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日日练(2)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麒麟月考)隋朝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开通的历史意义在于( )
A.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 B.大大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 D.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
隋朝大运河开通于隋炀帝时期,隋朝完成统一是在隋文帝时期,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隋朝的灭亡无关,排除B项;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大交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2024九下·麒麟月考)阅读如下表格,由此可以得出宋朝时期( )
纺织业 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多。
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莞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商业贸易繁荣 B.农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兴盛 D.中外交往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体现手工业兴盛,C项正确;
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属于手工业,与商业贸易、农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项;
中外交往主要指中国同外国的交往,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宋朝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2023七下·通城期中)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西藏设置了宜慰使司都悟补敌碍绑巴铲憋暗胞叭金挨辈崩鞍袄安阿版案 榜 垫膊踩菜艾按爸挨尝抚百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由此可见,元朝在边疆地区管辖的方式是( )
A.因地制宜 B.守内虚外 C.分权制衡 D.行省自治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材料“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宣慰司管理西藏”可知,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注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对不同区域管理策略有差异,故选A项。
北宋为强化中央集权,重文抑武、守内虚外,排除B项。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思想,美国率先成功实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元朝在地方上开创行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分寄地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元朝边疆治理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3七下·通城期中)《新唐书》记载,唐朝后期“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材料描述的是( )
A.藩镇割据 B.朝政腐败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武夫悍将在地方上拥有治权、财权、兵权,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君弱臣强,削弱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朝政腐败是唐朝后期的政治弊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宦官专权是唐朝后期的政治弊病,与材料信处不符,排除C项。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衰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藩镇割据的相关历史知识。
5.(2023七下·通城期中)“贞观年代,宫人贵妇可以骑马外出,但要戴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纱把全身都遮住······到玄宗年代,连面纱都省了,后来她们干脆女扮男装出行。”这说明唐朝( )
A.皇帝十分宠爱妃子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女性社会地位很低 D.妇女受教育程度高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贞观年代,宫人贵妇外出,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纱把全身都遮住”“玄宗年代,连面纱都省了,后来她们干脆女扮男装出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由贞观至开元年间,宫人贵妇外出装饰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故选B项。
材料描绘了唐朝妇女装饰的变化,没有反映出皇帝十分宠爱妃子,排除A项。
从唐朝妇女外出装饰的变化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
材料描绘了唐朝妇女装饰的变化,没有涉及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2023七下·通城期中)宋辽“澶渊之盟”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不仅适当的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民族交融。这表明“瘦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有利于宋辽间的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澶渊之盟”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不仅适当的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民族交融”可知,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带来了宋辽的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故选D项。
“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北宋要支付巨额岁币,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排除A项。
“澶渊之盟”营造了宋辽和平局面,但并没有消除宋辽间的民族隔阂,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交融,未体现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宋辽澶渊之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3七下·通城期中)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科技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驿站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治辽阔,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材料描述了元朝疆域内的驿站数量多,物资齐备,说明了元朝交通便捷,故选B项。
材料仅体现了元朝驿站众多,交通发达,并未涉及战争频繁,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元朝驿站众多,交通发达,并未涉及商业繁荣,排除C项。
材料仅体现了元朝驿站众多,交通发达,并未涉及科技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发达的交通,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2023七下·通城期中)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他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还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
A.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D.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据材料“忽必烈结识中原文士”“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等建议”“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可知,忽必烈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崇尚儒家思想,以汉制治理国家,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没有体现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
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进程,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不能证明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9.(2023七下·通城期中)“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接缕垂芳饵,连简灌小园......”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 )
A.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 B.唐朝手工技术的高超
C.曲辕犁耕作工具的发明 D.灌溉工具筒车的应用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材料“接缕垂芳饵,连简灌小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连筒”指的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筒车,用于水利灌溉,所以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人民运用筒车灌溉小园的场景,故选D项。
材料体现了筒车灌溉情景,没有反映“开元盛世”的繁荣,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筒车灌溉情景,没有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筒车灌溉情景,没有描述曲辕犁耕作工具,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筒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朝筒车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23七下·蕲春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故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符合题意;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B;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作答。
11.(2023七下·蕲春期末)“到宋代,出现了坊市混杂的新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有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重商”的政策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 D.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君主制度下的一大特点之一,宋朝也是,只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
宋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是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内店铺不断增加,但是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不是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3七下·蕲春期末)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国家经济重心重新移到北方 B.江南地区工商业非常繁荣
C.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D.政府不再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等信息可知,明请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B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北方经济虽然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经济重心依旧在南方,排除A;
材料说明工商业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但并未说明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排除C;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3七下·蕲春期末)贞观出,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A符合题意;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无关,排除B;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与用人无关,排除C;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用人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太宗用人的史实,分许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3七下·蕲春期末)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消除了藩镇割据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可知,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给下层士子带来公平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符合题意;
消除了藩镇割据与题干无关,排除A;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题干未体现,排除B;
科举制与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3七下·蕲春期末)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江南地区文化繁荣 D.北方地区战乱不断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实仰东南财赋”可知,南方经济雄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的支持,所以材料反映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符合题意;
题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并没有体现东南地区赋税沉重,选项和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排除A;
江南地区文化繁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而不是现象本身,排除C;
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现象本身,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3七下·来凤期末) 从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体现出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进。因此,题干材料中的谚语有助于研究清朝农业发展的变化,D符合题意;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
题干中说明的是农业发展,不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和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3七下·来凤期末)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习总书记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郑和,C符合题意;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A;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
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3七下·来凤期末)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节诗主要反映了( )
A.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大运河的价值 D.开凿大运河的功劳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说明作者不同意开凿大运河导致隋亡的说法,“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说明作者肯定了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主要反映了开凿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A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B;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大运河开凿的影响,不是价值,排除C;
开凿大运河的功劳不是这节诗反映的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凿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运河的作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3·泗阳一模)“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议会, 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 ,A项不正确;
行省制,是元朝有效管理地方的制度,B项不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的理解。
20.(2023七上·期末) 唐《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式之程。”它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工具?( )
A.交通工具 B.灌溉工具 C.生活工具 D.耕作工具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筒车就是灌溉工具,外形类似纺车,能够把水从低处运往高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交通工具,筒车不是交通工具,不符合题意;
C.生活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
D.耕作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筒车,再结合对筒车的用途的理解识记回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下·来凤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很多的农业生产的种子、丝绸、茶叶及医学、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的,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材料三: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63年,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派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1) 唐太宗被周边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原因是什么?文成公主入藏的实际意义有哪些?
(2)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在西藏和台湾分别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什么?
(3)康熙皇帝在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采取了哪些方式?
【答案】(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文成公主入藏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3)战争;册封;设置行政机构。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可知,唐太宗被周边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原因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根据材料三“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63年,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派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可知,康熙皇帝在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采取了战争;册封;设置行政机构等方式。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文成公主入藏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3)战争;册封;设置行政机构。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难度较大,掌握并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识记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日日练(2)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麒麟月考)隋朝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开通的历史意义在于( )
A.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 B.大大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 D.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2.(2024九下·麒麟月考)阅读如下表格,由此可以得出宋朝时期( )
纺织业 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多。
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莞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商业贸易繁荣 B.农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兴盛 D.中外交往频繁
3.(2023七下·通城期中)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西藏设置了宜慰使司都悟补敌碍绑巴铲憋暗胞叭金挨辈崩鞍袄安阿版案 榜 垫膊踩菜艾按爸挨尝抚百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由此可见,元朝在边疆地区管辖的方式是( )
A.因地制宜 B.守内虚外 C.分权制衡 D.行省自治
4.(2023七下·通城期中)《新唐书》记载,唐朝后期“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材料描述的是( )
A.藩镇割据 B.朝政腐败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5.(2023七下·通城期中)“贞观年代,宫人贵妇可以骑马外出,但要戴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纱把全身都遮住······到玄宗年代,连面纱都省了,后来她们干脆女扮男装出行。”这说明唐朝( )
A.皇帝十分宠爱妃子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女性社会地位很低 D.妇女受教育程度高
6.(2023七下·通城期中)宋辽“澶渊之盟”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不仅适当的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民族交融。这表明“瘦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有利于宋辽间的民族交融
7.(2023七下·通城期中)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科技发达
8.(2023七下·通城期中)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他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还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
A.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D.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9.(2023七下·通城期中)“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接缕垂芳饵,连简灌小园......”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 )
A.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 B.唐朝手工技术的高超
C.曲辕犁耕作工具的发明 D.灌溉工具筒车的应用
10.(2023七下·蕲春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11.(2023七下·蕲春期末)“到宋代,出现了坊市混杂的新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有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重商”的政策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 D.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2.(2023七下·蕲春期末)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国家经济重心重新移到北方 B.江南地区工商业非常繁荣
C.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D.政府不再重视农业生产
13.(2023七下·蕲春期末)贞观出,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14.(2023七下·蕲春期末)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消除了藩镇割据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15.(2023七下·蕲春期末)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江南地区文化繁荣 D.北方地区战乱不断
16.(2023七下·来凤期末) 从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17.(2023七下·来凤期末)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18.(2023七下·来凤期末)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节诗主要反映了( )
A.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大运河的价值 D.开凿大运河的功劳
19.(2023·泗阳一模)“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20.(2023七上·期末) 唐《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式之程。”它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工具?( )
A.交通工具 B.灌溉工具 C.生活工具 D.耕作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下·来凤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很多的农业生产的种子、丝绸、茶叶及医学、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的,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材料三: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63年,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派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1) 唐太宗被周边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原因是什么?文成公主入藏的实际意义有哪些?
(2)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在西藏和台湾分别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什么?
(3)康熙皇帝在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采取了哪些方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
隋朝大运河开通于隋炀帝时期,隋朝完成统一是在隋文帝时期,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隋朝的灭亡无关,排除B项;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大交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体现手工业兴盛,C项正确;
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属于手工业,与商业贸易、农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项;
中外交往主要指中国同外国的交往,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宋朝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材料“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宣慰司管理西藏”可知,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注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对不同区域管理策略有差异,故选A项。
北宋为强化中央集权,重文抑武、守内虚外,排除B项。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思想,美国率先成功实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元朝在地方上开创行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分寄地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元朝边疆治理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武夫悍将在地方上拥有治权、财权、兵权,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君弱臣强,削弱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朝政腐败是唐朝后期的政治弊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宦官专权是唐朝后期的政治弊病,与材料信处不符,排除C项。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衰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藩镇割据的相关历史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贞观年代,宫人贵妇外出,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纱把全身都遮住”“玄宗年代,连面纱都省了,后来她们干脆女扮男装出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由贞观至开元年间,宫人贵妇外出装饰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故选B项。
材料描绘了唐朝妇女装饰的变化,没有反映出皇帝十分宠爱妃子,排除A项。
从唐朝妇女外出装饰的变化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
材料描绘了唐朝妇女装饰的变化,没有涉及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澶渊之盟”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不仅适当的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民族交融”可知,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带来了宋辽的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故选D项。
“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北宋要支付巨额岁币,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排除A项。
“澶渊之盟”营造了宋辽和平局面,但并没有消除宋辽间的民族隔阂,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交融,未体现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宋辽澶渊之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驿站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治辽阔,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材料描述了元朝疆域内的驿站数量多,物资齐备,说明了元朝交通便捷,故选B项。
材料仅体现了元朝驿站众多,交通发达,并未涉及战争频繁,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元朝驿站众多,交通发达,并未涉及商业繁荣,排除C项。
材料仅体现了元朝驿站众多,交通发达,并未涉及科技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发达的交通,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据材料“忽必烈结识中原文士”“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等建议”“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可知,忽必烈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崇尚儒家思想,以汉制治理国家,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没有体现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
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进程,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忽必烈以汉制和儒学治国,不能证明提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材料“接缕垂芳饵,连简灌小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连筒”指的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筒车,用于水利灌溉,所以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人民运用筒车灌溉小园的场景,故选D项。
材料体现了筒车灌溉情景,没有反映“开元盛世”的繁荣,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筒车灌溉情景,没有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筒车灌溉情景,没有描述曲辕犁耕作工具,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筒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朝筒车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故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符合题意;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B;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君主制度下的一大特点之一,宋朝也是,只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
宋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是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内店铺不断增加,但是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不是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等信息可知,明请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B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北方经济虽然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经济重心依旧在南方,排除A;
材料说明工商业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但并未说明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排除C;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A符合题意;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无关,排除B;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与用人无关,排除C;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用人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太宗用人的史实,分许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可知,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给下层士子带来公平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符合题意;
消除了藩镇割据与题干无关,排除A;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题干未体现,排除B;
科举制与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实仰东南财赋”可知,南方经济雄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的支持,所以材料反映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符合题意;
题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并没有体现东南地区赋税沉重,选项和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排除A;
江南地区文化繁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而不是现象本身,排除C;
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现象本身,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体现出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进。因此,题干材料中的谚语有助于研究清朝农业发展的变化,D符合题意;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
题干中说明的是农业发展,不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和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习总书记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郑和,C符合题意;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A;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
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说明作者不同意开凿大运河导致隋亡的说法,“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说明作者肯定了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主要反映了开凿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A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B;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大运河开凿的影响,不是价值,排除C;
开凿大运河的功劳不是这节诗反映的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凿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运河的作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议会, 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 ,A项不正确;
行省制,是元朝有效管理地方的制度,B项不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的理解。
20.【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筒车就是灌溉工具,外形类似纺车,能够把水从低处运往高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交通工具,筒车不是交通工具,不符合题意;
C.生活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
D.耕作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筒车,再结合对筒车的用途的理解识记回答。
21.【答案】(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文成公主入藏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3)战争;册封;设置行政机构。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可知,唐太宗被周边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原因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根据材料三“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63年,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派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可知,康熙皇帝在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采取了战争;册封;设置行政机构等方式。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文成公主入藏促使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3)战争;册封;设置行政机构。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难度较大,掌握并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识记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