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习作例文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接抒情的写法。 2.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二、课时评价任务 1. 能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 (目标1) 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感受到作者抒发的情感。(目标2)
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别了,语文课》讲了“我”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给“我”一本书后,“我”对语文课的态度由“厌恶”变成“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并决心自修语文的事情。本文把“我”对语文的不舍之情始终贯穿于叙事之中。无论是与父亲的对话,还是老师、同学的留言和送书,都饱含着“我”对祖国、对母语的不舍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描写了“母亲用阳光晒被子”“毕大妈用阳光晒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作者以情带文,写出了阳光带给自己童年的幸福回忆,表达了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四、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与本单元类似的体例,且在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进一步巩固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五、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学生接答:问句 学生接答: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之中。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匆匆》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 )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在《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中作者不仅运用了独白,还把情感融入到——( ),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 学生知道《匆匆》运用大量问句来直接抒情,《那个星期天》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之中来表达真实情感。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本单元课文中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为后面的例文学习做铺垫。环节二:读通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我”从开始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到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最后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 2.学生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 我为什么要移民? 我为什么一开始不喜欢语文呢? 后来我为什么又喜欢语文了呢? 我以后还能继续学习语文吗? …… 1.接下来请大家快速通读课文,说一说《别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2.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刚刚阅读的过程中,对于这篇习作例文你们有什么质疑的吗? 3.老师根据大家的质疑,进行了这样的梳理: (1)“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课文是怎样表达这种变化的? 4.顺着同学们的质疑,于是老师梳理出这样的主问题:课文是怎样表达我的情感变化的呢?带着这样的主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共学探究,感悟课文的写法。 学生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环节三:共学探究,感受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表格中的提示,在文中勾画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生1:我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以前我上语文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我抓住了“懒洋洋”一词,可以感受到以前我对语文不感兴趣,还有第五自然段“我现在念五年级……只有三四年级的程度”可以看出,以前我对语文的态度是不喜欢、不感兴趣。 生2:我从第四自然段知道,因为爸爸告诉我,我们要移民,那边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担心我会渐渐忘了中文,因此我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一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我抓住了“难过”一词,感受到了“我”的难过、伤心。 生3:…… 生4:…… 1.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一篇习作例文,在文章当中有旁批,那现在就请你借助旁批,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你可以借助表格中的提示,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总结梳理。 4.感谢同学们的分享。你们通过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感受到了作者对语文的情感变化。通过我们的梳理发现,从以前到现在,我对语文的态度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产生兴趣,再到喜欢,再到还有那么一些的遗憾,最后当我真正要离开的那一刻,我深深地爱上了语文。 能说出“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的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表格提示来梳理作者对语文的感情变化,通过抓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环节四:感悟写法,升华情感1.生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的? 2.生回答: 我从旁批发现,文中第2、5和第6自然段作者选取了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第2自然段张老师送的书,让我领略的语文的丰富和优美;第5自然段听了爸爸的话后,想到自己的语文水平,于是开始发奋学习语文,终于默写取得巨大进步,张老师表扬和赞美,从这些具体事例中写出了我对语文的情感变化,读起来非常真实、自然。 3.生回答: 我从“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这段作者的内心独白感受他对语文深深的不舍。 4.生思考并回答: 这两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最典型,最能体现我对语文的眷念之情。 1.对于语文,作者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再到后来深深地爱上语文,他又是如何表达这种变化的呢?同学们,快快回到文中,再去读一读课文,好好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的? 2.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归纳,点评:你多么会发现啊,文中就是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我”的情感和态度变化,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和眷念。 3.那文中还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变化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是的,作者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而强烈地表达“我”对语文深深依恋的情感。 4.我相信很多同学还关注到了这样的事件,其实在写告别语文课时,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知道,在告别语文课的时候,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很多事情可以写,但是作者偏偏只挑了老师留言和同学赠书两件事。这是为什么呢? 5.是的,正是因为这两件典型的事情更能够烘托我多么想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想有更多的时间来好好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能知道了原来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选取典型事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6.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篇习作例文在表达情感变化的时候,通过具体事例、典型选材和内心独白来表达作者情感发生的变化。 知道作者运用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知道作者运用内心独白来表达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知道作者采用典型选材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借助旁批来感悟写法,明确作者表达情感的三种不同的方式。环节五:合作学习,迁移运用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阳光的两种用法。 2.学生汇报。 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的第一种用法是指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第二种是指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3.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问题(1),全班交流。 生1:我找到的是“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很香的感觉”,感受到作者很享受,很幸福。 生2:我从“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这几句话中感受到了毕大妈的孩子们非常享受,非常幸福。 生3:我从“水能够溶解糖,溶解盐……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作者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作者感到非常新奇,非常敬佩母亲和毕大妈。 小组代表汇报问题(2),全班交流。 生1:文章左侧的旁批提示我,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的事情,作者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正是我们在学习《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对具体的人或事情的描写,使情感自然流露。 生2:我从文章右侧的旁批知道,文章反复提到的“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作者正是用“老阳儿”为线索贯穿全文,来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来表达相同的情感的。 那第二篇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又是如何表达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阳光的两种用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总结: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在母亲和毕大妈手里,“老阳儿”成了物件儿,她们是不是很有生活的智慧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他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借助旁批和学过的体会情感的方法,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评价,总结: 母亲和毕大妈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阳光,让我们体会到母爱就像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都来源于这种充满爱的情感。 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4.师相机归纳: 在这篇习作例文中,作者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情,将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在叙事中,把生活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让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而文章反复提到的“老阳儿”是全文的线索,作者将情感寄托于“老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束阳光。 5.同学们,相信通过今天这两篇例文的学习,同学们对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所谓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课后对自己在“初试身手”中完成的练习片段进行修改。 知晓标题中“阳光的两种用法”指什么。 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知道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可以运用所学情感表达方式对自己的片段练习进行修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情感表达的方式并进行运用。
六、板书设计 具体事例 具体事例 别了,语文课 内心独白 阳光的两种用法 典型选材 线索贯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导学案
课题 习作例文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接抒情的写法。 2.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作业 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对自己在“初试身手”中完成的练习片段进行修改。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匹配陈述
【课后作业】 同学们,相信通过本单元两篇习作例文的学习,同学们对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所谓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对自己在“初试身手”中完成的练习片段进行修改以后重新誊抄在下面横线上。 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情感表达方法。
反思 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