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课件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课件 (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4-18 19: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在绘画中永生
---外国肖像画赏析
这幅画属于肖像画吗?
画宗教传说中人物的画称为宗教画。
《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 布面油画
肖像画:指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
着重刻画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肖 像 画 的 功 能
1. 记录——人物的外貌、身份、性格、情感。
2. 表现——人物的精神、艺术家的思想和风格。
肖像画的类型
头像
胸像
半身像
全身像
群像
肖像画的发展
文艺复兴
17C荷兰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19C
20C
1839年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西方肖像画体系相当成熟发达,拥有大批的肖像画名作。课文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初显神韵的肖像画《少女肖像》,十五世纪随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以真名命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出现。十七世纪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描绘普通人的肖像画快速发展起来,西方肖像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冲击写实的绘画风格,肖像画风格开始转型。20世纪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绘画的表现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异彩纷呈的各种流派宣告着现代绘画到来。
《少女肖像》壁画
(古罗马)公元1世纪
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最早
的肖像画。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蒙娜丽莎》(油画)达·芬奇(意大利)
讨论:
根据画中呈现的信息观察、分析、推测、判断画中人的身份性格、情感。
身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研究表明蒙娜丽莎确有其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商的妻子。
性格:优雅、端庄
情感:平和、沉稳的心境
《蒙娜丽莎》(油画)达·芬奇(意大利)
构图
金字塔构图
透视
空气透视法
《蒙娜丽莎》技法
渐隐法/晕涂法
达芬奇的部分设计和研究图稿
《蒙娜丽莎》思想价值分析
1. 体现了达·芬奇先进的艺术思想及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
2. 二技法上的创新,运用了烟雾状的“晕涂法”,“晕涂法”溶解了抽象的线条,也化去了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外观形象上的生硬青涩的感觉。
3. 背景处理也有突破,朦胧的“薄雾状”衬托出人物,也是第一幅以室外风景作为人物背景的肖像画。
4. 《蒙娜丽莎》的意义还在于它是第一幅以真人名字命名的肖像画,确切的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蒙那丽莎》唤醒了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赞美和支持,肖像画走下神坛成为凡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尼德兰文艺复兴
认识作者
作者杨·凡·艾克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市民美术的奠基人。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油画 扬·凡·艾克(尼德兰)
女主身着一身绿色长裙,绿色有安抚心灵和眼睛的作用,有孕育新生的象征,周边的黄色有希望、光明的寓意,白色头巾象征着贞洁。
男主身着一身深咖色服装,低调、寂静可靠感,大圆帽子平添几分庄严。
小狗寓意忠诚,拖鞋寓意结婚,串珠寓意救赎,空中燃着的蜡烛寓意通向天堂之路,圆镜寓意天堂之意。
画面内容
该油画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逼真地刻画了阿诺芬尼夫妇肖像。
画中的主人翁是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油画 扬·凡·艾克(尼德兰)
肖像画能够清楚地表明被画者身份的背景,确定尊崇与地位。
法国公使双人像(油画) 小汉斯·荷尔拜因(德国)
由于这里画的是两个全身像,人的脸部就相对地小得多。这幅画颇象早期照相术发明后的布景照相,不过在16世纪,肖像画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品种,当时上层人物的嗜好是决定性的因素,此种心理与现代人要求拍照可能同出于一辙。但要靠艺术家的精到的技巧去一笔笔画出来,殊非易事。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确实在欧洲起着肖像艺术的领先作用,它对于后来的英国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西班牙 戈雅
I’m here !
国王卡洛斯四世
皇后玛丽亚·路易莎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油画
伦勃朗(荷兰)
构图上的一大突破,对传统平行构图的一种颠覆。
《夜巡》油画
伦勃朗(荷兰)
赏析——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是世界绘画史上为自己留下最多自画像的画家。据不完全统计,有90幅左右。伦勃朗一生笔耕不辍的自画像绘制并非简单地对年华的记录与展现,更是蕴涵着复杂的人生领悟以及种种不为常人所知的追求。从画家年轻时期崭露头角、春风得意;中年富足安稳;晚景潦倒哀伤;直至淡定从容。表现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不同时期的面貌,再现了画家的一生。
伦勃朗式用光
拍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因而得名。
《自画像》油画
丢勒(德国)
自画像之父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油画
(西班牙)委拉斯贵之
现藏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红底 威严
凶狠 残忍
1、画面以红色为底,有何作用?
2、画家是怎样抓住人物内在瞬间复杂的精神状态的?
画家既表现了他凶狠,狡猾的一面,又表现了他精神虚弱的一面,这幅画红色的调子表现出宗教所特有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色调的对比,显示了画家的技巧,同时构图和人物姿态安排,既紧紧扣住了人物精神的传达又充分照顾人物的地位。
弗朗西斯·培根 临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马拉之死》油画(法国)达维特
真实的记录,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保罗·波德里《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
吉伦特派
《马拉之死》油画(法国)达维特
1793年7月13日夜晚,法国大革命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保尔·马拉遇刺身亡。7月14日,法国召开国民大会,谴责保皇党的反革命阴谋。一位名叫希罗的代表发言,呼吁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发抖。大卫是法国绘画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国民大会议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立即赶到事件现场,了解情况,为死去的马拉画了头像,下石膏面模作为形象参考。他还把刺客留下的匕首和马拉死去的浴盆搬回画室,作为创作的依据。
《马拉之死》油画(法国)达维特
“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
  凡·高和丢勒、伦勃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名家名作欣赏——凡·高《自画像》
巴 黎
早 期
第一张
圣雷米时期
病愈后
戴草帽
送高更
割耳朵
日本版画
衔烟斗
最后
写生途中
《朵拉·玛尔的肖像》油画
(西班牙)毕加索
采用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解和重新组合,将脸部的侧面和正面合成在一起,出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戴帽的芙劳》油画 (意大利)莫迪里阿尼
画面用一种三维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
莫迪里阿尼利用后印象主义对绘画空间的限定和立体主义对色彩的限制从事他的绘画。人物与内部空间一体化,形成一种线条图案或雕塑式的分枝。运用了原始人刻划性格的技法,人物的轮廓线流畅而又准确,优美的拉长手法,并没有怪诞变形的视觉感受。
肖像画的发展
中世纪
多元化
普通人
个性自我
照相机的发明
宗教统治者的教化工具禁锢思想
贵族富人
初显神韵
逐渐成熟
成熟发达
各时期肖像画的特点
写实技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画家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作品开始反映作者的情感思想。
以表达情感为主,敢于摒弃旧风、不断创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追求写实,运用色彩和明暗的效果表现人物,同时力求体现人物的内在神态和气质。
肖像画家们开始思考肖像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
古罗马时期
18—19世纪
20世纪及以后
据统计,世界美术史上留下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是:
16世纪,德国,阿尔布雷特·丢勒
17世纪,荷兰,伦勃朗
19~20世纪,荷兰,梵高
自画像之父——丢勒
浓缩的人生——伦勃朗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对欧洲史上产生的有代表性的肖像绘画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肖像绘画正在沿着一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前进。不管绘画形式如何改变,画家总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意图,感染观画者的心灵。而这些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则通过被人认知和了解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