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病句有妙招
辨析病句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那么怎样辨析病句呢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参考。
一、语感直觉检查法
凭借语言经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出判断,就叫语感直觉检查法。运用这种方法,靠的是语言经验的积累和在经验基础上对语法模式的直觉反应。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语感直觉检查法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读到一个句子,觉得它不顺畅,不符合一般语言习惯,就可以初步断定它有语病。然后反复把这个句子读两遍,仔细体会,感觉就更清楚了,究竟哪儿不对也基本明确了。例如:
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这个句子凭语感就觉得冗赘,“三千多余元”,“多”和“余”语意重复。在语感检查的基础上,再对这个句子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诉讼费”前缺谓语“交纳”。
二、主干成分检查法
一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运用语感直觉检查法对句子进行初步检查后,要作进一步检查,即对句子作语法分析,找出句子的主语、谓、宾语,看这些主干成分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的毛病。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这个句子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我国”,谓语是“加快”,宾语是“速度和规模”,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
三、枝叶成分检查法
枝叶成分,指句子的修饰限制性成分和补充说明性成分,即定语、状语、补语。在检查了句子的主干成分之后,要接着对句子的枝叶成分进行检查。检查枝叶成分时,要特别注意从语意上去考查定语、状语、补语对中心语的修饰限制恰当不恰当,严密不严密。重点是检查有没有定中(中心语)、状中或中补搭配不当的问题,有没有定语、状语或补语残缺的问题。例如:
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的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这个句子的主干“教育战线肩负任务”没有问题,问题就出现在枝叶成分上,定语“大批”不能修饰中心语“队伍”,可以把“队伍”改为“人才”,或把“大批”改为“宏大”。
四、呼应成分检查法
呼应成分,这里主要指起关联作用的前后呼应成分和起构成固定框架作用的前后呼应成分。在检查了句子的主干、枝叶成分后,应对句中的呼应成分进行专门检查,因为这些成分往往前后跨越几个句法成分而遥相呼应,不作专门检查,就不容易发现它们在呼应搭配上的问题。尤其是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分别穿插在不同的分句里,不作“瞻前顾后”的检查,就很容易忽略了它们搭配上的错误。例如:
不管张大为一百个不高兴拉女的,但女青年却偏偏爱坐他的车。
这是一个复句,其分句的主干、枝叶成分都没有毛病,但若抽出连接两个分句的关联词,检查它们的呼应搭配情况,就会发现“不管……但……”有问题。“不管”经常和副词“也”“都”等搭配使用,表示条件关系,也就是先摆出一个条件,接着再说明结果,两个分句的意思是同向的。“尽管”也是连词,但它经常和连词“但是”或副词“却”配合使用,表示转折关系,也就是先承认某种事理,然后再指出相反的一面,两个分句的意思是背向的。据此,原句显然是转折关系,“不管”应改为“尽管”。
五、排除检查法
排除检查法是一种不对句子的主干成分、枝叶成分等作句法分析,而从前往后检查的方法。在检查中,逐步排除那些没有语病的成分,对最后剩下的有问题的部分进行分析。使用排除法,要注意一个成分与它前后成分的配合关系,如果一个成分与它前后的成分都有搭配关系,要分别把这个成分与前后的成分连在一起考察,然后再作出正误判断。例如: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一统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的问题。
采用排除法检查这个句子,顺着先后出现的句子成分逐一查去。第一个分句没有问题;第二个分句中“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也没有问题;“安排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有问题,谓语“安排”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
六、类比检查法
类比检查法是仿照自己拿不准正误的句子,造出一组类似的句子,看看它们能不能成立,以此判定被检查的句子是不是病句的方法。对于一些似是而非、正误不易分辨的句子,可以采用这种检查法。运用此法要注意仿造出来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句一致,各成分的词性要相同,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虚词都要与原句模式同,这样才能保证类比检查得出的结论正确。例如:
他感情地望了望王小敏,抽起烟来。
这句子到底有没有语病拿不太准。我们可用类比法检查一下,仿照上句造出一组句子来:
我兴趣地看了看李老师。/你情绪地瞅了瞅汪校长。/他感受地望了望梅大妈。
新造出来的这些句子都不符合语言习惯,那么我们就可推知原句是病句,因为“感情”“兴趣”“情绪”“感受”都是名词,名词一般不单独作状语,应把“感情”改为“激动”之类的形容词。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