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4.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虾具有的颜色,主要是它们甲壳下面真皮层中的_____________起作用。在高温蒸煮下,原来的色素受到破坏而分解,只有_____________尚存,所以虾煮熟后变成红色。
2.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_____________变化总是伴随着_____________变化,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发生,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烟花绽放等。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变成了_____________,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石蜡从固态变成了液态,这是_____________变化;有一部分石蜡被燃烧掉,发光发热,并有缕缕黑烟升起,这是_____________变化。
5.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二、选择题
1.物质发生( )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如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
A.物理 B.化学 C.表面
2.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
A.白砂糖由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黑色固体
B.最后的黑色固体应该有淡淡的甜味
C.气味从开始的香甜味,最后变成焦味
3.将一枚洁净无锈的铁钉放在试管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铁钉会由下往上出现生锈现象
B.铁钉会由上往下出现生锈现象
C.铁钉在水面处先出现生锈现象
4.下列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的是( )。
A.铁生锈 B.食物变质 C.烤制蛋糕
5.硫酸铜是一种蓝色、透明的溶液,下面的容器中( )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A.塑料容器 B.陶瓷容器 C.铁制容器
6.把橡皮泥做成“小动物”,纸折成“小飞机”的这种变化与水变成水蒸气的变化不同的是( )。
A.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B.形状发生了变化 C.没有生成新物质
7.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的是( )。
A.让铁钉保持干燥 B.把铁钉放入水中 C.在铁钉上刷油漆
8.观察铁片在空气、水、油中的变化的实验是(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都不是
三、判断题
1.物质变化中若有冒气泡现象,说明这个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
2.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 )
3.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4.塑料制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它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长时间难以分解。( )
5.陶瓷的勺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
6.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伴随很多现象,如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等。( )
7.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时,实验研究的条件要不同,其他的条件无关系。( )
四、连线题
木柴燃烧
泥水静置 物理变化
铁生锈
食盐溶解 化学变化
鸡蛋壳遇白醋
五、简答题
比较下面的几种变化,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烧开的水 慢慢融化的冰块
咬过后放置的苹果 生锈的铸铁锅
六、实验题
小明观察爸爸在切菜后总是会把菜刀洗干净,然后擦干水并放在刀架上,他很好奇为什么爸爸这么做。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1.小明了解到国产菜刀主要有不锈钢刀与碳钢刀。碳钢刀老百姓俗称“铁刀”,由( )制成(选填“铁锈”或“铁”),锋利度高,但是容易生锈,比较难打理。不锈钢刀是在碳钢刀的基础上,增加了防锈、防腐蚀性的铬等元素,所以外观更加干净、美观,不易生锈,打理比较简单。
2.小明想探究碳钢刀为什么容易生锈,于是利用铁钉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
如果要研究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选填“水”或“空气”或“植物油”或“食盐水”)。实验时应该选择装置B和_____________(选填“A”或“C”或“D”)进行研究。
3.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装置B和C中的铁钉未生锈,装置A中的铁钉生锈比较多。说明铁生锈( )。
A.只与水有关 B.只与空气有关 C.与空气和水都有关
4.一段时间后,还能发现装置( )生锈最多(选填“A”或“B”或“C”或“D”)。
5.不锈钢刀具有较强的抗生锈能力,其原因是( )。
A.将铁与其他金属组成合金
B.把不锈钢刀放在干燥的地方保存
C.在不锈钢刀表面刷油漆
七、综合题
平阳糖画,于2016年入选第十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在进行绘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开之后,把水蒸气排到空气中。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好的糖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糖画就完成了。
1.从以上信息中,做糖画时,将糖熬到最合适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依据这个状态我认为糖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画的这个过程,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色素细胞 虾红素 2.化学 物理 发光发热 改变颜色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3.蓝色 4.物理 化学 5.电镀 涂油 刷油漆
二、
1.B 2.B 3.C 4.C 5.C 6.A 7.B 8.A
三、
1.× 2.√ 3.× 4.√ 5.× 6.√ 7.×
四、
五、
烧开的水、慢慢融化的冰块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咬过后放置的苹果、生锈的铸铁锅都产生了新物质。
六、
1.铁 2. 空气 A 3.C 4.D 5.A
七、
1.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 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