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07: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器物 (技术)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思想
(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中体西用(洋务派)君主立宪(维新派)
民主共和(革命派)民主、科学(激进派)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由浅入深渐进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马克思主义传播课堂笔记第五单元脉络 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两位君主走向绝境——一个(明崇祯 )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英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7、18世纪中英两国力量对比:路在何方?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和实 践;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思考题1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 ①鸦片战争的影响;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目的:抵御外敌。内容:学习西方制造战舰、枪炮及练兵的方法等军事技术。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共同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 “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 ——林则徐 (4)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二、三思考: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有何积极影响?有什么局限性?积极影响: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局限: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认识到落后的根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1)清政府腐败落后、闭关锁国
(2)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
(3)鸦片战争惊醒仁人志士目的(实质):强国御侮、维护封建统治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国图志》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课堂笔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思维拓展1:嫁接封建制度小农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结合漫画思考“中体西用”的含义,实质。能否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学为体”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 :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中学”指什么?“西学”指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封建纲常伦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师夷长技以自强课堂笔记 思考题2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指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什么事情??破屋子指: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窟窿”指: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英法联军侵华。思考题2 :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怎样付诸实践?“材料”指:西方的科学技术等。实践:洋务运动。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设新式学堂(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遇到顽固派的阻挠以及西方殖民者的破坏。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英法联军侵华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问题探究: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可阅读P69“学思之窗”)相同: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同:
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英法联军侵华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实践:开展洋务运动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进步: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保守: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梁启超《水调歌头.甲午》课堂笔记三、维新变法思想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阅读材料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主张?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实践。
②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①局限性:课堂笔记思考3:(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末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材料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实践: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抨击君主专制
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君主是窃国大盗;国家属于人民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课堂笔记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其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思维拓展2: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君主是窃国大盗;国家属于人民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没有实践。1、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
2、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都主张变法;主张振兴工商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学习科学技术。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课堂笔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主张:特点:借助经学宣传维新变法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起了中学生的读物。……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胡适
材料二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根据材料,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①起到了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的作用;
②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④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思考题5: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主张:特点:借助经学宣传维新变法意义:课堂笔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坚船利炮中的震撼——开眼看世界背景:目的(实质): 倡导者:作用:内忧外患下的自救——中体西用背景:核心思想:目的:破产标志:评价:甲午之变后的觉醒——维新变法背景:代表:主张:特点:意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拓展历史思维康有为李鸿章郑观应林则徐探究一林则徐李鸿章郑观应康有为1、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拓展历史思维探究二2、上表中两次转变和第二次突破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密切相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器物
(技术)维新思想(维新派)民主共和(革命派)资产阶级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本课小结思维拓展3: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 “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材料二 戊戌新政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1)依据材料二,理解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这句话的含义。(2分)从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2分)材料三 戊戌新政不只继承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 “保国”。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西方的进化论。戊戌新政主导力量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更为广泛、深入,不仅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改革,即使经济、文化领域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3)概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2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超越: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2)依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哪些方面超越洋务运动?(3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主要原因。(4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学进一步传播。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海国图志》的不同境遇《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