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2024.3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汉武帝时期,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参加廷议的人,依讨论问题性质各有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制度设计( )
A.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 B.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
C.有效提升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D.加强了中央官员的权力
2.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3.如表为元代科举制相关史实。据表可知,元代( )
对象 考试流程 考试内容
蒙古人 色目人 第一场:经问五条 第二场:策一道(五百字以上) 《朱氏章句集注》
汉人 南人 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 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
A.理学仍为官方正统 B.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C.官员选拔程序繁琐 D.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4.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首相对高级文官“不能掌握本届政府施政意图”的弊病颇有怨言。为此,撒切尔夫人要求高级文官接受议会特别委员会的日常问责,布莱尔成立的首相办公室特别顾问更是可以直接向文官下达指令和指导意见。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旨在迎合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C.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D.增进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配合
5.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比《唐律疏议》明显增加,如《杂律》中规定了质举财务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反映出宋代( )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民事法律成就突出
C.商品经济取得发展 D.过度强化中央集权
6.公元前3世纪后,罗马逐渐成了多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原有城市狭隘的公民观念逐渐遭到破坏,罗马公民本身也逐渐被改造为有世界观念的“世界公民”,于是万民法便逐步产生了。由此可见万民法的产生( )
A.源于境内各族权力意识增强 B.缓和了罗马境内的阶级矛盾
C.彰显了罗马法的普适性原则 D.巩固了罗马的军事独裁统治
7.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遗址出土了西汉中央政府赐予少数民族首领的“汉归义羌长”印信,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东汉屯田官员的“司禾府印”。这些史料可以用来佐证汉代( )
A.实现西域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B.西域各族逐步接受农耕技术
C.羌族在西域有较大的影响力 D.大一统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8.《国王们的蛋糕》(如图)是以19世纪欧洲某次会议为题材而创作的漫画。图中间举起一对秤的是英国,左侧的俄国陶醉在“欧洲救世主”的赞誉中,右侧的法国领土则被划掉了一部分。该漫画反映的这次会议( )
A.确立了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B.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
C.实质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 D.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9.阅读如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
A.国际性的统一货币体系渐趋成型 B.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实现货币一体化
C.白银在世界上失去了流通的功能 D.世界体系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德
10.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11.雍正、乾隆时期,政府曾专门颁布法令,要求各族设立族正,以加强对宗族的改造,发挥其教化、治安基层社会的作用。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基层治理体系已高度成熟 B.政府重视宗族组织的作用
C.乡绅阶层主导了基层社会 D.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12.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D.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13.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被发明出来,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业革新与工业革新之间的关系 B.手工工场和工厂制之间的关系
C.殖民扩张与价格革命之间的关系 D.新航路与商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14.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 )
A.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 B.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
15.据统计,从1867到1947年,中国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仅从1930年至1936年,进出口物价间的巨大剪刀差使我国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受损失将近50亿元”,约合327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的45%。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 )
A.近代关税主权的丧失 B.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D.受到大萧条的严重冲击
16.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 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 D.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化特点
17.如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根源于( )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全长(公里)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2400 1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青岛—济南 395 1435
道清铁路 1902—1907 道口—焦作 154 1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468 1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丹东—沈阳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013 1485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18.下图为诸子百家的关系简图。该图反映了( )
A.思想家们彼此论战辩驳 B.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C.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意识 D.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19.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东汉王符《潜夫论》认为:“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这表明汉代( )
A.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出现律令儒家化趋势
C.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20.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反映了( )
A.农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C.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 D.士人思想迎合时代变迁
21.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比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较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儒家思想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22.朱元璋时,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一时间风头无两;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说明( )
A.心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理学遭到士大夫的摈弃 D.儒学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
23.宋元时期,民间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时期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专门守护城市的神邸,对其崇拜几乎达到与灶神崇拜相当的程度;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这说明( )
A.儒学复兴冲击宗教多元格局 B.社会环境变迁影响思想观念
C.战争频繁破坏传统伦理道德 D.中外交流推动文化革故鼎新
2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25.《韩非子》中有一故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百家争鸣中,引入其他学派的思想进入自己的叙事语境已是常态。这反映了( )
A.思想交流顺应统一的潮流 B.儒家伦理成为选才的标准
C.孔子具有反对战争的思想 D.法家认可儒家的伦常观念
26.诸葛亮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宋封忠惠仁济显应王;元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帝王庙,忠武武乡侯之位在其内;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特旨从祀孔庙。历代统治者对诸葛亮的推崇( )
A.使分封制得以延续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旨在控制基层人民 D.确立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27.1919年,李大钊撰文指出“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国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B.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新的变化
C.国际局势动荡引发中国思想界裂变 D.西方文明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抛弃
28.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下图所示路线密切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法显西游天竺 B.倭国遣使来朝
C.班超通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29.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这表明留学生来华( )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国家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30.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二、主观题(共3题40分)
31.羁縻制度是封建国家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怀柔、抚绥制度。(14分)
材料一: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边郡制、册封制与羁縻府州、土司制这三阶段。西汉把在边疆地区新设的郡称为边郡,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在边郡设立两套官系统,一是中央政府直接派遣的流官系统,二是也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但由当地原民族首领世袭充任的土官系统。少数民族原有的部落和人民由土官管理,不缴赋税。
材料二: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王,回纥历代可汗必须经唐册封才能正式即位。唐一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唐朝皇帝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共23次,唐高祖的19个女儿中近半数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
材料三:元朝在边疆建立土司制度,除最高一级官署外,其它官署由地方少数民族世袭。土司的地区比唐代的羁縻府州大为减少,中央政府的控制比唐代有力。清代,在土司比较集中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的土官共112人,比明朝减少了很多。
阅读材料,概括羁縻制度每个阶段的特点。(8分)
(2)阅读材料指出羁縻制度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铁路在观念和实践上均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铁路既是民族危机的主要载体,也是救亡图存的工具。对于这两种角色的扮演,我们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还原其不同的形态。
注: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俄国建成于1903年7月,1920年起东清铁路始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
南满铁路:日俄战争(1904年)后,沙俄把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这段铁路改称为南满铁路。
北宁铁路:清政府始建于1880年唐山至胥各庄段。1912年全线通车。
平绥铁路:又称京张铁路,清政府建成于1909年10月,总工程师为詹天佑。
津沪铁路:南京浦口以北段称津浦铁路,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长的一条铁路。1908年6月开工建设,1912年11月全线通车。
胶济铁路:德国修建成于1904年。
——据马陵合《从救国至治国:国家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铁路功能演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铁路·缩影”的主题,阐释中国近代前期的铁路发展(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3.【交流互鉴,共同发展】(14分)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向近代科学的演进,促进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明末,社会危机加剧,士大夫阶层开始对空谈性的理学进行反省与批判。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士大夫们的知识,开拓了其视野,而且促进了其向经世致用理念的嬗变,为清代朴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西学的传入,还冲击了“华夏中心”和“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促使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三大发明“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内涵。(6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4分)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2024.3
一选择题
1—5AAAAC 6—10ADBAD 11—15BBACB
16—20DCBDD 21—25DBBCA 26—30BCCCB
二主观题
31.(1)特点:西汉:在边疆设边郡,设立两套官系统,少数民族地区不缴纳赋税;唐朝:采用册封、设立羁縻州、通婚的方式;元朝:在边疆设立土司,最高长官由中央任命,其他地区由少数民族世袭,土司数量比唐代羁縻州减少,控制力更强;明清:实行改土归流,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为加强。(8分)
(2)趋势:羁縻地区越来越少,中央对羁縻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强。(2分)
原因: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的加强。(6分)
32.示例1: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12分)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列强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交代背景)
近代中国如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铁路达到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利益要求,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从图中提取出列强修建铁路的信息即可)
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示例2: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挽救社会危机,避免利权丧失。
近代中国如北宁铁路(唐胥铁路)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平绥铁路(京张)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清政府自建铁路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部和内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清政府通过自建铁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挽回了部分利权。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33.(1)内涵:火药及新式火器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战胜靠“冷兵器”维护封建统治的骑士阶层,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指南针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为开辟新航路创造条件,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累的进程;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印制的效率,降低了书籍的价格,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有助于新兴资产阶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加速思想解放的进程。(6分)
(2)影响:①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发展;②有助于士大夫由崇尚空谈的学风向经世致用转变;③丰富了士大夫们的知识并开拓了其视野;④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4分)
(3)认识:①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先进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要看是否存在优越的社会环境;③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只会落后挨打;开放开明,兼收并蓄,才能繁荣昌盛;④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