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专题二 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分析推理法(潍坊4考)
1.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B. 碱溶液的pH大于7,因为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所以碳酸钠属于碱
C. 洗涤剂是利用乳化作用除去油污,汽油也能除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 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
A
2. 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是( )
A. NaOH和KOH都是强碱,两者都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B. N2和O2都是非金属单质,两者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
C. 盐酸和硫酸都是强酸,两者都易挥发
D. CaO和Fe2O3都是金属氧化物,两者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A
3.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 分子不带电,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
B. 酸性溶液pH小于7,则酸溶液pH小于7
C. 氮肥含氮元素,含氮元素的物质都可作氮肥
D. 置换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改变,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
4.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酸雨的pH<7,所以pH<7的雨水都是酸雨
B.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 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都是阴离子
B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请对下列错误观点举出相应的否定例证(填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
① 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举例:CuO+CO Cu+CO2
②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C2H5OH(或Na2CO3等,合理即可)
Na2CO3+2HCl === 2NaCl+H2O
+CO2↑
Fe2O3+6HCl === 2FeCl3+3H2O
归纳总结法
6. 归纳梳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对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 )
A. CO、CO2都是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B.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都有导电性
C. 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稀硫酸反应,都体现碱的通性
D. CO2、SO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它们都是引起酸雨的重要气体
C
7. (2023烟台改编)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
A. 化学与生活 B. 化学与环境
①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①生活垃圾应分类处理②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减少水污染
C. 化学与能源 D. 化学与农业生产
①石油、沼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②化学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①磷肥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②施肥时氯化铵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C
8.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有错误的一组是( )
安全常识 生活知识
A 瓦斯爆炸——甲烷引起 假酒中毒——甲醇引起 煤气中毒——一氧化碳引起 B 洗洁精去除油污——乳化作用铁生锈——缓慢氧化
活性炭净水——吸附作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元素与人体健康
C 氢气作高能燃料——可燃性用墨书写字画——稳定性 浓硫酸作干燥剂——脱水性 D 缺铁——贫血
缺钙——骨质疏松
缺氟——龋齿
C
9. (2023衡阳改编)下列知识整理错误的一组是( )
A. 化学与生活 B. 食品与健康
使煤燃烧更旺——做成蜂窝煤 除去冰箱中的异味——用活性炭吸附 防止猪肉变质——可浸泡在甲醛溶液中
人体缺微量元素 铁——多吃海带、紫菜
C. 实验记录 D. 物质组成
用广泛pH试纸测出某溶液pH为6 用托盘天平称量出8.4 g NaCl固体 烧碱、火碱的化学式——NaOH
鸡蛋 、大豆、瘦肉——富含蛋白质
B
分类法
10.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四种物质,可将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归为一类;剩下的是二氧化碳。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
A. 是否为单质
B. 是否为气体
C. 是否具有可燃性
D. 是否为有机物
C
11.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研究物质的便捷途径。现有以下物质:①塑料保鲜膜;②纯碱;③硝酸钾;④铝制易拉罐;⑤高铁的铁轨;⑥我国自主生产的圆珠笔头的圆珠;⑦PET制的矿泉水瓶;⑧磷酸二铵;⑨烧碱。对上述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复合肥的有③⑧
B.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有①⑦
C. 属于金属材料的有④⑤⑥
D. 属于碱的有②⑨
D
12. (2023临沂改编)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干冰、二氧化锰、氧化铁
B. 有机物:葡萄糖、甲烷、碳酸钾
C. 混合物:空气、石油、碳酸钙
D. 合成材料:塑料、羊毛、橡胶
A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13.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铁在空气中只发生红热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氧气含量不同,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原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 明矾可以净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
C
14.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夏天汽车轮胎爆炸——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大
C.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
D.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B
15.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角度看,氯化钠由_______________组成;从微观角度看,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
(2)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钠元素和氯元素
钠(或Na)
①五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②微粒D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与微粒A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AC
失去
AlCl3
③微粒A和微粒E表示氯和溴(Br)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写出溴单质(Br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
Br2+H2O=== HBr+HBrO(共17张PPT)
专题三 坐标曲线题
专题综合训练
2
专题分类突破
1
解答坐标曲线题的方法:
第一步:阅读题干信息,弄清楚横、纵坐标的含义。若题目中涉及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观察坐标曲线的起点、转折点以及终点,判断曲线每一段发生的变化或涉及的反应,以及各种量的变化情况,如溶液的pH、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等。
第三步:根据上述所获得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目的选项进行正误判断。
例1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向碱性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硫酸
D. 向酸性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pH曲线
D
例2 25 ℃时,向20.0 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d点对应溶液的pH:b>d
B.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
C. 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无色
D. 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D
例3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该过程中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反应物、生成物质量曲线
D
例4 向一定量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错误的是( )
C
例5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锌、铁三种金属,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与金属相关的曲线(日照3考;潍坊2考)
B
例6 向一定量的Cu(N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反应时间与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点时溶液的颜色为蓝色
B. 取c点对应的固体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C.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 b点表示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
C
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的曲线
例7 如图所示有关量的四个变化图像与其对应叙述不相符的是( )
A. 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B. 向一定量的氯化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
D.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
D
其他类
例8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①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 ②表示电解水生成氢气与氧气质量的关系
C. ③表示用2份相同质量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制取氧气
D. ④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与水混合
C
1. 下列图像中正确反映了其对应操作的是( )
A.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少量镁条
C. 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B
2.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了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以下坐标图是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
C
3. 取一定质量的锌粒和铜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C
4.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分别向两份完全相同的CuSO4溶液(足量)中加入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
B. 高温煅烧石灰石
C. 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
D. 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足量)
C
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
A. 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B.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足量的红磷
C. 向一定量氧化铜粉末中加入稀硫酸
D. 向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钠和块状碳酸钙中分别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
6. 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a点溶液中含有Na2CO3、NaOH
②c点溶液的pH=7
③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不超过3种
④d~e段有气泡产生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C
7. 某溶液中溶质可能是HCl、Na2CO3、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探究溶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和H2SO4
B. b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C. c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OH-
D. 沉淀出现前烧杯内溶液的pH不断增大
C(共82张PPT)
专题七 实验探究题
一阶 点对点练基础
二阶 分类练提能力
实验猜想(潍坊3考)
例1 某同学取铜锈[Cu2(OH)2CO3]放在试管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发现铜锈溶解生成蓝色溶液的同时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一现象引起大家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产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结合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及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氢气;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可能是二氧化碳;④可能是氮气;⑤可能是氨气。
【交流讨论】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气体肯定不是氮气和氨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碳(合理即可)
铜锈的主要成分及稀盐酸中不含氮元素
例2 某实验小组将少量氢化钙(CaH2)溶于水,形成了无色透明的溶液,再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沉淀产生,经过滤后得到滤渣和滤液。然后进行了滤液溶质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氢化钙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和Na2CO3
猜想三: NaOH和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讨论与交流】经过讨论最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
猜想四
碳酸钠和氢
氧化钙在溶液中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例3 为探究FeCl3溶液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作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FeCl3溶液中,究竟是哪一种粒子起催化作用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铁离子(Fe3+)起催化作用
猜想二:______________起催化作用
猜想三:水分子起催化作用
【交流讨论】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离子(或Cl-)
过氧化氢溶液中本就含有大量水分子
操作、现象、结论的对应关系(潍坊2考)
例4 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1:没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2: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
猜想3: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10 g溶于50 mL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静置 _______________ 猜想1不正确
②用______蘸取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与__________比较,测出pH pH=11 猜想__(填“2”或“3”)正确
有白色沉淀生成
玻璃棒
标准比色卡
2
例5 已知甲醇燃烧后的产物中除了水蒸气外,还含有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小组同学对其产物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
【进行实验】小华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上述装置 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含有______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CO、CO2
水蒸气
E中黑色粉末变红,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方案、装置的评价
例6 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小聪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于是他停止滴加稀硫酸,并对反应后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展开了讨论。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
猜想2:Na2SO4和NaOH
猜想3:Na2SO4和H2SO4
【实验探究】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红色 猜想一正确猜想二不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正确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黑色CuO粉末,振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正确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方案评价】(1)小明认为方案一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其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认为方案二不能证明猜想三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三能够证明猜想三正确。除此方案外,请再设计一种方案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
猜想1
和猜想3中物质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1、2、3中的溶质都能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冒出(合理即可)
例7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杂质的一氧化碳气体还原并测定某铁锈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前称取5 g铁锈样品于丙装置中,并精确称量丁、戊、己装置的质量。提示:碱石灰既可吸收二氧化碳,也可吸收水。
(1)为防止对后续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甲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甲装置和乙装置的顺序调换,会使最终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从环保角度,上述实验装置存在缺陷,改进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
二氧化碳
CO2+2NaOH === Na2CO3+H2O
偏大
己装置的后面加一
个小气球或者燃着的酒精灯
例8 (2023恩施改编)古玩市场惊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同款黄金面具,为定量分析黄金面具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1)铜锌合金(又称:假黄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以假乱真。
(2)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ρ≈0.09 g/L。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
Ⅰ. 向锥形瓶中加入5.0 g黄金面具样品,
注射器吸入25 mL稀硫酸。
数据处理(潍坊2考)
Ⅱ. 将注射器中的稀硫酸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硫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如下表)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200 400 515 x 525
(1)上表中的数据x=____。
(2)分析数据,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V=____mL。
【数据处理】此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分数w1=________。
520
500
29.25%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1. 纳米零价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制备纳米零价铁的反应为:
H2+FeCO3 Fe+H2O+CO2。反应一段时间后,某学习小组对剩余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剩余固体的成分:
猜想一:Fe 猜想二:FeCO3
猜想三:___________。
=====
高温
Fe和FeCO3
【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干燥气体
(2)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芳同学判断猜想一正确,小刚同学认为小芳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到装置D中黑色粉末变红色,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___正确。
铁和
FeCO3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并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剩余固体中含FeCO3
H2+CuO Cu+H2O
====
△
三
【反思交流】如果将装置E去掉,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有Fe,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
通过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可证明剩余固体中的铁与硫酸反应产生了氢气
2.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2NaOH+H2↑。在实验室,小亮先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取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Na2SO4和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
猜想四:Na2SO4、CuSO4和NaOH
分析:小明认为猜想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SO4和CuSO4
四
CuSO4+2NaOH=== Cu(OH)2↓
+Na2SO4
【实验与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__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三 常温下,再取少量滤液,测滤液酸碱度 pH=7 猜想___成立
三
无明显现象
一
【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及前面的金属____(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不能
3.乙醇俗称酒精,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和内燃机等的燃料,工业上常用高粱、玉米等淀粉含量较高的物质发酵生产,属于可再生资源,为解决能源危机开辟了新的道路。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乙醇燃烧的产物产生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乙醇燃烧生成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H2O;
猜想二:__________;
猜想三:CO2、CO、H2O。
CO2、H2O
【设计与实验】小组同学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下列药品和装置来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
(1)先将乙醇放入盛有一定量氧气的容器中燃烧,然后将燃烧产物通入上述装置,通入装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可以重复选用,也可以不选)。其中选用E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燃烧产物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再点燃C装置中的酒精灯对固体进行加热。
BDEACD(或BDECD或BDEC或BDEAC)
吸收并完全除去剩余气体中的CO2,防止对CO的检验产生干扰
【现象与结论】实验中所选第一个装置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C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D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由此推断猜想三成立。其中C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实验结论进行了反思:甲同学发现含碳的化合物燃烧时,氧气充足才能避免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产生。乙同学发现该实验的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
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Fe2O3+3CO 2Fe+3CO2
=====
高温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4. 小英设计了探究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实验。将SO2通入质量分数为1.7%的AgNO3溶液中,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知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 或二者混合物。
【查阅资料】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Ag2SO3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B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仅有Ag2SO4
猜想二:仅有Ag2SO3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
Ag2SO4和Ag2S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NO3)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成立
二
【实验结论】 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一种酸和沉淀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2+2AgNO3+H2O=== Ag2SO3↓+2HNO3
【拓展延伸】
①另取溶液A,滴加足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盛有少量AgN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Na2SO3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银过量,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
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潍坊2考)
5. 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
它碱溶液代替,如_____________;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调换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氢氧化钡溶液
将①中过量稀盐酸换成过量稀硝酸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 称量装置丙的质量
b. 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
气,关闭弹簧夹
c.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
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如果没有装置乙,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装置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c-b-a
偏大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影响实验结果
(三)拓展交流
经查阅材料: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①2NaOH+CO2=== Na2CO3+H2O ②Na2CO3+CO2+H2O=== 2NaHCO3
小明同学将5 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 g 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Na2CO3和NaHCO3
6. 某工业铁红(Fe2O3)样品中可能混有一种黑色的金属氧化物杂质。根据工业制取铁红的流程分析,该杂质可能是FeO或CuO。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杂质及杂质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图1
(1)甲组同学分别取质量相等的样品和Fe2O3,加入试管Ⅰ、Ⅱ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稀硫酸进行如图1对照实验,并得出结论:样品中不含杂质。你认为该结论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不合理
(2)乙组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收集资料
①上述三种氧化物在加热条件下,都能与氢气反应得到相应的金属单质和水。
②三种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铁粉中混有少量铜时,难以从金属颜色确定是否含有金属铜。
氧化铁>氧化亚铁>氧化铜(或Fe2O3>FeO>CuO)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乙组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
图2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F→___→___→
___→B。检验装置气密性后,向各装置中加入药品。装置F中试剂X是_________溶液,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实验操作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填写操作编号)。
a. 加热装置D中反应管 b. 检验H2的纯度
c. 打开装置A中分液漏斗活塞,向圆底烧瓶中加入稀盐酸
③该实验处理尾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C
D
E
氢氧化钠
除去H2中的水蒸气
cba
点燃(合理即可)
图2
实验分析与结论
乙组同学的两次实验数据如下表(两次实验工业铁红均与氢气完全反应):
实验编号 加入装置D中工业铁红的质量(g) 实验后装置E的增重(g)
1 8.0 2.6
2 16.0 5.2
①分析数据,你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帮助乙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确认该样品中杂质的成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若该样品中不含杂质本题不必作答)。
样品中含有杂质
取实验1中装置D中剩余固体,用磁铁吸引,若固体全部被磁铁吸引,说明杂质是氧化亚铁,若固体部分被磁铁吸引,说明杂质中含有氧化铜
7. 果蔬洗盐既能去除水果和蔬菜表面的农药,又能杀菌、去小虫,近几年比较流行。某品牌果蔬洗盐常温下为白色固体,小敏取用时不小心将其洒落在天然气的火焰上,发现火焰呈黄色,这引起了小敏探究其成分的兴趣。
【查阅资料】1. 钠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呈黄色。
2. 农药大多数呈酸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碳酸钠
猜想二:碳酸氢钠
猜想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小敏做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药大多数呈酸性(合理即可)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水。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①取一定量果蔬洗盐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体生成,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 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品牌果蔬洗盐中含有________
2NaHCO3 Na2CO3+H2O+CO2↑
====
△
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②将①加热后残留固体全部溶于水,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③分别测量①和②产生沉淀质量 ①中产生沉淀2.5 g,②中产生沉淀质量_________ 该品牌果蔬洗盐中含有碳酸钠
大于2.5 g
【继续探究】小敏想到妈妈以前常用食盐水洗水果,猜想该品牌果蔬洗盐中还可能含有氯化钠。她向其水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至溶液呈酸性,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钠。
【拓展延伸】该品牌果蔬洗盐不可直接食用,使用后,要用清水冲洗。
过量稀硝酸
硝酸银(或AgNO3)
定量探究
8. 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___(填字母序号)。
A. 发光 B.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放热 D.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B
C2H5OH+3O2
2CO2+3H2O
=====
点燃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右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
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 mL
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
现象。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
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中白磷未燃
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m1>m2=m3
取土填埋,隔绝空气(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9. 泡腾片含有NaHCO3和柠檬酸等物质,放入水中时,NaHCO3
完全反应产生CO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某品牌泡腾片中NaHCO3的含量,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按图示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取用的泡腾片质量为4 g。
②打开止水夹a通入适量空气后,称量D装置,其质量为m1 g。关闭止水夹a,用注射器向B装置中注入适量水。
③待装置B中无气泡产生后,打开止水夹a,再次通入适量空气,第二次称量D装置,其质量为m2 g。
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浓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B装置盛装泡腾片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
(2)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碱石灰主要含CaO和NaOH,D
装置中碱石灰吸收CO2质量增加,
写出所涉及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空气中的CO2气体,防止其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锥形瓶
干燥CO2气体,防止气体中的水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2NaOH+CO2=== Na2CO3+H2O
[或CaO+H2O=== Ca(OH)2或Ca(OH)2+CO2=== CaCO3↓+H2O]
(4)步骤③中再次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测定泡腾片中所含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用
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若省略E装置,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偏大
将装置内残留的CO2全部吹入D装置,减少装置中残留的CO2对实验测定造成影响
实验中意外现象的探究(潍坊2考)
10. 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2H2O Mg(OH)2+H2↑
====
△
(2)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CO2(或二氧化碳)
减小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________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3成立
红色褪去
隔绝空气
冷却至室温(或放置一段时间至室温)
【拓展延伸】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请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___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钾
11.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未知浓度的盐酸和碳酸钙反应。将制得的气体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②AgCl为白色且难溶于水的固体;③CO2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④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Na2CO3=== 2NaHCO3;⑤CO2不与AgNO3溶液反应。
【作出猜想】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
甲同学的猜想: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乙同学的猜想:气体X中除了有CO2外,还有_____(填化学式) 气体杂质。
【实验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B试管中是AgNO3溶液,C试管中是澄清石灰水,连接好装置后通入气体X。
HCl
①盛有AgNO3溶液的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A、B、C试管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乙同学的猜想都正确。
【实验反思】要除去上述CO2中的气体杂质,可以将气体通入到____(填字母)中。
A. NaOH溶液 B. Na2CO3 溶液 C. 饱和NaHCO3溶液
检验氯化氢是否被A装置完全吸收
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C
12. 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
图4
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
Zn+H2SO4===
ZnSO4+H2↑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出问题】图2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
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
后元素种类不变)
【查阅资料】
(1)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图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品红溶液不褪色(或无明显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彬 连接导管a与导管__(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噗”声 小彬的猜想
正确
c
【教师释疑】图1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____(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图2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
____(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__(填序号)。
A. 锌 B. 铜 C. 银
锌
没有
A
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潍坊2考)
13. 石灰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为研究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如下探究。
Ⅰ.石灰石分解的探究
取三块形状大小相近的石灰石(长宽厚约为1 cm×1 cm×0.2 cm),一块不加热,另两块分别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酒精化学式为C2H5OH)的火焰上加热2 min(假设杂质加热时不发生变化)。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实验现象见表1。
实验组别 实验条件 试管B中的现象
甲 未加热 无明显现象
乙 酒精灯加热 呈浅红色
丙 酒精喷灯加热 呈红色
表1 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
(1)通过甲、乙、丙三组对比实验,得出影响石灰石分解的因素是_____。
(2)丙组实验加热石灰石时,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此实验能否推断石灰石煅烧产生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
Ca(OH)2+CO2=== CaCO3↓
+H2O
否,酒精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丙组实验中,向试管B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检验丙组实验中的石灰石部分分解,设计实验:取研细后的粉未少许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实验方案)。
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酚酞红色褪去;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晃动时氢氧化钙继续溶解,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Ⅱ.石灰石煅烧温度的探究
【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指定浓度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数(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某研究小组在电炉内煅烧石灰石样品,并测定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表2。
煅烧温度 活性度 煅烧时间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2 min 790 836 868 808 454 412
16 min 793 856 871 845 556 530
20 min 795 863 873 864 617 623
表2 不同条件下煅烧产物的活性度(mL)
(5)石灰石锻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为1100~1200 ℃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煅烧不同的时间,在1100~1200 ℃范围内生成的生石灰活性度均高
Ⅲ. 石灰石用途的探究
(6)石灰石是高炉炼铁的原料之一。石灰石能除去铁矿石中的SiO2,同时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生铁的产率。分析加入石灰石能提高生铁产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石高温分解产生的CO2与焦炭反应生成CO,可还原生成更多铁
14. 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铁锈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
1. 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2. 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3. 常温常压,氢气密度是d g/mL。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定性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取四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现象如表1。
图1
试管 一周后现象
A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D 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
表1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______
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
(2)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还与_______有关。
(3)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写出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水蒸气
氯化钠
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氧气和水蒸气,会加快铁的锈蚀
Fe2O3+6HCl=== 2FeCl3+
3H2O(合理即可)
氧气和
图1
实验二: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 g铁粉和2 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 mL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5 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图2
图2
(4)据图3,t2时刻后反应并未停止温度却开始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4,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t3时刻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
图4
热量小于装置散失的热量
NaCl溶液能加快铁锈蚀
铁锈蚀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产生较多氢气
铁生锈放出的
实验三:测定铁锈含量
将实验二烧瓶中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得m g固体,连接图5装置,检查气密性,加入固体与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
图5
(6)完全反应后,常温常压下测得生成气体体积为V mL,则该固体中铁
锈质量分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7)该实验条件下测得铁锈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8)与实验一对比,实验二铁锈蚀明显更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气未干燥,含有水蒸气
在乙、丙装置间加一个干燥装置
粉,加快了铁锈蚀的速率
使用铁粉和加入碳
15. 为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某实验小组进行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比较铁、铜、锌的活泼性
取经过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的铁片、铜片和锌片于三支规格相同的试管中,同时加入稀硫酸,对比观察实验现象。
结合数字化实验的探究
实验操作
加入稀硫酸的体积 10 mL 10 mL y mL
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速率较慢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1)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铜、锌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表中x=___;y=___。
Fe+H2SO4=== FeSO4+H2↑
Zn>Fe>Cu
8
10
实验二:探究锌与稀硫酸反应
另取一块锌片与质量分数为8%的稀硫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测得产生H2的总体积与反应时间关系如下表,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溶液温度与反应时间关系如下图。
反应时间(s) 20 40 60 80 100
H2体积(mL) 5 15 30 50 60
(4)锌片与稀硫酸反应_____(填“吸热”或“放热”)。
(5)20~40 s产生H2的平均速率是____mL/s(平均速率指单位时间内H2体积的变化量)。
(6)产生H2的体积:40~60 s大于20~40 s。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20 s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热
0.5
锌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稀硫酸与锌片表面的氧化物发生反应
反应时间(s) 20 40 60 80 100
H2体积(mL) 5 15 30 50 60(共18张PPT)
专题四 情境、材料类试题
1. 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具有可燃性
B. 是一种粘稠状液体
C. 是可再生能源
D. “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传统文化
C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节气息息相关。
(1)谷雨——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正常雨水pH≈5.6是由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溶解在雨水中造成的;稻谷碾米时,将谷壳和米粒分开发生的是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为促进小麦生长,需追加肥料,下列肥料属于农家肥的是___(填序号)。
A. 铵磷钾 B. 磷矿粉
C. 草木灰 D. 碳酸氢铵
二氧化碳(或CO2)
物理
C
(3)白露——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棉花属于________(填“天然纤维”或“ 合成纤维”),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方法____________。
天然纤维
点燃后闻气味
3. 张家界拥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峰林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贺龙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这些美不胜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中,蕴藏着无穷的化学奥秘。
(1)石英砂的主要物质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中硅元素(Si)的化合价为+4。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溶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石灰岩长时间缓慢地“溶解”在水中,“水”在滴落时又缓慢的生长出钟乳。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Ⅰ. CaCO3+CO2+H2O=== Ca(HCO3)2;Ⅱ.Ca(HCO3)2
=== CaCO3↓+CO2↑+H2O,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选填“Ⅰ”或“Ⅱ”)。
SiO2
Ⅱ
(3)黄铜是铸造贺龙元帅铜像的主要材料。在放有黄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该气体能燃烧,则黄铜中可能含有的金属是____(选填“锌”或“银”);黄铜比纯铜具有塑性好、熔点低、_______________(写一条性质) 等优良性能。选用锌、铜、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能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若不选用硫酸铜溶液,此验证实验仍能进行,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锌
硬度大(合理即可)
把锌放入足量铜与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的硝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即可得出其强弱顺序
4. 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火星跟地球一样,周遭也被笼罩着大气层,火星的大气层与地球的大气层相类似,在火星大气层当中,火星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还含有氩气、甲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星空气与地球空气主要成分相同
B. 火星空气中的氩气化学性质活泼
C. 火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D. 火星空气中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新科技类
D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下隔绝空气反应得到了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化合物X。该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稻草变黄金”。回答下列问题:
(1) CCl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化合物X的化学式是_____。
(2)该反应需隔绝空气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NaCl
防止金属钠被氧化(或防止生成的纳
米级金刚石粉末被氧化)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20年3月8日,面对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需求井喷,国务院国资委指导推动相关中央企业加快生产线建设,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保障。
熔喷布主要以聚丙烯[(C3H6)n]为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1~5微米,具有独特的毛细结构超细纤维,从而使熔喷布具有很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性,是良好的口罩材料。
生产、生活情境类
聚丙烯是丙烯(C3H6)的聚合物,全球丙烯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有裂解法、催化裂化法(FCC)、甲醇制烯烃(MTO/MTP)、丙烷脱氢(PDH)和烯烃歧化法等。我国和全球丙烯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方法及份额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中国丙烯产能扩张速度稳定,未来产能增量以PDH为主。因PDH的主要成本来自于原料丙烷,丙烷价格越低廉,项目盈利越可观。因此丙烯作为化工领域中重要的基础原料产品,合理布局及发展烯烃产业结构尤为重要。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布主要以______为原料,它是有机合成材料,而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有机合成材料是塑料、________、合成橡胶。
(2)熔喷布是良好的口罩材料,是因为它具有很好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任写两点)。
聚丙烯
合成纤维
过滤性
屏蔽性(或
绝热性、吸油性等任写两点)
(3)写出丙烯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条件下,丙烷气体(C3H8)分解可以制得丙烯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生产丙烯份额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2可知2015至2025年,全球各地区采用裂解和FCC生产丙烯份额均有下降趋势,而__________
________工艺法所产丙烯份额有逐步上升趋势。
2C3H6+9O2 6CO2+6H2O
=====
点燃
C3H8 C3H6+H2
=====
一定条件
催化裂化
丙烷脱氢
(或PDH)
能源、资源与环境类
7. 2021年4月7日,由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中,钻机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世界纪录。为我国海底“可燃冰”的勘探提供了装备技术支撑。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CH4)气体,具有热值高等优点。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目前,可燃冰的开发尚处于试验性开采阶段。
甲烷由_______两种元素组成(填元素名称),甲烷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除甲烷外,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碳、氢
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等)
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
8.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再次指出我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是我国近15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图甲)和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图乙)。
图甲
图乙
(1)依据图甲数据可知,2005年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______。
(2)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天然气,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其燃烧产物是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2015年至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上升了5.8%,这与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密切相关。列举一种可再生能源________________。
48.4%
石油
太阳能(合理即可)
图甲
图乙
(3)实现碳中和,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___(填标号)。
A.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B. 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
D. 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D(共18张PPT)
专题一 横向实验归类练
类型1 与压强相关的实验
类型2 应用控制变量思想的实验
类型1 与压强相关的实验
1. 引起化学实验中气压变化的因素
2. 装置内气压增大或减小的原因
压强 形成原因 具体反应或操作
气压增大 产生气体 H2O2或H2O→ O2
碳酸盐和酸→ CO2
活泼金属和酸→ H2
温度升高 活泼金属和酸反应
CaO和H2O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NaOH固体溶解、稀释浓硫酸
压强 形成原因 具体反应或操作
气压增大 气体被压缩 液体进入占体积或推注射器
气压减小 消耗气体 磷燃烧
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
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温度降低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 )
A. 实验1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 实验1中将试管放入冰水里,烧杯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C. 实验2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冒出气泡
D. 实验2中向里推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内无明显变化
D
2. (2023武汉改编)利用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完成实验的重要手段。以下各图装置气密性均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B. 图2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小,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
C. 图3向广口瓶中加入水后,小气球变瘪,说明硝酸铵溶于水后,容器内压强变大
D. 图4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发生了反应
答案:B
3. (2023湘潭改编)如图装置可用于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弹簧夹K,将NaOH溶液全部挤入烧瓶,振荡;然后打开弹簧夹K。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美丽喷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烧瓶中的气体和注射器中的液体换为以下物质,仍
能看到喷泉的是____。
A. NH3 H2O B. HCl H2O
C. O2 H2O
水倒吸入烧瓶,溶液变为红色
CO2+2NaOH=== Na2CO3+H2O
AB
4. 如图所示的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停止后,取出燃烧匙,用毛玻璃片盖紧集气瓶,振荡、悬空倒置,发现毛玻璃片不脱落。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玻璃片不脱落时,大气压强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瓶内气体压强。
S+O2 SO2
=====
点燃
吸收生成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大于
(2)甲同学在打开分液漏斗一段时间后,发现红墨水
向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得出结论中和反
应是放热反应。但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有缺陷,请分
析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
不足之处:氢氧化
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也能使红墨水右移,无法得
出中和反应放热的结论;改进方法:把氢氧化钠固体换成氢氧化钠溶液
5.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HCl=== NaCl+H2O
类型2 应用控制变量思想的实验
如何寻找变量?
例1 如图,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然后在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说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
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
例2 如图为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的实验。
①通过分析该实验涉及的几种因素,可得出以下表格。
序号 条件或现象 A B C
水 √ √ ×
氧气 √ × √
现象 生锈 不生锈 不生锈
②通过对比AB,可知变量为_____,即铁钉生锈所需的条件之一是____
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AC,可知变量为___,即生锈所需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
【小结】第一步:寻找对照实验(实验满足所有的实验条件)。第二步:要探究哪个条件,就选择无此条件的实验作为实验组。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实验组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氧气
气(或空气)接触
水
需要有水参与
与氧
1. (2023泰安改编)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 B.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 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D.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A
2. 下列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 ①和②、③和④对比,都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B. ①和③、②和④对比,都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 ⑤和⑥对比,说明同一物质在等量的同种溶剂中,溶解的多少和温度有关
D. ⑤和⑦对比,说明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关
答案:C
(1)步骤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Ⅰ与Ⅳ现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O2+H2O === H2CO3
3. 如图是教材中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请回答:(共45张PPT)
专题五 物质的转化与推断
题眼分类突破
物质转化关系突破
专题分类突破
2
1
3
物质的颜色(日照4考)
固体颜色 黑色 碳粉、铁粉、____、MnO2、Fe3O4
红色 _____(红棕色)、红磷
紫红色 Cu
溶液颜色 蓝色 含_____的溶液
浅绿色 含Fe2+的溶液
黄色 含____的溶液
CuO
Fe2O3
Cu2+
Fe3+
沉淀颜色 白色 能溶于酸——CaCO3、BaCO3、Mg(OH)2不溶于酸——AgCl、_______
蓝色 ________
红褐色 Fe(OH)3
BaSO4
Cu(OH)2
1. 常见气体的用途
(1)进行光合作用,用作灭火剂、气体肥料:________________。
(2)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维持生命活动:_________。
(3)作燃料:氢气(H2)、一氧化碳(CO)、甲烷(CH4)等。
(4)冶炼金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干冰(固态CO2)。
物质的用途(日照2考)
二氧化碳(或CO2)
氧气(O2)
氢气(或H2)
一氧化碳(或CO)
2. 常见液体的用途
(6)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CuSO4)溶液和氢氧化钙[Ca(OH)2]溶液。
(7)气体干燥剂(干燥酸性气体):_________________。
(8)最常用的溶剂[日照2019、16(2)]:_________。
(9)铅蓄电池的填充液:_________________。
(10)金属除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实验室检验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或浓H2SO4)
水(或H2O)
稀硫酸(或稀H2SO4)
稀盐酸(或稀HCl)
稀硫酸(或稀H2SO4)
澄清石灰水(或Ca(OH)2溶液)
3. 常见固体的用途
(12)食品干燥剂:氧化钙(CaO)、铁粉(Fe)等。
(13)改良酸性土壤、防止树木冻伤、杀灭害虫虫卵: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于生产肥皂、石油炼制、造纸、纺织:氢氧化钠(NaOH)。
(15)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________________。
(16)作燃料、冶炼金属:碳(C)。
(17)气体干燥剂: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等。
(18)作建筑材料:氢氧化钙[Ca(OH)2]、________________等。
氢氧化钙(或Ca(OH)2)
碳酸钠(或Na2CO3)
碳酸钙(或CaCO3)
(19)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铝[Al(OH)3]、碳酸氢钠(NaHCO3)。
(20)作发酵粉: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调味品、防腐剂、腌制食物、配制生理盐水:_______________。
(2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工业制生石灰的原料、补钙剂:______________。
碳酸氢钠(或NaHCO3)
氯化钠(或NaCl)
碳酸钙(或CaCO3)
1.物质的主要成分
物质的主要成分或俗称
物质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胃酸 ________
石灰石、大理石、贝壳、鸡蛋壳、珍珠等 ________
铁锈、赤铁矿 ________
磁铁矿 ________
草木灰 ________
食盐 ________
天然气、可燃冰(潍坊2017.19) ________
HCl
CaCO3
Fe2O3
Fe3O4
K2CO3
NaCl
CH4
2. 物质的俗称
俗称 名称 化学式
干冰 ________ ________
烧碱、火碱、苛性钠 ________ ________
熟石灰、消石灰 ________ ________
纯碱、苏打 ________ ________
小苏打 ________ ________
生石灰 ________ ________
二氧化碳
CO2
氢氧化钠
NaOH
氢氧化钙
Ca(OH)2
碳酸钠
Na2CO3
碳酸氢钠
NaHCO3
氧化钙
CaO
常见物质的类别(日照3考)
常见的单质 气体单质 氢气(H2)、氧气(O2)
固体非金属单质 碳(C)
金属单质 铁(Fe)、铝(Al)、铜(Cu)、锌(Zn)
常见的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钙(CaO)、氧化铁(Fe2O3)、氧化铜(CuO)
非金属氧化物 H2O、H2O2(液态);CO、CO2(气态)
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
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
常见的盐 NaCl、Na2CO3、NaHCO3、 CaCO3
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CH4)、乙醇(C2H5OH)
1. 加热
(1)一变三:高锰酸钾分解,碱式碳酸铜分解等(见图1)
(2)二变二: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见图2)
(3)二变一:铜生成氧化铜(日照2017.14)(见图3)
特殊反应条件及常见模型(日照4考)
图1
图2
图3
2. 点燃: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有机物除外),如碳与氧气反应(见图4)
图4
3. 高温
(1)一变二:碳酸钙分解(见图5)
(2)二变二: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日照2020.16)、木炭还原氧化铜等(见图6)
(3)二变一:碳和二氧化碳反应(见图7)
图5
图6
图7
4. 通电:水通电分解(见图8)
5. 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见图9)
图8
图9
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日照2考)
1. 气态物质:__________
2. 液态物质:____________
CO和CO2
H2O和H2O2
物质的特殊性质及特殊反应现象
1. 气体
(1)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气体:____。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温室气体:_____。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___。
(4)能使黑色的CuO变红(或红棕色的Fe2O3变黑)的气体单质____。
(5)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_____。
CO
CO2
O2
H2
NH3
2. 液体
(1)浓溶液稀释时放热:_______。
(2)浓溶液挥发出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形成白雾:____。
(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酸、溶液显酸性的盐;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物质:碱、溶液显碱性的盐。
(4)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氨气、碱、溶液显碱性的盐。
H2SO4
HCl
(5)生成蓝色沉淀: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铜盐反应。
(6)生成红褐色沉淀: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铁盐反应。
(7)溶液加酸放出CO2气体: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与酸反应。
3. 固体
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碳酸盐。
物质和元素之最
1. 物质之最
(1)最清洁的燃料、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密度最小、最轻的气体:___。
(2)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的金属:___。
(3)自然界中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________。
(4)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____。
(6)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
H2
Fe
金刚石
CH4
CH4
H2O
2. 元素之最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
(4)组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__。
N
Ca
O
Al
C
1.常见的三角转化关系
①CO
②H2O
③CaCO3
④Na2CO3
①以O2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②以水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a.H2
2.A B型转化
③以CO2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④以Ca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b. CaCO3
⑤以Fe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c. Fe(OH)3
d. Cu(OH)2
⑥以Cu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⑦以酸和碱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
e. Fe(合理即可)
f. Na2CO3
(合理即可)
已给物质型推断(潍坊3考)
1. 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已略去)。下列选项不符合该转化关系的是( )
A. CO、C、CO2
B. NaCl、NaOH、Na2CO3
C. MgCl2、Mg、MgO
D. Ca(OH)2、CaCO3、CaCl2
D
2.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及条件已略去)。下列选项能实现图示转化的是
( )
物质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C CO CO2 CaCO3
B Na2CO3 NaOH NaCl CuCl2
C Ca(OH)2 CaCO3 CO2 H2CO3
D H2SO4 H2 Fe Fe3O4
D
3.绘制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价态—类别”二维图就是其中的网络图之一。如图是铁及其化合物的“价态—类别”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或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物质A的名称是氧化铁
B. ①反应可能是Fe2O3+3Al 3AlO+2Fe
C. ⑤反应可能是FeCl3+3NaOH===
Fe(OH)3↓+3NaCl
D. ⑤~⑨全部是复分解反应
=====
高温
C
4. 现有甲、乙、丙、丁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HCl、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已知甲+乙→无明显现象,乙+丙→白色沉淀,丙+丁→白色沉淀,甲+丁→无色气体;BaCO3、BaSO4难溶于水。
试回答:
(1)丁物质中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乙和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甲和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CO3
H2SO4+BaCl2=== BaSO4↓+2HCl
2HCl+Na2CO3=== 2NaCl+H2O+CO2↑
5. 现有熟石灰、纯碱、碳、二氧化碳、氧化铜、稀盐酸六种物质(用A、B、C、D、E、F各代表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相邻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已知A为黑色固体,F常用于灭火。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
(2)E与F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有白色沉淀生成
CuO+2HCl === CuCl2+H2O
2HCl+Na2CO3 === 2NaCl+H2O+CO2↑
未给物质型推断
6. 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下图转化关系中:化合物m的水合物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p是通常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燃冰被国际公认为是石油、煤的替代能源
B. q一定是CO2
C. 通常状况下,r是一种液体
D. m与n、p与n两个反应过程中都放出热量
B
7. 如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均含有X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戊代表的物质均易溶于水
B. 由X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C. 加热丁和紫色石蕊的混合液,溶液颜色由红色变紫色
D. “甲→乙→丙”的转化都只能通过与O2反应来实现
C
8.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A、B、D、E、F均由三种元素组成;A、B属于同类别的物质;C物质在固态时俗称干冰; A、E均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F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经略去,其中“——”表示两种物质间会反应,“→”表示一种物质会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与C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B. B一定是NaOH
C. D一定属于酸
D. E→C只能通过E与D反应实现
C
9.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是反应物,C、D是生成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气体单质,D为紫红色固体,A与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2)若A为烧碱,D为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B可能为___和_____________
(选填“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两类物质。
置换反应
酸
非金属氧化物
(3)若A为红棕色固体,D为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且B、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O3+3CO 2Fe+3CO2
=====
高温
10. A、B、C、D、E均含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表示反应可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已知:A为氧化物,其中金属元素显+3价,且其质量分数为70% ;B为单质;E为难溶性碱;A→ B是工业制取B的
主要原理。A的化学式为______;D→ E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C与B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Fe2O3
FeCl2+2NaOH=== Fe(OH)2↓+2NaCl(合理即可)
2FeCl3+Fe=== 3FeCl2
11.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黑色固体,H是金属单质;煅烧石灰石得到E;可用F与D配制波尔多液作农药。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俗称_______。
(2)物质A属于______(“酸”“碱”“盐”或“氧化物”)。
(3)写出由F→G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转化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生石灰
氧化物
Na2CO3+Ca(OH)2=== 2NaOH+CaCO3↓
置换反应
混合物成分推断
12.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B. 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5种情况
C. 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NaCl
D. 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K2SO4,一定没有Na2CO3
C
13. 固体混合物A可能含有CaO、NaCl、NH4Cl、Na2CO3、Na2SO4五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气体B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填“蓝色”“红色”或“紫色”)。
(3)②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中生成气体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Cl
红色
Na2SO4+Ba(NO3)2=== BaSO4↓+2NaNO3
CaCO3+2HCl=== CaCl2+H2O+CO2↑
14 . 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BaCl2、Na2CO3、 BaCO3、 Na2SO4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其组成,取少量该固体进行如图实验: (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回答问题:
(1)白色沉淀A是______ (填化学式)。
(2)溶液b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BaCO3
Na2CO3、 BaCl2
BaCO3、NaOH
Na+、H+、 、Cl-(共48张PPT)
专题八 常见的化学计算
专题分类训练
2
能力点突破
1
一、直接读取纯净物的质量(日照3考、潍坊2考)
例1 向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50 g氢氧化钠溶液,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得到 10.7 g固体。求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的纯净物是________
(填物质名称,后同),质量为______。
寻找代入化学方程式的纯净物质量
氢氧化铁
10.7 g
例2 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 51 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的纯净物为_____,质量为______。
氧气
0.48 g
例3 文文想通过实验测定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分四次向182.5 g稀盐酸中加入含有杂质的锌粉(杂质不溶于盐酸也不与盐酸发生反应),记录所加锌粉质量与产生氢气的总质量如下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锌粉质量/g 5 5 5 5
产生氢气总质量/g 0.15 0.3 0.4 0.4
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的纯净物为_____,其质量为_____。
氢气
0.4 g
二、利用质量差计算纯净物的质量(日照2017.17;潍坊2考)
例4 镁铜合金常用作飞机天线等导电材料,现取某镁铜合金 10 g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6.4 g,求生成氢气的质量时,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的纯净物为___,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和结果,下同)。
镁
10 g-6.4 g=3.6 g
例5 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某同学将30 g该溶液加入到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反应过程中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计算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需代入的纯净物为________,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178.8 g-170.0 g=8.8 g
例6 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制取高纯度碳酸钙粉末,将150 g氯化钙溶液分四次加入到100 g 碳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计算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代入的纯净物为______,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 累计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g
一 40 134
二 80 168
三 120 202
四 150 232
碳酸钙
150 g+100 g-232 g=18 g
三、利用质量分数计算纯净物的质量(潍坊2017.21)
例7 某工厂采购了一批400 t含氢氧化钠 70%的烧碱样品(其他杂质不与SO2反应),计划将这批烧碱制成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计算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时,需代入的纯净物为________,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
400 t×70%=280 t
例8 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30 g该稀硫酸样品于烧杯中,将15%的NaOH溶液逐滴滴入烧杯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滴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则测定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时,需代入的纯净物为________,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
8 g×15%=1.2 g
(以计算加热24.5 g KClO3至完全分解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例)
将纯净物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求解
计算步骤 答题模板
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解:设24.5 g KClO3分解可以得到O2的质量为x
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MnO2
=====
△
计算步骤 答题模板
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关系 245 96
24.5 g x
列:列出比例式
根据计算出的质量求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 ×100%
= ×100%
(2)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 ×100%
【特别提醒】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沉淀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反应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质量
1. 我国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利用此原理从硫酸铜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向100 g的废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得到铜的质量为1.28 g。
(1)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根据以上原理分析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纯文字型
x=3.2 g
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3.2%
答: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3.2%。
(1)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质量为x
Fe+CuSO4=== FeSO4+Cu
160 64
x 1.28 g
(2)不能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50 g稀盐酸倒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边加边搅拌至不再产生沉淀,得到105.83 g混合物。将上述混合物过滤后得到77.13 g滤液(假设过滤过程中滤液没有损耗)。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g。
(2)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向反应后的滤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呈____色。
x=7.3 g
(1)28.7
(2)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HCl+AgNO3=== AgCl ↓+HNO3
36.5 143.5
x 28.7 g
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4.6%
答: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3)红
3. 为清洗废旧黑色铜丝(只含铜和氧化铜),某工厂实验室设计了如下方案,取30 g黑色铜丝,向其中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1)反应后的溶液呈________色。
(2)清洗后的铜丝的质量为多少?
(3)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蓝
(2)解: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00 g×7.3%=7.3 g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氯化铜的质量为y
CuO+2HCl === CuCl2+H2O
80 73 135
x 7.3 g y
x=8.0 g y=13.5 g
清洗后铜丝的质量为30 g-8 g=22 g
答:清洗后铜丝的质量为22 g。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2.5%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5%。
4. 某化工产品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钙和硫酸钡,现取该化工产品样品20 g放入锥形瓶内,向其中加适量水,振荡,然后再向锥形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__(只填空,不列式计算)。
(2)计算该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
坐标曲线型(日照3考;潍坊2考)
(1)40%
(2)解:由图像可知,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与碳酸钙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y
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73 44
x 10%y 4.4 g
解得:x=10 g y=73 g
则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稀盐酸质量为146 g-73 g=73 g,则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为73 g×10%=7.3 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
Ca(OH)2+2HCl === CaCl2+2H2O
74 73
z 7.3 g
z=7.4 g
答:该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7.4 g。
5.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现用10 t含杂质的石灰石生产氧化钙,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杂质不参加反应),请计算:
(1)生成氧化钙的质量。
(2)该石灰石的纯度为______。
=====
高温
(1)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t - 6.04 t=3.96 t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56 44
x 3.96 t
x=5.04 t
答: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5.04 t。
(2)90%
6. 为探究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称取部分已被H2还原的氧化铜粉末(含Cu和CuO)7.2 g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烧杯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Cu和CuO的混合物中,Cu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2)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a的值。
(1)加入NaOH溶液前烧杯中固体的质量为3.2 g
则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3.2 g
混合粉末中CuO的质量为 7.2 g-3.2 g=4 g
CuO中O元素的质量为4 g× ×100%=0.8 g
则CuO中Cu元素的质量为4 g-0.8 g=3.2 g
所以混合物中Cu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为(3.2 g+3.2 g)∶0.8 g=8∶1
(2)解:设和4 g CuO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x,和10 g NaOH溶液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y
CuO + H2SO4=== CuSO4 + H2O
80 98
4 g x
x=4.9 g
H2SO4 + 2NaOH=== Na2SO4+ 2H2O
98 80
y 10 g×20%
y=2.45 g
则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4.7%
答:实验中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7%。
(3)根据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烧杯中固体增加的质量(a-3.2) g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此时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30 g-10 g=20 g,则有
2NaOH +CuSO4 === Cu(OH)2↓+ Na2SO4
80 98
20 g×20% (a-3.2) g
a=8.1
答:a的值为8.1。
7. “盐酸-硫化钡法”生产的BaCl2溶液中常会混有盐酸,为了测定该溶液中B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该产品液10.0 g于烧杯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5.3%的Na2CO3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与氯化钡反应时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g,图中n=________。
(2)计算该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根据实验在图中画出加入碳酸钠溶液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图。
(1)2.12 3.94
(2)解:设10.0 g该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为x
BaCl2+Na2CO3=== BaCO3↓ + 2NaCl
208 106
x 2.12 g
x=4.16 g
该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100%=41.6%
答:该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41.6%。
(3)
8. 为测定某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量氢氧化钡溶液于烧杯中,逐渐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实验中测得的各项数据如下表所示。请计算:
表格型(日照、潍坊均2考)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过滤后滤液的质量
50 g 90 g 138.03 g
(1)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g。
(2)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1.97
(2)解:设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Na2CO3=== BaCO3↓+2NaOH
171 197
x 1.97 g
x=1.71 g
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3.42%
答: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42%。
9. 某工厂生产的NaCl产品中含有杂质MgCl2,化学兴趣小组取100 g样品完全溶解于313.6 g水中,向该溶液中分5次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每次30 g,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30 30 30 30 30
累计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5.8 8.7 11.6 11.6
请完成下列各题:
(1)样品中MgCl2的质量是________g。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规范的计算过程)。
(3)请画出生成沉淀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图(标明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坐标)。
(1)19
(2)解: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MgCl2+2NaOH===Mg(OH)2↓+2NaCl
58 117
11.6 g x
x=23.4 g
第4次加入NaOH溶液后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 g-19 g+23.4 g=104.4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 g+313.6 g+4×30 g-11.6 g=522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3)
10. 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的实验,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结合实物图型
(1)0.2
(2)解:设反应后生成FeCl2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y
Fe+2HCl=== FeCl2+H2↑
56 127 2
y x 0.2 g
x=12.7 g y=5.6 g
则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94.6 g+5.6 g-0.2 g=100 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2.7%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7%。
11.请根据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信息作答:
(1)实验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
(2)实验所用K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至0.1%)。
(3)计算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至0.1%)。
(1)K2CO3、KCl
(2)13.8%
(3)解:设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为y
K2CO3+CaCl2=== 2KCl+CaCO3↓
111 100
y 10 g
y=11.1 g
则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11.1%
答:原混合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11.1%。
1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铝片与足量浓度为9.8%的稀硫酸反应时气体压强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拓展类
(1)开始一段时间气体压强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铝片中氧化铝的质量。
(3)在图中画出加入40 g稀硫酸与铝片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图。
(1)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稀硫酸与氧化铝反应不生成气体
(2)解:设与稀硫酸反应的氧化铝的质量为x
Al2O3+3H2SO4=== Al2(SO4)3+3H2O
102 294
x 10 g×9.8%
x=0.34 g
答:氧化铝的质量为0.34 g。
(3)(共26张PPT)
全国视野 推荐题型
题型一 数字化实验
题型二 创新实验
题型三 项目性探究
题型四 跨学科试题
1. 某同学取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游动,变成闪亮的小球,发出“嘶嘶”声响,偶尔气体爆鸣并火光闪现,小球变小最后消失。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获得相关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B.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钠与水反应有氢气生成
C. 钠与水反应会吸收热量
D. 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题型一 数字化实验
C
2. (2021福建)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①、③为研磨成粉末状钙片 ②、④为片状钙片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答案:B
3. (2021海南)某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探究。
(1)小明进行了实验并得出结论如下表,请补充完整。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 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② 向其中一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震荡 澄清石灰水变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 向另一瓶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 燃着的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
浑浊
Ca(OH)2+CO2 === CaCO3↓+H2O
(2)小红认为实验③的结论不正确,并查阅到相关资料。
【资料卡片】Ⅰ.经测定,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吸入的空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Ⅱ.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下图。
Ⅲ.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能正常燃烧。
请结合以上资料,简述小红认为实验③结论不正确的理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资料Ⅲ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时木条仍能燃烧,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仅为4%,因此,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不是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或由资料Ⅱ可知,当氧气含量低于15.65%(约16%)时蜡烛熄灭,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为16%,因此木条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不足]
题型二 创新实验
4. 某校化学实验小组对教材上“探究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白磷,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水分,投入具支试管内,立刻塞好单孔塞。将装置放入80 ℃以上水浴中加热,观察到白磷燃烧。燃烧结束后,打开止水夹,缓慢推动注射器将氧气注入试管内,白磷再次燃烧。
以下关于本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量
B. 实验不能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C. 注入氧气后白磷再次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该改进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
5. (2021宁夏改编)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是HCOOH(甲酸) H2O+CO↑。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一氧化碳并还原氧化铜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a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B. 浓硫酸在制取一氧化碳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 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
D. 该实验所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
热的浓硫酸
D
同学们参与当地环境监测,他们在10米高台上,利用“风向风速器”,测得风速为10 m/s时,有大量的沙尘被卷入空中,能见度迅速降低,引发这一自然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条)。
题型三 项目性探究
6. (2021山西)3月16日,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地区,次日多地又遇到降雨。该地某校环境监测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沙尘暴的成因、危害、成分、防护、治理以及雨水酸碱度的异常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紧急立项,开启了项目性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监测沙尘暴的成因
土质疏松(或大气层不稳定等合理即可)
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进入到口、鼻、眼、耳中引发各种疾病。除此之外,沙尘暴还会产生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任务三:探究沙尘暴的成分
【信息检索】我国西北地区,含有大量钠盐的干涸盐湖和盐碱地总面积约有50万平方公里,为沙尘暴的形成埋下隐患。
【猜想假设】此次沙尘暴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等碱性物质。
影响出行(或影响户外工作等合理即可)
任务二:分析沙尘暴的危害
【进行实验】取少量盐碱地的土壤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用如图装置完成如下实验。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 ①挤压胶头滴管a,滴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沙尘暴中含有Na2CO3,不含NaOH
②挤压胶头滴管b,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过量(或适量或足量)的CaCl2溶液
【反思评价】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的土壤中通常不含NaOH,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若加入的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则只能证明沙尘暴中含有Na2CO3,而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aOH。
CaCl2+Na2CO3 === CaCO3↓+
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
Ca(OH)2 [或Ba(OH)2]
2NaCl(或BaCl2+Na2CO3 === BaCO3↓+2NaCl等合理即可)
发生反应
任务四:评价雨水pH异常的原因
【数据监测】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环保部门获得了当地雨水的pH数据。
测定时间 3月5日 3月17日 3月28日 3月31日
pH 5.57 5.73 5.60 5.59
【表达交流】3月17日,雨水pH出现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进度】该项目性学习还没有进行的探究项目是___________。
沙尘暴中含有
防护、治理
Na2CO3,引起雨水pH增大(合理即可)
7. (2020宜宾)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成分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O=== Ca(OH)2
探究Ⅱ: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H2。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成分可能是: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固体中含有_________。
氢氧化钙
(3)另取少量固体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下图),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证明固体中含有CaCO3。
③证明固体中含有铁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活性炭
盐酸反应,且为黑色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溶液呈浅绿色
活性炭不与稀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可供选择的试剂:CuCl2溶液、稀盐酸、NaOH溶液)。
取固体混合物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含有铝粉(合理即可)
题型四 跨学科试题
编者按:《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8. (2021山西)开心是一剂良药。人在高兴时,机体会分泌一种叫缩氨酸的荷尔蒙,它由2~50个氨基酸构成,能杀死95%的癌细胞。该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有( )
A. 1种:C B. 2种:C、H
C. 3种:C、H、O D. 4种:C、H、O、N
D
9. (2021杭州)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数学方法,如公式、图像、比例等。下列科学概念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是( )
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③④ D. ①②③④都可以
D
10. 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见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B. 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C. 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D. 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
11. 如图是小明制作的简易“蒸汽船”模型。将盛有一定量水的铜制容器安装在“船体”上,用蜡烛对铜制容器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管会向右喷蒸汽,“蒸汽船”就向左行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蜡烛对铜制容器加热使容器内水温升高,是利用铜的导热性
B. 在加热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铜制容器底部变黑
C. 不用蜡烛加热,将铜制容器内的水换成干冰,小船也会向左行驶
D. 不用蜡烛加热,将铜制容器内的水换成稀硫酸,小船也会向左行驶
D
12. (2021乐山)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
B. “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C. 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
D. 反应③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
D(共45张PPT)
专题六 工艺流程题
专题分类训练
2
专题精讲
1
一、流程图题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常考知识点的解题思路
1. 流程中涉及的主要操作
(1)粉碎或研磨: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或溶解)速率。
(2)溶解
(3)过滤
(4)结晶(蒸发结晶或冷却结晶)(潍坊3考)
2. 加入试剂的选择或加入某试剂的目的
(1)加入试剂的选择:从所得反应的产物分析判断。
(2)加入某试剂的作用:多为除去某过量物质或者反应副产物。
(3)通入稀有气体(氩气)或氮气的作用:稀有气体、氮气等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隔绝空气,防止生成物被氧化。
3. 判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1)可逆线表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如图1,物质A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2)某设备或流程的生成物,为另一设备或流程的反应物,则该物质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如图2,物质B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4. 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题目要求在流程图中找到反应物、生成物,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可能发生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箭头方向,箭头进入的是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若从已知信息中找到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可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加入水,然后进行配平,还应注意反应条件的有关信息,如在空气中煅烧或通入空气,则还需考虑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参与反应。
5. 对流程进行评价
(1)安全性和简便性:若反应中会产生可燃性物质,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通风和远离火源;尽量选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避免高温、高压等复杂条件。
(2)环保性: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环保、低碳方案优先。
(3)经济实用性:应遵循原料廉价易得、反应能耗低、产率或原料的利用率高等原则。
物质的制备流程(日照2考;潍坊4考)
1.某化肥厂以煤、空气、水为原料合成氨。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氨气转变为液氨是放热过程
B. 设备1中此反应C+H2O(气) CO+H2一定发生
C. 设备2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D. 设备3中参加反应的N2和H2的质量比为14∶1
=====
高温
答案:D
2. 真空热还原法生产钙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2)Ⅱ中反应有两种产物,固体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铝元素,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中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碳酸钙
反应物中含有氧元素、铝元素和钙元素,钙蒸气中仅含有钙元素,因此固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铝元素
物理
3. 甲醇是重要的液体燃料,通过“煤液化”技术用煤炭和水制取甲醇(CH3OH)的主要流程如下:
(1)混合气体通过冷却器后,分子之间的间隔____(填“增大”或“减小”)。
(2)该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_______种。
(3)合成塔中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CO和H2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
甲醇,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煤液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甲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
2(或两)
CO+2H2 CH3OH
=======
高温、高压
催化剂
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即可)
4. 氮化硼(BN)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应用广泛。硼单质是制备氮化硼(BN)的原料之一,某工厂利用硼砂(主要成分为Na2B4O7·10H2O,杂质中含少量Fe3+)制备硼(B)单质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粉碎硼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A的名称是____。
(3)滤渣的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H3BO3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过滤
Fe(OH)3
2H3BO3 3H2O+B2O3
====
△
3Mg+B2O3 3MgO+2B
====
850
℃
5. 工业上常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杂质)为原料冶炼铝,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氧化铝与酸、碱都能发生反应;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2NaOH=== 2NaAlO2+H2O。
①试剂X是____________(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Ⅰ后过滤所得的沉淀是_______________;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列举产物NaHCO3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电解氧化铝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
氧化铁(或Fe2O3)
NaAlO2+2H2O+CO2=== Al(OH)3↓+NaHCO3
焙制糕点(或治疗胃酸过多等合理即可)
2Al2O3 4Al+3O2↑
=====
通电
6. 镁被誉为“国防金属”,工业上通常用海水制取金属镁。有以下两个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吨试剂价格表
工业生产为了获得更高利润,根据上表分析,最好选择方案___(填“一”或“二”)。
(2)步骤②中加入试剂充分反应后的操作是_____。
(3)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剂 NaOH Ca(OH)2
价格(元/t) 3200 1200
二
过滤
2HCl+Mg(OH)2 === MgCl2+2H2O
7. 牙膏中常用碳酸钙粉末做摩擦剂,利用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和酸)制备纯净碳酸钙的一种方法如图。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CaCO3 CaO+CO2↑
=====
高温
过滤
Na2CO3+CaCl2=== CaCO3↓+2NaCl
复分解
(3)该方法中,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对制备碳酸钙是否有影响?判断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_____________。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提出一条实现碳中和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响;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溶液B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最终使制得的碳酸钙产率较低
温室效应加剧
开发新能源(合理即可)
8. 金属钛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化工、医疗等领域。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制取钛并获得副产品A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金属钛的微粒是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H2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原子
+4
(2)反应②需持续通入氩气,氩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产物除红色固体A外,还有两种组成元素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反应①②③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填“①”“②”“③”)。
隔绝空气(或防止生成物被氧化或作保护气等合理即可)
2FeSO4 Fe2O3+
SO2↑+SO3↑
=====
高温
①③
(5)对反应③进行改进,可直接生产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LiFePO4,工艺流程如下图:
写出“高温煅烧”由FePO4制备LiFePO4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PO4+Li2CO3+
H2C2O4 2LiFePO4+H2O+3CO2↑
=====
高温
9.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工业上以半水煤气(主要成分是N2、H2、CO、CO2和H2O)、食盐等为原料制取纯碱的流程如下:
图1
(1)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和_____。
(2)步骤Ⅰ中,在使用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半水煤气主要成分间发生反应实现了CO转化,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
CO+H2O CO2+H2
====
Cu
△
图1
(3)实验室从混合气体H2、N2、CO2中分离出CO2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广口瓶和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纯碱中少量碳酸氢钠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2
NaOH溶液
稀硫酸(或稀盐酸)
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
10. 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KOH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含K2CO3),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即可。下图为模拟该法制取KOH的工艺流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里进行操作②、操作③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2)“反应池”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制浆”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
应类型是_________。
(4)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燃烧窑”中产生的热量可供煅烧和操作__(填“①”“②”或“③”)利用。
玻璃棒
Ca(OH)2+K2CO3===
CaCO3↓+2KOH
化合反应
碳酸钙和水(或CaCO3和H2O)
③
回收利用流程
11.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具有重要意义。某机械厂金属废料的成分是Zn、Cu、ZnO和CuO,某化学小组利用该金属废料回收铜并制取氧化锌和硫酸铜。请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回收铜并制取氧化锌,实验方案如下:
(1)步骤Ⅰ所得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2)步骤Ⅲ加入试剂甲的名称是______。
(3)步骤Ⅳ加入适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ZnSO4、CuSO4、H2SO4
稀硫酸
除去过量的稀硫酸并使锌离子全
部转化为氢氧化锌沉淀
(4)方案A中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小组同学从绿色化学的视角分析方案B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CuO+H2SO4===
CuSO4+H2O
方案B中生成有
毒的二氧化硫气体,会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活动二】利用活动一回收的铜制取硫酸铜,设计方案如下:
方案A:Cu CuO CuSO4
方案B:Cu CuSO4
【信息】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O2
△
稀硫酸
====
△
△
浓硫酸
12.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某课外小组要从废液中回收铜并得到铁红(主要成分Fe2O3),要求全过程不引入其他金属元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厂废液中加入过量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式表示固体甲的成分________。
(3)溶液甲中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完成步骤④的化学方程式:4Fe(OH)2+O2+2_____=== 4Fe(OH)3。
Fe+CuCl2=== FeCl2+Cu
Fe、Cu
Na+、Fe2+
H2O
13.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废渣(主要为CaCO3,还含有C、Fe2O3、MgO等少量杂质)去制作CaCl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1)Ⅰ过程中加过量稀盐酸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Ⅰ过程中MgO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此反应为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使废渣中的碳酸钙、氧化铁、氧化镁完全反应
MgO + 2HCl === MgCl2 + H2O
复分解
(3)滤渣一的成分为__(填化学式)。
(4) X溶液为_______(填化学式)。
(5) NaCl 在生活中的用处: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例)。
(6)已知CaCl2与焦炭、BaSO4 在高温下生成BaCl2和CO和CaS,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NaOH
作调味品(合理即可)
CaCl2+4C+BaSO4 BaCl2+4CO↑+CaS
=====
高温
14. “垃圾是放错的资源”。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SO2,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得到仅含一种元素的化工原料X,流程如下:
(1)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2)膜反应器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X的化学式是___。
(3)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碘(或I2)
H2
SO2 + I2 + 2H2O H2SO4 + 2HI
======
20-100℃
分离、提纯、除杂流程
15. 现有含杂质氯化镁的氯化钾,欲除去杂质,配制氯化钾溶液,操作流程见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过滤。有关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填写字母标号)。
A. 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留有气泡
B.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C.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MgCl2+2KOH === 2KCl
+Mg(OH)2↓
A
(3)蒸发。把液体倒入蒸发皿,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平调零。如图所示,先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如果指针静止时偏向右侧,则应该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往___旋动(填写“左”或“右”)。
防止液体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左
(5)配制溶液。称量氯化钾固体的质量和量取水的体积时,天平示数(单位:克)和量筒读数(单位:毫升)分别如图所示,则所配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水的密度可近似看做1 g/cm3 )
18%
16.某燃煤电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铝。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1)“酸浸”中使用的酸是__(填字母序号)。
A. HCl B. H2SO4 C. Na2SO4
B
(2)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煅烧”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
(4)该工艺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2O3
2Al(OH)3 Al2O3+3H2O↑
=====
高温
分解反应
废物再利用(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7. 氧化锌广泛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工业氧化锌常含有少量杂质(CuO、FeO、SiO2等)不能直接使用。提纯、净化氧化锌的简易流程如图所示:
参考资料: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
(1)反应器Ⅰ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硫酸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残渣中除含金属锌外,还有_______。
(3)操作一、操作二和操作三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
(4)操作四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nSO4、CuSO4、FeSO4
铜和铁
过滤
ZnCO3 ZnO+CO2↑
=====
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