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情境化教学大单元说课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情境化教学大单元说课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08:2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社戏》说课设计




目录
第壹章
学习目标
第贰章
评价任务
第叁章
教学活动
学习目标的确立

【阅读与鉴赏】
第四学段(7-9 年级):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程目标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任务群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核心主题:
民俗风情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情境:
争做民俗宣传使者
第一站
民俗风情之小说
《社戏》
第二站
民俗风情之诗歌
《回延安》
第三站
民俗风情之散文
《安塞腰鼓》
《灯笼》
仿写家乡民俗片段
制作家乡民俗手册
创作家乡民俗文章
注意:
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
以链式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体味文章的民俗美、情感美和深邃内涵。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1.在情感层面,他们离儿时尚未走远;
2.在学养层面,也接触过短篇及整本书的小说,并对故事性强的文本兴致较高。
不足之处: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构建阅读逻辑闭环的能力有限。
2.在知人论世、从整体视角透视文本思想层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活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并理清故事情节。
2.立足儿童视角,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平桥村人物群像的精神气质。(难点)
3.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重点)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的设计

目标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活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并理清故事情节。
评价任务一
通过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江南水乡村民生活状态的句子,完成“他乡名片”,了解当地民俗;并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并进行提炼,概括故事情节。
目标2:立足儿童视角,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平桥村人物群像的精神气质。
目标3: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
评价任务二
评价任务三
通过朗读下列语句,勾画《社戏》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并进行赏析。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角度分析人物特征。
通过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运用表达方式的句段,具体分析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并批注。
评价任务
评价量规
评价任务一:通过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江南水乡村民生活状态的句子,完成“他乡名片”,了解当地民俗;并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并进行提炼,概括故事情节。
评价要点 评价标准 评价层级 不达标预判及补救措施
能够快速阅读课文并勾画出描写水乡村民生活的句子以及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准确完成“名片”,了解当地民俗,并准确提炼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能够快速阅读课文并勾画出江南水乡村民生活状态的句子以及童年趣事,准确完成“名片”,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优秀 不达标学生占5%
不达标原因:
学生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难以快速准确地捕捉语段中的有用信息。
补救措施:
同桌间互帮互助;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提取与概括”有效的方法。
能勾画出水乡村民生活状态以及童年趣事的句子,但不能完整完成“名片”,不能准确提炼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合格
不能完成“名片”,不能准确提炼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不达标
评价量规
评价任务二:通过朗读下列语句,勾画《社戏》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并进行赏析。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角度分析人物特征。
评价要点 评价标准 评价层级 不达标预判及补救措施
能够快速准确画出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并进行赏析。能够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能够快速准确画出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能够从视角、词语、描写等两个角度赏析。能够从人物描写两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优秀 不达标学生占5%
不达标原因:
学生不知道赏析语言的角度以及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正确方法。
补救措施:
组内互助,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分析文本,帮助学生掌握赏析语言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够画出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能够从视角、词语、描写等一个角度赏析。能够从人物描写一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合格
不能画出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不能赏析语言。不能分析人物形象。 不达标
评价量规
评价任务三:通过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运用表达方式的句段,具体分析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并批注。
评价要点 评价标准 评价层级 不达标预判及补救措施
通过跳读课文,准确勾画出文中运用表达方式的句段,并具体分析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并批注,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 能够准确找出两处及以上运用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准确分析表达作用。 优秀 不达标学生占5%
不达标原因:
学生不知道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补救措施:
小组间互帮互助;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
能够准确找出一处运用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表达作用。 合格
不能找出运用表达方式的句子,不能分析表达作用。 不达标
学习活动的实施

家乡民俗宣传大使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以来形成的一种民间风俗,凝聚着人民群众的信仰。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争做民俗宣传使者,向全国各地的朋友推荐家乡民俗文化。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今天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为写出一篇好的作品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
以跟随鲁迅先生学习写作,争做家乡民俗宣传大使这一情境活动贯穿课堂,符合新课标指导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活状态,了解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并理清故事情节。
2.立足儿童视角,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平桥村人物群像的精神气质。(难点)
3.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重点)
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任务一:缘起社戏,识一方风俗文化。(目标1)
活动1.完成“他乡名片卡”表格。
(温馨提示:速读课文,从人、物、民俗、风情四个角度,在课文中寻找“他乡名片信息”,完成表格,了解当地民风民俗。)
《社戏》“他乡名片卡”
《社戏》 乡土人情 物

民俗风情 特色民俗
文化风情
任务一:缘起社戏,识一方风俗文化。(目标1)
活动1.完成“他乡名片卡”表格。
(温馨提示:速读课文,从人、物、民俗、风情四个角度,在课文中寻找“他乡名片信息”,完成表格,了解当地民风民俗。)
《社戏》“他乡名片卡”
《社戏》 乡土人情 物 河虾、罗汉豆
人 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民俗风情 特色民俗 春赛、社戏
文化风情 归省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旧时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任务一:缘起社戏,识一方风俗文化。(目标1)
活动2.概括故事情节。
(温馨提示:默读全文,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并进行提炼,概括故事情节。)
月夜行船
任务一:缘起社戏,识一方风俗文化。(目标1)
活动2.概括故事情节。
(温馨提示:默读全文,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并进行提炼,概括故事情节。)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戏前波折
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偷豆煮豆
戏后余波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组织表达的能力。
任务二:分析人物,品一方淳朴民风(目标2)
活动1.关注视角,品味语言。
(温馨提示:朗读下列语句,勾画《社戏》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将两种表达反复朗读几遍,品品哪种表达更有表现力,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并进行赏析。)
参考句式: 我觉得“____________”(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
果将其改为“____________”就表达不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诗人充分感受到__________。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我能想象那热闹的场面和他们的快乐。
(2)我如释重负,浑身舒展。
(3)远处的山连绵起伏,仿佛大海里起伏的波涛,我坐在船上急切地等待赵庄出现。(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实在太困了,眼前渐渐一片模糊。
(5)一群孩子驾着白色的航船飞速前进……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关注本文的叙事视角,引导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深入领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童真童趣,将作品的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自然地融于一体。
任务二:分析人物,品一方淳朴民风(目标2)
活动2.分析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这一系列人物你最喜欢谁?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相应的词语和句子并批注。 注:可从语言、动作等角度)
参考句式: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因为从文中____________(词语、句子)读出了他
_________特点。
[设计意图]
给定角度品析,学生就有了抓手。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感受鲁迅先生笔下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任务三:探究写法,学习表达方式(目标3)
活动1.探究写法,体会妙处。
(温馨提示: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件事做例子,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并批注。)
示例:
课文第1段,先讲述“母亲归省缘由”,再介绍“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然后直接进行议论:“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叙述、描写和抒情相融合,文段末抒发议论。其中“乐土”二字直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之情。
[设计意图]
以此为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辐射学习其他段落。通过赏析自主选择的具体语段,引导学生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清明》《吆喝》
《端午的鸭蛋》。
任务:1.默读课文,借助鱼骨图梳
理信息,体悟故乡情思。
2.勾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批注其表达效果。
阅 读
拓展
[设计意图]
以教材文本学习为契机,牵引“1篇”带动“X篇”,以一带多,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发酵”效应,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社戏,作者才有了省亲、看戏、偷豆等等经历,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仅仅是社戏,还有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这些活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情感波澜,一生不能放下!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它为什么呢?对,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民俗的魅力!
小结
提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简单感知“民俗”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
布 置
作 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俗文化。作为家乡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争做家乡民俗宣传使者。请同学们向鲁迅先生学习,仿写家乡的特色民俗文化片段,向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推荐家乡民俗文化。
[设计意图]
从阅读开始,经过品味理解,最终落实到写作上,将思维结果用书面语言呈现出来,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由课内到课外,通过“方法化用”的手段,实现拓展迁移,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
反思
《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课堂伊始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上则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概括故事情节,深入领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童真童趣,感受鲁迅先生笔下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
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新接触到的“民俗”,应重在让学生体会、感知,努力避免概念先行,以免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解说中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学设计应多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提问,懂得将其分解为若干小的问题,形成坡度,善于启发,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认真地学习,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把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