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六章
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第6章 章末学习总结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既要对科学家们的科学成就及其影响有所了解,学习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执著与献身精神,更要特别关注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态度。正如许多科学家所强调的:牛顿所有成就中真正重要的, 学习目标不是他发现了什么,而是他发明了现今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也就是你必须脚踏实地地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理论及假设。渗透于科学家们创造过程中的这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不断前行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应该着重加以关注和体会的内涵所在。网络构建区(略)1.《本草纲目》
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重要概念知识总结区2.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知识总结区3.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千米,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艰巨。现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京张铁路是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主持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知识总结区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内容:全书收录药物1 892种,附药方11 096个,增加新药材374种。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2)地位: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集大成之作;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知识总结区线索梳理2.詹天佑
(1)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
①崭露头角:在英、日、德工程师先后失败的情况下,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成功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
②修建京张铁路: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他经过艰苦勘测,确定了施工路线,设计“之”字形路线,采用直井施工法,攻克了八达岭隧道难题。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全线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知识总结区(2)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①在清朝末年支持保路运动。
②民国时期克服困难主持川粤汉铁路。
③在生命最后阶段,远赴海参崴,为中国收回中东铁路路权进行艰难斗争。知识总结区3.李四光的科学成就
(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2)抗日战争时期,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一名词。
(3)1948年,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4)20世纪60年代初的《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知识总结区4.牛顿科学成就
(1)数学: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2)光学:自制折射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反射实验,奠定了光
谱学的基础;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了光的本质
是微粒的见解。
(3)天文学: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使人类对
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极大地推
动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
(4)力学: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定了物体
运动三定律,形成牛顿力学体系。知识总结区5.爱因斯坦
(1)科学贡献
①提出狭义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②提出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③提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2)生活活动
①是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②二战结束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积极参加世界反战运动,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知识总结区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方法探究区例1解题反思 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以普朗克的评论入题创造情境,而后提出设问,据此情景和教材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标形式下高考的常规考查方式,从近几年的高考看,各地都频繁出现该知识点,从命题的题型看主要以非选择题为主,题目的难度不是很大,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是新课标形式下高考命题的重点。从命题立意角度看,应该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即科技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的影响等,故预计下一步的高考还会继续延续这一命题趋向,我们在平时练习时要重视并注意把相对论出现的背景、原理、影响等与其它科技进行比较、理解和掌握。方法探究区解析 相对论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因此才有“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说法。据上述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A。方法探究区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进入三十年代以方法探究区例2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方法探究区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方法探究区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方法探究区解题反思 (1)获取材料信息:第一段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因斯坦表示“反对一切战争”和“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体现了他的和平观念;第二段材料反映了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的表现;第三段主要说明他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2)审读设问要求:第(1)问“根据材料”是答案来源;“指出”要求简要概括出来;“变化”是求答项,第(2)问“简要评析”一要指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二是要对其进行评价。
(3)教材基础对接:爱因斯坦对和平的捍卫。方法探究区答案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方法探究区声明谢谢观看