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8 16: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图中的三条线表示了全球及南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变化与冰雪覆盖面积的对应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点表示( )
A.南半球的7月份
B.北半球的1月份
C.全球平均状况的1月份
D.全球平均状况的7月份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的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小于南半球
B.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半球的冰雪覆盖范围年变化比北半球大
C.北半球的气温年较差小于南半球
D.从全球平均状况来看,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CO2含量总体上呈现白天上升、夜间下降的变化规律。某研究小组对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典型岩溶草地土壤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研究区2021年6月14-30日为无雨期,6月30日—7月20日为降雨期。下图示意研究区距地表20cm深度处6月14日和7月15日土壤中CO2含量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6月14日相比,7月15日夜间土壤CO2浓度下降缓慢,可能是因为该日( )
A.土壤中空气含量高 B.土壤CO2扩散慢
C.土壤温度下降慢 D.土壤孔隙度较小
4.据图推测,6月14~30日该地土壤CO2含量随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是( )
A.螺旋下降 B.波动下降 C.波动上升 D.跳跃上升
5.从碳循环的角度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判断,该地土壤向大气碳释放量最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温室气体,下图为2007年-2020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组成及排放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湖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和强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是因为技术进步
B.农资投入碳排量少且稳定,说明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高
C.农田土壤利用碳排量占比大,是由于种植面积大产量多
D.畜禽养殖碳排量减少且占比低,是因为畜禽养殖效益差
7.降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最合理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封山育林 C.提高机械使用 D.发展生态农业
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如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完成下面小题。
8.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是( )
A.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B.刺激低碳和零碳等技术创新
C.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 D.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
9.加快碳交易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价格,也就是碳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制约“碳价”统一的主要障碍是( )
A.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 B.“碳价”过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C.碳交易操作程序繁琐 D.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
读世界各地每年的硫、氮排放量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显示( )
A.发展中国家硫、氮排放量较高 B.中国人均硫、氮排放量较高
C.发达国家硫、氮排放总量较高 D.发达国家人均硫、氮排放量较低
11.据调查北欧的芬兰、瑞典等国的酸雨主要和英国、德国的工业污染有关,其转移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运动 B.跨国河流 C.洋流 D.国家之间的产品贸易
12.关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因而不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承担者
B.环境污染与人口数量多少成正比
C.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控制人口增长
D.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
2023年8月10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进一步证实北极地区升温超过全球平均2倍以上。下图为北极升温主要驱动因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是( )
A.海冰融化、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全球变暖 B.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海冰融化、全球变暖
C.云层反射、海冰融化、厄尔尼诺 D.太阳辐射增强、海冰融化、厄尔尼诺
14.图示可知,与北极增温无关的因子是( )
A.大气湿度与云量增加 B.海冰厚度与覆盖面积
C.大气环流、洋流的极向输送 D.太阳短波辐射量的变化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碳排放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下图反映了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正确的有( )
①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下降
②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③第三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④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积极发展绿色交通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向外省购买碳排放权④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刚果盆地沼泽区域有大量泥炭存在,泥炭地被认为是最大的陆地碳储库。在被水覆盖的区域,植物(碳)在缺氧条件下被储存。但泥炭沼泽干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有专家认为,刚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从碳汇到碳源的临界点(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近年来,中国与刚果盆地地区国家的碳汇合作不断加强。下图示意刚果盆地(局部)等高线。
(1)从地形地貌角度,说明刚果盆地内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的原因。
(2)试分析“刚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从碳汇到碳源的临界点”的原因。
(3)推测中国可在刚果盆地合作开发的一种清洁能源,并说出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寒植物主要分布于高山林线以上、永久雪线以下,是高山隆升后植物适应极端生存环境的产物。研究表明,横断山区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3000万年前,之后横断山区经历了新近纪(距今约2300万年—258万年)降温、隆起、季风加强等事件,通过扩散过程、高寒生物区的扩张以及物种就地演化,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高寒植物种群。约2300万年前,地壳强烈隆起,喜马拉雅山脉逐渐形成。约250万年前,地球进入第四纪冰期,高寒植物种群从横断山高寒地区扩散到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速率加快。目前,喜马拉雅山地区约42%的高寒植物种群来源于横断山区。下图示意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位置。
(1)指出高寒植物需要适应的极端生存环境。
(2)分析新近纪降温、山脉隆起、季风加强对横断山区高寒植物的影响。
(3)为“横断山区是喜马拉雅山高寒植物种群的主要来源地”这一说法,提出地理证据。
(4)从物种迁移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横断山区现有高寒植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它位于距离地面25~30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天然保护屏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在南极上空首先发现了臭氧空洞。几十年后的今天,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全球臭氧含量大致保持恒定状态,但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空洞,2005年臭氧空洞面积达到2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的面积。臭氧层保护仍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1)据图说明9月份平流层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2)简述人类应对臭氧总量变化的措施。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冰岛在首都雷克雅未克近郊的地热发电站附近,兴建了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捕集工厂——奥卡。该工厂通过12台风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加热到100℃与水混合(1吨二氧化碳约需27吨水),被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矿物质,永久储存在地下。据称,该工厂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采用模块化施工(模块化施工是将建筑工程分解成许多独立的模块,通过模块间的连接和组合实现整个工程的建造,模块化构建的每个模块都是预制精度和质量控制,可以在加工厂中进行生产、测试和调试,从而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和工期延误的风险),占地面积小,每年仅能捕捉4000吨二氧化碳,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
(1)说出冰岛建设奥卡碳捕集工厂的自然条件。
(2)分析奥卡碳捕集工厂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的原因。
(3)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4)简述该项目的运营对周边区域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1.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应为南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之和。因此,最右边的线表示全球。与南半球相比, 北半球温差大,所以,中间的ab连线代表北半球, ab线左侧线代表南半球。北半球1月冰雪覆盖多,所以a代表北半球1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由上题已知,最右边的线表示全球,中间为北半球,a为1月,b为7月,左边为南半球,读图可知,北半球1月冰雪面积较南半球7月大,因此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比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大,A错误;对比1月和7月的冰雪面积,可知南半球的冰雪覆盖范围年变化比北半球小。冰雪面积年变化越大对应气温年较差越大,因此北半球的气温年较差大于南半球,BC错误;最右侧线为全球情况,1月冰雪面积较7月大,因此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D正确。故选D。
【点睛】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是一种缓发性的自然灾害。
3.B 4.A 5.D
【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空气含量和孔隙度对土壤中CO2浓度影响小,AD错误;7月15日昼夜温差大于6月14日,因此该日土壤温度下降快,C错误;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6月14日处于无雨区,利于土壤CO2扩散,而7月15日处于降雨期,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土壤中的CO2含量较少,不利与在土壤中扩散,B正确。故选B。
4.结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6月14~30日处于无雨期,因此土壤中CO2含量主要受土温影响。对比图中信息可知,7月15日土壤CO2含量较6月14日低,因此是呈下降趋势,CD错误;图中显示6月14土壤CO2含量呈螺旋转变化,A正确,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5.土壤中CO2含量总体上呈现白天上升、夜间下降,因此温度高土壤中CO2含量多,向大气碳释放的量也多。温度低土壤中CO2含量少,向大气碳释放的量也少。该地位于欧洲南部,冬季四一年中温度最低的季节,依次该地土壤向大气碳释放量最少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6.C 7.D
【解析】6.结合农业碳排放强度可知,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并非逐年下降,A错误;农资投入碳排量少且稳定,说明农资投入带来的碳排放量较少,例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少,并不能说明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提高,B错误,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占比大,说明碳排放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且产量多, C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增多,畜禽养殖的效益并没有变差,而碳排放量减少且占比低,主要是受到养殖规模、饲料类型、管理水平(例如粪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C。
7.降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最合理的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等带来的碳排放, 种植碳排放量较少的农作物,D正确;由图可知,湖南省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农田土壤利用,故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对于降低农业碳排放量作用不大,AB错误,提高机械使用,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对整体的碳排放量影响相对较小,且机械使用过程中也会排放碳,C错误。故选D。
【点睛】减排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二是减少用能活动来减排。
8.B 9.D
【解析】8.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重点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发展低碳经济,刺激低碳和零碳等技术的创新,B正确;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会影响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A错误;农业生产机械化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能耗,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C错误;外向型经济不一定是低碳经济,D错误。故选B。
9.由于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影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碳价”很难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定,D正确;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不是主要障碍,A错;碳价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不是碳价难以统一的原因,B错;碳交易操作程序可以简化,因为其操作程序繁琐而导致碳价难以统一的可能性不大,C错。故选D。
【点睛】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目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
10.C 11.A 12.D
【解析】10.读图可判断出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硫、氮排放总量大,C正确、A错误;发达国家人口总数较少,人均消费水平高,人均硫、氮排放量也较高,D错误;中国人口数量多,人均硫、氮排放量较低,B错误。故选C。
11.英国、德国地处西风带,其工业污染随西南风,向北影响北欧地区,A正确;英国、德国与北欧各国之间没有跨国河流,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BC错误;国家之间的产品贸易与工业污染、酸雨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12.人口与污染物排放并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中国人口虽多,但排污总量相对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靠技术和环境管理等手段,BC错误;针对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应注意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A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13.B 14.D
【解析】13.本题为地理逻辑推理题,驱动北极升温的根本原因在丙,丙为全球变暖,CD错误;甲过程导致近地表升温,甲应为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使得近地面气温升高,而海冰融化会吸收热量,会导致近地面气温降低,A错误,B正确。近地面气温升高,海冰融化吸收热量,海冰融化会导致地表冰面减少,反射率降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乙为海冰融化。故选B。
14.大气湿度与云量的多少,决定了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北极增温有关,A错误;海冰厚度与覆盖面积影响了地表的反射率,决定了地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北极增温有关,B错误;大气环流、洋流的极向输送,给极地地区带来热量,与北极增温有关,C错误;太阳目前处于壮年期,太阳短波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D正确。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表升温,使北极海和积雪大量融化,冰雪反射率下降;进而造成北极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增加,使北极地升温加快,导致更多海冰和积雪融化,对升温具有放大作用。
15.D 16.A
【解析】15.读图可知,第一产业碳排放量增加很少,但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因此第一产业的碳排放所占比重下降,①正确。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升,但因其他产业碳排放量也在上升,故其所占比重先升后降,②错误。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③错误。2010-2018年,江苏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④正确。故选D。
16.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可以减少碳排放总量,①正确。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火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可以减少碳排放总量,②正确。向外省购买碳排放权,并不能减少江苏的碳排放总量,③错误。第二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影响经济的发展,④错误。故选A。
【点睛】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17.(1)海拔低,气温高;盆地地形,湿度大;多沼泽、河流,地表破碎,联系不便。
(2)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气候异常,降水减少;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人类对沼泽的不合理利用。
(3)水能;理由: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多,落差大,水能丰富。或太阳能;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能丰富。
【分析】本题以刚果盆地(局部)等高线及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人口分布、土壤的形成、碳排放及能源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 读图可知,赤道穿过刚果盆地,海拔低,气温高;刚果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为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湿度大;刚果盆地降水丰富,多沼泽、河流,地表破碎,联系不便。
(2) 材料“泥炭沼泽干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可知,气候变干会加剧碳排放,而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气候异常,降水减少,是气候较之前更为干燥;同时热带雨林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人类对沼泽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碳排放。以上诸多因素使刚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从碳汇到碳源的临界点。
(3) 读图,刚果盆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多,盆地边缘处在高原山地与盆地交界,河流处落差大,水能丰富,因此中国可在刚果盆地合作开发的清洁能源类型是水能。刚果盆地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因此中国可在刚果盆地合作开发的清洁能源类型是太阳能。
18.(1)低温、强紫外线、昼夜温差大、大风
(2)降温使得高寒植物能够向较低海拔地区扩展,增加了其生存的空间;山脉隆起使得地势更加陡峭,高寒植物能够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形成不同的生存环境,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季风加强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降水,有利于高寒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横断山区高寒植物起源早;横断山区高寒植物种群丰富多样;横断山区与喜马拉雅山脉相距较近,有利于高寒植物种群的迁移和扩散。
(4)随着气温的升高,高寒植物适宜生存范围减小;大量植物向高海拔迁移,高寒植被面临生存威胁。
【分析】本题以高寒植物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植物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高寒植物主要分布于高山林线以上、永久雪线以下,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紫外线强;摩擦力小,风速大。
(2)新近纪降温、山脉隆起、季风加强对横断山区高寒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降温使得较低海拔地区温度下降,高寒植物能够向较低海拔地区扩展,增加了其生存的空间。其次,山脉隆起使得地势更加陡峭,垂直高差加大,高寒植物能够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形成不同的生存环境,促进了物种的分化。最后,季风加强从海洋携带更多的水汽,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降水,有利于高寒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横断山区高寒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3)研究表明,横断山区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3000万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已知高寒植物起源最早的地区,说明横断山区高寒植物起源早;之后横断山区经历了新近纪(距今约2300万年—258万年)降温、隆起、季风加强等事件,通过扩散过程、高寒生物区的扩张以及物种就地演化,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高寒植物种群,说明横断山区高寒植物种群丰富多样;读图可知,横断山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东面,与喜马拉雅山脉相距较近,有利于高寒植物种群的迁移和扩散。
(4)全球变暖使气温升高,随着气温的升高,高寒植物适宜生存范围减小;气候变暖使得大量植物向高海拔迁移,高寒植被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威胁。
19.(1)臭氧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高纬向低纬)先递增后递减(从60°S附近向两侧递减);臭氧总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在高纬地区递减幅度大,低纬地区变化幅度较小。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臭氧层的环保意识;制定法律法规,限制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积极开展氟氯烃替代技术的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臭氧层。
【分析】本题以臭氧层空洞为背景,涉及平流层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人类应对臭氧总量变化的措施。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从空间看:中低纬地区臭氧总量较高,高纬地区较低。由低纬向高纬臭氧总量先增加后降低。从时间看:全球臭氧总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在总量变化幅度上看,高纬地区递减幅度大,中低纬地区变化幅度较小。
(2)在保护臭氧层上,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臭氧层的环保意识;制定法律法规,限制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氟氯烃的使用是导致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积极开展氟氯烃替代技术的研究,要逐渐减少甚至杜绝其使用和排放。
20.(1)气候湿润,降水量充足,水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充足;多火山活动,玄武岩广布等。
(2)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劳动力成本高;工厂规模小,难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捕集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成本高昂;碳捕捉技术含量高,科技投入大等。
(3)采用模块化施工,减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施工的时间和难度;占地面积小,可降低用地成本等。
(4)以地热为能源,减少碳排放,环境效益好,捕集并固定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等。
【分析】本大题以“冰岛碳捕集工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注意材料信息“该工厂通过12台风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加热到100℃与水混合(1吨二氧化碳约需27吨水),被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矿物质,永久储存在地下”,碳捕集工厂需要水资源、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及玄武岩洞穴等。读冰岛区位图可知,冰岛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湿润,降水量充足,水资源丰富;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地热能资源充足;冰岛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因此多火山活动,玄武岩广布。
(2)根据材料“该工厂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可知,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需要大量劳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高;根据材料“采用模块化施工,占地面积小”可知,工厂规模小,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难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根据材料“该工厂通过12台风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加热到100℃与水混合(1吨二氧化碳约需27吨水),被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可知,捕集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成本高昂;另外,碳捕捉技术含量高,科技投入大,成本高昂。
(3)由材料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据图可知,该项目纬度较高,生态环境脆弱,施工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不利,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可减少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同时工业分散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4)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项目为碳捕集项目,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建设的,捕集并将气态碳固定,从而缓解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该项目直接以地热为能源,“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矿物质”,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