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文本阅读
专题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考真题练】
一、(2023·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守 望
原上秋
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在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成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1.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块变 动情况 “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 开时 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 公园时 行为:① 心理:②
公园建 成后 行为:③ 心理:④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3.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B.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二、(202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延 安 交 响
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 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公里的辽阔,40余万的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温馨而浪漫的小街,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注】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 /又面熟,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有删改)
【注】攫(jué):抓。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A.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
B.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
C.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
D.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正确排序:
2.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
① —② —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③
3.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面生的是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B.面熟的是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
C.面熟的是人们对延安情感依旧,面生的是这种情感未能融入新的时代。
D.面熟的是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今日延安精神如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
三、(2021·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的湖塘村。此处是个适合人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毫无疑问,在一百年前,这幢阔大的木楼象征着主人的富足和气派。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我们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一米八二,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当地人说,方志敏很讲生活质量,他喝的咖啡,那是要从外国进口的。
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高贵着的清贫才是清贫。
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 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假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那个情节,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因为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还因为他的清贫,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有删改)
1.具体分析文章⑧~⑨段所展现的方志敏的形象。
2.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
3.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贵族是什么 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
【仿真模拟练】
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 块 手 表
邵宝健
①一天,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富豪艾先生出现在荷城翠园小区。这个小区的寓所属安居房性质,住户大多是弱势者,困难户居多。
②富豪艾先生欲探望的是11栋101室的刘伯伯。
③刘伯伯年近七旬,身体状况良好,就是视力不太好。数月前左眼做了白内障手术,目前尚在恢复期。他有个女儿在外地工作,女儿几次邀他去同住,他舍不得扯断故乡情结,只送老伴前去,一人留下来留守老家。
④面对贵客,刘伯伯甚感困惑,因为他不认识对方,也记不起来者是何人。
⑤艾先生把携带的贵重营养品呈上,还赠给主人一块价值五万元的瑞士手表。金属感强烈得有点沉的金质表壳和表带,闪烁着神秘的财富之光。艾先生的秘书,特意将手表从精美的盒子里拿出来……
⑥刘伯伯闻言更显诚惶诚恐,连声道:“不敢当、不敢当,那么贵重,无功不受禄、不受禄……”
⑦艾先生说:“刘伯,我是小艾子呀,卖臭豆腐干的艾佛芝的儿子。咱们两家是对面邻居。桂花老街……高墩头……”
⑧“呵呵,噢噢,高墩头……那高出马路的地方,可是古时候一位守城的战将修筑的城墙遗址,现在早就夷为平地喽……”刘伯伯使劲地眨巴眼睛,似乎记起了什么,最终还是摇摇头,“抱歉,我、我好像不认识你……”
⑨艾先生倒也不急,含笑静坐着,等着主人能忆想起什么。主人说的城墙遗址,思路正确。那片位于城区的凸出马路的高地俗称高墩头,后来渐变成平民百姓的居住地,有三四十户,居者三教九流,大多贫困,几乎没有像样的职业。
⑩当年,艾、刘两家就住在桂花老街西侧的高墩头。刘伯伯家算是有点书香味的,他家的寓所是那种狭窄的木结构老式楼房,一楼一底,鹤立鸡群。艾家位于刘家的对面。房子是平屋。艾家生活困难,艾先生小时候缺吃少穿,刘家常有接济。艾先生和刘伯伯算得上是忘年交,那时候艾先生还只有八岁,读小学二年级,而刘伯伯时龄三十岁出头,数年前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城区印染厂从事图案设计工作。这位善良的设计师早就感觉到艾先生内心浓重的沮丧,对未来缺乏梦想,想帮帮他却无从下手。
那天,艾先生到刘伯伯家里玩。刘伯伯拿着一支圆珠笔在孩子的左手腕上,画了一块精致的手表,时针指着七点钟,他温情地对孩子说:“孩子,好好读书,家里穷一点儿没关系。你们是早晨七点钟的太阳,长大了有了能力不仅能改善生活状态,还会有手表戴,有新衣穿,有好食品吃,你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追求好的生活。当然,到那时你也能有机会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要乐观,要有信心。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能怕苦,要努力用功。”
年少的艾先生抬起自己的左手腕,认真看了看画的表:“嗯嗯,刚好七点钟。上海牌手表!”他开心地笑出声来,兴奋得满面绯红。
后来,艾先生考上了大学,有了工作,任副厂长三年后,下海办公司。在创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艾先生时常用刘伯伯的方法,在手腕上画表,以激励自己。
时过境迁。几经易居搬迁,艾、刘两家早就各居东西,很少碰面,后来就断了联系。
现在艾先生发达了,但他时常回忆起困居桂花老街高墩头的往事,忆起那个年长他许多岁的刘伯伯待他的种种好,觉得再不去拜访恩师、恩人就不够厚道了。秘书花了好长时间总算打听到刘伯伯的住处,于是就有了翠园小区之行。
艾先生讲了很久,秘书也在旁解释、补充,刘伯伯慢慢想起往昔的岁月里确实有过这段温情的时光,说:“你是当年的小艾子呀,不经你提醒,我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真叫庸人多忘事嘛。”
艾先生欣慰地松了一口气:“当年就是有了您画在我手腕上的手表的激励,今天我才有能力用名表向您聊表谢意。”
刘伯伯拿起那块金质表壳的手表,凑近眼睛,道:“小艾子啊,你也太客气了,这名牌手表虽漂亮,可我不大看得清楚了,可惜了。再说了,人老了,时间准与不准,也无所谓了。”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2期,有删改)
1.认真阅读原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小说中常常留有空白,你认为小说第⑥段刘伯伯“不敢当、不敢当,那么贵重,无功不受禄、不受禄……”可以用什么镜头描写表明金表的贵重
3.下面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⑥段采用神态、语言描写,“诚惶诚恐”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伯伯在收到价值不菲的礼物后的惶恐无措的神情。
B.第段画线句子中刘伯伯用自豪的语气告诉艾先生自己确实不记得了,体现艾先生做了善事不图回报的优秀品质。
C.标题“一块手表”是小说的叙事线索,围绕“一块手表”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表现小说主旨。
D.小说第④段制造悬念,第⑩~段插入艾、刘两家的渊源与关系及刘伯伯当年给小艾子画手表鼓励他用功读书的事情。
4.读了本文后,班级同学对谁是小说主人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艾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刘伯伯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意见如何 请发表你的看法。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主 角
刘力勤
①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②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③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他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有几次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小快枪、大快枪、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十八棍等,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④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没扮演过。
⑤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可惜他都不适应,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怎么说呢,在舞台下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潇潇洒洒,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程式古板缺少灵动,硬腔硬斗做功难受。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跑跑龙套练练胆,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台下练主角。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人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⑥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⑦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就连跑龙套的机会也没有了。老团长带人外出跑歌舞团时,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⑧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很是干净。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都是他亲自制作,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唰唰唰”三勺盐、“唰唰唰”三勺醋,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辣子油便跟着跳进水瓢,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⑨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⑩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我的手脚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不听使唤。”
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一天忙到晚浑身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本身的毛病没有克服不说,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回龙套,不说别人,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新团长让他带薪离职。
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省报用半个版的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
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惋惜而又自豪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图中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补充完整,让读者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对小说中“主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他为了当上舞台的主角刻苦练功。
B.谭四始终没有当上舞台的主角,原因是他到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领导不给他上台当主角的机会。
C.谭四没有当上舞台上的主角,但他当上生活上的主角,凉皮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
D.谭四是艺校艺术指导的主角,他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
3.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在拍摄的过程中,除了谭四的镜头外,还有老团长的介绍、“我”与谭四的对话、第三人称的客观介绍。这样交替拍摄,视角需要不断转换。请你说说这样拍摄的好处。
4.《主角》微电影播出后,同学们对电影结尾用谭四和“我”的对话的镜头,然后特写谭四“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这一镜头提出了异议,有同学设计了如下镜头,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和谭四对话后)谭四的眼里流露出了回忆的神情在回忆中,他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他的戏剧,在凉皮店制作凉皮,在演艺大厅时指导学生演技……
三、(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单向的时间
洪忠佩
①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溺于婺源乡村古道的行走,看路亭,寻碑文,访古桥,一旦回到蛰居的县城,就伏在家中案头读方志,写字,仿佛时间与我没有多少关系。是属于我的时间静止了吗 并没有,只是内心多了几分宁静。
②在古道上走多了,就收不往脚步,似乎形成了一种惯性,抑或前方有某种吸引力。乡村古道上那些遗存的路亭、石碑、古桥,是有包浆的——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善心义举在时间里留下的包浆。而腐叶、苔藓、石苇、芒,还有藤蔓,都成了包裹和遮蔽这些包浆的皮壳。
③“初驿道由里中达休宁之黄茅,沿涧曲折,谷水暴发,则桥道皆坏,乡人病之。君言于郡府,愿以己资辟芙蓉对镜驿道,直抵黄茅,较旧路近十有五里,且无水患。”宋代好义崇德乐施的汪君绍,是我在《新安文献志》中遇到最早捐赀修路的老乡。尽管芙蓉岭与对镜岭上的石碑都风化了,但义举与文字依存。(婺源塔岭古道:宋初通往休宁黄茅的驿道是由婺源大畈的中平寨,经大畈达休宁之黄茅,由于道路是沿涧前行,十分曲折,洪水暴发时,经常桥塌路毁。后来婺源人汪君绍捐资开路,从芙蓉、对镜、羊斗、塔岭、新岭,俗称“徽州五岭”,直抵黄茅。元末,汪又出资复开拓,塔岭古道基本成型)
④在时间的长河里,婺源乡村到底有多少类似汪君绍的“义民” 他们就像乡村水口生长的古树一样,数都数不过来。时间是被包裹着的,有皮壳,需要一层一层去打开。循着这样的路径,我邂逅了“至元中,尝发其所积,甃邑之通衢,自西而东,凡数里”的“善人”董兴之,“造亭于对镜岭山之”的叶隆祖,清代“欣然解橐,召匠兴工”修建成美桥的添彩宗翁之妻金孺人……那么遥远的时间,可望而不可即,但我能够做到的是,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更多人。
⑤这些,都是我在乡村听老人讲古之时得到的收获。
⑥一条河流,即是时间的流向。我可以背着双肩包,沿着一条河流去往乡村,再溯流而返,可时间返回不了。就像我在其间寻找故事的星江河,它只能昼夜不停地向着鄱阳湖、长江流淌。星江河之上,还有许多遗落在时间中的事物,它们沉淀在那,想打捞都很难,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复活。譬如浙岭上坍塌的同春亭、篁村水毁的廊桥大夫桥、漳村倒塌的敦伦堂,等等。时间,在磨炼我的脚力与毅力,更在考验那些遗存乡野的公共建筑。
⑦再一次从乡村回到县城,已经入冬,星江河明显瘦了,河水清清亮亮,蜿蜒而淌。似乎,河床在一夜之间变得宽阔起来,城墙与埠头尤为凸显,鹅卵石在河水的荡涤中,冒出了圆乎乎的小脑袋。唯独凸起的河中洲,四周还是河水漫着,依然像孤岛。河中洲是河水一年又一年的冲刷堆积形成的,只有篮球场大小。想来,洲上能够生长芦苇、水杨柳、乌桕、槐杨,郁郁葱葱,水与鸟应是最初的媒介。起先,河中洲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一群又一群白鹭的栖息,人们又称它白鹭洲。我欢喜在白鹭洲附近观鸟,看年老的渔夫点着竹篙用鸬鹚捉鱼。有几次,我看到老人把鸬鹚捉到的小鱼重新放到了河中。然而,也就时隔半个月吧,白鹭依然在飞舞,??依然在凫水,竹筏却搁浅在了岸边,那位捕鱼的老人已经去了远方。
⑧是的,时间也是有形态的。星江河、白鹭洲,还有捕鱼的老人,都是出现在我生活中的时间的形态。
⑨而在母亲看来,时间是生长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是母亲心目中生长的时间。母亲已过了古稀,原本属于我家的稻田,都让给邻居种了,可她心中的田地一直没有空。在离家不远的三角地带,母亲挖了几块菜地,一年四季,香葱、大蒜、芫荽、青菜、萝卜、辣椒、豆角、南瓜、冬瓜,轮番着种。倘若说,酸菜与腊肉是母亲腌制出的时间的味道,那一畦畦的菜地则是她晚年依旧在生长的时间的形态。
⑩时间的变化,还藏在关于节候的民谚里——“冬至后没有好时节,不是下雨就是落雪。”其实,雪在南方的婺源,犹如开在时间里的昙花,可遇而不可求。冬至过后,一场雪从大鄣山的上空降临,飘过旷野,落在了生我养我的村庄,也落在了回乡的路上。母亲说,瑞雪兆丰年,来年又将是一个好年景。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2月11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A.遗落在星江河的事物,只有在人们的记忆中复活
B.人们在单向的时间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冀
C.在单向的时间里,古道上遗存的方物是有包浆的
D.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的形态
( )→( )→( )→( )
2.单向的时间,由不可反向演变的宇宙历史产生,在单向的时间里,作者赋予了时间哪几种形态 阅读全文,完成下边“思维导图”的填空。
3.赏析文中画横线语段。
4.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寄托了作者情思,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试与《驿路梨花》一文相比较,说说两文表达了怎样的相同主旨。
四、(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就像一粒种子(节选)
陈启文
①汉口,是袁隆平童年记忆中的一个重要坐标。它是一座鲜活而水灵的城池,给童年的袁隆平注入了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的生命记忆。尽管他在汉口只度过了两年短暂的岁月,但彼时正值一个懵懂童年逐渐觉醒的时间,在这里发生的几个细节,对他未来都有意义。
②一个母亲培育孩子的方式,也如同培育一粒粒种子,润物细无声。袁隆平兄弟五个,后来出了四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首先应该感恩这样一位言传身教的母亲,一位循循善诱的启蒙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令人倍感惊讶的细节:二毛(袁隆平小名)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念尼采的书了。尼采,这个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的哲学家,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疯子,他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也许让一个孩童感到高深莫测,但他还说过不少通俗易懂的又很励志的名言,如他说过:“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如他发问:“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地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
③这些话,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也许还似懂非懂,却提及、触及了他一生追求的关键词:爱、创造、超越。诚然,一个哲人的影响是间接的,最直接的还是母亲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④袁隆平先生每次讲起母亲,仿佛重返童年岁月,重新经历着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此时,他一往情深的讲述,仿佛变成了画外音:“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⑤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童年,如何让他们去理喻那些难以理喻的世道人心,还有繁复莫测的人生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童话和寓言,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以超越年龄界限的启迪。这也是袁母常用的方式。
⑥汉口的夏天如火炉般闷热,每天入夜,一家人吃过晚饭,孩子们做完功课,就搬个小板凳围着母亲,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底下乘凉。一轮悬挂在树巅的明月和那银色的月光,注定会成为夜色的一部分,随着静谧的月光与幽静的树影,那燥热之感渐渐化作清凉。孩子们每晚的静夜功课,就是听母亲讲述那些古老的中国故事,还有遥远异国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这些充满了人生哲理的故事和童话,让孩子们提前看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苦难,也看穿了那些权势者或虚伪或愚蠢的把戏。不知不觉间,他们就在母亲的故事里懂得了人生的优雅与高贵。
⑦让二毛特别着迷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一只圆滚滚的狐狸想要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可那个墙洞太狭小了,它左试右试怎么也钻不过去。可这胖狐狸还挺聪明的,它先在洞子外饿了七天,等到身体瘦下来了,嗖地一下就钻进了院子。一只贪婪又饥饿的狐狸一下有了那么多好吃的葡萄,还能不狼吞虎咽 结果坏了,又把肚子吃撑了,那身体又变得圆滚滚的了,想钻出墙洞又钻不出来了。它只得躲藏在院子里又饿了七天,等到身体瘦下来了,才钻了出来。
⑧这只又聪明又愚蠢的狐狸,让孩子们笑成一团,二毛更是笑得人仰马翻。
⑨等孩子们笑够了,母亲便笑着问他们:“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 ”几个小家伙抱着小脑瓜想,你说它蠢呢又怪聪明的,它遇到了过不去的困难很会想办法;你说它聪明呢又挺蠢的,它在院墙里里外外地折腾了一圈,那葡萄也吃着了,但一只狐狸从胖到瘦,从瘦到胖,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⑩母亲一边听着孩子们的回答,一边微笑着点头,但她却从不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往多方面去想。二毛就这样反反复复想过……
二毛是个“猴子屁股”,哪怕是听母亲讲故事,在小板凳上也坐不住,听着听着就走神儿了,忽然一下就蹦起来,穿个小背心、小裤衩,一溜烟儿就跑得不见了踪影。天上流星,地上萤火,在暗影重重中闪烁着微光。那微弱的、闪烁不定的萤火,在一个孩子眼里,仿佛是从天外飞来的神秘之光,在晚风中仿佛随着神秘的音乐摇曳荡漾,他开始追逐、捕捉,装在玻璃瓶里入迷地看着。它们在玻璃瓶子里不停地飞舞,每一只萤火虫依然释放出小小的光芒,但这微弱的光芒不能释放它们。
这让一个心中充满了慈悲的母亲看了心疼不忍,又给他讲起了萤火虫的故事。
一个是东晋人车胤小时候的故事,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白天帮大人干活,只有在夜晚才能捧书苦读,可由于家里穷得没钱买蜡烛,他就捉了十几只萤火虫,装在一只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像灯笼一样挂在案头,每天借着萤光读书,后来这人有了大出息。还有一个是少年赵匡胤的故事,他从一个盗窟中解救出了一个叫京娘的少女,两人结为了兄妹,赵匡胤护送京娘回家,一路上扶着骑在马上的京娘,他则一直牵马步行,千里迢迢,终于把京娘送到了家里。但京娘命太苦了,没过多久还是在战乱中死去了。后来,赵匡胤当上了大将军,在一次夜战中迷失了方向,只听身后传来一片敌军的追杀声。危急时刻,一只萤火虫忽然飞来,相传那是死去的京娘为了向赵匡胤报恩,特意化作萤火虫来给他引路。
这两个小故事,一个励志,一个感恩,至于那些装在玻璃瓶里的萤火虫怎么办,母亲却并不吱声,让二毛自己去琢磨。
这样一个母亲,她讲的是一般的故事,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讲法……
(选自安徽文艺出版社《袁隆平的世界》,有删改)
1.文章围绕袁隆平“一个懵懂童年逐渐觉醒的时间”这一特殊阶段,记述了哪几件事 理清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A.袁隆平听母亲讲狐狸钻墙洞到院子里吃葡萄的故事
B.母亲给袁隆平发蒙英语
C.母亲教袁隆平念尼采的书
D.母亲给袁隆平讲车胤囊萤和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正确排序: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讲述车胤囊萤和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第⑩段说“二毛就这样反反复复想过”,他想过什么呢 请把他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4.文章最后说,“她讲的是一般的故事,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讲法”,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评价文中母亲“非同一般的讲法”。
5.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文中的母亲何尝不是一粒“种子”,一粒爱的种子。我们初中语文课本里也有许多“健康”的“种子”,陈芬想以“课本里的‘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请你从初中语文课本里寻找一粒“健康”的“种子”,仿照例句形式,推荐给陈芬。
例:我推荐《老王》里的老王,他是一粒善良的种子。理由:他在杨绛一家落难时,施以援手,不求回报,令杨绛夫妇终生难忘。
五、(2023·宜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地吹过锦缎的风
鲍尔吉·原野
①9月份,我从东到西穿越了故乡七个盟市,行车两千多公里,到达了原来只在地图上看到的地方,感叹辽阔北疆,大美内蒙古。
②我们先探访了位于八百里瀚海的故乡。我媳妇说她小时候上学要走十几里沙漠,晚上放学回家看见流沙把后房吞没了,她索性登沙丘上房顶玩一会儿再回屋。这次我们进村,从村东走到村西,我媳妇表情茫然,嘴里说“不一样了,全都不一样了”,说了二十多遍。我提示她换换词语,她根本听不进去。乌兰敖都已经不是沙海里的几间破房子,而是绿树成行,草场青翠。
③村里蓝顶白墙的大瓦房前后成排,院子砌红砖花墙,如同城里小区。原来的石头水井和大柳树的地方开辟成彩砖铺地的文化广场,村巷覆盖水泥路面,路边花池子摇曳着半人高的格桑花。牧民脸上带着适合用油画表现的浑穆的气质。他们看上去神色安适,安适是人心深处的表情。(1)一群白胸脯黑翅膀的野鸽子从树荫飞出,站立屋脊。它们互相打量,好像检查谁站得不齐,然后瞪着滴溜溜的眼睛检阅我们。村东头走过来几位蒙古族妇女,整洁的街道衬出她们衣裙的艳丽。我忽然悟出城里人穿衣漂亮的原因之一也是有街道、树木、楼宇作背景。人穿的是衣服,穿的也是环境。
④内蒙古自治区有一万一千九百多个行政村,现今已有八千多个行政村完成了街巷硬化、用水安全、危房改造以及学校幼儿园修缮、社保低保、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等。城乡差距正在一点点缩小,农民在自己村庄的文化广场上跳舞,在文化室读书下棋,在路灯下溜达,他们的笑容在述说着城乡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时代推着他们走出了一大步。一位牧民把我领到他家水缸前,拧开水龙头说:“我家的自来水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啊,这是一百多米深的地下水。”他盯着我,看我是否像他一样惊奇。我知道,如果我不惊奇,就是对他过去吃辘辘摇上来的苦井水不同情。然而我的惊奇何止于自来水。内蒙古大地从东到西,运输砂石料的载重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数不清的人们在村庄里弯腰砌砖、抹灰、栽树、打井,秋风把奖章般的黄叶吹到他们的身旁。
⑤在呼伦贝尔市,我见到了像草原一样辽阔的麦地。麦子铺展到天边时,你觉得它们正越过地线,翻滚到地球的另一面。如楼房般高大的联合收割机停在麦地尽头,竟只有甲虫大小。我如果是这里的乡镇书记,会天天到麦地去,放开衣襟,拤腰,让吹过麦子的风吹在我的胸膛上,吹上一个月,身上比面包还香。我们开车越过了兴安岭,到达了鄂伦春自治旗。林区行车,视野里满是松树和白桦树。采蘑菇的人们9月份已经穿上了羽绒服,挎着小筐嗖嗖走。他们脚踩着金黄的落叶松的松针找蘑菇,松鼠爬上树顶为他们放哨。看车窗外的樟子松看久了,会觉得它们是密密叠叠的城墙,而巍峨的深绿城堡还在更远的远方。
⑥我想起了我的堂兄朝克巴特尔。这次去科左后旗胡四台嘎查(村),我们一起在村里餐馆吃饭,晚上,我们睡在一铺坑。微醺的他瞪着兔子般的红眼睛问我:“政府咋啦 ”没等我回答,他接着说:“政府给我们村铺路打井、翻建危房,全旗和全通辽市都这么弄了。他们以后会不会向我们收钱呢 ”我说:“不会。全内蒙古都这么弄呢,咋收钱 ”(2)朝克巴特尔警惕地想了半天,慢慢地咧嘴乐了,倒头睡去。
⑦“巴彦淖尔”,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富裕的湖泊”,来之前我早知巴彦淖尔(市)的盛名。这里最有名的是黄河改造工程,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的收藏尤以水利文物为珍贵。我在博物馆的一张照片前注视良久,照片上约有百人用粗麻绳合拉一个梢棒。几十米宽的草编帘子里面裹上土,一层一层卷起来就叫梢棒,用于大坝合龙。画面上的梢棒即将被拉上大坝,有人站在梢棒上喊号子,有人焦急等待,大多数人憋着劲儿拉滚动的梢棒。照片拍摄于1952年,人们头系羊肚白手巾,身穿土布露白短褂,正发出我们听不到的惊天动地的呼喊。他们双腿如同扎进了土里,后背宽阔结实。他们仿佛正把黄河拉进了自己的怀里,让它灌溉良田,产出最好的面粉和葵花籽。
⑧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乡)是内蒙古最后一个通乡路的地方。这里住着二十八户牧民,蓄养着两千峰骆驼和三千多只山羊。牧民居住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人终生没有离开过村庄。去年6月,全场八十九公里的马鬃山通乡公路开工。修路人白天顶着酷暑施工,晚上睡在沙漠半地窨子。上面蒙帐篷,否则半夜太冷。如果来了沙尘暴,不一会儿就把车牌子打成白板,数码全没了。这个地方属于无水区,半径六十公里内找不到水。饮用水要到一百二十公里外的地方调运。修路工人一天出好几身汗,但四个月的工期内没人洗过澡,洗不起。2014年10月16日,公路竣工。通车那天,修路工人没敲锣没打鼓,全都低头哭了。牧民们本来挺高兴,看他们哭成这样,也跟着哭了。修路是啥呀 是真金白银,也是血水、汗水和泪水。过去,马鬃山的人骑骆驼到旗里要走一个月,现在我开车半天多就到了。
⑨“城乡”是一个并列词组,多年来城的步子太快,乡的步子太慢,两者越离越远。然而,历史一直用深峻的目光注视着村庄的样貌。村庄与美关联,就是国土与丰饶关联、农民与自尊关联、古老与现代关联。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行文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填序号)
A.参观黄河水利博物馆,见证奋斗者的艰辛。
B.前往马鬃山,领略通乡公路带来的便利。
C.探访了八百里瀚海的故乡,感慨家乡巨变。
D.见到铺天的麦浪、深绿的城堡,感受丰收的喜悦。
正确排序: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抒发了“我”对辽阔的北疆和大美内蒙古的赞美,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②段中“不一样,全都不一样了”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通过媳妇的语言,表达她回乡的欣喜,侧面突出故乡变化之大。
C.第③段从住房、环境和人们的神色气质等方面具体描绘故乡的变化。
D.额济纳旗马鬃山通车那天,没有敲锣打鼓,让流尽了血水、汗水的修路工人难过得哭了,就连本来挺高兴的牧民也跟着哭了。
3.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群白胸脯黑翅膀的野鸽子从树荫飞出,站立屋脊。它们互相打量,好像检查谁站得不齐,然后瞪着滴溜溜的眼睛检阅我们。(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
(2)朝克巴特尔警惕地想了半天,慢慢地咧嘴乐了,倒头睡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本文作者鲍尔吉·原野曾说,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应该卸掉作家身份,回归社会人的角色,诚实地对待人的劳动,诚实地记录这个时代的艰辛与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诚实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哪些“艰辛与美”。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启 明 星
刘白羽
①像有一阵热浪冲到身上将我推醒,我走出屋外,天将破晓,东面一片红雾迷蒙,再往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②突然,这眼前一切,同我所熟谙的生活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那红雾使我想到正在鏖战的战场,而那颗星却使我陷入更深沉的思索,我的心境庄严肃穆,我从这颗星想起一个人。
③是的,我想起一个人。那是解放战争年代,在决定战局的一场战斗之中。也是这样时刻,夜色深沉,天将破晓。我在前线指挥部的掩蔽部里,借着摇晃的烛光,看见一个满面红光、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他脸上,十分惹人注目的,有两只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活的眼睛。地下室里充满浓重的泥土气息,从出入口那儿,透进露水淋浇过的草的清香。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在指挥员面前接受着即将开始的突击任务。但就在那极其严峻的时刻,他的眼瞳还像快乐的火花一样闪亮呢!后来,他们就出去了。
④我跟着出来,看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暗夜之中,不久,就连脚步声也听不见了。我一个人站在露天之下。记得那一夜晚也是这样燠闷,——前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点战火闪闪发光……周围那样寂静,一丝风声都没有。我不时看看夜光表的绿荧荧的表针,表的“嗒、嗒”声,应和着心的跳动。
⑤“第一个突击队上去了。”
⑥我观测着,我谛听着,可是一分钟,一分钟,又一分钟……
⑦一种焦灼之感上升着。
⑧怎么 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是在茫茫夜雾中迷失了方向
⑨雾愈来愈浓愈厚,连炮火燃起的火光都消失在浓雾之中了。
⑩怎么办
炮兵不敢再发射,不知我们的人运动到哪里了;派人去查明,可时间又怎么允许呢
我心情紧张极了。我从高地俯瞰下去,整个战场就像茫茫一片漆黑的大海。云雾和闷热笼罩着这个世界,简直逼得人透不出气。
突然,我看见有蚕豆粒那么小一粒火光,真是太小了,甚至一转眼珠就看不见了。可是它那样大胆地在那儿闪烁。(1)不错,就是那么一点点火光,它给人带来希望,就像谁从黑暗中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事情果然是这样,迷失在迂回辽阔的河流之上的人们,谁也没说什么,就都朝那火光奔去。然后,整个战场上的人,都朝那火光奔去。那真是人心振奋的一刻,我仿佛听到雪崩一般的轰响,我受了它的吸引,也立刻向前奔跑,——人们像怒潮从突破点上冲进敌阵。我一面前进一面寻思:
“是谁在那黑茫茫夜雾下,寻找到炮火轰开的缺口 是谁冒着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危险举起一个火把 ”
我踏过夜路,朝着枪声密集的方向,去寻找鏖战中的前哨部队。当我在河流中湿透了衣裤,才第一次感到一丝黎明的凉意,这时,我遇到迎面下来的第一批伤员。他们有的在担架上,有的被人扶持着,但他们都在闹哄哄地谈论着。我就站在激流里,听到他们的谈话:在那大雾弥天的一刻,熊熊燃烧的大火突然熄灭了,突击队摸索着,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真是危急的时刻啊!人们都伏在河滩上不动了。……这时,一个同志,镇定地辨别了方向,他一个人迅速地向前爬去,他找到了突破口。为了给整个突击部队送个信号,他就着地下一点火烬,将自己衣衫烧着。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清楚,他就不能不在那雨点一样密集的枪弹中高高挺立起来,就是这样,他整个像一个火人一样站立起来了。当然,在战争中,这不需要几分钟,而只要几秒钟就行了。这火光,——就是那像蚕豆粒一样大小的火光,——在整个战役中起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决定作用。伤员们在我身旁杂乱地谈着,蹚得水花哗啦啦泼溅,就走过去了。我心里想:“那个同志怎么样呢 ”但回头望望,只听见一片潺潺的流水声,早已看不清那些谈论者的形影了。但从刚才的谈话中,还清晰地听到他们讲到那同志的名字。而那个名字是和我记忆中那一双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活的眼睛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就是他!然而使我惊奇的是他们说连一块碎弹片也没打在他身上。这时间,那一双生命力更加洋溢的眼睛,闪动在我的面前。
前方烟火弥漫,枪声鼎沸,我连忙蹚过河。临上岸,抬起头,就像今天早晨这样,我看见(2)天刚破晓,望过去一片红雾弥漫,再向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今天黎明,这样宁静,我从清新的空气中闻到由于露水浇湿而特别浓郁的树脂香。我深深思索着,我发现了:这又白又亮的星不就是那双眼睛吗 ……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天就完全放明了。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塑造“他”时所着力刻画的两个细节,并说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战士形象。
2.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3.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4.本文的写作手法颇具特色,联系《白杨礼赞》或《老山界》的写作手法,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选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④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状声词 状的什么声呢 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⑤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⑥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⑦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⑧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⑨一天快过去了。
⑩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虽然它不“走”,但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 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蔑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蛤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的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哧——,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作“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作“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介绍了故乡灯节中各种灯的什么特点。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的理解。
4.请说说本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中考真题练
一、
1.①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对理由 ②义愤填膺 ③坐在门边,擦洗墓碑 ④伤痛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根据“开始建公园时”的提示,找到第⑥段“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他的行为可概括为: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对理由。心理是:义愤填膺。根据“公园建成后”的提示,可找到第⑩段“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第段“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可知他的行为是坐在门边,擦洗墓碑。心理可根据第⑩段“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得知他的心理状态是伤痛。
2.示例:“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孙子”的言行让“他”释然,涌动一份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确故事背景,其次要找到人物所做的事件,最后结合文章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去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根据第⑥段“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可知,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根据第⑩段“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第段“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以及他一开始反对建公园可知,他对逝去的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那段逝去的在枪林弹雨中的时光记忆深刻;根据第⑧段“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可知,面对公园建成的事实,他没有做多余的反抗,反而是坦然地接受如今人们的幸福现状,自己把那份感情深藏于心,并始终付诸行动,可见他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D.守望的内涵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故守望中既带有悲伤的情感,也带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选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错误。故选D。
4.示例:文中画横线语句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了“他”的哀痛、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判断哪些是环境描写,其次再概括环境的特点,最后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开头段的环境描写,结合句中的“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可知,松柏象征的是坚强、坚贞不屈的品质,这与下文交代这里是烈士陵园相呼应,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将雨比作泪,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他”的哀痛、怀念之情。
二、
1.B D A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出现在首段“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D项“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出自第3段“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A项“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出自第10段“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C项“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出自第13段“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故正确排序为BDAC。
2.①翠绿延安水意溶溶 ②延安新区灿烂隆起 ③处处隧道风光无限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拟写的答案应与“楼丛林立人民幸福”格式相同,都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根据第5段中的“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可概括:翠绿延安水意溶溶。根据第6段中的“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和第7段中的“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可概括:延安新区灿烂隆起。根据第9段中的“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可概括:处处隧道风光无限。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语段的理解能力。根据第11段中的“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可知,人们对延安的情感已经融入了新时代。故选C。
4.示例一:画线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画线语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示例三:画线语段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语段的能力。画横线语段把古延安与现在的延安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把现在的延安街市比作大鹏,这是比喻。对比的运用,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比喻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时代延安发展气势蓬勃,不可阻挡。由这些均可推断,画线语段表现了作者对新时代延安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三、
1.文章⑧~⑨段通过回忆读《清贫》的感悟,想象方志敏拒绝逃生、最后被俘,并在敌人刺刀面前临危不惧,对敌人进行冷嘲热讽的情景,以及联想《牛虻》中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节,展现了方志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该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分析典型事例,或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从多角度总结。本题中,从“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可以分析概括出:方志敏是一个执着追求理想和信仰、勇敢与敌人战斗到底、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从“去年暑假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可以分析概括出:方志敏是一个放弃荣华富贵、甘于清贫的革命者。
2.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先理解“清贫”。结合“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高贵着的清贫才是清贫”分析可知,“清贫”是指方志敏等革命者为了建设可爱的中国,为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享受的一种高贵的革命精神。然后理解“高贵”。结合“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分析可知,作者所说的“高贵”是指不为名利所动,指为人们谋幸福的伟大精神。
3.文章围绕中心(高贵的清贫)选取了一系列材料,如:探访故居、听朋友介绍、回顾所知故事、描述所见照片、回忆读书感悟、联想小说人物等,材料丰富多样,有代表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理解。文章的选材和谋篇可以从这些角度着手:①选材典型,表现人物个性,表现中心主题,或围绕中心选材;②选材真实,来源于真实生活或真实人物;③点面角度,点面结合,以点带面;④以小见大,突出中心;⑤详略角度,详略安排得当;⑥引用神话传说或诗文等。本题中,文中运用的材料有探访故居、听朋友介绍、回顾所知故事、描述所见照片、回忆读书感悟、联想小说人物等,这一系列材料,丰富多样,有代表性。
4.示例一:这个语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从三个方面予以回答,使读者对“真正的贵族”的印象鲜明而深刻。
示例二:这个语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了“真正的贵族”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
【解析】对语句的理解要回到文章的具体位置或具体语境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或指出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分析词语的确切含义与表达效果。该词是否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或是否指代上下文的内容,揭示作者或人物的特殊情感等。本题中,先用“贵族是什么”设问,引起读者思考,然后采用先反面后正面的方式回答“贵族”的内涵。从反面说真正的贵族,不是靠爵位和权势;然后从正面给出了真正的贵族的内涵——“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即心怀百姓、心怀家国的善良;“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即要有实现理想的热情;“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说还要有为信仰抗争到底的坚强。同时,句子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气势。
仿真模拟练
一、
1.(1)手腕画表,鼓励读书 (2)创业遇挫,以“表”自励 (3)记起往事,婉拒谢礼
2.示例:艾先生的秘书,特意将手表从精美的盒子里拿出来,试戴一下,说:“老先生,我们艾总送给您的手表可是世界名表,价值不菲啊。”
3.B 【解析】认真阅读第段画线句子可知,这里并非用自豪的语气,而是自嘲的语气。
4.示例一:艾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题目“一块手表”都是因艾先生而起,小时候因为手腕上的画表而努力,成功了回赠金表,表明他懂得感恩。
示例二:刘伯伯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题目“一块手表”是因刘伯伯画表让艾先生努力并创业成功;艾先生回赠金表他不收表明他的善良和不图回报。
二、
1.(1)台上表演缺少灵动 (2)做好生活主角 (3)培养出无数个主角
2.B 【解析】从第⑤段“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人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可知,“领导不给他上台当主角的机会”表述不准确。
3.示例:交替拍摄,视角不断转换,扩大了叙述空间,弥补单一叙述的不足;能够让观众全方位理解“主角”的含义,更好地理解主人公谭四的形象,使谭四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
4.示例:这样的镜头不好,用谭四“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这一镜头能够更好地体现“主角”的意蕴,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思索,有言不止而意未尽之意蕴。另一组镜头用回忆的方式,将几组镜头同时呈现,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不符。
三、
1.C A D B
【解析】A项内容在文章第⑥段:“就像我在其间寻找故事的星江河,它只能昼夜不停地向着鄱阳湖、长江流淌。星江河之上,还有许多遗落在时间中的事物,它们沉淀在那,想打捞都很难,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复活。”B项内容在文章第⑩段:“母亲说,瑞雪兆丰年,来年又将是一个好年景。”C项内容在文章第②段:“乡村古道上那些遗存的路亭、石碑、古桥,是有包浆的——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善心义举在时间里留下的包浆。”D项内容在文章第⑧⑨段:“捕鱼的老人,都是出现在我生活中的时间的形态。”“那一畦畦的菜地则是她晚年依旧在生长的时间的形态。”
2.(1)董兴之义举通衢 (2)时间是通过记忆复活的
(3)漳村倒塌的郭伦堂 (4)栖息白鹭的白鹭洲 (5)放小鱼回河的捕鱼老人 (6)时间是藏在民谚里的
3.示例一:本段文字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将“义民”比作乡村水口生长的古树,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义民”之多;列举三个典型“义民”形成排比,句式相对整齐,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出作者的敬仰之情。
示例二:本段文字文言白话相结合,引用文言语句,语言典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韵味,给人以新鲜感和独特审美体验。示例三:文章长短句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表达出作者对时间长河里的“义民”的敬仰之情。
4.本文和《驿路梨花》都表达了在相对的时间中做好事、善事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敬仰之情,对美好、和谐的未来的呼唤。
四、
1.C B A D
2.通过叙述,让读者知道了故事的内容;通过描写萤火和二毛捉萤火虫的情景,营造美好的氛围,为后文母亲讲故事做了铺垫;通过议论,点明了母亲非同一般的讲法;在叙述、议论中,抒发了作者对袁隆平母亲的赞美之情。
3.示例:狐狸很聪明,想尽了办法,也达到了目的,吃到了葡萄;可是因为太贪心,又只得等到饿瘦了再钻出来,又很蠢。因此,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也不能太贪心,否则就算你再聪明、再用心,即使费尽了心机达到了目的,到头来也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什么也没有得到。
4.示例:文中的母亲最可贵的是从不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她用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童话和寓言,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以超越年龄界限的启迪,她给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在多种可能性中孩子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这让她讲述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创造性且拥有寓意无穷的延伸。
5.示例一:我推荐《邓稼先》里的邓稼先,他是一粒爱国的种子。理由:他在祖国积贫积弱时,献身国防,鞠躬尽瘁,让亿万读者深深感动。
示例二:我推荐《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他是一粒无私的种子。理由:他在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困境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抗日前线救治我国伤员,他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敬重。
五、
1.C D A B 2.D
3.(1)修辞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打量”“检查”“检阅”等词语,赋予鸽子以人的性格,写出了鸽子们似乎也要和人们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和对环境的热爱,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情趣。
炼字角度:运用一系列动词“飞出”“站立”“打量”“瞪着”,描写鸽子的动作与眼神,突出鸽子敏捷、伶俐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美环境的热爱。
(2)运用神态与动作描写,“警惕地想”“咧嘴乐”“倒头睡”等词语形象地写出朝克巴特尔对“我”的话从心存怀疑到彻底相信的喜悦和安心,侧面体现政府给人民带来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4.①艰辛:生活环境的艰苦(沙漠恶劣的环境:风沙大,喝苦井水等),劳作的艰辛(治理黄河的艰难、修路的艰难)。②美:生活环境之美(村庄美化、道路硬化、通自来水等);人们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之美;齐心协力共创共建的社会和谐美。(主要从自然环境美、社会和谐美、人的精神美几个角度入手)
六、
1.“他”在前线指挥部接受即将开始的突击任务,“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两只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活的眼睛”像火花一样闪亮;在战斗最关键的危急时刻,“他”一个人找到了突破口,甘愿冒着被敌人当作靶子的生命危险,烧着了自己的衣衫,在枪林弹雨中高高挺立起来。“他”是一个乐观、勇敢、视死如归的伟大战士。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光比作明灯,突出了战士的英雄壮举——敢于牺牲自己为部队带来光明和希望。
(2)景物(环境)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战士勇于牺牲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3.表层含义:指天上的启明星;预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马上来临。深层含义:一是指他的眼睛宛如启明星,二是在战场上,他像启明星一样给突击部队带来了希望,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
4.示例一:运用象征手法,启明星象征着点燃自己衣衫的英雄战士,正是他的这一英雄壮举为部队带来了光明与温暖。
示例二:运用环境描写,如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刻,描写大雾弥天,漆黑一团,云雾和闷热笼罩着这个世界,暗示当时战斗环境的恶劣,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战斗氛围,为下文写战士引路做铺垫(或“烘托了那个战士勇敢乐观、视死如归的精神”)。
七、
1.①屋里的灯:明亮而温柔。②街上的走马灯:大而多样。③孩子们的灯:多样且充满童趣。④围屏:透亮。⑤天上飘的红灯笼: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没有”,突出了故乡元宵的白天并不热闹的特点,与下文晚上灯节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运用细节描写(或“侧面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兔子灯的外形特点,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天真烂漫。
3.表面上写故乡的人年年过灯节都看围屏,表明看围屏已经成为故乡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风俗;实际上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元宵节的留恋与怀念。
4.①语言直白平和,简洁而有韵味,富有生活气息。②善于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中取材,剖析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