自己要走,客又不散的尴尬处境,她很是无奈、为难。为了摆脱尴尬处境,她免不了以身上不好为借口而离开,表现了宝钗的行事稳重、心思缜密、举止娴雅的性格特点。故此处“少不得”的使用并不赘余,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19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宝玉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了“不由得大怒”。但是宝钗毕竟是从小被训练成淑女模样的人,即便心中大怒,这时当着贾母和众人的面,“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只得冷笑两声。而这时靛儿找宝钗要扇子,宝钗表面训斥靛儿,告诉她自己不是那种“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让靛儿去找其他人,这是划线句子最表面浅显的意思。
②宝钗之所以大怒是因为她觉得宝玉奚落自己像杨贵妃一样身肥体胖。也因为杨贵妃祸国殃民,宝钗不喜他人拿自己与其比较。因此她借助对靛儿的训斥含蓄地告诉宝玉,自己不是那种他可以随便开玩笑的人,此为划线句的深层意味。此处画横线的句子起到了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③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答案】21. 强加因果一一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以偏概全——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答案】22.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一是搭配不当,“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搭配不当,应改为“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
二是语序不当,“否定甚至漠视”语序不当,“否定”比“漠视”程度深,所以“漠视”在前,“否定”在后。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诗人西川的话,表明当很多人一拥而上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随波逐流而能够保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的他,就能够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追求,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独立的精神。
综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决定,自我的认知与判断必不可少,但我们也总被舆论及他人带着主观色彩的言论带动着,在别人的节奏里失去了自我。一个人的生活不应总被他人定义,甚至到了无法做自己的地步,迷失自我,留下空虚。
材料意在告诉我们,在众人都人云亦云时,不要随声附和;在众人都随波逐流时,不要亦步亦趋。这时候,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苏世独立,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独立清醒,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深思熟虑,做出理智的正确的抉择。
写作时,在开头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再简单概述西川的话,得出观点,清醒自己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人生才会有意义。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论述盲目追随大众的危害,会削弱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个人价值观失衡和倒错,对社会多样性和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再论述保持独立清醒对个人、社会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握人生的方向。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可以引用张桂梅、钟芳蓉、袁隆平等具有独立之美的事例,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立意:
(1)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
(2)保持独立有助于认识自我。
(3)遗世独立,保持清醒。
(4)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
例文:
苏世独立 清醒致远
屈子有言:“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有时候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但正如诗人西川所言,在拒绝流俗时,我们方能开始真正倾听内心的声音,认识真实的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
勒庞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强烈地批判了“从众”心理,尤其是“盲从”。因为一个人如果太过轻易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总是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便无法成为自己,无法坚持自我。
疫情时,药店货架上的某种药品因所谓的传言,被蜂拥而上的人们一扫而空。日本排放核污染废水时,受某些言论影响,部分市民开始囤积食盐。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盲目跟风买“网红”产品,买回家后却一无用处。正如“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所言,在时代的信息洪流中,如果一味从众,不去思考,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邯郸学步,失了自主,丢了灵魂,没了思想。
帕斯卡尔有言:“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即便身处于群体之中,我们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一个不盲从的人。保持独立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因为独立思考,袁隆平在无数稻禾之中独具慧眼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禾,并超越世俗的眼光,育成了超级稻。因为独立思考,韩愈面对当世流行的浮艳文风,发起古文运动,给寂寂的文坛注入新的血液,“文起八代之衰”。在众人的一味从众追求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让人生行而致远。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家危亡、战乱频发、民生凋敝的境遇,无数仁人志士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于乱世之中,保持清醒的对中国实际的认知,为中国指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席卷而来,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独特的国情特点,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给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光辉的思想历久弥坚、熠熠生辉,彰显出独立思考所带来的非凡意义。
袁枚有言:“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而我想说:“头脑自将持独立,一生不受他人欺。”人之所以需要独立清醒,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是为了辨明前行的路途,是为了到达更远的远方。
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世俗的滚滚流俗,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保持清醒和独立,坚持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理念,葆有自己的思想。2023一2024学年度下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8日上午9:00一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史的演变就是一部美学范畴史。《说文解
字》讲:“韵,和也。”“韵”本义为节奏和谐的意思,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
于书画领域,至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韵”的美学最
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乐论书论画论中。比如《世说新语》里的“风韵”“神韵”之
说,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至宋代,尚意书风兴起,人们愈发追求美感的含蓄性,而意
和韵多有相同性,于是便把“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韵”也成为时人的主要审美趣味,
进而在宋代美学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在宋代,“韵”不仅是艺术品评中一个重要概念,如神韵、气韵、雅韵、韵味等;亦作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概念而存在,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赞和形容。宋人谈文论艺莫不以“韵”
为标准。苏轼以“韵”品评诗文,表现为对作品和创作者人格的双向关注。黄庭坚视“韵”为
一种逸出常规之外、满溢生机的创造精神。其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肯定“韵”乃“和”之
美,认为“韵”是在受制于“技术”与“法度”的基础上,艺术家对作品表现得张弛有度、驾轻就
熟的状态,其特点是含蓄内敛、“有余意”。其实宋人论韵,其美学内涵不止于“余意”,而是一
种不同于前代之“韵”的新兴审美理想,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而下美学内涵。它圆融
不同风格之美,并非浅显直白,而是平中见奇,体现着宋人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沈佳钰、刘毅肯《宋韵:宋代美学的文化肌理与现代意义》)
材料二:
“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
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
义。近年来,从审美范畴到历史文明视域,虽然学界对“宋韵文化”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对其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