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9 07: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固与国家的巩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学了解郑和航海路线和郑和航海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从而认识郑和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史料实证:通过“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榜葛刺进麒麟图》等实物史料,认识郑和下西洋事件真实存在;通过明代《倭寇图卷》图,再现倭寇对民众的侵扰和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通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等实物史料,了解戚继光搞倭的真实性。
历史解释:通过郑和下西洋及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和产生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学习,认识郑和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通过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了解其抗倭的意义。
家国情怀: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导入新课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是国家邮政局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于2005年发行的,志号为2005-13的纪念邮票。
邮票全套三枚,郑和像图案描绘了郑和绣像,背景是明代北京皇宫城图;睦邻友好图案描绘了三座牌楼庙宇,背景是《郑和航海图》;科学航海图案描绘了明代水罗盘,背景是《牵星过洋图》。邮政局在发行这套邮票的同时,还发行了一张小型张。
小型张图案通过满幅画面中彩带飘扬的船队,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那种壮观景象。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谁?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因他小名“三宝”,世称“三保(宝)太监” 。
具有一定航海和地理知识;有谋略,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明史·郑和传》
郑和
(1371—1433)
何为“西洋”?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明朝张燮著《东西洋考》卷五称“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1.前提条件: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年份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
洪武14年(1381) 3667715顷 58873305口 26105251石
洪武26年(1393) 8507623顷 60545812口 32789800石
净增数 4839908顷 672507口 6684549石
“洪(武)、永(乐)、(洪)熙、宣(德)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交足,军民胥裕”。“……计是时,宇内富庶,赋人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
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的)。
材料二:郑和的船队里,总共240艘左右的船只里,包括宝船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质),它们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1000余人,载重量800吨,可谓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明史·郑和传》
材料三:“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 《明史·兵志》
飞燕阵编队
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
2.郑和下西洋目的
明成祖朱棣
明惠帝 朱允炆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
③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经济目的)
根本目的
3. 概况
(1)时间: 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规模浩大,前所未有。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友好之行。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榜葛剌进麒麟图》
1405-1433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中国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属货币等
西洋
引进来
走出去
丝绸
茶叶
漆器
金银
瓷器
异兽
珊瑚
象牙
宝石
香料
拓展比较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共200余艘
27800 人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范围最大
比较结果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
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产生了哪些影响
泰国 三宝塔寺
印度尼西亚 三宝庙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二: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
①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消极影响:③给明政府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海 禁 政 策
朝贡:又称进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这些礼物称为贡品。朝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进贡碗石的暹xiān罗 :该国曾在1437年进贡了一批碗石(鹅卵石之类),当时明朝给了每斤250贯高价,暹罗由此获利颇丰。
不用铸钱的日本:史料记载,朱棣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皇帝,永乐三年(1405),仅赐给日本国王的铜钱就有150万枚,次年又赏赐1500万枚,王妃500万枚。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干脆自己不铸铜钱,以永乐铜钱作为流通货币。——《鬼脸历史课》
知识拓展:明朝朝贡
印尼爪哇岛三宝庙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
南京·郑和墓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等精神品质。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拓展延伸: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三宝庙
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1.(2023·辽宁营口·中考真题)“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中提到的远洋航海( )
A.开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线 B.单纯追逐贸易交换
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宣扬国威,使国家富强
2.(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这一记述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有利于南洋开发 B.巩固了边疆海防
C.造成了人口问题 D.拓展了明朝疆域
C
链接中考
A
3.(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次远航
4.(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D
D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倭患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
(倭患形成的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官庾( yǔ,谷仓)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明史纪事本末》第五十五卷《沿海倭乱》
2.经过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人物档案
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①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戚继光招募农民、矿工、编练组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戚家军曾为亚洲最强军队每伤亡20人斩敌千人
万众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凯歌)
他统帅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军歌表达了戚家军保国救民,建功立业,杀尽倭寇,誓死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
阵法: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②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③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3.抗倭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戚继光为践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
材料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材料三: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
立志灭倭、带兵有方、军纪严明
战术得力
改革军制
材料四: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戚继光个人卓越的军事才能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民族英雄
1.(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林则徐
2.(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有一位年轻将领,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建立了一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并创造了“鸳鸯阵”。他率军英勇作战,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将领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B
链接中考
C
3.(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中华军事五千年》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三元里人民抗英
4.(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A
D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
1573年,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两白银,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夷趋豪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狗贿许之,时仅篷累数一间,后工商牟奸利者,始渐运砖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自是诸澳俱废,豪镜独为舶鼓矣。
——《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澳门》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446年
妈祖阁
大三巴牌坊
澳门(葡语Macau、英语Macao),简称“澳”,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相望,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中国南海。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二岛组成,陆地面积32.8平方公里
新时代的海防建设
1949年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71年自行设计研发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
1974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 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2019年12月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
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情怀”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课堂小结
背景:
概况: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倭寇含义:
倭患原因:
经过:
意义:
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前往福建、广东剿灭倭寇,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目的:
时间:
条件:
特点:
评价
起点:
最远到达: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1.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使用
3.明成祖的支持,郑和勇于探索、吃苦耐劳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405年-1433年;(明成祖时)
地理:
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时间早
刘家港东海南海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积极:
不以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重大负担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被称为倭寇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消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