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三《诗词三首》 教案学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三《诗词三首》 教案学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7 13:53:40

文档简介

语文科 必修3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第18课《诗词三首》 设计者:黄泽麟
高 班 级 姓名: 座号: 交印日期:
【指导语】前面我们既品味了唐诗的独特,又欣赏了宋词的魅力,诗词者不同,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都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诗词三首来自三个不同的诗词人,可他们是个所要表达的感情却有着相似之处,那么究竟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理解诗歌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法、探究法,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
《虞美人》
一、知识梳理。
①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 ,号钟隐,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 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 、 ,成就很高。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善于用 的手法书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 ,语言 、 。
③写作背景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二、协作探究
(一)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妙在何处?
(二)、总结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书愤》
一、知识梳理
①作者简介
陆游,字 ,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 ”,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他的作品集有 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②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二、协作探究
1、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
2、前两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4.诗中用了哪些典故?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5.诗歌的题目为“书愤”,那么诗人“书”什么?为什么而“愤”?
(三)小结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扬州慢》
一、知识梳理
①作者简介
姜夔,字 ,号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贫病交加死于西子湖畔。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均有很高的造诣,喜欢新创自度曲(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新词调),姜夔词的风格 ,讲求音律,是南宋 词派的代表。
②题解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 。 二、协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把握词的内容
1、整首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④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⑤“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三)小结
姜夔描写了扬州怎样的景象,要表达什么感情?
【能力训练】阅读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及注释,完成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课后反思】
1.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
2.你的困惑是:
《诗词三首》教案
设计者:黄泽麟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理解诗歌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法、探究法,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具安排】VCM多媒体平台、白板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虞美人》
一、导入
由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歌曲唱得凄婉而动人,那这么动听的歌曲是由谁写的呢?现代的歌曲,用的却是古代的词,作词者是南唐李后主李煜,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一首词,一起走进这位末代国君的情感世界。
二、知识梳理。(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绝代才人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书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
2、写作背景——薄命君主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3、听朗读音频,注意字词的读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愁
2、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四、问题探究
(一)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对人生厌倦的慨叹:春花秋月本是良晨美景,但诗人作为亡国奴、阶下囚,苦难悲愁,度日如年,对此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而怨问何时何日才是了结。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指春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飞逝,这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这是以水喻愁的设问句,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 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比喻无穷无尽的忧愁,非常贴切含蓄地表达出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
拓展:写“愁”的名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二)、总结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通过词人对故国的思恋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今昔的鲜明对比,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
四、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五、作业:背诵《虞美人》,预习《书愤》。
《书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2、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3、解题
书:写。
愤:悲愤,愤懑。
4、听朗读音频,注意字词的读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和节奏。
5、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四、问题探究
1.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
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2. 前两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纯意象的组合。
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作用: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有力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4.“塞上长城空自许”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年华已老的感叹,又是对统治者及投降派无心救亡的愤怒指责。
5.“千载谁堪伯仲间”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用典明志。包含词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6、诗歌的题目为“书愤”,那么诗人“书”什么?为什么而“愤”?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五、总 结 主 题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作业:背诵《书愤》
《扬州慢》
一、导入新课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知识梳理
1、结合图片和历代诗句介绍扬州概括。
2.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贫病交加死于西子湖畔。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均有很高的造诣,喜欢新创自度曲(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新词调),姜夔词的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3、写作背景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4、听录音朗读,品味语言。领悟词节奏和感情。学生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结合注释解析小序内容,写出经扬州所见:凄凉衰败;作词的原因。
(二)把握词的内容
1.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空城
整首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从景、声、人、情四方面渲染。
2.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一开始指出扬州、竹西的繁华和幽美,是为下文写它的破落荒凉作衬托,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胡马窥江去后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拟人的写法。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5.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由视觉到听觉,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沉痛悲凉之感。
6.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的,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的《赠别》、《遣怀》诗是吟咏扬州的名作,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前非,繁华不再。
7.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以杜牧之“惊”,及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8.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故景虽在,但面目全非,“荡”字与名桥、冷月相勾连,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倾诉对往昔的怀念,对今夕的伤感。
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以委婉的手法抒情,感慨花开依旧,人事全非,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四、小结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五、能力训练
阅读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及注释,完成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六、作业
1、完成《金榜学案》,课后有时间自行背诵这三首诗。
2、预习小说单元的第一篇《祝福》
课件21张PPT。书 愤 陆游
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自南宋以来的近千年里,诗歌领域中充斥着颓废、萎靡的风气。
兵魂销尽国魂空:民族的战斗精神已消磨殆尽,国家、民族的活力几乎枯竭。
集中什九从军乐:陆游诗集中十分之九是描写从军的快乐,抒发战斗豪情的。
亘古男儿一放翁:从古至今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只有陆放翁一人。作者简介陆
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解 题书:写。
愤:悲愤,愤懑。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读
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整体感知: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所愤之一:世事艰
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 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前两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纯意象的组合。
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有力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年华已老的感叹,又是对统治者及投降派无心救亡的愤怒指责。所愤之二:“空自许”
“塞上长城空自许”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所愤之三:鬓先斑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用典明志。包含词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书” 。)
颔联(“书” 。)
颈联(“书” 。)
尾联(“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总 结 主 题 指导背诵:
诗歌每联之间是如何自然衔接的呢? 回忆早年岁月---再忆盛年鏖战----转回晚年现状----追慕先贤业绩 作业:背诵《书愤》课件36张PPT。扬州慢姜夔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走进词人——姜夔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贫病交加死于西子湖畔。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均有很高的造诣,喜欢新创自度曲(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新词调)姜夔词的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写作背景初读: 1、听录音朗读,品味语言。 2、领悟词的主旨和词人的思想情感。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干支之一冬至经过雪后初晴满看独自悲痛的样子因而古今变化创作借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小 序经扬州所见:凄凉衰败;作词的原因。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时地景情因旨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1.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2.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怨外敌入侵,伤国势衰落,蕴无限哀婉空城二十四桥、冷月 寂寞红药 清角吹寒杜牧 →昔盛今衰
→痛恨战争
→凄清冷落
→感时伤乱→凄清悲凉 —对比景声人情整首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昔日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一开始指出扬州、竹西的繁华和幽美,是为下文写它的破落荒凉作衬托,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 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化用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写昔盛,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荠麦青青”写出劫后扬州荒凉、冷落,形成强烈对比。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拟人的写法。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视觉 听觉,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沉痛悲凉之感。
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的,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的《赠别》、《遣怀》诗是吟咏扬州的名作,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前非,繁华不再。 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以杜牧之“惊”,及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故景虽在,但面目全非,“荡”字与名桥、冷月相勾连,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倾诉对往昔的怀念,对今夕的伤感。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以委婉的手法抒情,感慨花开依旧,人事全非,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小结作业布置:背诵本首词。课件21张PPT。虞美人 李煜欣赏歌曲《虞美人》 南唐李后主词中帝 亡国君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郭麟   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
——宋太祖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作者介绍——绝代才人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书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写作背景——薄命君主
植物名——虞美人【花 语】
白色虞美人:象征着安慰、慰问
红色虞美人:代表着极大的奢侈、顺从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整体感知: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 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对人生厌倦的慨叹:春花秋月本是良晨美景,但诗人作为亡国奴、阶下囚,苦难悲愁,度日如年,对此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而怨问何时何日才是了结。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东风”指春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飞逝,这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月明”照应前文
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
“不堪回首”表现作者的痛苦,无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思考:两次提到“月”,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见秋思乡 折柳送别 闻雁思归
听梧桐而心悲凉 见流水而思年华易逝 “改”的不仅仅有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是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既有江山易主的哀痛,也有时光流逝的哀伤。赏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以水喻愁的设问句,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 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比喻无穷无尽的忧愁,非常贴切含蓄地表达出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拓展:写“愁”的名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年年到来的“东风”不堪回首的“故国”应犹在的“雕栏玉砌”已改的“朱颜”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故国的思恋现实的思考今昔对比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作业:
背诵《虞美人》
预习《书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