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 孔子??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荀况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孟子???????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无为而治”(道)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表现-----与民休息政策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后……①南北边境不宁:北方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高祖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王国势力日益膨胀;
③土地兼并严重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察举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岁科,每年一次)
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属于察举制的特科,若干年举行一次。举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 )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为什么董仲舒的思想受到重视道家?
法家?
儒家?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是国家的需要,政治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3)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危机潜伏(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匈奴侵犯)——要求加强中央集权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作业: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③统治者的有为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1.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
2.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
3.统治者的需要。【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 1. 汉武帝尊儒措施:
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政
教育上:儒家经典成规定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中央)和设立学校(地方教育系统)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2 . 儒学教育状况:
教育制度的发展:
夏、商、周:“设库、序、学、校以教之”
西周 :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春秋战国:私学开始兴盛
(1)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垄断学习内容:儒学经典
学员去向:政府任官
由谁创办:政府(2)兴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为国家培养
官员的官方学校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规矩,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经元、明、清三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3)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儒家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四、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四、重点重点回放内容:形式:本质:作用:一统二独权神授,
三纲五常为美德 正统&主流 文化专制 外儒内法 新儒学积
极消
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3、如何评价董的新儒学(独尊儒术)?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探究练习一、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请回答: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C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CD探究学习汉武帝“贤良对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强盛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天人三策——改造儒家思想——弘扬了儒家思想。
从以上史实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或启示?请从不同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