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07: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激进派(一个主题)温故知新?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政治: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但……(提问)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材料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讽刺漫画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袁世凯祭孔称帝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1、1、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3、思想: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必修一“辛亥革命”中的话,还记得吗?)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笔记) 1915年,《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宽容》“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蔡元培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ScienceDemocracy民主科学(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鲁迅《药》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巴金小说《家》---- 瑞珏之死  瑞珏是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在她临产时,正逢高老太爷去世,家人为了避免“血光之灾” (产妇的血光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把她赶到城外冰冷的小屋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 思考:瑞珏之死的根源是什么?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靠不住的 (漫画) 仔细观察漫画,思考: 什么是靠不住的?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
《孔乙己》
《呐喊》
《彷徨》抨击旧道德的斗士
——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政治动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评 价: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具有片面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什么要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思维拓展打倒孔家店材料二: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问题: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孔子创立的儒学经过演变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批判继承。问题:如何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尊孔”与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儒家传统道德。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发展资本主义。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兰花草 胡适还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小故事:干不了,谢谢!????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 ?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 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从形式到内容上彻底改革旧文学,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胡适,1917年《新青年》)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林纾《妖梦》内容简介:一个人梦见去游阴曹,阴曹里一伙不法之徒把个阴曹地府闹得天翻地覆。 他在阴曹里看到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相隔一层薄纸
——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文学革命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
民国十五年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反封建的斗士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思想
革命文学
革命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堂探究 1: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传入中国的?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谁?他的文章著作有哪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五四运动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人《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马克思研究专号》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堂探究 2: 他们又是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实践活动: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识字班1、创办刊物: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问题探究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2.积极作用: (3)启发民众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5)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推广使用白话文,文化普及、繁荣。 (4)后期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里”“打倒孔家店”——吴虞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
——钱玄同、刘半农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鲁迅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材料三:“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绩,也有严重的缺点。 3.局限性:
(1)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不利于近代思想文化建设;
(3)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C1.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课堂反馈2.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A3.(2010年江苏卷)“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D(2011·浙江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答案】B单元总结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