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生物实验探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生物实验探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19 18: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生物实验探究
显微镜的操作
1.为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小青同学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 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
(1)旋转图1的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为了避免压碎玻片标本,操作者的眼睛一 定要看着   (填字母并出名称)。
(2)小琴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了一个黑点,该同学为了正确快速判断黑点可能存在 的位置,画出了如图 2所示的思维导图,其中②所填的文字应是   。
(3)为使圆形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某同学选择了图3中的   (填序号)组合。
(4)如图 4要把视野中的物象从图 A转为图 B所示情况,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a .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
b .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 .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d .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e.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A.a→b→f B.b→d→f C.c→b→f D.d→a→e
(5)小青发现图4中的目镜有5×和8×的,物镜有40×和10×,则在使用同一光圈和反光镜时,视野内亮度最亮的镜头组合的放大倍数为   倍;
(6)小楷同学还想用显微镜观察树叶、手等物体,却发现它们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其原 因是   。
2.小科在实验室做“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实验,请你一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四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④亚甲基蓝溶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小科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小科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小科已经在视野中看到了清晰的物像,由于突然停电导致视野偏暗,他就把显微镜移到光线比较亮的窗户边,你认为他要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首先要做的是 。
A.调节粗准焦螺旋 B.重新对光 C.转动物镜转换器
(4)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先用低倍物镜寻找观察对象,再换用高倍物镜,物镜和载玻片间的距离变化应是图乙中的   (填“a→b”或"b→a")。
种子的萌发
1.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表: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
(3)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进发芽的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
(4)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重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种子结构中   里的有机物。
2.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之后,同学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因此,同学买了一包含羞草种子,通过实验探究含羞草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水分,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20颗种子,编号A、B;
②将两个培养皿都放入20℃恒温箱中培养;A中放干纱布,B中放湿纱布;
③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的数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水分 干燥纱布 湿纱布
种子萌发数量 0 19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猜测B组实验中有一颗种子不萌发和种子自身原因有关,可能是   。
(2)根据实验结果,同学得出的结论:   。
(3)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含羞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请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3.桉树俗称速生林,在民间有“抽水机”、“抽肥机”、“毒树种”等恶名。为探究桉树的土壤浸出液对其他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综合实践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将6个同等大小平底水槽编号为1﹣6号,底部铺上纱布;提取桉树的土壤浸出液,平均分成3份倒入1﹣3号水槽,刚好浸没纱布;量取与桉树土壤浸出液体积相等的清水平均分成3份倒入4﹣6号水槽。
②取饱满的绿豆、玉米、黄豆种子各100粒,依次放入1﹣3号水槽纱布上;再取饱满的绿豆、玉米、黄豆种子各100粒,依次放入4﹣6号水槽纱布上;种子的萌发条件适宜。
③观察记录1﹣6号水槽内种子最终萌发的数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3次,取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
(1)每个水槽中的液体刚好浸没纱布,使得种子只有一半浸没在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种子的萌发需要   。
(2)每个水槽纱布上放入10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的目的是   ;对3次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
(3)分析实验结果的柱状图后,可以得出本实验的结论是   。
4.沼液是有机物质发酵后形成的液体,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研究发现,沼液浸种不仅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还能提升幼苗质量和生长活力。某小组同学探究了不同浓度沼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挑选500粒水稻种子,晒干后平均分成5组;
步骤二:在标为A、B、C、D、E的烧杯中加入100mL浓度分别为0%、10%、20%、40%、
100%的沼液,然后放入100粒水稻种子;
步骤三:将五组烧杯都置于30℃的恒温环境下保存24小时;
步骤四:取出水稻种子用清水洗净,均匀地放置在铺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在室温下放置3天。观察记录种子的萌发数量,计算萌发率。
(1)实验步骤一中,应挑选   相同的水稻种子进行实验。(写出两点即可)
(2)图甲为本实验结果。基于该结果,小组同学想确定20%的沼液是否为水稻种子萌发的最佳浓度,他们应配制浓度范围为   的沼液,继续实验。
(3)播种前种子的浸泡时间、浸泡温度也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影响情况如图乙。根据图
乙可知:为使水稻种子萌发率最高应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可多选)
A.温度30℃ B.温度25℃ C.浸泡24小时 D.浸泡48小时
植物的生殖、微生物相关实验
1.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项目学习小组决定开展探究香烟烟雾危害性活动,取得实证后便于开展“无烟日”宣传。
【实验材料及用具】:同种健康的四龄及五龄家蚕、气体收集装置(如图1)、饲养盒(19cm×12.5cm×7.5cm)(注:四龄、五龄家蚕是指分别蜕皮过3次和4次的家蚕。)
【实验过程】
Ⅰ.设置对照实验
设置A、B两大组,每大组四龄、五龄家蚕各30只,平均分成3个小组,A大组的3个家蚕饲养盒中分别注入120毫升空气,B大组的3个家蚕饲养盒中分别注入120毫升含有香烟烟雾的空气(如图2),密封观察20分钟。
Ⅱ.收集事实与证据
注入气体后观察家蚕变化:A大组的家蚕没有出现明显异常变化;B大组的绝大部分家蚕先是烦躁不安,然后胸部膨大,头胸昂起向后弯曲,随后吐出大量绿色或褐色的液体……,最后收集数据如表所示。
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属于昆虫发育过程的   阶段(选填“幼虫期”或“成虫期”);
(2)该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   组;(选填“A”或“B”);
(3)该实验中哪些设置可以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写出一点即可);
(4)有同学只根据表中五龄家蚕的死亡率都为0%得出“香烟烟雾对五龄家蚕没有危害”的结论,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组别 虫龄(只数) 死亡只数 死亡率 平均死亡率
A 1 0 0% 四龄0% 五龄0%
0 0%
2 0 0%
0 0%
3 0 0%
0 0%
B 1 4 40% 四龄33.3% 五龄0%
0 0%
2 3 30%
0 0%
3 3 30%
0 0%
2.小科发现,校园内的绣球与公园里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不同。针对这一发现,小科思考:同品种绣球的花色是否与土壤条件有关?小科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猜想】绣球花色可能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实验过程】
选择30株品种相同,栽种于相同条件下,生长状况相近,均处于花蕾期的绣球,随机均分为三组。在花开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碱性的溶液浇灌,每周一次,直至花开(其他种植条件相同)。花开后观察并记录花色,如下表:
编号 溶液 每株每次浇灌量/mL 绣球花色
1 0.1%的醋酸溶液 200 全部蓝色
2 0.1%的碳酸钠溶液 200 全部红色
3 清水 200 全部紫色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根毛细胞   (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绣球植
株损伤甚至死亡。
(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溶液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写出两个)
(3)确定绣球花色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后,小科思考:实验中的花色变异是否可以遗传?为了继续探究这一问题,他用扦插的方法获得实验样本,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如图所示,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到同一朵花柱头上的过程;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风力、昆虫等)落到另一朵花柱头上的过程。
小敏了解到桃是进行异花传粉的植物,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桃发生自花传粉,能否完成受精作用并形成果实和种子?为此,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一株生长健壮的桃树上选取50朵桃花,将这些桃花分别用透气的透明袋包扎起来(袋内放置一支轻小的棉签),其它桃花不做处理;
②当条件成熟时,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用棉签轻轻触碰花药部位,后再小心地涂抹在雌蕊的柱头上,重复多次;
③一段时间后,统计结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应选取   的桃花进行包扎(选填“未开放的花”或“已开放的花”),对这些桃花进行包扎的目的是   ;
(2)选择50朵而不是1朵桃花进行包扎的目的是   ;
(3)如果桃树自花传粉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则预测的实验结果是   。
4.你知道吗?香甜可口的葡萄不仅能直接食用,而且还可以用它做原料,生产葡萄酒和葡萄醋。下面图1是某兴趣小组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实验流程图。
他们查阅资料得知: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在通气阶段,该微生物主要通过如图2所示的方式大量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是   。
(2)酒精发酵时要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8~25℃,以利于该种微生物生长。
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制酒用到的微生物相比,其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   。
(3)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为了延长葡萄醋的保质期,可以选择冷藏保存的方法。从防腐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   。
5.勤洗手可以减少“新冠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小科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培养基。每次握手前小科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握手对象是小红同学,她手上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已知: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
实验①:与小红第一次握手后,小科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马上盖好盖子。
实验②:与小红第二次握手后,小科“▲”,再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马上盖好盖子。
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酵母菌落的数量。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是   。
(2)请将步骤②的“▲”处补充完整:   。
(3)培养24小时后,若观察到   ,则结论得以验证。
6.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用某种诊断用的噬菌体进行实验确诊。该噬菌体可以侵入和裂解炭疽杆菌,使其死亡,而对其他细菌无作用。
检测前,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挑选可疑菌落,接种到澄清的液体培养基上,在35℃条件下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注:细菌大量繁殖时培养基变浑浊)。整个检测流程如图所示。
(1)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要先高温灭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2)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   ;
(3)两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实验结果是: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反之则排除。
7.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微生物滋生的条件”;将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标以A、B、C,并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提示: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培养皿 A B C
实验步骤 ① 各滴加10毫升的蒸馏水
② 取某品牌一小包装袋内的饼干,分别放入培养皿中 不放饼干
③ 灭菌后,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分钟
④ 置于室温中 放入冰箱中 置于室温中
⑤ 两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
观察结果 有很多微生物 有少量微生物 观察不到微生物
(1)若A与C是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的变量是   。
(2)接种微生物是在实验步骤    (填序号)中完成的。
(3)实验步骤中有两处不足,请加以改正:   。
(4)改正后,本小组的实验结论是   。
8.下面是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①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②进行实验把青霉菌就在培养液中培养,然后观察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③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弗菜明先生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这一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
[说明]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真菌常用琼脂配制成的固体培养基,如图(1);
某些菌类需要添加特殊的培养液才能正常生长,如图(2)。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各项中最为恰当的是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膏霉菌可能产生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由培养液中的其他物质产生的,则应设计对比实验,其实验方法是在对照组①的培养液中   ,然后观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有人认为设立以上对比实验还不够严密,应再增加一个对照组②,其设置方法是加入已杀死的青霉菌,只有实验结果为   时,才能充分证明青霉菌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9.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通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流行。科学家在研制疫苗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以下为检验新研制新冠肺炎疫苗效能进行的动物实验,请补充、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甲 乙
步骤1 每组20只性别、大小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
步骤2 注射生理盐水(安慰剂) 。
步骤3 3周后注射新冠肺炎病毒
(1)表中乙组的步骤2是    。
(2)若甲组小白鼠比乙组小白鼠的发病率高,可得出的结论为   。
(3)为了测定疫苗效能的最佳浓度,对实验所做改进可以是   ,3周后再分别注射新型冠状病毒,观察各组小白鼠的患病情况。
10.酸奶因其独特的风味及丰富的营养倍受人们喜爱。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制作酸奶的条件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第一步:将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适量的蔗糖(约占牛奶总量的10%),加热煮沸4-5分钟,将广口瓶洗净并浸泡在水中,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第二步:当牛奶自然冷却到40℃左右时,按照1:5的比例将准备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充分摇匀并测定奶的酸碱度。
第三步:将烧杯中的奶平均分成三份,装满三只广口瓶。1号和2号广口瓶盖上瓶盖密封,3号广口瓶不盖瓶盖
第四步:将1号广口瓶放置于0℃-5℃的环境中,2号和3号广口瓶放置于30℃-35℃的环境中。4-6小时后,观察瓶内奶的变化,并测定各瓶中奶的酸碱度。
请根据以上探究实验设计,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牛奶加热煮沸、广口瓶等实验器材清洗并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   ,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2)1号瓶和2号瓶对照,其目的是   。
(3)若最终只在2号瓶中成功获得酸奶,则2号瓶和3号瓶对照可得的结论是   。
(4)牛奶煮沸后需要自然冷却到40℃左右时,再加入准备好的酸奶,这是因为温度过高容易   。
11.抗生素等抗菌剂具有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杀菌能力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培养皿中,再将滴有等量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圆纸片放入培养皿中并加盖,如下表所示(表内阴影部分表示有细菌,白色清晰区表示无细菌)。
实验组别 ① ② ③ ④
实验处理 圆纸片滴加等量
抗生素P 抗生素q 蒸馏水 抗生素P和q
温度 37℃ 37℃ 37℃ 37℃
实验结果
(1)本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填序号)
(2)根据①②③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在实验中,小科同学还做了滴有P和q两种抗生素的圆纸片放入培养皿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请说明理由?   
12.我们常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那么乙醇溶液的浓度(体积分数)越高,杀菌消毒效果就越好吗 对此,某科研机构曾做过下列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10片无菌载玻片,均匀涂抹上等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悬液;
②待干燥后,向9片载玻片分别滴加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另外1片滴加相同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③10min后, 测各载玻片上活菌量。测得的活菌量计作n,其中无菌蒸馏水试验组的活菌量计作no;
④实验重复3次;
⑤用牛痘病毒替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数据处理】
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相应的 ,并取平均值。以 的平均值来表示乙醇溶液的杀菌消毒效果。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由实验可知:针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痘病毒,当乙醇溶液的浓度超过80%时,杀菌消毒的效果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   。
【实验反思】
科研人员发现该实验中60%~80%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较好。为证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是:选取更多种类的   ,设置更多浓度梯度的乙醇溶液,多次重复实验,计算相应的n,并取平均值,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70%~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最好。
【实际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常使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乙醇的性质,下列使用方法合理的是   。
A.无水乙醇按需求稀释后再用来杀菌消毒
B.使用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时要避免明火,远离高温物体
C.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对快递包装盒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3.细菌的抗药性是困扰医药界的难题。细菌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还是抗生素使用后诱导出来的?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选择的研究”。
[实验方案]
I.菌落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在普通培养基A上,如图甲所示。
II.原位接种:将灭菌绒布在培养基A上按一下,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再按到含有青霉素的系列培养基B(B1~B3)上,完成菌落的接种(使细菌在培养基B上的位置和菌落在培养基A上的位置一一对应),如图乙所示。
(1)实验所用绒布需要灭菌,其目的是   。
(2)实验所用培养基A和B的成分差别是   。
(3)[预期结果]一段时间后,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细菌长出,说明接种的这些菌落都没有抗药性。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都有部分菌落长出,且它们的数目和位置都是一样的(如图丙所示),则说明这些菌落对青霉素已具有   。
(4)[验证推理]根据B系列培养基上长出的这些菌落位置,找到培养基A上的原对应位置,然后取这些菌落转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C上。若这些菌落都能生长,则说明“这些菌落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而不是青霉素诱导出来的”,其理由是   。
14.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有研究指出,胃炎胃癌等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如图)感染有关。
(1)根据幽门螺杆菌的外部形态判断,幽门螺杆菌属于   ,进入胃以后借助自身的运动到胃壁的黏膜层表面。
(2)为了寻找患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有人对慢性胃炎发病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到如表所示结果。
年龄(岁) 慢性胃炎发病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0~9 5 2
18~25 15 18
26~35 29 30
36~45 38 46
46~55 49 59
>55 63 55
根据表中数据,你分析感染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发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青霉素杀灭效果可以达到80%左右。如果青霉素杀灭细菌的原理是破坏细菌细胞的细胞壁,那么青霉素会不会.
对人体细胞产生危害?   。为什么?
15.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人 8人
安慰剂组 10000人 160人
【社会参与】接种疫苗是对抗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接种疫苗达到一定比率后就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疫情蔓延,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尽打快打疫苗。
植物激素
1.某同学将生长状况相似的A、B两盆蚕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暗箱中,在B盆蚕豆幼苗的暗箱右侧开一小窗口,并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保持其他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一星期后,A、B两盆蚕豆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设计这一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2)根据学过的知识,解释B盆蚕豆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的原因
   。
(3)若另取一盆蚕豆幼苗,在暗箱右侧亦开一小窗口,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并且在花盆底部再装一个旋转器。当旋转器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时,花盆也随之一起旋转,但暗箱和光源都不转,如图C所示。当图C中的花盆连续旋转一星期以后,请你预测装置中的蚕豆幼茎的生长情况是:    。
(4)若将A盆蚕豆幼苗横向放置(与地面平行),你预测的蚕豆幼茎生长方向是    ,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刺激作出的反应。蚕豆幼茎对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应都属于植物的    。这种特性也可以称为生物的应激性.
2.植物的生长过程需要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通过   来比较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的影响。
(2)比较图中的   (填序号)两条曲线,可知生长素除了促进生长外,达到一定浓度还能抑制侧芽的生长,这就是植物顶端优势现象。下列农业措施中,与植物顶端优势无关的一项是   。
A.摘除棉花的老叶和黄叶 B.摘除番茄植株的顶部
C.保留杉树的顶芽,适时摘除侧芽 D.修剪绿篱使其长得更茂密
3.植物的根受单侧光照射时,也会出现弯曲生长的现象。为探究“水稻根弯曲生长程度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选取了90株性状相似的水稻,平均分为三组,分别置于强单侧光、弱单侧光、黑暗三种环境(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记录相关数据如表:
实验结果 处理方式 根部生长素浓度 (ng/g) 根的弯曲角度 α(度)
向光侧 背光侧
强单侧光 184.5 498.2 35.5
弱单侧光 210.5 421.6 17.5
黑暗 418.7 418.9 0
(1)根据表格分析,该研究小组的猜想是   。
(2)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   来反映环境因素对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3)实验中,研究小组将所有的水稻都竖直放置,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   。
(4)已知植物的根在生长素浓度适宜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请根据实验数据试着解释光照条件下,水稻根会背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
4.下列是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实验材料为燕麦胚芽鞘),请认真分析实验条件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A、B实验的推论是:燕麦胚芽鞘具有   。
(2)若要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则应选的实验组合是   。
(3)E、F实验的推论是:   。上述实验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请你写出E、F实验的单一变量是   。
(4)A、G实验的推论是:向光性是由于   。
(5)预测实验H的现象是   ,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   (填字母)。
动物激素
1.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选取健康状况相同的小鼠30只,平均分成Ⅰ、I、II三组。
(1)如图I,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其目是   。
(2)向I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II组小鼠注射   。
(3)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⒉所示,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患糖尿病的小鼠具有降糖作用,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2.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质量/mg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质量/mg
1 不作处理 68 216
2 A 36 93
3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 37 219
4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66 2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组时应将   的雌性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2)表中第1组是本实验的   。(填“对照组”或“实验组”)
(3)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   。
(4)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
3.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影响”的研究。
甲组 乙组 丙组
切除甲状腺 ▲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建立猜想】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状况相同、体形相似的成年鼠3只,分成甲、乙、丙三组;
②对各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并按适宜的实验条件正常饲养: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直接注入胃中。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1)本实验中乙组空白处如何处理   ,本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若要得出上述结论,则甲乙丙组老鼠的耗氧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3)根据实验结论,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4.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理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剂;
②选出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20只,平均分成4组,A、B、C组小白鼠按如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    ;
③将每只小白鼠分别置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将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每只小白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103mL) 【结果分析】
心得安 肾上腺素
A + 1.7
B + 2.5
C + + 2.1
D 2.0
⑴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甲、乙同学用了两种不同的图标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    ;
⑵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   作用,而心得安具有   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
5.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影响”的研究。
【建立猜想】   。
【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状况相同、体形相似的成年鼠30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
②对各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并按适宜的实验条件正常饲养;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如图。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交流评价】⑴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⑵根据耗氧量变化,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
1.在学校科技节模型设计比赛中,”未来发明家”团队展示了他们的一个设计作品,如图所示:
“缩手反射模型”简要说明:
①两块轻质铝材用轴承连接,既牢固又灵活;
②”气动人工肌肉”通人高压空气可实现收缩;
③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能控制相应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1)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   ,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   (填字母)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2)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只是智能化假肢的结构更复杂,并且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   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2.酒后驾车是交通安全的巨大隐患,小乐欲通过“测定反应速度”实验来证明饮酒对神经系统会造成影响,从而明确良好的生理状况对安全出行的重要意义。
【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两人做好准备(刻度尺0刻度端朝下),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被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直尺夹住,记录被试者手指夹住处的刻度值。 被试者分别在①不饮酒,②饮300毫升啤酒,③饮1 000 毫升啤酒的三种状态下,各测试三次,测试数据如表所示:
① ② ③
第一次/cm 24.4 32.2 48.7
第二次/cm 25.5 34.2 53.0
第三次/cm 25.1 35.0 51.3
【实验分析】
(1)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在三种状态下都重复测试三次,其目的是   。
(2)本实验通过比较   ,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3)小乐还可通过增加   等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酒驾的危害。
(4)【科学解释】
当看到直尺下落时马上夹住直尺,这一过程是一个反射活动,反射过程为:眼(接受刺激)→视神经→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饮酒后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机能下降,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性和准确性。
3.牛蛙容易饲养,生长繁殖快,某些生命活动与哺乳动物相似,常被用作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的实验材料。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研究其结构基础,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
(1)实验一:用刺激性的液体触碰牛蛙后肢的趾尖,牛蛙出现了屈腿反射。为判断控制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还是脊髓,继续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步骤 实验材料处理 施加刺激 实验结果
1 先破坏蛙的脑部 用刺激性液体触碰后肢趾尖 有屈腿反射
2 继续破坏蛙的脊髓 用刺激性液体触碰后肢趾尖 无屈腿反射
由实验结果可知,控制牛蛙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如将实验材料处理的顺序进行颠倒,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原因是   ;
A.脑是高级神经中枢,进行实验研究应从脑部开始
B.脑部有感觉神经中枢,先破坏脊髓,牛蛙会有疼痛感
C.脊髓是脑和四肢的联系通路,脊髓破坏后,脑不能再控制四肢
(2)实验二:另取一只健康牛蛙,破坏其后肢中屈腿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后,用刺激性液体触碰后肢趾尖,牛蛙无屈腿反射现象。由此说明,完整的   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4.科学探究:你经常熬夜做作业吗?那么熬夜会不会影响第二天学习时的反应速度?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在暑假期间仿照课本用尺子“测定反应速度”的方法进行实验,手指捏住尺子的位置与尺子下端的距离越小,代表人的反应速度越快。他们初步制订计划如下:请一位同学连续在三个晚间的三个不同时间段开始入睡,第二天均在早晨6点30分起床,进行正常的学习和运动,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应速度的测定。以上为第一轮实验,之后再重复两轮,计算出三轮实验中所得数据的平均值。每轮之间间隔三天,这三天之内保持充足睡眠。他们设计的记录表如下:
睡眠充足 (22 点以前入睡) 睡眠较少 (23-24 点入睡) 睡眠过少 (凌晨 1 点以后入睡)
第一轮测定(cm)
第二轮测定(cm)
第三轮测定(cm)
平均值(cm)
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当被测同学看到尺子下落时,立即用手指去捏尺子,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为   ,完成该反应的神经结构叫做   。
(2)该兴趣小组制订的计划尚不够严密,请你为他们提出改进建议  (至少答出两点)。
(3)如果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预期结果应是   。
(4)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你还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至少提出两个)。
5. 在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的设计方案如右图所示: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将小白鼠放进迷宫入口,记录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据此回答:
(1)与蚯蚓走“T”形迷宫相比,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要少得多,因为小白鼠的    能力比蚯蚓强,这种这种差异主要由    决定的.
(2)实验结论:    .
(3)上述探究活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答出一项即可)    .
(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仍以小白鼠为例,再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
6.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⑴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 ;
⑵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①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②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如图中B为正常状态)
7.“调定点学说”是解释机体维持体温稳定的一种学说,如图1:类似于恒温器的原理,人体调定点一般为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37℃) 时,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机制使其恢复至调定点附近。但当身体出现异常后,调定点也可发生改变。
(1)发烧有时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当病原体入侵入体后,体温调定点会   (选填 “升高”、“不变”或“降低”),从而便体温升高、更好的清除病原体。
(2)发热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其中高温持续阶段人体的产热   散热(选填“>”、“=”或“<”)。
(3)如图2为体温上升期和高温持续期两个阶段的曲线图,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患者反而会感觉“浑身发冷”,请结合图像初用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升高及浑身发冷的原因:   。
8.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    ,理由是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
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装置A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如图)。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   ,装置B可起到的作用是   。
(2)标志本探究活动成功的主要现象是   。
(3)若该组同学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未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
2.李阳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绿色植物新鲜的叶片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验证该假清设,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按照如石图装置,将装有新鲜叶片的瓶子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请根据上面文字回答问题:
(1)李阳设计的实验,其预期结果应该是: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新鲜的叶片进行   作用,使瓶子内的   气体增多。
(2)如果在实验开始时把该装置放到适宜的阳光下,则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因为新鲜的叶片进行   作用,释放了氧气,并吸收了   作用放出的气体。
(3)刘伟同学看了李阳的实验设计后,给李阳提了一个建议:应该再准备一套装置,瓶子里装上开水烫过的叶片,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我区某校兴趣小组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展开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①用铁丝将塑料杯悬挂于胶塞上,将胶塞安装在玻璃瓶上,玻璃瓶底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溶液。
②再取四套这种装置 ,将长势相同、叶片大小、数量相等的绿萝放于塑料杯中。
③按照图中所示的方法对五组装置进行16 小时处理。
④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用“+”表示浑浊,“-”表示澄清,记录在下表中。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实验结果 -- +++ ? + -
(1)选择长势相同、叶片大小、数量相等的绿萝的原因是   。
(2)对比第1组和第2组的实验结果说明    。
(3)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推测第3组的实验结果是   (用“+”“-”表示)。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4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填“ 多”或“少”)。
(2)按如图所示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气”或“呼出的气体”)。实验现象:   瓶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呼出的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的   (填写生理活动),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5.小丹在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步骤如下:
①将两个广口瓶分别编号甲、乙,向甲中放入萌发的种子,乙中放入 的种子,将注射器活塞推至底部,注射器与广口瓶连接并将装置密封好。
②以上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4 h。
③取两个规格相同的烧杯,加入 的澄清石灰水。
④ 。
⑤将注射器中剩余气体通入另外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瓶(20 mL)中,将点燃的竹签分别放入这两个小瓶中,观察竹签燃烧情况后,立即将竹签取出。
(1)完善步骤①中的空格。   
(2)完善步骤③中的空格。   
(3)为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请完善步骤④。   
(4)根据步骤⑤可得出结论:    。
(5)请根据实验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6.BTB溶液是一种二氧化碳指示剂,相对于澄清石灰水能测出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往BTB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颜色从蓝色变为黄色。小明想利用BTB溶液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数颗新鲜波菜装入黑色不透光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
步骤二:挤压塑料袋,将袋中的气体通入BTB溶液中,如A组所示,观察溶液变化。
步骤三:再取等量新鲜波菜用开水烫2-3分钟,重复上述步骤一、二,如B组,观察实验现象。
(1)实验中设置B组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   
(2)若要得到”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结论。则实验中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若将该不透光的装置放在阳光下重复实验,小明发现实验现象更明显,原因可能是   .
7.研究小组同学选取两份等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球藻于密闭的锥形瓶内,编号为 A 和B,探究小球藻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相关生理活动。如图甲所示将 O2 和 CO2 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 A、B 瓶内,采集瓶内O2和CO2浓度的数据。(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预测瓶内氧气的浓度变化】
(1)6h后,A瓶氧气浓度上升,B瓶氧气浓度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6h内,A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A瓶中氧气增加量。(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3)【解释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将A瓶放在室外一昼夜,测得瓶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中G点高于 A 点可以判断,一昼夜后小球藻体内有机物总量   (选填“增加”“减少” 或“不变”)。
8.如图 1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完成图1所示探究后,将b装置中的植株取出,放在黑暗的环境中一昼夜。用2张大小相等的铝箔在该植株某一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去掉铝箔,摘下该叶片。将该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处理。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2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目的是 (填字母)。
A.确保植株与玻璃钟罩内空气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株根系的影响 D.排除土壤土质差异的干扰
(2)将图1中b装置放在某环境中培养一昼夜,测得这一昼夜内该玻璃钟罩内CO2浓度下降。由此可知,该植株在这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强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图2中,A时刻叶片经酒精脱色后呈   色。B时刻叶片在阳光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   (填“能”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9.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   (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10.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
(2)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   。
(3)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5 35 15 6 1
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   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   (填“左”或“右”)移动。
(5)请你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
11.如图一为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相关细胞器;图二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株植物昼夜24小时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②代表的气体为   ,[A]代表的细胞器为   ,A处进行的生理活动能   (填“储存”或“释放”)能量。
(2)图二中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   (填“甲”或“乙”),乙所表示的生理活动强度白天比夜间   。在此一昼夜内,有机物累积最多的点是图中的   (填“M”或“P”或“Q”或“N")。
12.某兴趣小组利用多株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 在适宜的相同温度下,做如图所示的有关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操作和分组处理见下表:
进行操作和处理 A组 B组 C组 D组
① + + + 十
②小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液体 足量Na0H溶液 蒸馏水 蒸馏水 蒸馏水
③用无色透明玻璃罩盖住植株和小烧杯 + + + +
④不同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 60000勒克斯 1000勒克斯 60000勒克斯 0勒克斯
⑤取一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等量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注: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表中的“+”表示有该项操作;勒克斯为光照强度单位,数值越大表示光照越强。
(1)操作①具体是指    ;
(2)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 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假设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N的值表示   。
(3)经过步骤⑤之后,有同学将A、C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组叶片没有变蓝,C组叶片变为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   ;
13.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 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需求。图乙表示某温度下大棚内 A、B 两种植物的光 合速率(用 CO2 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请分析回答:
(1)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植物的根部吸收并从   处散失而形成的。
(2)要使植物A 和 B 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
(3)该温度下,当光照强度为 f 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    (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4)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
1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敏对植物产生氧气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研究。
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B3-6-6中的甲、乙所示)。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得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
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根据实验回答:
(1)小敏根据   现象得出实验一的结论。
(2)要得出实验二的结论,请设计“进一步实验”的必要步骤:   。
(3)实验三中使用好氧细菌的目的是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5.小金同学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等。
实验步骤:
①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24 h。
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天竺葵植株的某一叶片上半部,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 h。
③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B(未遮光的绿色部位)和C(未遮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如图B3-6-5所示)。
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水浴加热,脱色后在清水中漂洗。
⑤将3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3个叶圆片上,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   。
(2)小金同学是根据   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3)A和B进行对照的目的是验证   。
(4)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   。
16.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连接好实验装置,关闭阀门M、N后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将整个装置移到适宜的阳光下照射数小时(光照前阻断叶片间有机物的运输)。
③打开阀门M,将透明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甲试管,待气体收集满后,打开橡皮塞,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测。
④打开阀门N,将黑色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乙试管进行检测。
⑤取下叶片A、B,进行脱色处理,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黑暗处理的目的是   。
(2)步骤③木条能复燃,则该气体是    ,请写出绿色植物释放该气体的生理活动的表达式:   。
(3)步骤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来自植.物的    (填生理活动)。
(4)步骤⑤中,脱色试剂用的是   ,若只有A叶片变蓝色,则结论是   、    。
17.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如图甲中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的量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变弱;②   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18.某科研团队利用生长状况良好的菠菜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科研人员取三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指示剂(无二氧化碳时,指示剂呈紫色,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指示剂会逐渐变为红色、黄色)。取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三片新鲜菠菜叶分别放入A、B、C试管中,并做如下处理(如图所示)。
静置5小时后,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如表所示。
试管 A B C
指示剂颜色变化 紫色 共同色 红色
(1)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通过对各试管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2)A试管中指示剂呈现紫色,说明该装置中无二氧化碳,原因是   。
B试管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其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的实质是    。
19.某兴趣小组想探究蚕豆叶的下表皮和上表皮的气孔分布情况。该小组选取一株新鲜蚕豆,剪取三根粗细相近的枝条,并保留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叶片。分别将它们放入盛有10毫升水的三支同种型号的试管中,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毫升的植物油。将三根枝条按如图所示方式处理,标记好试管中的液面位置,将三支试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一段时间后比较   两组试管中液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该小组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同学提出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你赞同吗?为什么?   
(3)实验前,有同学按照丙组处理,选取-片蚕豆叶,将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后,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固定。实验中若出现   的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20.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 ▲ 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21.番茄维生素含量丰富,深受大众喜爱。某兴趣小组研究了其生理活动:图甲中的A、B、C分别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是大棚内番茄种植密度与有机物制造和消耗的关系图。为了进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动,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据图分析作答:
(1)图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填写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
(2)当播种密度过大或过小时,番茄产量都不理想。分析图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   (填“m1”“m2”“m3”或“m4”)时,有机物积累得最多。
(3)兴趣小组实验过程如下:
①首先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   移动。
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切断叶片甲中A与B之间的主叶脉。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甲,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A不变蓝,B变蓝,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2.有人认为:许多植物的茎和叶都能进行蒸腾作用,且叶是主要的蒸腾作用器官。为验证这一观点,老师提供如下器材供同学们实验,各种器材数量充足。
其它器材: 水、凡士林、刻度尺、秒表、剪刀、记号笔、胶头滴管等。
(1)写出检查装置甲气密性的具体操作:   。
(2)选择合适的器材,写出本实验的步骤。
23.小越发现家里种的仙人球晚上开花了(如图所示),感到非常好奇。向经验丰富的花农咨询后,她了解到多数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而且花期很短。多数仙人掌科植物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间开花,有什么意义呢?查阅资料后发现,植物花瓣也会进行蒸腾作用,植物夜间开花能减少水分散失。为了验证花瓣也能进行蒸腾作用,她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一:选取一片仙人球花瓣,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上的水分吸干,将A、B两张相同的氯化钴试纸相对应地贴在花瓣的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固定。另取一张氯化钴试纸置于仙人球所处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张氯化钴试纸的变色情况。
实验二:分别撕取花瓣的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寻找某一种结构。
(1)实验一中氯化钴试纸C的作用是为了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二中小越在低倍显微镜下想要寻找的结构是   
(3)多数仙人掌科植物夜间开花的意义:
①植物花瓣在夜间开花比白天开花能有效减少水分散失。
②沙漠中的大多数动物昼伏夜出,在取食花蜜的同时帮助仙人掌   ,从而使仙人掌生命代代相传。
24.小科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把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枝条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
请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依据本实验,为提高移栽树术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2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球,这些水珠主要通过吊兰的   作用产生;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CO2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1.专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发烧时,身体中的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为验证该说法,小舟配置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内含胃蛋白酶)备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质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变澄清)。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① 利用37℃水浴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②分别改变水浴温度为38℃、39℃、40℃、41℃、42℃,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现象。
(1)结合实验方案分析,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本次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目的是   。
(3)实验中先将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热2分钟,然后将其混合后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4)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变澄清了。为使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出现差异,在不改变温度设置的前提下,可调整的措施有   。
2.pH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如下图。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受pH影响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复,小明用6只试管做了如下表的实验,并记录每只试管淀粉剩余量。
步骤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⒈取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将pH调节为特定值。 4.0 5.0 5.8 6.2 6.8 7.4
⒉静置5分钟后,再将6只试管内液体的pH调至X
⒊加入2%的淀粉溶液.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⒊37C水浴5分钟后,测出试管中淀粉剩余量 100% 0 0 0 0 0
(1)表格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   。
(2)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   。
(3)当pH=5.8时,酶的催化能力下降,可能原因是:①部分酶的活性彻底消失;②酶整体活性下降,小明分析实验数据中的淀粉剩余情况认为是原因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实验数据说明理由:   。
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发芽玉米的提取液、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组探究活动。
温馨提示:A.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B.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与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如表所示操作。
甲组 乙组 丙组
左试管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右试管加入提取液 1毫升 1毫升 1毫升
水浴温度 20℃ 50℃ 80℃
水浴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步骤二:把提取液分别倒入同一烧杯的左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再维持5分钟。
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并置于50-60℃水浴中1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甲和乙组都出现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的颜色更明显,丙组无砖红色沉淀。
(1)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
(2)出现乙组现象的原因是:淀粉液在   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3)若在完成“步骤一”后,将丙组实验中的温度由100℃调到40℃,再继续完成“步骤二”和“步骤三”,则丁组实验现象为   。
4. 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而植物中的木质素会通过对酶的吸附来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一:在等量的纤维素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木质素A、B、C,再加入等量的酶进行催化分解,多次实验后测得葡萄糖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
实验二:分别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多次实验后得到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乙。
(1)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   性。
(2)由图甲可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   (选填 “抑制”或“促进”)作用。
(3)由图乙可知,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是   。
5.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项目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图甲表示18℃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据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中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C间。他们分别在15℃、16℃、17℃、18℃的温度下进行实验,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设置合理的是   
A.保持两组pH相同 B.分别控制在pH=2和pH=8
②你认为能否根据图乙所示的结果确认该学习小组的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
6.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右图是小明同学研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吸收溶液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时,首先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除去氧气和灭菌,冷却后待用,然后在洁净的锥形瓶中装满葡萄糖溶液和一定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液体从细玻璃管口滴出,统计细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数,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数。
时间 液滴数 温度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第5分钟
15℃ 6 16 22 22 22
35℃ 10 24 32 32 12
55℃ 0 2 2 2 2
(1)该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
实验时,先将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其目的是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残留的氧气和   。
(2)55℃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比较弱原因是细胞内   的催化作用受到了温度影响。
(3)35℃时,第5分钟细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数比第4分钟少可能是   的原因。
生物与环境关系
1.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针对小明探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
(2)本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请分析其原理: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出2点)
2.继马里亚纳海沟检测到微塑料之后,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也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20 ? 数量多排列整齐 7.34
乙 20 每只小鼠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连续27天 数量少排列散乱 1.84
丙 20 每只小鼠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连续27天 基本消失 -0.12
(1)甲组是对照组,其饲喂方式为   。
(2)由实验结果可知,导致乙、丙两组小鼠体重增长值均比甲小的原因是   。
(3)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即可)
3.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下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   。
(2)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迁徙的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4.细菌等微生物是土壤的成分之一,它必须从土壤中吸收含碳的物质、含氮的物质、水和无机盐等,以维持其生命活动。有的土壤细菌(以下简称为“X细菌”)能将环境中的尿素转化为氨气。为探究某土壤样品中是否含X细菌,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制备土壤浸出液。
②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配制培养基(内有除含氮物质外的其他必需物质),将培养基分装在A和B两个培养皿中。
③在A培养皿中再加入   ,B培养皿不加(如图甲)。
④将等量土壤浸出液涂抹在A和B两个培养皿的培养基表面,并在适宜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如图乙)。
⑤在A和B两个培养皿中加入   ,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A培养基表面显红色,B培养基表面不显红色。
实验结果分析:
⑴A培养基表面显红色是由于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氨水。这是由于X细菌在适宜环境下进行   生殖(填生殖方式),产生较多的X细菌所致。
⑵X细菌能将尿素转化为氨气,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态系统的成分)。
实验结论:土壤样品中含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5.如图甲,在千岛湖中漂着一座生态浮岛。专家在浮岛上种植了耐寒水芹和耐热空心菜,有效地解决了千岛湖部分库湾的氮磷升高问题。某研究小组在此地探究了”空心菜对湖泊水体含氮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千岛湖部分库湾有氮、磷升高问题,其中的”氮、磷”指的是____。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为了进一步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各培养10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空心菜幼苗,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则乙容器中应加入   。
6.制作生态瓶:请选用以下材料中的部分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加以分析。
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   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____。
A.背阴的实验台上 B.向阳的窗台上
C.家里的柜子中 D.自己的书桌里
7.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年初夏,小杰同学发现某地的河水发黑发臭,他想了解小河中水体污染的原因,于是用洁净的玻璃瓶采集了水样进行研究。
(1)小杰想测量一下水体的酸碱度,他从玻璃瓶中倒出部分水样到烧杯中将一pH试纸放入,然后取出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小杰操作存在错误,请帮他指出:   。
(2)小杰同学发现水样中有较多绿色小颗粒物。经过过滤后,将绿色小颗粒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小颗粒物有细胞壁、叶绿体等完整的细胞结构。他初步判断这些绿色小颗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3)小杰通过过滤收集了较多的绿色小颗粒物放入稀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会分解产生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中,组装了如图装置。调节右侧水准管使两管液面相平且对准量气管的“0”刻度,然后将整套装置放置在光照条件下4小时后,量气管中液面下降,水准管中液面上升,则此时量气管中气体压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绿色小颗粒在进行某项生理活动,请写出这项生理活动的表达式   。
(4)小杰希望通过宣传,呼吁大家要保护水源,改善生活环境,下列哪些行为与小杰的呼吁相违背 。
A.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垃圾随意丢弃或焚烧 B.洗手时尽量把水龙头开大一点
C.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保护绿色活动 D.在水源处或生活区修建养猪场
答案解析部分
显微镜的操作
1.(1)b 物镜
(2)目镜
(3)②③⑤
(4)C
(5)50
(6)被观察的物体不透光
2.(1)①③
(2)④①③②
(3)B
(4)b→a
种子的萌发
1.(1)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进行重复实验 ,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
(3)在 20~30° C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
(4)胚乳
2.(1)种子处在休眠期、胚不完整
(2)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3)①取三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湿纱布并放入20颗种子,编号A、B、C;
②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入10℃、20℃、30℃恒温箱中培养;
③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的数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温度 10℃ 20℃ 30℃
种子萌发数量
3.(1)充足的空气
(2)减少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3)桉树的土壤浸出液对绿豆、玉米和黄豆种子的萌发基本没有影响(影响不大)
4.(1)品种、大小、饱满程度(其他合理表达也给分)
(2)10%~40%
(3)A;C
植物的生殖、微生物相关实验
1.(1)幼虫期
(2)A
(3)每个实验组采用多只家蚕(或采用多组实验取平均值)
(4)不合理,比较A、B两大组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香烟烟雾对家蚕有危害,只是蚕龄小的受到危害更大(合理即可)
2.(1)失水
(2)光照、温度(合理即可)
(3)无性
3.(1)未开放的花;防止异花传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排除偶然情况
(3)没有包扎的花形成果实和种子,包扎的花来形成果实和种子
4.(1)酵母菌;出芽生殖(或无性生殖)
(2)无成形的细胞核(或无细胞核)
(3)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5.(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有(合理均可)
(2)不洗手
(3)2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比1号多
6.(1)去除培养基中原有细菌,防止实验干扰
(2)等量的生理盐水
(3)低
7.(1)有无饼干(或有机物)
(2)③
(3)饼干应等量分别放入培养皿;接种后要盖上盖子。
(4)微生物的滋生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
8.(1)D
(2)不加青霉素
(3)细菌的生长不受到抑制
9.(1)注射新冠疫苗
(2)该新冠疫 苗具有免疫效能
(3)增加若干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
10.(1)去除杂菌
(2)判断乳酸菌生长(或制作酸奶)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
(3)空气抑制酸奶的形成(或制作酸奶需要无氧环境)
(4)杀死乳酸菌
11.(1)③
(2)抗生素 P、q 都有杀菌作用;抗生素 q 的杀菌能力比 P 强
(3)尽量选择单一的抗生素,因为有些抗生素同时使用时几乎没有杀菌能力。
12.减弱;细菌和病毒;ABC
13.(1)避免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2)A无青霉素,B有青霉素
(3)抗药性
(4)这些取自培养基A上的菌落之前没有接触过青霉素
14.(1)杆菌 鞭毛
(2)慢性胃炎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近
(3)不会 因为人体细胞结构中无细胞壁
15.(1)等量的生理盐水
(2)无明显差异
(3)亲缘关系近
(4)95%
植物激素
1.(1)蚕豆幼苗受到单侧光照时会不会向光的方向生长
(2)单侧光照引起蚕豆幼茎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更快
(3)直立正常生长
(4)向上;感应性
2.(1)去顶芽
(2)2、4;A
3.(1)光照强弱会影响水稻根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分布及弯曲角度
(2)水稻根的弯曲程度
(3)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4)根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速度快,背光测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速度慢,说明生长素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4.(1)向光性
(2)CD
(3)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
(5)向右弯曲;CDG
动物激素
1.(1)为了减少胰岛素分泌,创造患糖尿病的小鼠
(2)等量生理盐水
(3)Ⅲ组的血糖含量高于Ⅰ组低于Ⅱ组
2.(1)健康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合理即可)
(2)对照组
(3)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或适量)生理盐水
(4)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3.(1)不做处理;每组只用一只小鼠做实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2)丙>乙>甲
(3)促进
4.等量生理盐水;甲;促进;抑制
5.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影响成年鼠耗氧量;控制变量法;促进
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
1.(1)骨;感受器;A
(2)大脑
2.(1)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三种状态下,被试者手指夹住处刻度值的平均值;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3)测试对象
(4)脊髓
3.(1)脊髓;A
(2)反射弧
4.(1)反射;反射弧
(2)应该找多名学生,分别测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休息时间应该选择在相同的时间
(3)睡眠时间充足,反应速度快;睡眠时间较少,反应时间较快;睡眠时间过少,反应时间最慢。
(4)人的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测试的尺子长度有关吗?
5.(1)学习;遗传物质
(2)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学习行为
(3)用2只以上的小鼠做实验;重复实验等
(4)如不同性别的小白鼠学习能力是否有差异等
6.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骨骼肌;C
7.(1)升高
(2)等于
(3)当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升高后,由于机体虽然处于正常温度,但由于体温低于调定点,因此发热初期会出现全身发冷,从而出现打寒战。寒战过后,机体产热增加,使体温向调定点靠拢,最终出现发烧症状。
8.(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1.(1)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被除尽
(2)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2.(1)呼吸;二氧化碳
(2)光合;呼吸
(3)便于进行对照
3.(1)控制单一变量
(2)叶片在黑暗条件下能进行呼吸作用
(3)++
4.(1)少
(2)舒张
(3)呼出的气体;乙
(4)呼吸作用;扩散
5.(1)死亡
(2)等量
(3)用注射器抽取两个广口瓶内气体,分别注入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里,观察现象
(4)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5)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水+能量
6.(1)证明二氧化碳是活的菠菜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2)A试管溶液变黄色,B试管溶液不变色
(3)温度影响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7.(1)下降
(2)大于
(3)减少
8.(1)B
(2)大于
(3)黄白;不能
9.(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B
(2)P 点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