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B语文七年级(下册)周周清检测(一)
第一单元
一、积累
【读故事,学精神】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灿烂。邓稼先,常年在________的荒漠中钻研,为祖国的两弹事业“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闻一多,气冲斗牛,声震天下,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慷kǎi□淋漓,大骂特务;鲁迅先生,一边对青年书信的潦草“深恶痛绝”,一边仍________每封来信,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因为他们非凡的气质、大我的胸怀和气度,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鞠躬尽cuì□ (2)慷kǎi□淋漓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人问津 展示 B.无人问津 展读
C.鲜为人知 展读 D.鲜为人知 展示
【写对联,扬气节】
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1946年7月15日,他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享年47岁。闻一多的被害,激起了北平广大青年的强烈愤慨。他们以对联的形式撰写了挽联,上联是“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请结合事件及其影响的阐述,补写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古诗,传真情】
4.将下面语段所引用的古诗文名句填写完整。(8分)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壮士文豪面对自然风雨,依然留有最柔软的各种情思。王维与明月为伴,写下了“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而李白则因曲生情,转思故乡,感慨于“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岑参在西行途中,眺望东方,内心涌起了故园乡思“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更是用平实的语言“⑦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书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分别用王维《竹里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岑参《逢入京使》中的句子填空)
【读美文,赞英雄】
鲁迅先生的笔犹如投向敌人胸膛的匕首。下面的语段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中国脊梁”的赞叹。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生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________,……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1)画线部分词语搭配不当,请作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在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拼命硬干,有人为民请命,有人舍身求法
B.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C.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人为民请命,有人舍身求法
二、阅读
(一)名著阅读。
6.小甬和小舟正在制作读书卡片,请你帮他们将空缺的内容补全。
【片段】在他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满身都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
出处 作者 人物 性格特征 人物结局
《骆驼祥子》 ①________ “她”指小福子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7.阅读完《骆驼祥子》,小甬和小舟就“假如小福子没死,是否能挽回祥子的悲剧”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整本书,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
小甬:假如小福子没死,祥子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小舟:假如小福子没死,祥子的悲剧仍会继续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作品阅读。
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①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它们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
②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
③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④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还柔软、善良的心肠。
⑤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⑥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⑦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辛酸的感情。我寂寞的父亲,劳苦的父亲啊。恍惚间,我感觉满田野都是我的父亲,都是我劳苦的父亲,满田野都是我穿着破旧衣服的父亲。
⑧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⑨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为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⑩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我们清贫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选自《读者》,有删改)
8.请描述文中稻草人的外在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写出其表达效果。
(1)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的父亲”“父亲们”“我们的父亲”反复交织出现,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加点处,写出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题“寂寞的稻草人”中“寂寞”一词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
【链接材料】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能抖出一片春天。
这双手一出生就没有停止过劳动。劳动改变了这双手,也摧残了这双手。我可以想象,这双手不曾厌恶过劳动,但也许怀疑和拒绝过劳役般的生活,最终承认自己的苦命,一生一世出没在劳苦的深水里。握在我手里的,是老茧,是艰辛,是寂寞,是已经远去的父亲。
父亲的忧伤似乎比较复杂,不单是垂暮的感受,更有着对生活的怀疑和失败感,对自己一生的哀怜和不满意。
(选自李汉荣《回忆父亲》,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聪明的古人意识到,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竖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Ⅱ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掘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何努进一步计算,发现这根漆木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学者推测,早期测影可能使用的就是普通的直木杆或者笔直的腿骨,如《周髀算经》中,称表为“周髀”,而“髀”在《说文解字》中记为“股也,从骨卑声”,换句话说,“髀”的原意便是股骨,虽然测影工具材质变化,“周髀”越来越精美,不再使用股骨,可这段记忆依然被保留在名称中。
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当他们将两至日正午日影描绘在地面上时,就会发现两天的日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进一步观测,就会发现昼夜平分的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也同在一条直线上,且正好与两至日正午日影所在的直线相垂直,当古人将两条直线放在一起时,便呈现出一个标准的“十”字,而这个“十”字正好又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方”。进一步,古人又在四方的基础上,以每两方之间的平分线再做一个倾斜的“十字”,即确定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维”。在“四方”和“四维”确定后,古人再将正斜两个图案重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一个鲜明的八角星图案。在凌家滩玉板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角星纹外那一圈长锥形纹饰,其形状与表相似,可以作为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佐证。如此来看,通过测影,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不仅确定了历法的框架,也同时获得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进一步将5000多年前确定的“四方”“四维”体系加以切割,最终确定了二十四个分布均匀,首尾相连的日期,今天的二十四节气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有改动)
【材料二】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摘编自《列子·汤何》)
【材料三】
古代测影示意图
12.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杆制作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测影工具。
B.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依据是八角星纹外长锥形纹饰的形状与表相似。
C.两至日正午日影与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所在直线相垂直。
D.“四方”“四维”的确定,让古人获得了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
13.有人说夸父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请你从材料一、二中寻找相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相关材料,选出材料三中序号所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 )
A.①冬至 ②夏至 ③表 ④圭 B.①夏至 ②冬至 ③表 ④圭
C.①冬至 ②夏至 ③圭 ④表 D.①夏至 ②冬至 ③圭 ④表
15.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请结合材料一举例阐述你对此看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②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彰,曹彰,曹操之子。②膂(lǚ):脊椎骨。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
(3)将十万骑驰沙漠________________
(4)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少 善 射 御 膂 力 过 人 手 格 猛 兽 不 避 险 阻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赏必行,罚必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示例,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太祖的劝学方式与结果。
【示例】甲文孙权劝学的方式:孙权先是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吕蒙因“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接着从方法和目的上劝导吕蒙应当“涉猎”“见往事耳”;最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孙权劝学的结果是:吕蒙先以“多务”推辞,后虚心接受建议,“乃始就学”,后来才略大有长进,得到了鲁肃的肯定和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1.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七(1)班组织开展“天下国家”的主题活动,在“观点碰碰车”环节,小白同学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很好地生存,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做怎样的努力,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没有太大的关系。
作为同学,你不赞同小白的观点,并准备根据《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命运进行反驳。请将反驳的内容用语言表述下来,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剪报》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请你选取其中的一点,结合你的人生体验,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章立意来自材料;②文体自选;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一单元
1.(1)瘁 (2)慨 2.C 3.示例: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4.①深林人不知 ②明月来相照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 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⑤故园东望路漫漫 ⑥双袖龙钟泪不干 ⑦马上相逢无纸笔 ⑧凭君传语报平安
5.(1)“发生”改为“发展” (2)B 6.①老舍 ②善良软弱 ③上吊而死
7.示例:我赞同小舟的观点,我也认为假如小福子没死,祥子的悲剧仍会继续发生。小福子的死,是压垮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彻底绝望乃至堕落,是祥子悲剧的催化剂,但并非造成祥子悲剧的唯一原因,社会原因才是根本原因,祥子无法凭借个人奋斗与当时病态黑暗的社会抗衡;同时祥子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及没有文化、眼界狭隘的个人局限才是促使其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8.它们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有的手举竹竿。
9.(1)“一直”强调了稻草人扬着手臂和举着竹竿的姿态,突出了稻草人的辛苦和疲惫。 (2)“坚决”写出了父亲对自己妻儿的爱护之情,表现出父亲为了守护庄稼和家庭,态度坚定,没有丝毫动摇。
10.稻草人和父亲具有相同的品质。稻草人为了守护庄稼,戴着旧草帽,穿着破旧的衣服,手臂一直举着不能放下去,非常辛苦和疲惫;而“我”的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和家庭,辛苦劳作,一直默默付出。作者借稻草人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11.“寂寞”一词写出了父亲生活的艰辛、不得志和无奈,虽然怀疑和拒绝过劳役般的生活,最终却只能承认自己的苦命,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痛惜、敬佩和思念之情。
12.A
13.由材料一得知古人最早通过表记录日影的长短,来探测太阳的运行规律。而材料二也讲述了夸父追逐日影而奔跑的故事,可以说是研究日影变化的人,因此可以说夸父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14.B
15.示例:“科学”求真,追求准确性、严谨性。材料一中作者列举陶寺漆杆在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的内容,记录的精准体现了科普作品的准确性。(关注用词的严谨、推理的科学、用例的准确即可)
16.(1)研究 (2)另,另外 (3)带领,率领 (4)同“披”,穿着
17.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18.奖赏一定实施(或做,施行),惩罚一定信守诺言。
19.示例一:乙文太祖劝学,先是批评曹彰喜武不喜读书的问题;接着规定学习内容,督促他学习《诗》《书》;后来得知曹彰的志向是做一个身先士卒、赏罚分明的大将,他“大笑”,默认了曹彰的想法,也放弃了劝学的念头。
示例二:乙文太祖劝学、逼学,曹彰不接受不理解,他觉得“驰沙漠,驱戎狄”才是男儿本色,并且勇敢地在太祖面前表露心志,表达意愿,并因此得到了太祖的赏识。
【参考译文】
【乙】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年少时擅长射箭骑马,力大过人,徒手与猛兽搏斗,不躲避险阻。多次跟从(太祖)征战,意气慷慨,斗志昂扬。太祖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想读书、敬慕圣贤之道,却喜好骑马击剑,这只是匹夫之勇,哪值得看重啊!”(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太祖曾经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曹彰说:“(我)爱好做将帅。”太祖说:“做将帅应该怎样?”(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面临灾难义无反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施,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20.(1)残花 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21.示例:我不赞同。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便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这个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祥子的悲剧命运,和他个人性格有关,但是,促使祥子堕落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个社会。祥子的正直善良和能干,在当时那个社会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经历,让他的积极热情消失殆尽,虎妞难产死去、小福子自尽,更是让祥子彻底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小说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达了对那个不让人好好活的社会的控诉。
22.作文评分标准与中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