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20: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雁归来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雾霭(ǎi) 缄默(jiān)
B.曲线(qū) 狩猎(shǒu)
C.香蒲(pú) 沼泽(zhǎo)
D.雉鸡(zhì) 黑鹂(lí)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融化 暄嚷 B.邀请 凋零
C.想像 枯燥 D.鸭蹼 窥探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_____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_____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_____下来。
A.融化  滑翔  飞翔 B.融解  盘旋  滑翔
C.融解  滑翔  飞翔 D.融化  盘旋  滑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小麦能否从弱转壮,关键在于适时浇水与施肥。
B. 青海湖的泉湾湿地的冬天,是越冬大天鹅的一片栖息地。
C. 江豚群体在鄱阳湖、洞庭湖、长江中下游江段出现的频率显著增进。
D.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立春时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较为寒冷。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B.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C.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
D.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6.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________。
①而它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黄庭坚诗所谓“雁字一行书绛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而有“雁阵”之称
A. ④②①③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8. 关于《大雁归来》一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和珍爱野生动物是全文的主旨。
B.《大雁归来》运用了大量清新灵动的拟人句描写大雁。
C. 文中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了全文。
D.《大雁归来》的侧重点在于介绍知识而不在抒发情怀。
9.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写两句结构相似、内容连贯的语句。
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细微之处见真情。一个关爱的眼神,可以使濒临绝境的人获得新生的勇气;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以使身处寒冬的人感受到明媚的春天; , ; , 。
10\语文实践活动。
四月一日为国际爱鸟日,在国际爱鸟日到来之际,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系列爱鸟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向班里提出两项活动倡议。
(2)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
(3)班级打算出一期有关“鸟”的专题黑板报,请你再设计出两个栏目,每个栏目四个字。
①鸟之起源 ②鸟类之最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4)最近,学校附近的烧烤点推出了“油炸麻雀”“油炸野鸡”等特色烧烤,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光顾。班级准备让你去劝说那些同学,你该如何对他们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①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1.画线句①的含义是什么?
12.大雁的飞行路线是曲线还是直线?定期迁徙的大雁在黑夜将飞行_________英里。
13.由第三、第四段可以知道,什么季节允许猎杀大雁?什么季节不允许?在这些季节大雁怎么活动?
14.画线句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①故乡的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
②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③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④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 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⑤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⑥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 ”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 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⑦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⑧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⑨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⑩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5.第③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而肃然”的原因是什么。
16.根据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段⑥中画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         
(2)文段⑦中画线短语“自己的苦恼与孤寂”指的是         
17.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18.“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甲)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
(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有删改)
材料二
麻 雀
法布尔
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
每一种动物都应该具备一门生命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
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麻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的,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但洞中却别有一番洞天,宽敞得很。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一点地搭建自己的窝巢。
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所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秆等组成,这就需要一个固定而又平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建窝搭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
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秆、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一旁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雨水。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却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
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枝垂及屋顶。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来栖息,生息繁衍。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乙)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这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大麻雀从田间回来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然而,12年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的情景。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辛辛苦苦地在一棵梧桐树上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就没看见它们再搭了。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须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
(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有删改)
19.两则材料中,作者对麻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原因?
20.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地说明麻雀利用不同场地筑巢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21.甲、乙两处都用了拟人的手法,但语言各有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
22.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大雁情有独钟,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词名句,看看作者通过“大雁”传递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望月有感》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 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图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Gt(1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来去除火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2023年4月25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2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太阳活动变化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都能引起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B.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
C. 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手段目前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D. 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中的甲烷,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24、根据⑥-⑨段,概述减少温室气体的技术。
25、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26、简析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
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减碳减排活动中可以做什么
三、写作
28、“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请结合课文和你学过的有关“雁”的古诗词,对雁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答案
B 2.A 3.D 4.D 5.C 6.D 7.A 8.D
示例: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使内心空虚的人得到心灵的充实;一次热情的拥抱,可以使遭遇挫折的人得到拼搏的力量 。
10、(1)①举办校园鸟巢悬挂安放活动;②宣传鸟类科普知识,让人们了解鸟类,知道鸟类对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③开展植树造林或养护树木活动,保护鸟类的家园。(2)①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②鸟类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鸟类;③鸟是大地的精灵、大自然的智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3)示例:鸟之成语、鸟之诗句、鸟之启示等(4)示例:亲爱的同学,鸟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鸟类。让我们远离“油炸麻雀”“油炸野鸡”等这些所谓的特色烧烤,为保护鸟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好吗?
11.大雁是报春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12.直线 200
13.冬;春。冬天在晚上觅食活动,春天放心大胆地觅食、活动。
14.归来的大雁让香蒲摆脱了冬日的严寒,从此蓬勃生长,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5.“我”“怦然而肃然”是因为大雁飞过的场面非常壮观,同时由于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充斥于天地之间。
16.(1)远离自然,只能从书本上而不是从身边感受到自然之美。(2)环境的喧嚣,溪流的枯竭,树林的消失,甚至猎人的残害等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
17.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例如:①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阔大,树林茂密,群雁齐飞;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树林消失,大雁远离。②“我”惊叹过雁群飞过的壮观场面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佳美景,而儿子只能从书本上知道这些。
18.“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也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立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是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19.材料一中,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
20.作者非常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屋檐和旧墙筑巢的情形,因为这种窝巢省力又牢固;作者较为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树洞来筑巢的情形,为了表现麻雀善于利用场地;作者详细说明了麻雀在树枝间筑巢的情形,为了充分表现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
21.甲处语言富有感彩,如“眷恋”“不乐意”等词语,表现出麻雀对人类的依赖;乙处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如“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具体细致地描摹了麻雀的生活情态。
22.示例:通过“大雁”传递出作者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
23、D
24、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是实施源头控制,即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是实施过程控制,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可以实施末端控制,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如负碳技术;还有热催化、光催化以及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等技术。
2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非常高,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6、 “可能”指“也许”“大概”的意思,表示推测、估计;这里指:利用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也许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表示一种推测、估计,并不是绝对;所以,“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27、我们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消费低碳可降解的产品;可以实施“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同时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开发新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28、示例:“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人的羁旅伤感之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此可见,古人常以鸿雁来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故“雁”常用来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