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16:07:00

文档简介

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24.4
选择题
1—5CADAB 6—10AACAA 11—15ABDCD
16—20ACCBA 21—25ABCCC 26—30ADADD
二、主观题
31.(1)变化: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变化原因: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综上所述,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32.(1)特点:外迁人数多,规模大;移民方向与英国在近代的殖民活动有关;英国政府为英国人口外迁提供政策和资金便利;非官方机构起重要作用。
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
(2)不同点:原因上: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方向上:“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成分上:“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影响:促进了南洋的开发;缓解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压力;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对于中华文明圈的扩展有重要作用。
历史变迁:明末,传教士来华,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坤舆万国全图》蕴含丰富的海洋知识,如描绘了海洋轮廓、海洋动物、海上贸易等,冲击了部分开明士大夫传统的“天下观”,有利于其形成对世界相对准确的认识。 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进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这一时期对世界史的关注集中于弱国亡国史、帝国主义侵略史和欧美的立宪、革命史,旨在警醒国人,效仿欧美自强,避免被瓜分之命运。同时梁启超等学者开始对世界史研究进行反思,批评“欧洲中心论”并强调中国的主体地位。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西洋史要》的突出特点即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世界史研究更为关注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并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体系。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成为时代所需,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综上,中国对世界史的研究始终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世界史视角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也体现出中国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2024.4
一、单选题(共30题,60分)
1.唐宋以来的名家主流绘画多以蜀葵来表达忠君报国的情怀,宋代莫高窟壁画中甚至出现了蜀葵占据佛龛内外除佛、菩萨、弟子之外几乎所有空间的现象,每个龛内都满绘蜀葵,颇为壮观。这体现出( )
A.佛教在传播中走向世俗化 B.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C.儒家思想渗透于宗教艺术 D.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
2.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
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
3.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4.东汉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作《四巡颂》”。《四巡颂》讴歌了肃宗巡猎途中追思先贤,祭祀四岳,并一路进行助农、尊老、轻刑、减赋等措施。这体现了( )
A.儒士理想与国家治理吻合 B.政治和意识形态变动
C.专制皇权的政治威望强化 D.“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5.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宽衣博业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装则必备( )
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 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
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 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
6.自汉以降,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需要演习与纠察的典礼种类不断增多。至明代,郊庙、元会、冬至、万寿圣节、册封、皇室冠礼、经筵等典礼皆须习仪;举行这些典礼以及常朝、朔望朝等无不纠仪,习仪与纠仪成为明代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 )
A.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 B.稳定了社会等级秩序
C.改变了封建文化发展方向 D.固化了官员思想认知
7.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8.“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该思想家( )
A.主张统治者应遵循无为而治 B.提出“施仁政于民”的思想
C.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和诉求 D.主张以法为治理国家的工具
9.《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到:“自子至丑、寅,我之引,即息也;自卯至辰、巳,我引之使进,即长也;自午至未、申,即敌之盛气尽处,即我之转关处,亦即击人处,敌不得势,其气即消灭,不能不有落脚之地,所谓落也;酉、戌、亥,即敌之虚,惟虚故空,能不失败乎?”该拳说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 )
A.天人合一思想 B.自强不息精神 C.习武当重武德 D.和而不同理念
10.顾炎武曾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
A.仍受制于封建思想的束缚 B.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C.对儒家文化缺少必要反思 D.对理学空疏之风不满
11.《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三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这表明( )
A.作者力求著述客观真实 B.前代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C.魏源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晚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2.“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13.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4.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1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而言,五四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16.明清时期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较后开发、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整合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移民流入数量 D.自然条件制约
17.1294年,统治波斯的凯嘉图汗在首都帖必力思效仿忽必烈印行带有汉文“钞”字的纸币,企图代替金属货币的流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波斯帝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忽必烈强化了边疆治理
C.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 D.宋元出现民族融合热潮
18.下图为1650~1950年欧洲、美洲、非洲、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单位:%),其中属于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美国50个州名中有半数以上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其中阿肯色、犹他等9个州名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其他州名源于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如今美国地名中有28处麦迪逊、23处华盛顿、14个巴黎、11个波士顿。美国地名来历( )
A.凸显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B.承载着美国文明发展变化史
C.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 D.印证了美国文明的底蕴深厚
20.法国学者让·诺埃尔·让纳内说:“我和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对美国文化持心动的态度。确实,美国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但是,应该说现在的趋势非常危险,我敢肯定我们的后代所拥有的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的。”其意图是( )
A.宣扬维护文化的民族性 B.防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C.强调美国文化的优越性 D.警惕文化扩张引发战争
21.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明朝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清朝时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据此可知,茶马贸易反映了( )
A.政府重视边疆地区开发与治理 B.促进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
C.政府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22.裂瓣纹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纹饰,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各地(下图)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发现多个裂瓣纹银盒、铜盒(下图)。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此类器物主要在北方使用 B.此类器物可能由海路传入
C.此类器物主要用作陪葬品 D.当时银器的使用还没有普及
2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24.《全球文明史》:“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这些地区都为供给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
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 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
C.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经济依赖 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主要后果
25.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远征东方,他说:"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在等待着你们。”由此可推知,这次远征( )
A.源于世俗王权不断强化 B.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C.巩固了基督教统治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6.下面是1789年英国人创作的版画《美国反抗压迫》。画面中的女神指代美国(此前美国常被描绘成印第安人形象),她身穿古希腊风格的服饰,脚下踩着一个怪兽,右手指向天空。女神左手握着长矛,长矛顶端是象征自由的帽子。身旁的柱子上分别悬挂着美国两位开国元勋的肖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 B.独立战争强化了美国人民的国家意识
C.美国实现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转变 D.1787年宪法扩大了美国民众民主权利
27.远征意大利,拿破仑宣布法国军队是“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法国的征服。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主要目的是传播启蒙思想 B.促进了欧洲各国完成统一
C.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具有革命与扩张双重特征
28.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表明英国殖民政策随形势进行相应调整 B.反映了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增强
C.推动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D.促使亚非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阶段
29.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30.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
A.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二、主观题
31.“中华”—“中华民族”(12分)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197万,1931年是4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
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特点,并分析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试比较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并分析下南洋现象的影响。(8分)
33.中国视角·世界认知(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 中国视角·世界认知
16世纪末17世纪初 地如此其大也,而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乡,又一粟中之毫末,吾更藐焉中处,而争名竞利于蛮触之角也欤哉……——光禄寺少卿李之藻
19世纪中期 编撰完成《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康輶纪行》《海国四说》等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编译出版《埃及近世史》《亚细亚西部衰亡史卷》《波兰衰亡史》《西力东侵史》《俄国蚕食亚洲史》《英民史记》《法兰西革命史》《美国独立史》等著作。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文,指出:“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
20世纪20年代 《西洋史要》出版,封建社会、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章运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巴黎公社、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第一国际等概念支撑了全书的总体结构。
20世纪90年代 吴于廬、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出版,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着墨更多,并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体系。
2023年 《新世界史纲要》出版,主编钱乘旦在前言中写道:“宗旨是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风格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视角”下对“世界认知”的历史变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