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选修四第一章第二节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 (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四第一章第二节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 (课件4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7 07: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一、征战四方与继承皇位
1.年轻将领
(1)李世民自幼“尚威武”,“好弓矢”;开朗豪放,善交良友;酷爱并擅长书法,喜欢吟诗作文。
(2)在隋末社会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受李渊之托在河东组织反隋力量。学习探究区(3)李渊起兵太原后,李世民屡立功勋,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正式开始了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
(4)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 ,任尚书令。此后五年间挂帅征战四方,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学习探究区秦王2.玄武门之变
(1)起因:随着唐初统一战争节节胜利,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李建成对军功不断扩大的李世民产生猜忌。
(2)概况:① 与李元吉联合谋杀李世民;李世民与属下商议决定先发制人。
②李世民密奏太子、齐王想加害自己,高祖决定次日早朝时查问。
③秦王在玄武门埋下伏兵,袭杀太子和齐王。
(3)结果: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继承皇位。学习探究区李建成二、贞观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
1.主要原因
(1)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
(2)确立“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和“ ”“静以抚之”的施政方略。学习探究区与民休息(3)大力推行屯田,奖励垦荒。经常派大臣巡视各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4)力倡节俭,以减轻百姓负担。
2.概况:出马牛布野、“天下大治而风俗移”、外户不闭的繁荣安定景象。学习探究区深化理解“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学习探究区概念辨析“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探究区重点精讲“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学习探究区(2)表现:①选贤任能,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唐律》等。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⑤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探究点1 “贞观之治”的原因
材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魏徵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学习探究区(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什么成就?答案 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学习探究区(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答案 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
影响:减少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学习探究区探究点2 “贞观之治”的表现
材料一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学习探究区材料三 学习探究区(1)说一说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答案 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
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学习探究区(2)结合三则材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答案 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等。学习探究区三、唐太宗的开明统治
1.广求贤才,知人善任。
(1)广开才路,广求贤才;广兴学校,发展科举,增加 科目。
(2)求才不拘一格,“有才辄举”。
(3)用人不求全责备,“舍短取长”,使“人尽其才”。
(4)强调用人要明辨正邪善恶;注意官吏的实际表现。学习探究区考试2.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1)令百官上书言事。百官奏疏纷呈,唐太宗一一披阅。要求臣僚“极言规谏”“不利于人”的事。采取奖赏的办法,鼓励臣下直谏。
(2)在唐太宗的积极倡导下,谏诤之风盛极一时,谏诤之风的兴起,使唐太宗能集思广益,避免或消除决策的失误。学习探究区3.进步的民族观
(1)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华夷“爱之如一”,“ ”。
(2)与突厥的关系:派李靖出击东突厥,630年俘获 ,灭亡东突厥。随后,厚待东突厥各部首领。北方各族纷纷归附,被奉上“天可汗”的尊号。后来派军平定西突厥的高昌,统一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3)与吐蕃的关系:实行 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学习探究区和亲绥之以德颉利可汗重点精讲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原因:
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学习探究区教材互补唐太宗进军西域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人民版)学习探究区重点精讲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特点:
(1)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唐朝居主体地位。
(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
(5)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探究点1 四方拥戴的“天可汗”
材料 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学习探究区学习探究区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和晚年的得意感言反映了什么道理?答案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前代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探究点2 唐太宗的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材料 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学习探究区学习探究区图片是直观生动的历史,读图能力是备考要求之一。从此图中你可得到哪些历史信息?答案 浅层信息:可据此了解到唐太宗时期人们的衣饰、信仰等习俗,交通、运输工具等状况。
深层信息:开明的宗教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四、晚年的奢纵与自省
1.贞观后期,唐太宗由“清静”转向“奢纵”,开始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劳民伤财。
2.魏徵上呈《 》,太宗大受震撼。
3.去世前公开承认自己的奢纵之过,要后代子孙引以为戒。学习探究区十渐不克终疏特别提示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材料 不同时期唐太宗对谏言的态度变化:
贞观初年―→“悦而从之”

贞观中期―→“勉强受谏、渐恶直言”

魏徵死后―→对进谏者“面加穷诘”学习探究区学习探究区(1)分析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谏言“悦而从之”的心理因素。答案 吸取隋亡教训;百废待兴需帝王励精图治;李世民进取心强盛,魏徵勇于直谏等。学习探究区(2)晚年唐太宗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吗?答案 隋亡教训已远去;大唐发展、强大;进取心减退;魏徵等去世。但不是昏君。学习探究区(3)你怎样看待上述变化?答案 可从皇权独尊、束缚力大小、时代环境变迁等因素分析。课堂小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在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学习探究区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123564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反馈训练区123564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答案 C2.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
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 D.重视纳谏解析 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C反馈训练区123564反馈训练区1235643.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
(  )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勤于政事 D.吸取隋亡的教训解析 A、C、D三项可看作是B项的表现,故选B项。B反馈训练区123564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解析 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B反馈训练区1235645.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 ④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A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反馈训练区123564答案 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的措施。反馈训练区123564(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解析 第一问要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第二问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答案 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反馈训练区123564(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解析 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答案 政策或措施: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反馈训练区123564(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解析 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1.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与民休息”;推行屯田,奖励垦荒,收到效果;广求贤才,知人善任,能干的文臣都为贞观之治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求谏纳谏,从谏如流,谏诤之风的兴起,使唐太宗集思广益,避免或消除决策的失误,对促成贞观之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唐太宗进步的民族观,开明的民族政策,收到良好效果。探究与思考教材问题解答2.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广开才路,广求贤才;求才不拘一格;用人不求全责备;用人要明辨正邪善恶,辨别的根本标准是清廉与否。
3.唐太宗能够求谏纳谏、从谏如流的主观原因:唐太宗非常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勇于纳谏;客观原因:历史上暴君拒谏饰非、视谏臣为仇敌而导致国破身亡的教训。
4.唐太宗成为四方拥戴的“天可汗”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纷纷归附。教材问题解答声明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