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4-18 21: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
教学 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聆听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连贯地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控制气息,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 重点 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并能为本歌曲创编(改变)歌词。
教学 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 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情境导入: 图片展示 新授课: 沂蒙山简介 沂蒙山旅游区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包含沂山、蒙山国家森林公园、蒙山龟蒙景区三个景区,核心景区面积69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所在地、世界著名养生长寿圣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山无限秀美的风光。 沂蒙山小调创作背景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歌曲简析 原名沂蒙山小调。也称《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这个曲调编配了一首新歌﹐叫《打黄沙会》﹐用以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以后﹐在这首歌的前两段加上了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因此原来的沂蒙山小调就改为现在的沂蒙山风光了。 作品赏析 1、根据歌曲情绪,分析歌曲表达了什么? 小组回答:本曲以欢快喜悦的心情表达了沂蒙山区人民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2、你认为歌曲中哪些地方最具地方特点、最难演唱? 小组回答:哎、草低儿、谷子儿、好、看、香…… 3、歌曲有几个乐句?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组回答:歌曲有四个乐句; 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歌颂地,这首旋律舒展,感情奔放的歌曲,听了让我人心旷神怡; 《沂蒙山小调》无论是从旋律还是从歌词来说,都堪称经典。 4、这首歌曲是哪个地区的民歌?歌曲向大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小组回答:山东沂蒙山区;歌颂了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5、这首歌曲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呢? 小组回答: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6、用“呜”哼唱旋律。 小组回答:轻轻地用“呜”来模唱旋律,唱时要做到面带微笑,气息连贯流畅,声音柔和圆润。 这首歌曲的拍子有什么特点? 小组回答:在歌曲或乐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拍子,即两个拍号4|3,4|4 刚才同学们唱了旋律,不知大家发现它的规律没有? 小组回答: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开始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形成一种连绵不断式的乐思发展,我国民间艺人称它为“鱼咬尾”或“连环扣”。“鱼咬尾”强调“变化、发展”中的统一,所以,用这种技法写成的音乐材料比较简炼,音乐发展的脉络比较清楚。 9、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 小组回答: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 10、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 小组回答:地儿、子儿。 11、歌词中每个乐句最后一个字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小组回答:一字多音——拖腔。 山东民歌欣赏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了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 民歌:
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歌曲,并经过人们口头流传下来。 民歌的体裁: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激趣导入,引入话题。
板 书 设 计 沂蒙山简介 创作背景 歌曲简析 作品赏析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