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 《 五 猖 会 》
鲁 迅作 者 简 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1903年摄于日本东京)
注:鲁迅1902年1月毕业于南京矿物铁路学堂,4月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学时,鲁迅毅然剪掉发辫,拍摄了这张照片,并赠许寿裳。1927年1月至9月底,鲁迅在广州期间,
先住在中山大学“钟楼”,后迁居白云路“白云楼”。鲁迅的作品集: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等16部,被誉为
“匕首”、“投枪”。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
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鲁迅散文的特点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生中唯一一本散文集。作于1926年,共10篇。原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五猖会》为其中的第四篇。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朝花夕拾》目录: 五猖会。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在皖,是日被看作五圣生日,届时各家备鸡血九,于庙前然爆竹﹑敲锣鼓,老幼团聚会饮,名为五猖神“祝寿”。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庙 会 时 的 生 动 场 面通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每次的心情怎样?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结合课后练习1)生字生词豪奢(shē)???姣(jiāo)长??
美髯(rán) ?称娖(chuò)
臻臻(zhēn)至至??
高跷(qiāo)篡(cuàn)改?
考据癖(pǐ)? 蹊(qī)跷?
忐忑(tǎntè) 肇(zhào)开 几次赛会
1、门外的赛会(初次的庙会等)
2、书中的赛会(明朝的庙会等)
3、盛大的赛会(梦想的庙会、庙前的五猖等)
4、关东看五猖(关东的赛会、失落的赛会等)
一、童年的赛会【略】 (1—2段)二、明朝的赛会【略】
(3段)三、亲见的赛会【略】
(4段)四、东关的赛会【详】
(5—22段)
盼望到失望向往到惋惜羡慕到遗憾文章的结构层次:★1、细读“童年看赛会”部分思考: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部分对全文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2、细读“明人的赛会”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的吸引力,突出我想看赛会的强烈愿望。文章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为下文无法看赛会做铺垫。普宁英歌“普宁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据有关史科记载,明朝末年,外江戏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伯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的汉剧。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动人,深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因而学习扮演,当时称为唱英歌,后来逐步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下槌舞部分。英歌角色英歌舞者扮演的是梁山伯英雄好汉,所以,舞者脸部化妆是根据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如头槌大刀关胜是红脸红须;二槌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倒钩;三槌花和尚鲁智深是个花点环须绿眼角怪样;四槌行者武松却描得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队头玩蛇的鼓上蚤时迁,脸上盘一条银环蛇。英歌舞者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
★3、细读“亲见的赛会”部分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抬阁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如同重大的节日。作者用大半的篇幅来写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我想看赛会的强烈愿望。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的篇幅写这三个赛会呢?★4、读“东关五猖会”部分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第四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5段):介绍五猖会的由来。第二层(6—20段):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第三层(21—22段):写这件事给“我”的感受和疑惑。“我”的心理过程(1)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 兴奋,急切 (2)“忐忑”“担心”地强记
——痛苦 (3)梦幻铁钳的帮助—— 煎熬 (4)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
—— 索然无味 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完全是被迫的,很机械的背书,所以说如“梦似的”。
说出了在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烦恼。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 作者开始是那样的向往去看庙会,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去看五猖会了,可是他为什么却说“我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早上心情太压抑了,童心已经受到了挫伤。讨论: (1)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是真的“诧异”么?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结合课后第四题)
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从鲁迅先生的回忆中,你读出了什么?得到了哪些体会?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他们想想。 没有一句谴责父亲的词语,但流露出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总结
文章记述了“我” 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品味语言:
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结构与语言特点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面的写没有看到神像、明时的赛会等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
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家之笔。
“说说我和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