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C.抑强扶弱原则 D.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4.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
注意事项:
A.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B.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C.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一、单选题 (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D.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5.13 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
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
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
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1.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指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
A.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C.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A. 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6.希罗多德认为古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肯定哪一因素对古埃及文明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的影响( )
2. 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珍宝,有
A.迷信思想 B.宗教信仰 C.工程建筑 D.地理环境
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
7.有学者认为:“秦以后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
明( )
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中
A. 南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B.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 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C.采用八股取士 D.自由发挥见解
D. 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8.有学者认为,在距今 4000 年前,地球经历过一场大降温的过程,结束了早
3.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弄伤了贵族的眼睛,
前人类的“黄金时代”,使两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
那么贵族可以依法弄伤这个人的眼睛,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
明,更使得印欧人不得不向四周迁徙,冲击着欧亚各临近文明。这( )
处割耳之刑。上述规定反映了该法典的( )
A.说明了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
A. 同态复仇原则 B.人人平等原则
B.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第 1页 共 8页 ◎ 第 2页 共 8页
{#{QQABRQyEoggIQIIAARgCUQWACgCQkBCCAIoGgBAEIAAByAFABAA=}#}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C.分析了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 13.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于江西南昌,考古学者整理海昏侯随葬品时发现:约 240
D.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件玉器中,约 70%为新疆和田玉;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
9.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 世纪,英 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都是骆驼造型。这反映了( )
国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 年,伴随着澳大利亚金矿的 A.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B.中央已直接管理西域地区
发现,英国在当地发展起采矿业。这表明英国( ) C.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D.内陆与边疆地区已有交流
A.国内犯罪的减少 B.移植本国生产方式 14. 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
C.帮助发展当地经济 D.国家实力的下降 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
10. 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 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
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 代中国( )
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 A. 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 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C.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 D.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A.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多元文化认同 15.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 1000 万人,
C.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经济文化扩张 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
11. “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 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
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 要是因为( )
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 A.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C.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契约华工形成苦力贸易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16. 柏拉图说:“人们崇拜荷马,因为他教育了希腊人。”《荷马史诗》成为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古典希腊时代希腊人的主要“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希腊人都是在背诵《荷
12. 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 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 马史诗》中成长起来。据此可知,《荷马史诗》( )
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 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 A. 促进了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 B.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C.属于官方主导编撰的教科书 D.代表着希腊戏剧的最高成就
A. 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B.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C.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 15 分)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
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
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
第 3页 共 8页 ◎ 第 4页 共 8页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
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7 分)
—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
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
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
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 21 分)
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最初笼罩在神学迷雾之中。教会在教堂和修道院
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 里大多附设有教会学校,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和自然
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 科学都是宗教神学的“婢女”。11 世纪时,城市里出现了私立的行会学校、市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 民学校等,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
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有的还用本地民族语言讲授,很受人们的欢迎。与此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相应,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形成,他们以教育为职业,其中不少人既精通神
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学,也熟谙法学、古典哲学乃至自然科学。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第 2 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8 分) (1)根据材料,概括 11 世纪后西欧学校教育出现的新趋势。(9 分)
第 5页 共 8页 ◎ 第 6页 共 8页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趋势产生的原因和影响。(12 分) 年 10 月10 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
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
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
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
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10 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 16 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
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
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
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
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
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
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 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
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6 分)
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
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 1877 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
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
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 19 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
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
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
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 1865
第 7页 共 8页 ◎ 第 8页 共 8页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参考答案
1-16 AAACB CCBAB ACDACC
17.(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
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
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
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
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18.(1)趋势:世俗化;多样化;专业化。
(2)原因:教会对教育的(双重)影响;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影响: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推动工商业发展。
19.(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任答两点即可)
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任答两点即可)
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