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导入新课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
文化交流的扩展
【名词解释】
世界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也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世界市场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世界市场指商品、劳务、外汇和信货资本等的国际流通场所,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
狭义的世界市场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和产品流通,也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商品交换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及阶段特征。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并结合唯物史观理解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
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各国文化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各国文化在不断借鉴中向前发展。
目
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01
02
学习聚焦: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学习聚焦: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
关键事件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世界市场
形成进程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15C末-18C)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与掠夺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 (19C中期) 凭工业优势输出商品,扩大市场 武力与不平等贸易结合,商品输出 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20C初) 凭资本在经济上控制世界市场 武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瓜分世界 最终形成
【温故而知新】世界市场的形成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世界市场
重大事件
开始形成
(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基本形成
第一次
工业革命后
最终形成
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
全球贸易
初步
形成
最终
形成
曲折
发展
突飞
猛进
20世纪
90年代
新旧知识衔接
1.区域贸易: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2)原因: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阻碍
②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落后
思考:
(1)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有何特点?
(2)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即使当时有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 主 ,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1)特点:①局限性: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2.初步形成:
思考:结合材料,归纳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表现。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
(2)表现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
(2)表现②: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
【史纲下】
①印度洋贸易中,欧洲商人取代阿拉伯商人,占据优势
②欧洲商人从事罪恶的欧美非“三角贸易”,控制大西洋贸易
③葡萄牙控制了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
④西班牙用“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回忆:你能想到哪些洲际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工业革命)
2.初步形成
(3)特点: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C末-18C)
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影响:
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易中心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三角贸易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太平洋贸易
西欧
诸国
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 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 澳门 白银(日本)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 马尼拉 白银(墨西哥)
知识回顾:(纲要下第7课)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交通工具的进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原因:
3.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①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③世界贸易额剧增。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3)影响: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2)表现
3.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根据材料,找出全球贸易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1)阻碍因素
①政治因素: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②经济因素: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促进因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4.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冷战使世界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问题1:上面图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问题2: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体系化
制度化
原因:
①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发展。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⑤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5.突飞猛进: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
材料一: 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材料二:中国入世
材料三,教材P57学思之窗:
(1)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有哪些特点?
(2)特点:
①世界贸易逐渐制度化、体系化;
②跨国公司发展迅猛;
③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①具有跨国性,海外分支规模不断扩大 ②总产值、销售额、出口总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发展势头迅猛③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影响大
材料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全球贸易网阶段特点及其形成的推动因素。
提示:
(1)特点:
第一阶段: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
第二阶段:掠夺原料,扩张市场;
第三阶段:加强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2)推动因素:
①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
③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④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⑤冷战结束与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
⑥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15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
4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
重大事件
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基本形成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
1991
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
曲折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WTO成立
突飞猛进
归纳总结: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思考: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②直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③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等;
④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等)⑤政治:国际局势的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
在汉语里,茶又称“茗”。在中国,因地域和习惯的不同,喝茶的方式也不同。”
蒙古人喝奶茶
景颇族喝烤茶
藏族人喝酥油茶
回族喝盖碗茶
苗族喝打油茶
中国茶的故乡
知识拓展
材料一: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特征。
起源早;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
1.茶文化: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材料二: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 ;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专门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归纳总结:茶文化的地位和传播的概况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装
(1)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2)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2.服饰文化:服饰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一气推向了高潮。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日本服饰
◎保罗·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孔 子”服装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20世纪初,欧洲女装改革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其中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后背不开缝象征国家和平统一
衣领封闭式设计象征严谨治国
倒笔架形袋盖象征以文治国
四粒纽扣代表人民四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宪法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
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图解中山装
三粒纽扣代表共和理念
自由、平等、博爱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知识拓展:中国中山装
(1)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内地。
(2)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3)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4)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更钟是西方科技与中国计时完美结合的产物。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清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3、西洋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钟表的传入的原因及对近代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 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分歧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提示:
(1)原因:
①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交流的开展;
②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的推动;
③近代城市的发展;
④思想观念的转变。
(2)变化:
①确立近代时间观念;
②更加精准化;
③求时间价值;
④被迫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材料一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使用上一般使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1)原因: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4.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七八十年代,穿着牛仔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处蹦迪自娱自乐的青年
积极:①加强各国间文化交流,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②有利于各国文化间相互学习,促进文化多元化;
③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本国文化,促进思想解放;
消极:①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文化交流的双面影响有哪些?
中国人讲求对道德和人的本性的控制,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甚至模糊性别的差异——长袍(男女都着长袍)
中国人讲求中庸,和谐,顺应自然,中国文化发展趋势是循序渐进的——几千年服装行制没有太大变化。
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知识拓展 :中西着装观念对比
西方特色:夸张性地体现人的外形轮廓,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型上的性别特征,如:男装用填充物加强肩部和胸部的“雄健”来展示男性的肌肉,而女性则以紧身胸衣把纤腰勒得更细,把双乳拖得更高,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突出了女性纤美、动人的整体形象。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林语堂
类别 时间 表现 代表
茶 最初
16世纪后
服 饰 17世纪
明治维新
民国时期 钟表 16世纪 18世纪 文化产业 20世纪 以来 归纳总结: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中国茶在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各洲
荷兰专门的“茶室”英国的“下午茶”
“日本茶道”
法国传教士传播
西服在日本流行
中山装、旗袍
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进口钟表数量较多
借鉴中国面料、款式、图纹
文明开化的象征
音乐、影视作品、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
知识拓展: 不同国家的传统服饰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
与
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小结
①贸易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品具有物质的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商品是文化的载体。贸易活动使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得以交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中扫清障碍,就需要了解文化的交流方法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重视与掌握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商机,同时尊重与了解他国的文化底蕴,这是国际贸易持续、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
促进
全球贸易网
区域 全球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文化交流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认识: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点训练
1.(2022海南高考真题)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1.D【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题材,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材料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排除C项;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3. (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
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3年,英国政府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导致殖民地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所以该条例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因此茶叶被视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启蒙运动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咖啡厅里高谈阔论,咖啡厅逐渐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换思想的一个场所,而法国大革命正是由这些人在咖啡厅里讨论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茶叶和咖啡的象征意义得到了传播国的制宪会议是在美国完成独立之后召开的,排除A项;英法七年战争中,不能反映出英国的殖民压迫,排除B项;1812年的英美战争是美国为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同英国进行的战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4.D【详解】16至18世纪,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成立带有殖民性质的特许公司就是殖民扩张手段之一。与英国同时,欧洲许多国家在海外创办特许公司,最终在18世纪末形成众多特许公司,这说明当时欧洲殖民扩张呈现出竞争格局,D正确
5. (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5.D【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纺织的棉布比印度低廉劳动力制造的棉布还要便宜,这说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是由于印度的手工劳动的,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印度并没有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 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 上表明( )
A. 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 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 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课堂练习
1、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 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 ,而国人出 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 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
A.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 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 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3、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 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 “四书” “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 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的原因 是 ( )
A. 人文精神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控制
B. 中国某些制度得到启蒙思想家认可
C. 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 清朝的政治理念与启蒙思想家一致
4、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绘制献给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 图》时,选择了欧洲人惯用的本初子午线以西170度的经线作为 地图的中轴线,让中国贴近地图的中间。利玛窦对此的解释是 “他们(中国人)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世界)的中央”。这说明( )
A.利玛窦所绘地图存在科学性错误
B.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
D.西方传教士引领明清新思想潮流
5、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 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 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 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 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6、下图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 沉船上五万多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中的两件,瓷器上的花纹均 为阿拉伯风格,这样的瓷器数量众多,部分产品借鉴了阿拉伯工艺。这表明当时( )
A.瓷器生产关注国外市场的需求
B.海路已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瓷器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划分明确
D.文化交流促进了手工业持术进步
图1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壶
图2青釉褐班绿彩莲花纹碗
8、“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
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 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 “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7、十八世纪后期,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 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
B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