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06: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引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流淌,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佛教的兴盛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 三生有幸 口碑载道 大千世界 大发慈悲 五体投地 天花乱坠  心心相印 水泄不通 牛鬼蛇神 半斤八两 四大皆空 醍醐灌顶 因果报应 在劫难逃 衣钵相传 老僧入定 抛砖引玉 拖泥带水 泥牛入海 盲人摸象 象牙之塔 聚沙成塔  现身说法 大彻大悟 不即不离 一厢情愿 想入非非 头头是道 借花献佛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教成语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
奉老子为教主,即太上老君天师张道陵太上老君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武当山 三教图
(清) 丁云鹏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对儒学的统治地位形成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2、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隋:“三教合归儒” ,又称“三教合一”
唐:三教并行
宋:形成理学)
程颐yí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世称伊川先生。    朱熹
南宋思想家,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程颢hào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世称明道先生。二、程朱理学1、主要代表人物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程门立雪2、理学的含义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儒家观念系统。理学是宋明时期新儒学。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理”的内涵(从三个角度出发)宇宙自然: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个人:人性核心含义(2)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程朱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探究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事物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
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识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家所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
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长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  理学家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则,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存天理,灭人欲”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③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海外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
以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曾在江西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南宋思想家,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曾在阳明洞筑室,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1、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2、陆九渊心学的主要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1)对世界本原的看法:(2)求“理”方法:3、阳明心学(1)阳明心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见课本内容)(2)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①对世界本原的看法:②求“理”方法:③知行合一小知识: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寺,故城“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
①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
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之处:
①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向外追究,“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提出向内探求,以“发明本心”、“致良知”作为求理的方法。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和影响1、地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也具有海外影响。2、宋明理学的影响戴震(清):“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理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结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1、“理”是世界的本原2、 “格物致知”1、陆九渊
2、王守仁3、 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心即理发明本心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BBA4、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CC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回答: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可取的一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重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2010年镇江质检)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见右图)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解析:著名儒学大师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他曾经在白鹿洞书院举行过多次讲学活动与大型辩论活动。?
答案:C?1.(2009年南京二模)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解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不是其共同点;“探究万物”以明理是朱熹的主张,故D不是其相同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B为双方共识。?
答案:B2.(2010年南京一调)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解析: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趋势,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