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市江门市鹤山市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市江门市鹤山市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8 15: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生物学试卷 2024.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水稻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农作物,水稻上常发生多种蚜虫,以麦长管蚜最为常见。麦长管蚜轻则导致水稻生育期延缓,稻株发黄早衰,干粒重降低;重则导致水稻谷粒干瘪不实,甚至提前枯萎。某地区的稻田中投放了麦长管蚜的天敌——瓢虫、寄生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的蚜虫构成一个种群
B.调查麦长管蚜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C.稻田中投放麦长管蚜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可降低其种群的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D.防治麦长管蚜时,可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
2.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下列现象与其所用到的信息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我最闪亮”: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化学信息
B.“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行为信息
C.“臭名昭著”: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物理信息
D.“温柔陷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化学信息
3.将某种单细胞菌分别等量接种到装有5mL和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甲、乙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甲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试管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
B.甲试管中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
C.若接种量加倍,则甲、乙试管中的K值也会加倍
D.甲试管中种群数量为a时,乙试管中种群数量仍在增加
4.下列关于群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群落演替都能出现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②群落的物种数目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竞争关系,不利于种群进化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仅与食物有关
⑤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5.我国农业谚语和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田无它巧,粪是庄稼宝”,农家肥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螟虫灭光,谷米满仓”,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在梧桐山封山育林期间,科研人员对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调查。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不可以同时调查两种乔木的种群密度
B.相比于鸭脚木,b之前黄牛木在数量上更占优势
C.两个种群在0-d是竞争状态,d-f是非竞争状态
D.0-d时间段黄牛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逐年下降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其中A~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不同生理过程中的能量数值或碳元素存在的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有四个营养级,其中D处于最高营养级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a2-c2表示
C.a、b、c、d中的碳元素不都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流动
D.b中的能量不可再利用,d中的能量可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8.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Ⅰ、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Ⅲ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最终来自①过程
C.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D.①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⑦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
B.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
10.自然界的生物种群大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方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种群可通过自我调节使数量保持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B.改变培养温度会影响草履虫的数量,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D.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波动主要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11.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12.下表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某弃耕农田上植物类型和植物种类发生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第1~15年期间,群落没有发生演替
B.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C.第4年3种灌木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D.第40年时,该群落的优势种群仍为草本
13.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统计土壤小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D.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避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
14.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D.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15.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有5条食物链
B.a、b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C.处在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c、d、f
D.c、f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16.近年来,江门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很多湿地公园变得水清岸美,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长时间停栖,其中包括一些濒危鸟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湿地公园的建设提高了候鸟的环境容纳量
C.研究候鸟种群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D.应及时捕捉濒危鸟类并进行人工繁育以增加其种群数量
17.云杉林砍伐后形成的空地上很快会长满喜光草本植物,当喜光阔叶树种在草本层以上形成郁闭树冠后,喜光草本植物便被耐阴草本植物取代。当云杉在群落上层形成郁闭树冠后,喜光阔叶树种便不能更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B.优势种的更替会使群落内光照和温度发生改变
C.草本植物、阔叶树种、云杉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当云杉林形成后,该地群落结构也可发生变化
18.稻田养蟹模式因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在农村大面积推广。稻田为河蟹提供遮蔽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天然饵料,河蟹为稻田中耕松土、除虫、除草,且它们在田间的活动能促进水稻充分吸收养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稻田中的河蟹和水稻是一种原始合作关系
B.稻田养蟹模式促进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利用
C.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
D.养蟹的数量不能超过稻田承载力的限度
19.某微型水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
B.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时,传递效率为15.0%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70.5×105J/(m2·a)
20.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在本年度洞庭湖湿地公园观鸟节中,对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殖
D.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21.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食物的不同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的是( )
A.杜鹃在林冠层栖息,画眉在林下层生活
B.为躲避狐狸,兔子选择与狐狸不同区域活动
C.高海拔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22.北美印第安人采用“三姐妹种植法”,把玉米、菜豆和南瓜混合种植。豆类攀爬玉米茎杆获更多阳光,玉米因豆类获得大量氮肥,低矮带刺的南瓜叶片可以土壤保湿和抑制杂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群落的种间关系既有原始合作也有互利共生
B.三种植物的生态位相似,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C.三种植物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镶嵌分布
D.与单一栽培农业相比,这种混合种植更具优势
23.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更有意义的部分
B.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农田生态系统的间作套种可增大流入该系统的总能量
D.若鹰迁入了蝉、螳螂、黄雀所在的树林,并捕食黄雀,则改变了能量流动的方向
24.加拿大一枝黄花(双子叶植物)现身南充嘉陵。其根状茎发达繁殖速度快,容易在入侵地形成单优势种群落(指只有一个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固有“生态杀手”的“美名”。下列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叙述正确的是(  )
A.入侵地缺乏天敌、气候适宜,其种群数量始终呈现“J”型增长
B.利用吸取茎秆汁液的昆虫来抑制其蔓延,这体现了种间捕食关系
C.入侵后生物群落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趋于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其根部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多种草本植物的生长,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5.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
A.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入氧气,从而保证生态缸中生物的呼吸
B.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C.应该向生态缸投放生命力很强的生物,而且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生态缸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应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图1、图2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上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1森林中,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_现象,有利于_________。
(2)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个)等特征以及_________等。
(3)分析图2,在1~5年间该种群数量_________。第10~2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 “<”、“=”、“>”)死亡率。第20~3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很可能是________型。
(4)由于当地人的过度砍伐以及气候干旱,使得某地草原逐渐沙漠化,后通过当地人不断地种植耐旱、抗风沙能力强的沙棘等植物,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图3表示恢复过程中,该地群落类型的演替及其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演替过程中,_________植物的丰富度不断增加。在这期间,该地区的演替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7.处于生态平衡的某海洋生物群落中的主要生物类群及其营养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海星主要捕食贻贝,球海胆和贻贝还可以从有机碎屑中获得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球海胆和贻贝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是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并结合题意判断,该海洋生物群落的球海胆、贻贝和石鳖这三个物种中,个体数量多的是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
(3)某种捕食者(物种)的消失,会改变群落中被捕食者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这种捕食者为关键捕食者。研究发现,大量捕杀海星后,贻贝很快成为优势种,最终石鳖和球海胆都从该海洋生物群落中消失,据题分析,该生物群落的关键捕食者是_____________。
(4)调查贻贝的数量采用样方法,推测贻贝的活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
28.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蝗灾爆发时,蝗虫聚集、迁飞、暴食等特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少量蝗虫聚集后能释放信息素4VA,促使更多的蝗虫聚集,进而释放更多的信息素4VA。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素4VA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蝗虫通过释放信息素4VA聚集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2)蝗灾爆发早期,其种群数量可呈现“J”形增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利用鸡、鸭捕食蝗虫能有效减轻蝗虫带来的危害,这种做法提高了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从而控制其数量,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3)羊草和针茅是两种常见的牧草。为了解草原植被类型与蝗虫爆发的关系,将相同数量的跳蝻(蝗虫幼虫)置于样地,统计跳蝻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更容易爆发蝗灾,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放牧强度也会影响蝗虫的生存情况。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的放牧强度与蝗虫生存情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放牧强度为______________时最不容易爆发蝗灾,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推测另两种放牧强度下该草原易爆发蝗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放牧强度 无放牧 轻度放牧 重度放牧
植物生物量(g/m2) 378.7 98.7 79.6
植物种类数 29 30 22
蝗虫密度(头/m2) 1.33 0.95 1.89
蝗虫种类数 8 7 10
29.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格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生态系统的类型 玉米田 荒地 A湖 B湖
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 1.6% 1.2% 0.4% 0.1%
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图2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4)由图可知,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的原因有:①一部分的能量被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消耗;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
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生物学试卷参考答案
1-5CDCAA 6-10BCBAD 11-15CBCDA 16-20BABCD 21-25BCDCD
26(除特别说明,每空1分,共12分)
(1)分层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2分)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增大 < 稳定
(4)草本和灌木(2分)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2分)
27(除特别说明,每空2分,共11分)
(1)9(1分) 消费者和分解者
(2)贻贝 海星主要捕食贻贝,依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3)海星
(4)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8(除特别说明,每空2分,共14分)
(1)化学(1分) 正反馈(1分)
(2)食物充足、缺少天敌 死亡率(1分) 生物防治(1分)
(3)针茅草地 跳蝻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比在羊草草地的存活率高,而且发育历期短,这样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会有更多的跳蝻发育成可繁殖成虫
(4)轻度放牧 无放牧时,蝗虫缺乏竞争者,食物来源充足,利于蝗虫繁殖;当重度放牧,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蝗虫捕食者减少,蝗虫数量增加
29(除特别说明,每空2分,共13分)
(1)玉米田(1分) 荒地(1分)
(2)
(3)(3分)
(4)呼吸作用 没有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被分解者利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