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03 网络构建 02 阶段特征
易混易错
知识拓展 核心素养 得分速记
考向预测
05
梳理预测
01
命题趋势
04
时空线索
历
史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 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
社会 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
主义 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 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
建设 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以王
的探 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
索 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
命 ”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代精神/建设成就。
命题点: 中共八大的意义; “ 大跃进 ”运动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文化大革 命的内容与影响、教训;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的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考查重点) 。
考点 要求 课 标 要 求
命 题 趋 势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0 响;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意义(考查重点) 的重要指导意义; ;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
义;了解“一五 ”计划、 “三大改造 ”,理解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
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改造创举/民主法治/
制度建设。
命题点: “一五 ”计划的背景、 成果与意义
(考查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
把握趋势,找准方向不迷路
命题角度: 党的建设/曲折探索/杰出人物/时
社会
主义 制度 的建 立
政治 方面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以
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经济 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一五”
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
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
实际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
思想文 化方面
“文化大革命”使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
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取得了重
大成就 ,也出现了失误和曲折。
专题概览,精准角度寻规律
构建体系,明确时空有线索
时间 1953-1957年底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 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 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 成就 一大桥 1957-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路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工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
1.“一五计划 ”是优先 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 面发展重工业。 “一
五 ”计划的实施是为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但“一五 ”计划的完成 只是改变了中国工业落 后的面貌,并没有实现 工业化,中国依然是农 业国家。 2.1949—1956 年是过渡时期,其社会 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其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
考点一
知识点1.1:第一个五年计划
易混易错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共同点: (1)都是在外部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情况下进行的。 (2)都以发展重工业为
重点。 (3)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推进工业化进程。 (4)都十分重视激发 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 (5)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 (6)都促使本国进入工 业化国家行列。 (7)都证明完全的计划经济不适合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改革。
知识延伸
中国与苏联在建设工业化道路上的比较
【跨学科学习】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历史信息
知识延伸
第一个五年计划 I
①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以发
展轻工业为主,导致工业比例失 调,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 业基础薄弱,亟须提高工业化水 平,发展重工业是最好的选择。 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已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其实践对我国 工业发展有借鉴。
“一五计划”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原因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 建成通车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 一批解放牌汽车
中国制造的第一 批喷气式歼击机
核心素养
鞍山大型轧钢厂
工业结构不合理
“一五 ”计划(1953-1957)成就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不足: 工业分布不合理,
明“一五 ”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特 点 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意义
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机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 ”计划(1953-1957)
【问题探究】根据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说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选择东北的原因:
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 一五” 时期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发展生产力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背景:新中国建立后 > ,工业水平低,基础
薄弱, 门类不全
①事件: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突出行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④成就: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
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 机制造厂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 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③特点:空间-东北 行业-重工业
核心素养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内容 农业 方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影响
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 业 方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 主义 工商 业 方式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
改造的创举)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 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 志, 是三大改造的完 成,而不是新中国成 立。新中国成立,我 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 会。 2.“一五 ”计划 (1953—1957年)与三 大改造(1953—1956
年)二者几乎是同时进 行的,都是为建立社会 主义经济服务的,只不 过三大改造是生产关 系的变革,而“一五 ” 计划更多地是经济建 设上的规划。
知识点1.2:三大改造
易混易错
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 三大改造的完成
知识延伸
示意图表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知识延伸
用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 平赎买政策的原因与作用。
(1)原因: ①民族资本家历 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 命; ②资本家也拥护社会主义 改造; 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2)作用: ①减少了资产阶 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使
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有利于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 逐步收归国有;②这一政策为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找到了一条和平过渡 的道路。
建国初, ……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 中国
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 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
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向
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核心素养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确 立 第一 届全 国人 民代 表大 会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主要 内容 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 主》席 毛泽东 委员长
朱德
副主席 刘少奇 总理
周恩来
意义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地 位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意 义 ①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制度
1.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制 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性质,新中国成立-《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临时宪法,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 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知识点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易混易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
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标志着《共同纲领》行使宪法作用的历史使命的完成
意义 (2)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 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良好开端
知识点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要
内容
颁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发展 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初步
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 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 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1982年, 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性质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的重要形式。
地位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点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49年
1954年
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 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 权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史料实证:
知识延伸
【历史解释】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 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根本原因)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 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五四宪法
知识延伸
中国特色的创举
【唯物史观】从近现代中国人民地位的变化中,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认识: 人民地位不断提高,并逐渐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
奋斗的政党。
中国人民地位的变化
知识延伸
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
定了重要基础……到2014年9月,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规 737件、地方性法规8 500多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
①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
点:体系较为完整;立足于中国
国情并体现时代发展需要;集中
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
①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核心素养
宪法
方 法 解 读
02
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交通运输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
①“ 一五计划”成就可以记忆为: 一田一桥三厂六路【 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②成就特征 :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③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格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图解:工业建设的主要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
1.图解“ 一五”计划:
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 资本原始积累
以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市场 经济推动工业化进程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逐步建 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项目 中国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 西方工业化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轻工业开始,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相同点 都先后建设成为工业化国家;都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国家计 划推进工业化进程
2.纵横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初步建成齐全的工业 体系,并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但阻碍了经
济的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封锁, 苏联援助
积极引进人才、资 金与技术
外部 条件
进程
不同点
成果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公有,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起来,因
此,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4.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02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①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
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公有制经 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推翻了帝国主 生产资料私有
义、封建主义 制向社会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 公有制转变,
义的统治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
5.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 义社会
社会性质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
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
三大改造
考向01 “ 一五”计划(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 【例1】(2023·
山东青岛· 统考中考真题)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
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6%;
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棉布为50.6亿尺,
比1952年增长329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变式1-1】“在1952年、 1953年,甚至把 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 配。 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 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 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 究生。 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 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 。 ”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 ”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
【变式1-2】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一次讲 话中称: “ 中国在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 拖拉机的条件下,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 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需要付出巨大 的努力和较多的时间。 ”这说明我国( ) A.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尚不成熟 B.加快实行工业化的可能性 C.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艰巨性
A
第 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材料反映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不是当时我国重工业 发展迅速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
A .
B .
C .
D .
考向02 三大改造(命题角度:改造创举) 【例2】(2023·江
苏镇江· 统考中考真题)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
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
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 。1956年后, 工人的积极
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 B
【变式2-2】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 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 “领导农 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 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 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 条件。 ”材料认为“互助合作 ”有助 于(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D
【变式2-1】古人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所谓“为时 ”“为 事 ”,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 也能彰显时代精神, 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 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 代 ”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 大跃进 ”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推行一五计划
实行公私合营 上海水泥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体现了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与材料中上海水泥厂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
建立生产合作社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
始于1958年
A .
B .
C .
D .
考向0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命题角度:民主法治/制度建设)
【例3】(2023·黑龙江大庆· 中考真题)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
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C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变式3-2】2023年3月10日,新一届 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 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严的仪 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 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 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 法制定于( ) A.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二十大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变式3-1】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的 重要表现。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 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不同阶级利益 ②指导思想不同 ③都得到贯彻执行
B
④都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
确立于1949年9月召开 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后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与题干无关
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 .
时间 1956年 地点
北京
内容 (1)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2)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评价 中共八大制定正确路线,是良好的开端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的要求(或需要)
我国的实际情况
第一对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落后的农业国
第二对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的需要
对当时的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知识点2-1:中共八大
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考点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探索 中的 失误 大跃 进和 人民 公社 化运 动 背景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表现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启示
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文化 大革 命 时间
1966~1976年
表现
民主与法制遭受践踏(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文化大革命 ” 中最大的冤案);社会和生产秩序混乱
启示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经济领域探索中的失误; ”文化大革命“属于政治领域探索中的严重挫折。2.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 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是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知识点2-2:探索中的失误
易混易错
。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 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 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 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 ——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特点:“一大二公” ,片面
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 度(公有化程度)
教训: 不顾生产力实际水
平 , 片面变革生产关系 , 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 ,造 成经济严重困难 ,违背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教训: 片面扩大生产 规模 ,造成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 ,破坏 生态环境 ,违背客观
经济规律。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特点:片面追求生产 力高速度(产量)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
思考:请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从中我们能得到那些经验教训?
标志:大炼钢铁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人民公社:
大跃进:
材料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什么失误?
从以上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图一:大跃进;图二:人民公社化;图三:文化大革命。
认识: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建设等。
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核心素养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 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继续革命 ” 道 路。 “ 大跃进 ”失败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 , 但他把乱象主要归咎于阶 级斗争……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 。在国际上, 中美对抗无丝毫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随着中苏论战愈演愈烈, 国内政 治日趋激进,反修防修成为全党共识。从四清运动到“文革 ”,走上了一条“无产阶 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 ”的不归路。
——萧冬连《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②毛泽东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 ”,想通过发动 “文化大革命 ”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党内指导思想上“左 ”倾错误的发展。
④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苏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建设成就 全面 建设 时期 工业 钢铁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石油
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原油和石油自给
新兴工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从无到有。
交通 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科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文革 时期 科技 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过渡时期
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
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区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的主要成就
知识点2-3:建设成就
模范人物 人物 事迹 誉为
时代精神
王进喜 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 “铁人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忘我劳动 奉献为民 勇于创新
雷锋 甘当革命的螺丝钉, 默默无闻地为人民 做了大量好事。 ” “向雷锋同志学习 ” 解放军好战士 邓稼先 1958年,开始研制中 国第一颗原子弹,后 领导设计氢弹。 “两弹元勋 ” 焦裕禄 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组织治理内涝、风沙、 盐碱三害。 “党的好干部 ” “县委书记的榜样”
知识点2-4:模范人物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
原因: 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模范人物。
②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干部坚持工作,纠正错误。 ③面对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党和国家及时调整策略。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籼型杂交水稻
:社会主义建设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想一想
标语口号体现时代特色
知识拓展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探索
知识拓展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表明 社会 主义 建设 在探 索中 曲折 发展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
王进喜、雷锋、 焦裕禄
人工合成结晶 牛胰岛素
第一颗人造卫 星东方红一号
籼型杂交水稻
第一颗氢弹
文化大革命
人民
公社
化运
动
1958年 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知识整合
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新兴工业发展
三条铁路
青蒿素
中共八大
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两大钢铁基地
三大油田
左倾错误
大跃进
失误
成就
成就
失误
1956
1949
1966
1976
1.中共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
(1)原因: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②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③经济建设急于求成。④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相关发展政策。③要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等。⑤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
2.时代楷模 02
3.历史论证
观点:英雄模范人物应时而生,更为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论证: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国家百废待兴、面临西方封锁威胁的背景下,涌现出王进
喜、邓稼先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和核武
器的研发工作,极大地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建
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各行各业亟 探2索体制创新,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追 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涌现出了黄大年、张伯礼等一批英雄人物,他们或
学成归国,凭借自己的科技成果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或积极投身抗疫战斗,推动我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学子应该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在英雄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发愤图强,学
成报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七大 1945年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C .中共八大 符合题干史事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一
1958年
【变式1-2】这次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分析 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主要矛盾的 变化,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可以说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行工作重 心转移的初步尝试。材料中的“这次 会议 ”指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变式1-1】(2023·湖北宜昌·统 考中考真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 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A
考向01 中共八大(命题角度:党的建设) 【例1】(2022·
广西梧州· 统考中考真题)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
议指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
C
【变式2-2】《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 射了时代风貌、书写了社会变迁,勾 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依据 所学知识判断, 1967年《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 A. B. 》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 来
《迎接新的更大胜利》
【变式2-1】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 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 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 一个人所 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 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 表明( ) A. B. C. D.
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考向02 “大跃进”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命题角度:
曲折探索) 【例2】(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 中考真题)历史在
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 )B
A .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要尊重客观规律
C .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分夸大了主观 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 挥、浮夸风、 “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
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D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
D.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
“大跃进”“人民公社 化运动”的主观愿望
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
考向03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命题角度:杰出人物/时代精
神/建设成就) 【例3】(2023·江苏南通· 中考真题)大寨原是
山西省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
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 1963 年,当地遭受百
建家园。其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变式3-2】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 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 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 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 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 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 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
C
【变式3-1】为了打出新中国第一口 油井,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 有回来,乡亲们感慨地说: “真是铁 人啊! ”从此, “铁人 ”的名字传遍 了油田,并响彻全中国。 “他 ”指的 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王进喜 D.邓稼先 C
大寨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奋斗,自力 更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体现 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 永贵带领社员自力更生,
C
记陈
重
年
B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红船精神之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抗美援朝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