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07:3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91.12.2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1917.11.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列宁的探索1、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农业:工业: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贸易:实物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工业国有化
余粮收集制(2)特点:战时 、共产主义
(1)措施:(3)评价:①积极: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消极: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进一步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引起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结果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纯社会主义形态过渡的正确途径。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2)根因:(1)直因:海军基地兵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战后需要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解除工业国有化
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3)标志:1921、3 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措施: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922 苏联建立(5)特点(新在哪里)(6)评价: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二、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1924列宁逝世后,代之
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运动(1937)2、特点:★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指令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一五计划—农业国变工业国二五计划—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所走的道路。这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而且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破坏,经济勉强恢复到1913年水平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承受的。首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为此,斯大林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由此可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1.(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
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
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
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B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 “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B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调配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3)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教学延伸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通过学习,你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