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旧唐书》卷199:《北狄传·契丹》
契丹帐
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
契丹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在辽河上游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契丹”一词(原意为镔铁)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契丹族的兴起与发展
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唐末年 ,北方汉人纷纷躲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人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学会农耕。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由游牧生活发展为定居生活
契丹族的兴起与发展
耶律阿保机
人物扫描
耶律阿保机,辽朝开国君主。出身于迭剌部家族,自小喜欢谈论国事,勇善射骑,明达世务。他36岁时出任八大部落联盟的首领,四出攻掠,实力越来越雄厚。其余七部的贵族害怕丧失自己的权势,于915年逼阿保机下台。916年,阿保机骗七部大人赴宴,伏兵杀死。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即帝位,年号神册,定都上京临潢府,国号大契丹。庙号太祖。
契丹/辽政权信息: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国号:
定都: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契丹族
契丹(辽)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随着国力日益增强,契丹疆域扩展到长城以南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上京遗址
(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做文字数千。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8
契丹文字
唐货币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推广汉制
饱读中原诗书的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措施: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影响:
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想一想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位于宁夏银川市西的西夏王陵
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党项羌……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俗尚武……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穡,土无五谷。自周及隋,或叛或朝,常为边患。
——《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党项羌》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游牧生活
夏景宗元昊,党项族,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为李姓,封西平王。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创造西夏文字。
人物扫描
西夏的建立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兴庆府
西夏的治国措施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宋史》
西夏开科取士的考场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西夏符牌(身份和使命的代表)
西夏货币
西夏武士
西夏买牛契约
西夏文字
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
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并逐渐强大有哪些相同点?
政治上:都仿照中原王朝,制定各项典章制度;
文化上: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经济上:重视农耕,发展生产。
西
夏
货
币
契丹文字及货币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政权名称 建立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北宋
辽
西夏
汉族
契丹
党项
赵匡胤
耶律阿保机
元昊
960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东京
上京临潢府
兴庆府
填一填: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北宋、辽、西夏概况表格。
先后出现顺序:辽、北宋、西夏
西夏
辽
北宋
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是并立得,同时存在
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
燕云十六州:宋辽战争的焦点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
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 ——(宋)富弼
思考: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后对中原王朝有何危害?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军事地位: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和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中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北宋建立后,最大心愿是夺回燕云十六州,解决北方边患问题。
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
宋太祖
(927—976)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数次攻辽
“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辽史》
宋真宗
第一次攻辽,御驾亲征,在幽州大败
第二次攻辽,轻率冒进,整盘计划崩溃
攻辽失利,改为防御
和
宋太宗
(939—997)
战
宋真宗
(968—1022)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宋太祖(960-976)
保持友好关系
互通使节
宋太宗(976-997)
攻辽失败
对辽防御
南方基本实现了统一,为收战略高地燕云十六州而北伐。
高粱河之战
雍熙北伐
杨业画像
雍熙北伐,杨业中箭被俘,坚贞不屈,绝食三日,最终老将陨落于辽营。
宋辽战争互有胜负,但两次北伐失败后,北宋对辽转入战略防御。
公元1004年秋,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真宗亲征,才至澶州督战。
宋真宗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宋史·寇准传》
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打退辽军。辽感到胜利无望,转而想议和退兵,双方订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盟约为“澶(chán)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澶州之战
时间:
双方:
地点:
人物:
结果:
1004年(宋真宗)
攻方:辽
守方:北宋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宋真宗
宋打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每年向辽送岁币三十万: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1005年)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
在边界设置的贸易市场
【易错警示】澶渊之盟是在北宋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但它的内容却是不利于北宋的。
材料: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想一想,为什么北宋打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一方面是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统治者软弱无能;
另一方面是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
实质: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澶渊之盟的影响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辽、西夏与北宋榷场分布
榷场交易想象图
榷场: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
粟、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进口的香料和珍珠
马、羊、骆驼、盐、矿物
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从这一角度上说)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促进了边界贸易的往来
有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北宋疏于武备, 边防上长期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理由: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理由:规定宋要给辽岁币,宋朝的百姓负担。
①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乐的结果。从此,北宋国威扫地,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和:北宋与西夏于1044年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
先战后和
宋夏和约
北宋
西夏
称臣
岁币 榷场
相关史料:1044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面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则每年要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时间:公元1004年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宋辽之间是兄弟关系,宋与西夏是君臣关系。
榷场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庆历和议的签署使宋夏两国间的冲突暂告停止,西夏民众也因此得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积极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消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积极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合作探究:如何正确认识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并立?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北宋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易错警示】
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兄弟战争,
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共同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促进民族大交融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战
和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澶渊之盟
宋夏和约
澶渊之战
宋夏战争
西夏
辽
北宋
本课小结
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5、并立对峙
辽、西夏与北宋;金、蒙古与南宋
当堂检测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
A
2.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B
当堂检测
3.下列各项政权按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C
4.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C
当堂检测
5.“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A
6.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
A.赵普 B.寇准 C.宋璟 D.石守信
B
7.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C
当堂检测
8.“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B
9.如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关系
B
当堂检测
10.澶渊之北宋和辽达成和议后,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辽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11.西夏和北宋和谈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C. 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B
12.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D
当堂检测
1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宋朝建立②澶渊之盟③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D
14.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C
15.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宋辽议和”“宋夏和约”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多民族政权并立
D
当堂检测
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B
辽
北宋
西夏
辽
辽
辽
西夏
西夏
西夏
北宋
北宋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