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
商路
贸易
促进
承载
新航路开辟以前,有陆上贸易路线和近海贸易路线,其中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伴随着丝绸之路及其他古代商路的开通,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新航路开辟以后,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商品开始了世界性流动,这大大地提升了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新课导入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丝绸之路在汉、唐、宋发生变化的多种因素。
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01
丝绸之路——商路的开通
一、开辟商路——丝绸之路
1、含义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著作《中国》 中将源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直达西方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定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狭义: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一、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2、开通(标志性事件)——
张骞通西域
A.背景:
(1)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
(2)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
的经济基础;
(3)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
(4)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B. 目的:
汉武帝即位前的汉朝疆域图
为了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军事目的)
2、开通:
标志性事件——
张骞通西域
C.影响:
材料: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
①政治: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促进了物种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贸和文化交流。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材料一:考古证据表明,长途陆路贸易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生活在新疆的人们就已经把货物送到了中原。在商王妃子妇好的豪华墓葬中,发现了一千件以上的玉器,有些是用和田特有的羊脂玉做成的。——《丝绸之路新史》
材料二: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三: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思考点: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一方面,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一、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材料: 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也是这种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
(1)政治:汉朝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2)军 事 :北击匈奴、保护商路安全
(3)经 济 :丝织业发达和外贸利润巨大
(4)外交:汉朝对外开放政策、丝路沿线国积极参与
(5)个人贡献: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联系,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探究:汉朝陆上丝路兴盛原因
一、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发展受阻
兴盛时期
(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广阔
(2)经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3)文化:文化繁荣,兼收并蓄
(4)外交:政策开明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5、衰落:唐朝中期以后
3、发展: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
4、繁荣:隋唐时期
衰落原因:(1)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2)陆上丝绸之路运量小,运输成本高,盗贼横行
(3)海路联系的日益活跃
总结:丝绸之路的兴衰
两汉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清
兴起 (陆路为主) 衰落
繁荣
(海路并举)
时空观念
萎缩
(海路繁荣)
有所复兴
(驿站)
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答案】C【解析】据图片信息,图片所呈现的文物是一头驮着货物的骆驼和一个外国人样貌的商人,这二者充分反映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而隋唐前后都因为分裂割据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所以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很罕见,故选C项
02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
:
漠北草原或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以北
欧洲或
小亚细亚
漠北草原或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
黑海
小亚细亚
1.路线: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文化的传播范围广、速度较快,持续性长。
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一)“草原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相关史料
(二)“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1.路线:
成都 —— 横断山 —— 澜沧江、怒江 —— 缅甸、印度 —— 中亚、西亚
形成与发展:
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②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2.地位:在 沟 通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相关史料
(三)“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朝代 成就
西汉
唐朝
宋元时期
明朝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道路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达波斯湾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出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巅峰
1.路线
中国沿海 —— 东南亚 —— 印度 —— 非洲、红海
2.发展概况:
3、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拓展探究
材料1: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两宋时期军力孱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材料2: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1)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
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商业繁荣;
(3)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三)“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四)汉志商道(香料之路):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志商道衰落的原因?
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导致陆上贸易减少
②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西方交流减少
③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贸易以海上为主
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同学们将古代欧亚大陆上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
【真题研析】 (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
03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
国
西方
漆器
铁器
瓷器
养蚕和缫丝技术
四大发明
1.物质和技术交流:
葡萄
“汗血马”
苜蓿
胡椒
胡桃
胡瓜
胡葱
胡萝卜
棉花
香料
珠宝
玻璃
金银器皿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相关史料
(一)物质、技术交流
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1)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2)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炼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3)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4)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
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1)西域的“汗血马”;
(2)苜蓿、葡萄、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
(3)棉花、香料、玻璃、金银器皿等逐渐传入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养蚕和缫丝技术
四大发明
漆器
铁器
瓷器
(二)精神文化交流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人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
莫高窟中受西域影响的唐代雕塑服饰
1.外来文化的传入
2.中国文化的传出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深化认知: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内容有商品、技术、习俗、宗教等等。商路的开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商品与商人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随着商品的传播,呈现出相互交融,不断深入的趋势。不同文明在交往中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基础梳理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相关史料
西方
中国
佛教
祆教
摩尼教
……
乐舞艺术
杂技
魔术
……
“汗血马”
苜蓿、
葡萄、西瓜
珠宝、金银器皿等
棉花、香料
玻璃制作工艺
……
东西方交流的特点:
物质
技术
文化
养蚕和缫丝技术
漆器和制造技术
铁器和冶铁技术
四大发明
中国
西方
瓷器
中医药知识
双向性、互惠性、竞争性
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弱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货物 主要意义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长安 西北 中亚 欧洲 非洲 丝绸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长安 成都 四川 缅甸 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 沿海 南海 印度洋 东海 西亚 北非 朝鲜 日本 瓷器
思考:根据上表,概括古代商路的特点及认识。
起源早,历史悠久
线路多,覆盖面广
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时间长,历时千年
重经济,
互利互惠
以和平为主
注重平等贸易
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丝绸之路的当代传承与新生——“一带一路”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一条普惠之路,路路相通,美美与共,建设期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知识延伸
家国情怀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23年10月18日,北京)
①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家国情怀
传承古“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由于各国国情相异、文化多样、基础不同,仅靠中国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起整个沿线的崛起,只有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吸引各国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够真正体现。“丝路精神”,再现“丝路繁荣”。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路兴衰
丝路交流
丝路传承
丝绸之路概况
丝路变化的原因
西传
东传
文化
一带一路
本课小结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
典例研析
(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C【解析】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
(2021·重庆高考·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丝绸之路 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城市敦煌、撒马尔罕,终点罗马都是丝绸之路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仅只提及中国出土的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2.(2023·北京高考·4)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
(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
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
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2023·广东高三12月联考·16)如图中包含
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
息可以印证( )
A. 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 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4.(2023·河北石家庄高二下期末·2)近年来,临淄齐故城周边大型贵族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琉璃制品。经考古研究确认,该类琉璃器应为地中海东岸生产而传入齐地的舶来品(图1)据此可知,当时( )图1临淄相家庄二号战国大墓出土“蜻蜓眼”琉璃珠
A.齐国的琉璃制作工艺领先世界
B.中西方之间已有直接交流
C.齐国与海外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D.丝绸之路推动了物种交流
5.(2023·福建龙岩高二下期末·3)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置45个。这一措施(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D.缓和了边疆民族矛盾
6.(2023·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22)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A.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7.(2023·广东珠海高二下期末·4)下图是一件玻璃水注,玻璃由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地区的十六国墓葬,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大一统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B.西欧与中国北方商贸路线情况
C.民族交融对生活习俗的深远影响
D.少数民族政权如何推动丝路交流
8.(2023·广东肇庆高二下期末·4)骆驼作为土贡、商品以及战利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境内,回鹘、吐蕃、突骑施都向唐朝贡献过骆驼。骆驼由牧监管理,每个驼群牧长负责管理70头骆驼,政府和私人都雇佣了大量驯驼人和赶驼人。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开通 B.骆驼是唐朝重要的肉食来源
C.唐朝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D.唐朝官方垄断骆驼相关贸易
9.(2023·福建三明高二下期中联考·7)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C.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10.(2023·郑州高二下期中·20)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11.(2023·云南楚雄高二上期末·1)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川藏、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A.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12.(2023·皖豫联盟高二下期中·13)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3.(2023·浙江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3)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该印反映出( )
A.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14.(2023·浙江台州协作体高二下期中·12)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于是又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 )①体现儒释道三教汇融 ②蕴含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
③注重境界的表达 ④蕴含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3·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24)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发展高峰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瓷中的精品。有趣的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这说明( )
A.中国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海外文化改变了中国民众审美价值
C.中国制瓷技术受西方工业艺术影响 D.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