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23:1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英国-伦敦唐人街
加拿大-温哥华唐人街
泰国-曼谷唐人街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
海外的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第四课
七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梳理、识读地图等方式,知道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中外交流的史实。
2、通过材料解析能够归纳概括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3. 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地图和史料解读等,学习鉴真、玄奘面临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可贵品质。
4. 通过古今中外交流的史实,能知道我国的大国担当,提升民族自豪感。
唐朝中外交流图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一: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跟随使团来华的,还有一些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晁衡......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九上
(大唐这个国家,体制法度完备且稳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国家,应该经常派遣人员去大唐学习。)
根据材料,思考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什么?
李白《哭晁卿衡》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汉名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晁衡,长留大唐。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中央官制
日本和同开珎( bǎo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文字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中国文字
建筑
政治
钱币
文字
从公元8世纪起,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读图,说说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罗
(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目的
人员组成
代表
表现
影响
官方使节、留学生、留学僧等
崔致远
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文化
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密切了唐与新罗的的友好交往
2、唐与新罗的关系
崔志远:新罗人,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朝做官,并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一向被奉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美誉。
新罗唐风建筑
新罗汉字书法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
人物简介
鉴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1、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
1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2
3
4
5
6
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6岁东渡成功
精神:
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和
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鉴真对医药学很有研究,在日本医学界是位备受尊敬的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日本·唐招提寺
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后,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小说中的玄奘


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 ,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你知道中国古代史上的玄奘西行被哪一小说取材吗?
2、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顾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几将殒绝……”。
——《三藏法师传》
凌山
那烂陀寺
“雪峰与天空相连,抬头仰视,望不到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险阻”
——《三藏法师传》
莫贺延磧
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存放佛经的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主观与客观”的视角谈谈玄奘西行的贡献。
主观:
为学习印度佛法,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贡献。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做译经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由玄奘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都有详细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
——季羡林谈《大唐西域记》
客观: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时,大食(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 40 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的朝廷中任职。
知识拓展:唐朝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国家 新罗 大食 波斯 天竺 日本 东罗马
次数 104 37 26 25 15 7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次数统计:
——根据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整理
归纳概括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二首》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
—启良《中国文明史》
强大的经济实力
政府的支持
发达的交通
强大的经济实力;
政府的支持;
发达的中外交通;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先进的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归纳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
经过:6次东渡,754年抵达日本
时间:唐玄宗时期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唐太宗时期
经过:到达天竺,带回佛经
影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含义: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课堂小结
1.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B
课堂练习
2.下列哪个国家参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A. 朝鲜 B. 日本 C. 印度 D. 阿拉伯
B
4.图中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3.“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
A. 对日本的影响 B. 对新罗的影响
C. 对天竺的影响 D. 对波斯的影响
A
D
5.唐朝对外贸易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 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
C
6.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