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18: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桃花源记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4.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复前行。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处处志之。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B.缘溪行   便扶向路
C.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9、默写填空
(1).阡陌交通,        。
(2). 土地平旷,    ,        。
(3). 问今是何世,       ,       。
(4). 《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幸福快乐的句子是:       ,        。
(5). 《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桃 花 溪①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此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此诗与《桃花源记》的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1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①、诸将毋敢隐朕②,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③以与之④,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⑦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注: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②朕:皇帝的自称。③因:就。④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⑤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⑥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了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⑦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了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有功者害之    (    ) (4)给饷馈     (    )
(5)群臣说服     (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2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五)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乐羊子妻
河南①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②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③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④。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⑤断斯织也,则捐失⑥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注释】①河南: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河南郡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②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③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④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⑤若:假若。⑥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⑦积学:积累学识。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2)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25.第一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什么错误?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什么?
三、写作
26、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其实古今中外对于最高的社会理想,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请结合下面几句话,从某一方面对“中国梦”的美好风貌进行想象,并用文字把它描写出来。100字左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梁惠王上》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 尚贤下》
答案
B 2.D 3.B 4.C 5.C 6.D 7.A 8.C
9. (1) 鸡犬相闻
(2).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4).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10、示例一:相同。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示例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桃花溪》的作者身处盛唐,是借《桃花源记》所传达的意趣来表达自己更高的生活旨趣与审美追求。
11.B
1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3.C
14.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15.② 
1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1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1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1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可。
20.(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 
21.(1)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22.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23.(1)丢失 (2)快步走 24.(1)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2)羊子被她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25.行路拾遗。 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26、示例:自然环境优美,处处青山绿水,再也没有恼人的雾霾与刺耳的噪声。人们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安居乐业。人与人互相关爱,都把对方视作自己的亲人。科技高度发达,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舒适。祖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国际社会上日渐彰显出大国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